易蘭新,溫才華,胡伊璇子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0)
?
假設性道德判斷與真實道德行為分離的原因探析
易蘭新,溫才華,胡伊璇子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0)
人們在假設性情境下做出的道德判斷與其在真實環(huán)境中的道德行為發(fā)生分離,不僅出現(xiàn)了“言行不一”的尷尬境況,而且對道德心理學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盡管過去關于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假設性的道德情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重要的道德理論,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人們在假設性情境下的道德預期,并不能與真實情境下的道德行為達成一致。綜合相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神經機制、心理過程、情緒以及社會文化是影響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出現(xiàn)分離的主要因素。
道德判斷道德行為神經機制心理過程情緒 社會文化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這些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警句,通常也是人們用來表達自己言語與行為統(tǒng)一的方式。但是人們真能做到“言行一致”嗎?或者說人們所做的真地如同他/她所說的那樣嗎?在道德心理學領域中,心理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并用相關研究證實人們在假設性情境下的道德判斷與其在真實環(huán)境下的道德行為出現(xiàn)了偏差,存在“言行不一”的情況[1]。該結果的發(fā)現(xiàn)不僅使研究者對長期以來采用假設性道德情境進行研究時所得的結論產生懷疑,而且從科學的角度證明了“言行不一”存在的真實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雖然以往的研究對道德心理學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但后來的研究不斷發(fā)現(xiàn),假設性的情境不足以取代真實的道德環(huán)境[2],“所言”難以與“所行”相對應,那么二者出現(xiàn)分離的原因何在?筆者綜合相關研究,并以此為出發(fā)點,進一步探討影響人們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出現(xiàn)偏差的因素,為未來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提供參考。
在道德領域的相關研究中,心理學家和哲學家都采用假設性困境研究道德判斷,心理學家旨在探討影響判斷的因素,而哲學家用他們的直覺來建構道德理論。這些假設性情境通常是非?!捌娈惖摹?,即涉及的事件似乎不可能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且絕大多數(shù)都涉及生與死的決擇,此類情境與現(xiàn)實生活嚴重脫軌。然而,研究者卻利用這些假設性的道德情境提出了重要的理論,尤為突出的是Greene(2001)提出的道德判斷雙過程理論,該理論闡述了道德判斷發(fā)生的內部心理機制,推動了道德心理學的發(fā)展[3]。盡管如此,Russell(2004)卻道出人類道德的本質,認為人們有兩種平行的道德:一種說而不做,另一種做而不說[4]。換句話說,人們在假設性情境下的道德預期,并不能與真實情境下的道德行為達成一致。
(一) 假設性道德判斷
研究者越來越多地通過檢驗人們對假設性情境的反應來研究道德判斷[5],其中電車困境是最經典的道德情境,并被廣泛地應用于道德心理學實驗之中,且已成為心理學文獻中為人所熟知的一部分。電車困境最初由哲學家提出,包括按鈕問題和天橋問題,旨在探究人們?yōu)楹卧谝恍┣榫诚略试S傷害一個人救更多的人,在另一種情境下卻不允許為了救更多的人而去傷害一個人。在經典假設性情境中通常描述為:一輛失控的電車快速行駛在有五個工人正在施工的軌道上,如果電車繼續(xù)行駛將會撞死這五個工人,此時能救這五個人的唯一辦法便是扳動按鈕將電車轉向旁邊的軌道上,但是會撞死側軌上的一個無辜的工人。關于電車情境的研究不僅豐富而且受到高度重視,它們提供了一種教授學生以及普通公眾道德心理學知識的方法。然而,此類假設性情境作為刺激材料受到眾多研究者的質疑[6],他們認為許多假設性困境處于想象之中,有些是荒謬的、語境匱乏的,并且這些偽造的情境可能影響人們對情境狀態(tài)的反應方式,進一步可能影響他們所做的決定。首先,假設性情境具有較低的實驗真實性,人們感受到的是幽默而不是嚴肅;第二,具有較低的生活真實性,人們很難想象它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怎樣發(fā)生[7];第三,具有較低的心理學真實性,因為有研究表明道德行為與不道德判斷出現(xiàn)了分離[8]。因此,強烈依賴電車問題或其他假設性情境的研究者可能錯失或歪曲在其他情境中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而且這些假設性情境有可能激活或強調那些在其他道德情境下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心理過程。
盡管目前道德心理學已經發(fā)展成為理解人們對假設性困境怎樣反應的過程[9],但是研究者逐漸認識到,人們在“奇異的”情境中做出的判斷和決策,可能無法精確地反應在更為真實和廣泛的情境中,換句話說,人們在假設性困境中的道德判斷可能不同于在真實的道德情境中的行為。
(二)真實性道德行為
對人類道德的研究集中關注假設性的道德推理,即向被試呈現(xiàn)假設性的道德情境,剝奪所有不必要的語境信息,隨后詢問被試執(zhí)行一個行為的意圖。依賴于這些類型的假設性道德材料,潛在地表現(xiàn)出對理解道德認知的局限性。有證據表明,人們在假設性的按鈕問題與天橋問題中做出了不同的道德判斷[10],然而,幾乎沒有證據來證實人們的實際行為。過去在道德困境中關于行為的實驗研究,是要求被試預測他們自己的行為,而行為的預測已經被證明是不可靠的,因為人們的預測可能偏向他們認為更符合社會期望的反應,即使這在他們的實際行為中并沒有反映出來[11]。眾所周知,欲知一個人將做什么的最好方法便是觀察他的行為,但是人們不能在實驗室中操縱生與死的電車問題。Navarrete等人 (2011)在一個虛擬的真實環(huán)境下,以按鈕問題為實驗材料研究行為,并發(fā)現(xiàn)90.5%的被試按了按鈕,這類似于人們在假設性情境下將按鈕問題判斷為道德上許可的百分比[12]。然而,盡管具有較高水平的真實性,但是虛擬真實環(huán)境仍然不能給現(xiàn)實中的人們帶來真實的結果。人們的真實道德行為通常不能與他們所表達的道德態(tài)度達成一致,即使是一個倫理學家[13]。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天橋問題版本中,85%的被試認為推下一個無辜者是錯誤的,但是其中有28%的人報告說他們將推下這個人;在按鈕困境中,46%的人認為扳動按鈕是錯誤的,但是77%的人將會按下按鈕[14]。這是對道德判斷聯(lián)結道德行為的常規(guī)道德理論發(fā)出的挑戰(zhàn)。
正如前面所述,有大量的研究數(shù)據表明了“假設性偏差效應”的存在,即人們在假設性條件下判斷他們將做的預期與其實際行為不符。那么,出現(xiàn)這種“言行不一”現(xiàn)象的原因何在?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偏差效應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主要體現(xiàn)在神經機制、心理過程、情緒以及社會文化四個方面。
(一)神經機制
人們在假設性和現(xiàn)實性條件下有不同的道德反應,影響因素之一在于兩者起源于不同的神經機制。Feldmanhall等人(2012) 驗證了“假設性偏差效應”,并發(fā)現(xiàn)真實和假設性道德決策激活不同的神經回路,其中假設性的道德決策活動誘發(fā)與想象網絡有關的神經回路,而真實道德決策激活了杏仁核與前扣帶回,并且研究表明杏仁核及前扣帶回是社會化和情緒活動產生的重要腦區(qū)[15]。不僅如此,在真實環(huán)境下的道德反應激活前額葉皮層的不同區(qū)域,該區(qū)域決定被試會做出自私的還是親社會的道德決策??傊?,這些結果不僅說明了真實與假設性道德決策有不同的神經機制,而且前額葉皮層內部的分離網絡能夠預測真實道德決策的本質。除此之外,Kang(2011)采用fMRI技術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真實決策條件下,眶額葉皮層與腹側紋狀體對刺激信號的反應更為強烈[16]??傮w而言,真實與假設性決策之間的差異可表述為,真實決策通常是精確的、即刻的、高風險的以及情感豐富的,而假設性決策是沒有后果的,可能是快速而盲目的,因此需要較少的認知資源。研究證實了假設性與真實條件下的道德反應存在明顯不同的神經機制,因此,未來研究能夠采用先進的技術(如神經解碼),通過使用在假設性決策中收集的神經數(shù)據來提高對真實決策的預測力。
(二)心理過程
Tassy 等人(2013)提出解釋道德判斷與預測行為存在分歧的一種可能是二者產生于不同的心理過程[17]。他認為行為的決策是由來自一個“利己主義”知覺,表現(xiàn)出相對于決策者的情境,因此強調對決策者的后果;然而道德判斷是“非自我中心”知覺,它所表現(xiàn)的情境獨立于判斷者與它的關系。具體而言,實際行為不同于假設性判斷在于行為在一個直接的相互作用中突出自我,使用一個基于潛在自我結果的“自我中心”結構,而道德判斷依賴于一個更為“非自我中心”知覺的情境評估[18]。例如,Nadelhoffer和Feltz (2008)的研究表明,在道德困境中被試作為主體和旁觀者兩種身份做出的道德評估存在差異[19]。與此同時,被試在對他們自己和他人的道德違反做直覺反應時激活了不同的腦區(qū)。這解釋了為何人們承認道德規(guī)范,并做出適當?shù)牡赖屡袛?,但卻無法采取相應的行為,表現(xiàn)出“道德偽善”現(xiàn)象。
關于心理過程對假設性道德判斷與現(xiàn)實行為出現(xiàn)分離的解釋也得到最近研究結果的論證,如Teper(2011)發(fā)現(xiàn)了意圖—行為偏差,即人們不能精確地預測他們的未來行為,因為假設性決策需要簡短的、非典型的以及脫離語境的心理模擬[20]。在心理學中,心理模擬是一種通過大腦發(fā)現(xiàn)它已經知道什么的方法,當需要對未來事件做出決策時,大腦皮層產生模擬,簡潔地誘發(fā)皮層下系統(tǒng)而相信這些事情正在發(fā)生,并注意這些系統(tǒng)產生的感受。但是通過此種方式對未來做出的決策并不總是對的,心理模擬存在弊端,因為它們建立在少量記憶基礎上,從而忽略了大量特征,不能長時間保持它們本身。相對于真實的道德知覺,在假設性道德判斷中心理模擬僅僅是“紙板現(xiàn)實”,兩者以不同的方式產生,結果也因此存在差異。
(三)情緒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情緒狀態(tài)是影響人們在假設性道德情境和現(xiàn)實道德生活中存在不同反應的關鍵因素。在真實的道德問題中,通常引起人們的“熱”情緒,而在假設性條件下同樣的情境卻使人們處于一種“冷”情緒狀態(tài)。Kang與Camerer(2013)的研究證明,在真實與假設性情境下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能導致不同的判斷和行為[21]。人們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真實和假設性情境中的不同判斷是因為存在一種“熱/冷情感分化”,使其錯誤地預測了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對偏好和行為的影響。不僅如此,情緒狀態(tài)的重要性還得到神經科學研究的支持。正如前面所陳述那樣,真實與假設性道德決策存在不同的神經回路,其中真實道德決策激活杏仁核,它是社會化與情緒活動產生時激活的主要腦區(qū)。有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向被試陳述他人對社會規(guī)范的意圖違反,當向被試陳述他們自己的意圖違反時杏仁核產生更強烈的激活,同時伴隨著情緒反應的增強[22]。在假設性情境中(如電車問題)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因為假設性后果涉及死亡;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可能僅僅產生一種情緒反應,因為實際發(fā)生的是較小的傷害。因此,假設性道德情境要比現(xiàn)實情境引起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并由此觀察到不同的行為反應模式。
(四)社會文化
除以上所闡述的三種影響因素外,導致人們“言行不一”的原因還應包括社會文化的作用。Gold(2014)在實驗室中,選取英國人與中國人作為兩組被試,通過操縱電車問題發(fā)現(xiàn),中國被試更不愿意做出犧牲一個人而救五個人的功利性判斷,并且有更少地可能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的,結果證實了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確實存在文化差異[23]。同時,不同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還取決于主體的角色,人們涉及在一種行為中(行動者)看待事情不同于那些自己沒有直接涉及的行為(觀察者)。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電車問題中90%的被試在觀察條件下判斷他人按下按鈕是道德許可的,但是僅僅65%的被試在行動者條件下認為他們自己按下按鈕是道德許可的[24]。
盡管如今關于道德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出現(xiàn)的分離應得到研究者的足夠重視。對假設性道德判斷的研究的確推動了道德心理學的發(fā)展,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不真實性、奇異性,所得結果勢必會對解釋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埋下隱患。未來研究應減少“言行不一”現(xiàn)象發(fā)生的可能性,一方面,研究者應有效引導被試以及在統(tǒng)計學上控制匱乏的現(xiàn)實性,從而減少不真實刺激對結果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們的道德決策容易受到迫切的情境以及真實后果的影響,因此未來研究的核心應是在真實環(huán)境下進行道德決策的認知神經科學探索。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都極其復雜,此時將情境研究、實驗室內的行為研究以及實驗室外的研究相結合可能是未來解決“言行不一”問題的最好方法。
[1] Feldmanhall O, Mobbs D, Evans D, et al. What we say and what we d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and Hypothetical Moral Choices[J]. Cognition, 2012, 123(3): 434-441.
[2] Graham J. Morality beyond the Lab[J]. Science, 2014, 345(6202): 1242.
[3] Greene J D.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J]. Science, 2001, 293(5537): 2105-2108.
[4] Russell B, Skeptical Essays, Eastern and Western Ideals of Happiness[M]. London, 2004.
[5] Bartels D M, Pizarro D A. The Mismeasure of Morals: Antisocial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Utilitarian Responses to Moral Dilemmas[J]. Cognition, 2011, 121(1): 154-161.
[6] Bauman C W, Mcgraw A P, Bartels D M, et al. Revisiting External Validity: Concerns about Trolley Problems and Other Sacrificial Dilemmas in Moral Psychology[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14: 8, 536-554.
[7] Bennis W M, Medin D L, Bartels D M.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alculation and Moral Rules[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5(2): 187-202.
[8] Skitka L J, Bauman C W, Sargis E G. Moral Conviction: Another Contributor to Attitude Strength or Something Mo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5, 88(6): 895-917.
[9] Bazerman M H. Judgmen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M]. Wiley, 2008.
[10] Millar J C, Turri J, Friedman O. For the Greater Goods? Ownership Rights and Utilitarian Moral Judgment[J]. Cognition, 2014, 133(1): 79-84.
[11] Koritzky G, Yechiam E. On the Robustness of Description and Experience Based Decision Tasks to Social Desirability[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10, 23(1): 83-99.
[12] Navarrete C D, Mcdonald M M, Mott M L, et al. Virtual Morality: Emotion and Action in a Simulated Three-dimensional "Trolley Problem".[J]. Emotion, 2011, 12(2): 364-370.
[13] Schwitzgebel E, Rust J. The Moral Behavior of Ethics Professors: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reported Behavior, Expressed Normative Attitude, and Directly Observed Behavior[J].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014, 27(3): 293-327.
[14] Kurzban R, Descioli P, Fein D. Hamilton vs. Kant: Pitting Adaptations for Altruism against Adaptations for Moral Judgment[J]. 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 2012, 33(4): 323-333.
[15] Feldmanhall O, Dalgleish T, Thompson R, et al. Differential Neural Circuitry and Self-interest in Real vs Hypothetical Moral Decisions[J].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2, 7(7): 743-751.
[16] Kang M J, Rangel A, Camus M, et al. Hypothetical and Real Choice Differentially Activate Common Valuation Areas[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1, 31(2): 461-468.
[17] Tassy S, Oullier O, Mancini J, et al. Discrepancies between Judgment and Choice of Action in Moral Dilemma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 4(250): 1-8.
[18] Sood S, Forehand M. On Self-referencing Differences in Judgment and Choice[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5, 98(2): 144-154.
[19] Nadelhoffer T, Feltz A. The Actor-Observer Bias and Moral Intuitions: Adding Fuel to Sinnott-Armstrong’s Fire[J]. Neuroethics, 2008, 1(2): 133-144.
[20] Teper R, Inzlicht M, Page-Gould E. Are We More Moral Than We Think?: Exploring the Role of Affect in Moral Behavior and Moral Forecast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2(4): 553-558.
[21] Kang M J, Camerer C F. fMRI Evidence of a Hot-cold Empathy Gap in Hypothetical and Real Aversive Choices[J].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3, 7: 104-119.
[22] Berthoz S, Grèzes J, Armony J L, et al. Affective Response to One's Own Moral Violations[J]. NeuroImage, 2006, 31(2): 945-950.
[23] Gold N, Pulford B D, Colman A M. The Outlandish, the Realistic, and the Real: Contextual Manipulation and Agent Role Effects in Trolley Problem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4, 5: 35-44.[24] Gold N, Pulford B D, Colman A M. Do as I Say, Don’t Do as I Do: Differences in Moral Judgments Do Not Translate into Differences in Decisions in Real-life Trolley Problem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5, 47: 50-61.
(責任編輯:劉宇)
The Elementary Research on the Separation of Hypothetical Moral Judgment and Actual Moral Behavior
YI Lanxin, WEN Caihua, HU Yixuanzi
(DepartmentofEducation,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0,China)
People in hypothetical scenarios to make moral judgments separation to their moral behavior in the real world. There is not only in "duplicity" awkward situation, but also becoming a challeng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psychology in the future.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moral psychology mainly focused on hypothetical moral scenarios in the past, and some important moral theories had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ose, but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confirmed that the moral expectations of people in the hypothetical scenarios did not agree with the moral behavior in the real worl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sults found that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paration concluded the neural mechanism, the mental processes, emotion and social culture.
moral judgment; moral behavior; neural mechanism; mental process; emotion; social culture
2016-03-07
2015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民族地區(qū)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對道德判斷的影響”(項目編號:YCSW2015074)。
易蘭新(1992—),女,河南信陽人,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道德心理學。溫才華(1979-),女,湖北武漢人,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心理學。胡伊璇子(1993-),女,江西宜春人,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心理學。
G416
A
1005-5843(2016)07-0082-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