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福
前段時間與同事一起備《觸摸春天》,準備參加一個二十分鐘的美讀片段教學展示。教學從誦讀《光明的追求者》導入“盲童安靜是如何追求心中光明、觸摸春天”的課文批注閱讀;進而品味安靜“整天”“流連”花香的情趣;最后想象、體悟安靜“攏住”蝴蝶后“放飛”的心境,領會文本主旨——“每個人都有生活權利”。然兩次試講,都不能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怎么辦?
我們把反思的視角直指教學策略的有效落實,試圖從改變教學策略上來贏得時間,但縱觀教學:誦讀、批注、想象、品讀、感悟、體驗,每個學習歷程可謂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逼近“生命權利”的頓悟與發(fā)現(xiàn)。刪減任何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直接影響學生閱讀體悟的深度。
教學是慢的藝術,需要“文火慢燉”,習慣抽絲剝繭般地品詞析句,自我發(fā)現(xiàn),探尋語言的真味,這似乎是名師名家語文教學藝術顛撲不破的真理。時間、內(nèi)容、效度是影響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三個因素,如何協(xié)調(diào)共進?需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調(diào)控。在原本精簡的教學內(nèi)容下,只能在教學策略上進行把控。當我把這些想法與朋友交流,朋友詢問我:那“撲騰”“放飛”等詞語的想象品析能不能讓學生在靜靜地自由誦讀中“滑過”?
這樣“滑過”可以嗎?“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這樣充滿詩意的文字,這樣美好的境界,能不讓學生去細品感悟“撲騰”過程帶給安靜內(nèi)心的震撼嗎?能不讓學生去享受安靜“放飛”之后的心境嗎?于文、于情、于理,這都是很好地引導學生融入安靜感悟生命的極好切入點。能就此“滑過”嗎?回顧兩次試教,學生細品“撲騰”“放飛”時,總是停留在想象蝴蝶“撲騰”時的“掙扎”,安靜“放飛”時的猶豫與果斷抉擇的內(nèi)心獨白,這樣的細品慢嚼與“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意境相符嗎?顯然,這里的“劃過”是蝴蝶“飛翔”留過的軌跡,也是安靜內(nèi)心思緒的痕跡,在這樣的軌跡上,安靜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色彩斑斕的美麗畫面,想象體驗的過程似乎會打破這美麗的意境。
教學不能僅考慮教學與文本意境的融合,應更多思考文本的編排意圖,文本主旨,圍繞核心目標組織教學。《觸摸春天》的教學核心理應是引導學生通過文本語言的研讀,觸摸安靜多姿多彩的生命體驗,感悟享受生命的幸福,獲得閱讀的快樂與啟迪。
“雁過留痕,言過留聲”。以美讀的方式,在讀中靜靜地感受語言可能呈現(xiàn)的意境,讓意境在美讀中得到無限的張揚,使學生沉入自由遐想的境界,相信自由與享受的美讀,比任何的品詞析句來得有價值。
如此“滑過”,點到為此,留下空白,不過度地品析探求文字背后的意蘊,表面上是一種教學策略的改變,其實質(zhì)是有效彰顯核心教學價值的智慧。語文教學是一次語言風景的旅行,我們或駐足停留,細細欣賞;或快步前行,走馬觀花。如此走走停停,在文本中穿行,領略迷人的語言風景,或匆忙,或慢悠,豈不樂哉。因此,在追求語文教學深度的同時,我們真的需要有“滑過”的教學勇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