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妹
【說教材】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6課《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狀物類文章,課文介紹了石榴的生長過程和品嘗石榴的過程。本文條理清楚,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形象,精當?shù)谋扔骱蛿M人化的寫作手法,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讀來饒有趣味,是學生習得語言和習作的范例。
【說學情】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jīng)初步具備借助拼音認讀生字詞的能力,但對于文中的兒化音“勁兒”“子兒”和一些多音字,如“間”“結(jié)”等容易出現(xiàn)誤讀,需要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和學習實踐。在內(nèi)容理解方面,學生能夠了解文章寫了什么,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能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順序?qū)懥耸裁?,但對于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作手法的運用、作者情感的體悟等則需要老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引導。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13個生字,會寫其中的9個。讀準多音字“結(jié)、剝、間”和兒化音“勁兒、子兒”。
2.了解石榴由抽枝、長葉,到開花、成熟的生長過程,體會作者對石榴的喜愛,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3.學習按一定順序描寫事物,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將事物描繪得更加生動形象的寫作方法。(重點)
4.品嘗一種水果,能仿照第4自然段寫一段話。(難點)
【說教學過程】
從整體入手,并能夠探尋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作者選材、組材和遣詞造句的匠心獨具。
1.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上課伊始,與學生輕松交流,“你們吃過石榴嗎?見過石榴樹嗎?”并通過播放相關圖片,喚醒學生記憶,讓學生直觀感受石榴的特點。接著,板書課題,強調(diào)“榴”字本身讀第二聲,在“石榴”一詞中讀輕聲。通過質(zhì)疑“作者是怎樣寫石榴的呢?”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2.初讀課文,理清脈絡。提出如下要求: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思考文章圍繞“石榴”寫了哪些內(nèi)容?在學生充分閱讀、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出第2、3自然段寫的是石榴的生長過程,第4自然段寫的是品嘗石榴的過程,邊小結(jié)邊板書。最后,抓住第一自然段中“馳名中外”一詞,通過理解詞義,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自豪感,感受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整體感知,能提挈要領,文本細讀,才能深入品味。我將第2、3自然段的學習作為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重點。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三次“對話”,了解寫法,品味語言。
一讀,解決讀正確的問題。本文生字較多,集中識記不僅耗時,往往效果還不盡如人意,隨課文識字不僅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也能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第2、3自然段,在學生的朗讀中相機糾錯、正音,重點指導讀準“勁兒、子兒、一半兒、咧開、結(jié)出、露出”等容易讀錯的詞語。
二讀,解決寫作順序的問題。引導學生“瀏覽第2、3自然段,試著按順序,簡潔地說一說石榴生長的過程”,并提示:只要說清“什么季節(jié),石榴怎樣了”即可。在學生回答時,我適時示范,譬如學生說到“春天石榴樹抽出了新的枝條”,我引導“抽出新的枝條”可以歸納成“抽枝”,并讓學生仿照這樣的方法,繼續(xù)提取出“長葉”“結(jié)果”“成熟”,最后結(jié)合板書說一說石榴生長的整個過程,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描寫石榴生長過程的表達方法。
三讀,解決寫作方法的問題。我結(jié)合板書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16個字就能概括的生長過程,作者卻把它寫得那么具體、生動,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文本,“邊讀邊畫出你覺得寫得特別有趣的地方,多讀幾遍,努力把‘有趣’讀出來?!痹凇疤貏e有趣”的提示之下,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第2、3自然段中的這兩處語段:
“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
“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向外張望,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
通過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鼓著勁兒”,感受作者把“石榴花”想象成“小喇叭”不僅因為花形似喇叭,還因為石榴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的熱鬧景象與小喇叭吹起來時的熱鬧情景一致。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花形的有趣,花開的熱鬧。
第二處擬人句的品讀,主要通過圖文結(jié)合,以讀促講的方法,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想象的豐富,描寫的生動。
第4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在感受作者對石榴喜愛之情的同時還要習得語言,學習寫法,練習表達。
1.領悟?qū)懛?。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主要讓學生習得有序表達和具體表達。
為了讓學生感受作者表達有序,首先引導學生“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樣品嘗石榴的?邊讀邊圈畫出關鍵詞”。在學生自讀自畫,充分交流中,引導學生明確作者按“剝、看、嚼、感”的順序,條理清楚地寫出了品嘗石榴的過程。
表達不具體是學生寫作中的常見問題,為了直觀感受“寫具體”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兩組句子比較:
A這時,你摘下一個石榴,剝開外皮,里面有很多的子兒。
B這時,你摘下一個石榴,剝開外皮,只見瑪瑙般的子兒緊偎在一起,紅白相間,晶瑩透亮。
A取幾粒放入口中嚼嚼,真好吃。
B取幾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
A句是許多學生在寫作中的“常用句”,B句則是文中語句。學生通過兩組句子的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是抓住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味道以及品嘗時的感覺和作者豐富的想象,將品嘗石榴的過程寫得具體生動。
2.順勢遷移。結(jié)合板書,明確寫作實踐的要求?!巴瑢W們,作者按剝、看、嚼、感有序?qū)懗隽似穱L石榴的過程;抓住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味道以及品嘗時的感覺,將品嘗過程寫得具體生動。我們在接下來的寫作中也要能夠像作者這樣,有序、具體地記錄下你品嘗水果的過程?!边@樣,訓練的要求就顯得十分明白,目的也更加明確。
3.嘗試運用。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習得寫作方法并進行實踐運用,我設計了“四步驟”,分別是:有序品嘗、分享交流、嘗試寫作、反饋評價。
有序品嘗?!罢埌凑兆髡咂穱L石榴的過程嘗一嘗你們帶來的水果?!焙芸?,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問題——有些水果無法按石榴品嘗的順序去吃,學生紛紛質(zhì)疑。此時,我再進行引導“的確,很多水果在品嘗時與石榴品嘗的順序略有不同,即使同一種水果,譬如蘋果也有不同的吃法——帶皮吃,去皮吃。同學們在品嘗水果時,要能按不同水果的吃法去品嘗,并記住你的品嘗順序”。
分享交流。利用小組內(nèi)交流,小組代表發(fā)言等形式,鼓勵學生充分表達,根據(jù)學生的表述,組織學生共同修改、指導,重點仍在“有序、具體”上。
嘗試寫作。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在口頭作文時“很能說”,可一旦讓他寫下來就沒那么出色了。根據(jù)這一情況,在巡視時加強個別指導。另外,在巡視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了共性的問題,不妨停下來,師生共同討論、交流后再繼續(xù)往下寫。
反饋評價。集體反饋評價的學生作品要有代表性,或存在共性問題,或具有個性表達……總之,要對大部分學生的寫作、修改有指導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石榴》雖不是什么名家名篇,但豐富的想象、有序的表達、情感的真摯是學生習得寫作方法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