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琴
?
◎家長學?!?/p>
小學生厭學的案例分析
■周秀琴
曉航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高高的個子。進來時低眉順眼,眉宇間難掩內(nèi)心的抑郁。媽媽帶他來找我時的問題是:孩子看到學習就煩。為此,媽媽感到非常的焦慮。
我與曉航聊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曉航對學習確實有厭煩情緒,學習學一會兒就不想學了,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
以下是我們談話的部分內(nèi)容:
“你什么時候開始覺察到自己對學習有厭煩情緒的?”
他低下頭想了想,搖頭說:“我不知道。每次我學習學不下去的時候,媽媽非常生氣。”
“你所說的學習學不下去是指一點也學不下去,還是能學習一段時間?”我刻意對他的問題做了區(qū)分。
“學一會兒就學不下去了!”
學一會兒就不想學了,你這兒說的‘一會兒’是多長時間?”我問他。
“一個小時左右?!?/p>
“你這個年齡,能夠坐下來學一個小時,已經(jīng)很好了。別說是你,就是像我這個年齡的成年人,學一個小時也累了,所以累了休息是很正常的事情?!蔽矣芍缘卣f。
他不信任地看著我,一動不動,過了好大一會兒才說:“老師,你說得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想到學習就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小學一年級。那時候,我寫一會兒作業(yè)就學不下去了,媽媽看到特別生氣,就大聲訓斥我。我很害怕,感覺對不起媽媽?!?/p>
“現(xiàn)在的曉航能學一個小時,小學一年級時的曉航能學多長時間呢?”
“半小時左右?!?/p>
“半小時左右,對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特別正常。所以一年級的課堂時間都會短一些,不是嗎?”
“可是我媽媽特別生氣!”
“你媽媽不知道小孩子的注意力比成年人短,同時,媽媽認為學習對于你未來的發(fā)展很重要,所以,當你不學習的時候,她很著急?!?/p>
在咨詢過程中,我運用角色扮演法,讓曉航坐到媽媽代表對面,看著媽媽,對媽媽說:‘媽媽,你這樣我很害怕,其實我也想做個好孩子,我也想好好學習,我也想讓你高興??墒俏易霾涣四闫谕臉幼?,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擔心你不愛我了!當我做不到你期望的那樣時,你還愛我嗎?當我不夠好的時候,你還接受我嗎?當我不夠好的時候,請你愛我?!碑攱寢尨斫o孩子肯定答復的時候,孩子哭成了一個淚人……
我在咨詢中運用了一個小技巧,就是讓孩子確認媽媽原來是愛自己的。因為小孩子很容易把爸爸媽媽的愛當成生死攸關的大事,不能確認父母是否愛自己勝過學業(yè)成績時,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焦慮。孩子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善于表達愛,對孩子的愛壓在心底不說,這時,如果父母脾氣暴躁,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往往會錯誤地認為只有自己達到某個標準了,爸爸媽媽才會愛自己。
而曉航的媽媽正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在超市從事導購工作,父親是一名建筑工人。媽媽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現(xiàn)在的一切辛苦都源于沒有文化。所以,急切要讓兒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對孩子的學習寄予了很高期望。
所以,從曉航開始上學起,媽媽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所以,只要提到兒子的學習,她就開始焦慮。如果一眼看到兒子沒在學習,就要質(zhì)疑、訓斥曉航。每當這時候,曉航看著媽媽生氣著急的樣子,就特別自責,同時特別厭煩。一方面他認為自己不夠好,自己沒有能力讓媽媽高興,又惹媽媽生氣了。最重要的是,媽媽生氣了還會不會愛自己呢?曉航不知道答案。
可是,生理特點決定了小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集中太久。所以,當不能再集中注意力時,他就想到媽媽的訓斥。時間久了,就把學習與厭煩情緒建立了神經(jīng)連接,只要看到學習,就想到自己不是好孩子,惹媽媽生氣,擔心媽媽因此不愛自己。他認為是學習這個“魔鬼”把媽媽變成了巫婆,對學習產(chǎn)生了極大的厭煩情緒。所以當我引導他說出“媽媽,當我不夠好的時候,請你愛我!”正是說出了他多年壓抑在心底的話,釋放出了壓抑在心中的情緒委屈和憤怒。
(一)曉航的認知源于孩子的自戀
伴隨著咨詢的深入,曉航對學習厭煩的原因在我面前開始慢慢展開。曉航認為是自己不好,媽媽才會生氣,是源于小孩子無所不能式的自戀。什么是自戀呢?精神分析理論認為:自戀是一種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每個個體的生命初期都是自戀的,認為自身無所不能的,這是人最初的防御組織,防御性地用于對微弱自我的補償。如:剛出生的嬰兒餓了,她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嬰兒困了,也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這個時候,媽媽能夠看到她的需求,并滿足她的需求,他就認為自己操控媽媽,讓媽媽為自己做一切。這是有利于個體生存的一面,與之相聯(lián)系的是當媽媽生氣了,她會認為是自己惹媽媽生氣了;爸爸媽媽吵架了,她會認為自己的錯誤導致了父母的不和,甚至天氣不好,都會認為是自己某個念頭或動作引起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孩子式的自戀。
自戀的病理開始于原始的無所不能的自身,結束于自我理想變化中的內(nèi)化。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如果母親或主要撫養(yǎng)人能夠不斷肯定孩子取得的進步,并給孩子一個寬松、舒適的抱持性環(huán)境,孩子會慢慢增加自己的力量感,建立起一個理想的自我,從而結束自戀的階段,開始有正確的自我認知。
(二)對學習的負面情緒源于媽媽的強化
曉航對學習的負面情緒還源于媽媽的負面強化。每次曉航學習時,媽媽就開始在一邊嘮叨:寫字寫的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除了學習什么都好……這一系列話,都讓曉航感到厭煩,可是,作為小孩子,他又沒有力量質(zhì)疑媽媽。他只能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他覺得只要自己一學習,媽媽就從慈母變成了巫婆,平時的慈愛、關心都沒有了,有的只是憤怒和指責。而媽媽并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孩子的負面情緒,相反,她以為自己督促、嘮叨的越多,孩子就越上進,學習成績就越好。伴隨著媽媽的嘮叨和指責次數(shù)的增加,慢慢的,學習就成了不良情緒的刺激物。曉航開始一看到學習就煩。對于兒子的厭煩情緒,媽媽絲毫沒有覺察到,只是覺得兒子太不懂事了,自己這么辛苦都是為了兒子,而兒子看到學習就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于是,就更加憤怒,更加變本加厲地指責兒子,母子之間的互動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直到有一天,進入青春期的曉航爆發(fā),我就是不愛學習,看到學習就煩,那怎么了!曉航憤怒之下,甚至撕壞了一本作業(yè)本。媽媽看到曉航的行為被驚呆了。她想不明白兒子為什么會這樣,所以帶到我這里來咨詢。
在咨詢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建議父母也參與進來,調(diào)整與孩子的互動模式,這樣才能夠支持曉航盡快從對學習的厭煩情緒中走出來。
我首先建議曉航的媽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給曉航輔導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媽媽充滿了焦慮情緒。而這種情緒源于她對學習的錯誤認知。她自己沒有文化,從事的工作很不穩(wěn)定。希望孩子將來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不要像自己一樣,本來這樣的期望對于家長來說無可厚非,可是,她的焦慮情緒使得她無法理智地對待孩子的學習。只要看見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她的期望,情緒馬上會被觸發(fā)出來,并發(fā)泄到孩子身上。雖然她的初衷是愛孩子,為孩子的未來著想,但孩子并沒有收到媽媽對他的未來的祝福,只感受到只要自己學習,媽媽就開始憤怒,所以才對學習產(chǎn)生了厭煩。當媽媽放下焦慮,放松地看待孩子的學習時,相信孩子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候,孩子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其次,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的抱持性環(huán)境。抱持性環(huán)境是指母親不僅能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需要,還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環(huán)境,能及時覺察到孩子的需要,并能與孩子產(chǎn)生共情的能力。母親提供的這種抱持性環(huán)境能夠使孩子發(fā)展出一種能力,使得未整合的經(jīng)驗帶來的焦慮得到緩解,增加孩子的力量感。提供抱持性的環(huán)境能有效處理和減緩孩子面臨的無法處理的事情沖擊,提供空間讓孩子“繼續(xù)成長”,而這對他們精神的整合非常重要。當曉航的媽媽開始學習如何與孩子共情、如何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時,曉航開始慢慢地找到了學習的樂趣,甚至晚上讓媽媽給他提問,即使出錯,也不用擔心媽媽質(zhì)疑他上課沒有好好聽講了。
第三,多肯定,不指責,消除不良刺激造成的影響。當引起不良情緒的刺激消除后,負面情緒會慢慢的消失。因為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主要源于撫養(yǎng)人和老師等重要他人的評價。曉航對學習的厭煩情緒,伴隨著媽媽對其指責的停止,開始慢慢減少。與此同時,當曉航在學習中取得一點進步的時候,媽媽會及時給予肯定,慢慢的曉航在學習時,也能看到那個溫暖、關愛自己的媽媽,這樣慢慢的在學習與正面情緒之間就會建立一個神經(jīng)連接。
經(jīng)過半年持續(xù)的努力,曉航變成了一個愛學習的孩子,積極向上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是一項技術活,不是家長隨心所欲就能夠搞定的。俗話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作為一個人的起點和基點,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全國政協(xié)常委、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提出:父母要有上崗證,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對家長的教育。可是,目前在我國,對家長的教育沒有專門的政策和教育機構。家長們大多憑自己的直覺和傳統(tǒng)的觀念去教育孩子,這難免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栽跟斗。尤其是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也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的學習成長成為教育孩子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家長重新學習、重新成長的過程。
山東省濟南中學,山東濟南 250001)
(責任編輯:孫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