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芬(廣東省梅江區(qū)嘉應中學)
?
同課異構(gòu)下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比較研究
——以《蜀相》為教學實例
余雪芬
(廣東省梅江區(qū)嘉應中學)
摘要:“同課異構(gòu)”彰顯了不同教師(或同一教師)在處理同一教材內(nèi)容時的教學特性和教學效果,真正體現(xiàn)了資源共享與優(yōu)勢互補。借助“一人同課異構(gòu)”的方式,以《蜀相》為教學實例,對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些許探究,意在透過異同找出差距,摸索出適合不同學生的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進而達成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三大方面:一、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二、吟誦字句,品出意蘊;三、反思整合,習得其法。
關鍵詞:同課異構(gòu);古詩詞;課堂教學;有效性
“同課異構(gòu)”彰顯了不同教師(或同一教師)在處理同一教材內(nèi)容時的教學特性和教學效果,真正體現(xiàn)了資源共享與優(yōu)勢互補?!巴n”并不局限于狹義上的“同一課”,它還可以拓展為“同一課時”“同一知識點的不同課時”“不同年段的同一知識系列”。而“同課異構(gòu)”中的“構(gòu)”指的是教學結(jié)構(gòu)的建構(gòu)?!耙蝗送n異構(gòu)”作為校內(nèi)“同課異構(gòu)”的其中一種形式,即便執(zhí)教主體和教學內(nèi)容相同,也會因為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狀態(tài)的差異以及教學方式的選擇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教師執(zhí)教的高二(8)班、高二(11)班分別為文科美術(shù)班、文科重點班,人數(shù)相當,男女比例分別為3∶2、4∶1,高二(8)班的語文平均成績略低于高二(11)班的語文平均成績(相差5~8分)。而且,高二(8)班的學生屬于被動接受知識的類型,“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質(zhì)疑精神欠缺,但是書寫能力較強;高二(11)班的學生屬于主動接受知識的類型,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善于思考,但解題時常常是“有思路,但無法順暢地表達”。再者,古詩詞鑒賞一直是語文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在語文試卷新課標全國1卷中,更是占到11分之多;涵蓋的考查要點涉及了語言、情感、內(nèi)容、手法四大方面,難度系數(shù)較大。許多考生只能望“分”興嘆,深思苦想?yún)s無從下手。為此,教師借助“一人同課異構(gòu)”的方式,以《蜀相》為教學實例,對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些許探究,意在透過異同找出差距,摸索出適合不同學生的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進而達成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
在欣賞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我們應該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地了解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學會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妒裣唷肥翘拼娙硕鸥ζ呗稍娭械拿?,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自己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教師在執(zhí)教高二(8)班時是這樣引入的:《三國》里有個人盡皆知的神人,他是誰呢?(諸葛亮)諸葛亮是劉備的左右手,是蜀國的丞相;那么,同學們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你們想不想知道諸葛亮在大詩人杜甫的心中是個怎樣的形象?學生的思維火花頃刻就被點燃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將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寫作背景一一展示出來,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在執(zhí)教高二(11)班時,教師使用另外一種方式導入:我們今天來學習杜甫懷念諸葛亮的著名詩篇《蜀相》。如果讓你用“一個____的杜甫”介紹作者,你會填什么詞語?為什么呢?學生甲是這樣回答的:“一個才華橫溢的杜甫。盡管身處安史之亂期間,但他仍創(chuàng)作了許多顯示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的詩歌,如《三吏》《三別》,被尊稱為‘詩圣’?!睂W生乙是這樣回答的:“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因為他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目睹了國勢艱危、生靈涂炭的現(xiàn)狀,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所以由衷地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慨嘆?!薄笱鬄?,在思維能力得到優(yōu)化的同時,學生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借助區(qū)區(qū)幾十個字就表達了豐富的內(nèi)涵,使閱讀的人真實地感受到一個個別具性格的詩人,從而深刻品評出一個個朝代的韻味。執(zhí)教高二(8)班時,教師讓學生在聽完錄音朗誦的基礎上自讀三遍。學生在緩慢、低沉的語氣中,初步感受到了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傷感、嘆惋。
隨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互問,即:組長將本小組成員的疑難問題歸納出來,并派出代表向其他小組發(fā)問。學生提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作者為什么要去“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丞相祠堂呢?2.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本是賞心悅目的景象,我們能否將原詩中的“自”“空”分別用“盡”“皆”代替?3.尾聯(lián)中的“英雄”僅僅指的是諸葛亮嗎?是失敗的英雄,還是成功的英雄?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都能夠緊緊圍繞“感情基調(diào)”進行闡述,“敬仰”和“惋惜”的意蘊也就呼之欲出。執(zhí)教高二(11)班時,教師則先讓學生自讀多遍,之后要求全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文字和圖畫表達出“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內(nèi)容。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這樣描述:在錦官城外柏樹繁茂的地方,作者找到了蜀相的祠堂。只見映著石階的綠草自成一片春色,隔著樹葉的黃鸝發(fā)出清脆的啼叫聲。可是,春意盎然的美景為什么會使作者發(fā)出“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慨嘆呢?因疑而問,因疑而思:原來,諸葛亮一生功績顯赫;可惜的是,“出師未捷”而病死于軍中。除了惋惜和遺憾,字里行間還飽含著歷史上一切事業(yè)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共鳴,當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因此,頷聯(lián)中的“自”“空”以及尾聯(lián)中的“死”“淚”應該讀得緩慢、低沉一些。在此基礎上,教師以身試教,帶著感情吟誦《蜀相》。這樣一來,學生潛意識地對之前的自讀進行了反思,更能準確把握該詩的意蘊了。
在“一人同課異構(gòu)”活動中,教師同樣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設備看到自己在整個課堂中的教學行為以及達成的目標。此時,教師既要看到教學過程的亮點,也要敢于正視自身的不足(即反思)。對于出現(xiàn)的問題,要用理性的態(tài)度與方法進行研究分析,通過集中會診的模式,找出理性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收獲間的差距以及自身教學與他人教學的差距,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與教育理解能力,順利完成行為反思向觀念反思轉(zhuǎn)移的飛躍。
講授完《蜀相》,教師對“一人同課異構(gòu)”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即便是同一教師和同一教材內(nèi)容,因為教學對象的不同,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課堂教學得以高效運作。對于高二(8)班,教師覺得必須在學生主動參與方面多下苦功,將“問題”與“興趣”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思維潛能;對于高二(11)班,教師應該盡力培養(yǎng)學生“務實”的意識,引導他們用心品味生活、用文字感悟生活,使他們“活在當下”。
確實如此,站在教學一線的我們,有必要幫助學生克服“古詩詞鑒賞”的畏難情緒,引導他們領悟“古詩詞鑒賞”的技法,“從書本中來,到考題中去”,使學生能夠做到“有點可答”“有分可拿”乃至輕而易舉獲得高分。我們只有注重并且實現(xiàn)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順利邁出“鑒賞”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張玉新.高中語文教育評價[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趙亞靜.從“同課異構(gòu)”談課堂有效性的再認識[J].江蘇教育研究,2010(3).
[3]唐素輝.淺談高中語文有效性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 (14).
[4]張春華.高中語文新型課堂構(gòu)建的實踐研究[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編輯范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