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群(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 100000)
?
淺談廣播節(jié)目中兒童故事演播的創(chuàng)作技巧
左小群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 100000)
摘 要:兒童故事的演播,需要在備稿、演播等階段都考慮到受眾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使用一些播音技巧,使作品能被受眾聽懂,并且好聽。本文對備稿、演播、結尾等幾個創(chuàng)作階段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實用的創(chuàng)作技巧。
關鍵詞:廣播;兒童故事演播;分眾化;演播技巧;對象性
在廣播兒童節(jié)目中,兒童故事是經常出現(xiàn)也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此類作品的目標受眾是兒童,他們在收聽習慣方面與成年受眾有著明顯的差別。另外,由于廣播節(jié)目主要依賴聲音元素進行線性傳播,因而在此類作品的演播中也必須遵循廣播節(jié)目的傳播規(guī)律。要想在廣播節(jié)目中生動而準確地進行兒童故事演播創(chuàng)作,就需有針對性地運用一些創(chuàng)作技巧。
任何一種作品的成功演繹都離不開精心的準備,兒童故事演播的備稿工作也必須在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科學地進行。
(一)了解兒童知識結構,對作品內容進行恰當修改
兒童在每個階段的發(fā)展情況都有著顯著的差別,由于2歲以下的兒童在認知能力方面較差,一般還不具備收聽兒童廣播節(jié)目的能力,而7歲以上的小學生在興趣、課業(yè)時間安排上又會發(fā)生較為顯著的變化,因此本文主要討論3~6歲“學齡前”階段的兒童受眾。(下文中所涉及“兒童”皆特指該階段兒童受眾)
與成人受眾相比,兒童在自然科學知識、生活常識等方面儲備較少,對有些兒童故事中所涉及的內容可能不了解、不熟悉,這就要求演播者在演播前的備稿階段仔細研究稿件,對其中有可能超出兒童理解能力的內容做適當補充或修改。
著名的格林童話故事《勇敢的小裁縫》的主人公是一位小裁縫。對成年受眾來說,裁縫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職業(yè),而在兒童的生活經驗中,“裁縫”是較少接觸的一種職業(yè),甚至是從沒出現(xiàn)過的職業(yè)。所以,在講這個故事之前,可以對“裁縫”這個身份稍加解釋。例如,作者的處理如下:
“小朋友,你知道司機是做什么的嗎?哈哈,當然就是開車的呀,那廚師呢?對了,就是做飯的,那,你知道裁縫是做什么的嗎?裁縫就是做衣服的人。裁縫會把一塊大大的布用剪子剪成衣服的形狀,然后用針和線把他們縫起來,就變一件衣服啦!”
以上的這段解釋性語言可以是在故事之前出現(xiàn),也可以在故事的演播中隨時加入,依情況而定。很多成年人會覺得這樣的解釋很可笑,“一塊布用針和線縫起來,這不是廢話嘛!”但是對于兒童來說,很多生活常識都是新鮮的知識,需要有一個學習過程。也許對他們來說“裁縫”“雪橇”“磨坊”“麥子”都可能像是“微積分”“流體力學”一樣新鮮和難以理解。
作者在與一個5歲兒童對話時曾經發(fā)現(xiàn),雖然這個兒童能夠熟練地講出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但卻不知道火柴是什么。演播兒童故事必須以兒童的認知能力為參考進行稿件處理。
(二)結合兒童邏輯思維能力和廣播線性傳播特點,對作品敘述順序做出調整
兒童仍處在思維發(fā)展的初期階段,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一般兒童在3歲以后才會開始在語言中使用“因為,所以”等等表示邏輯關系的詞語,而像下棋等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游戲,多數(shù)孩子需要在4歲以后才能開始逐漸掌握。同樣,兒童聽眾對于故事中較為復雜的邏輯關系的理解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當故事中的敘述順序或邏輯關系較難理解的時候,需要適當做出調整。
廣播的傳播是線性的,聲音轉瞬即逝無法回頭去聽,聽兒童故事和看兒童故事書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兒童不能選擇在某個情節(jié)上停留的時間,這也就要求演播的內容要盡量做到在瞬間被兒童理解。
比如在繪本故事《晚安,黛西》中,小女黛西晚上睡不著,突然聽到床底下有聲音傳來,原來是三個小怪獸在她床底下,原文中寫到黛西聽到聲音的時候說:
……是街上疾馳的卡車嗎?不不,這聲音聽上去像是……在講一個故事!“這枚戒指原本屬于一位國王”怪獸小楠低聲吼道,“以前,我負責看守國王的寶藏……”
故事中,作者前半邊敘述的心理活動是小女孩黛西的,但是從“這枚戒指原本屬于一位國王”開始,就是床底下的怪獸在講故事了,這個故事的結構相對復雜,是在黛西遇見三個小怪獸的大故事里套了三個怪獸講的小故事。為了讓小聽眾弄明白兩個故事的邏輯關系,可以在此處加入一些輔助的敘述性語言,再將語言順序做一些調整,以下是作者演播《晚安,黛西》時修改后的語言:
也許是外面路上飛快跑過去的卡車嗎?不不不,剛才那個聲音聽上去,像是在講一個故事,那是怪獸小楠在講故事。他全身白色的毛,像一頭獅子,可是,他的背上長著一個又一個的犄角,而且嘴巴特別大,還長著鋒利的牙齒。
它手里拿著一枚戒指,正在講一個關于戒指的故事。
怪獸小楠用低低的聲音說:“嗨,這枚戒指原本屬于一位國王,他戴著王冠。在很久以前,我不是怪獸,我是負責為國王看守寶藏的衛(wèi)兵。”
可以看到,在這里,演播者把床下面到底是誰在講故事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并且講故事的小怪獸的身份表述被提到了他的語言出現(xiàn)之前,這樣不但使孩子能理解下面的故事是誰講的,也使人物和語言的對應關系更加清晰。另外,對小怪獸小楠的形象描述在原繪本書中是沒有文字的,是用圖畫完成的,這樣的“將圖畫信息轉換成語言”的技巧將在后文中涉及。
在兒童故事中,大量人物語言的出現(xiàn)都是“先語言,后人物”的順序,這在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中也很常見。但是,為了在廣播的線性傳播中幫助兒童聽眾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應盡量將語言調整成“順敘”,比如:
“今天真熱??!”小猴伸手擦了擦汗說,
“是??!”小貓說。
可以調整為:
小猴伸手擦了擦汗說,“今天真熱??!”
小貓說“是??!”
當然,如果作者的語言順序是為了情節(jié)發(fā)展而特意設計的,就另當別論了。
(三)根據(jù)兒童故事文體性質,對故事做適當?shù)亩葎?chuàng)作
當今的兒童文學形式中,繪本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廣播兒童節(jié)目中,繪本是兒童故事演播的重要內容來源。
繪本不同于文字書的插圖,也不同于連環(huán)畫的文字配圖,繪本中圖畫和文字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有些繪本中圖畫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的作用甚至超過文字部分。這就要求演播者在備稿時,需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將文字部分和圖畫部分的內容整理結合,形成故事的有聲語言部分。
在前文的《晚安,黛西》的例子當中,作者對小怪獸小楠的形象描述就是原繪本書中文內部分所沒有的,是演播者結合文字和圖畫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
在繪本書的演播中,圖畫部分不僅僅塑造人物,描繪環(huán)境,往往也包含了與故事情節(jié)緊密相關的重要細節(jié),這都需要演播者將其變成有聲語言加入故事的演播中。
兒童故事演播和其他題材的稿件演播一樣,都需要遵循基本的演播創(chuàng)作技巧,通過內部對稿件的理解,外部對聲音、氣息的運用,使用生動、準確的有聲語言將故事展現(xiàn)在受眾耳畔。
(一)情景再現(xiàn),準確把握并用聲音營造故事情境
兒童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成人有所不同。成人在看待事物時往往可以憑經驗來對事物的性質、情況做出推測和判斷,從整體、宏觀方面來把握事物。而兒童由于生活經驗、邏輯推理能力有限,常常比較注重細節(jié),相較成人更擅長捕捉細微的情緒。他們判斷情況是依賴心理感受大于依賴情況判斷。演播兒童故事的時候,對故事氛圍和情境的營造就顯得尤為重要。演播者應該在敘述性語言上處理得更為細膩,更富有感情,準確把握故事的情節(jié)變化、人物情緒變換,還原故事中的情境。
還以前文提到的繪本故事《晚安,黛西》為例,故事一開頭,畫面上是黑漆漆的房間,窗外的城市平靜卻也是灰暗的顏色,文字部分描述如下:
小怪獸們出現(xiàn)的那天晚上,黛西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因為——房間里實在太奇怪了,新床也變得很大。她睜大眼睛盯著天花板,豎著耳朵聽街上傳來的聲音……
上述文字的字體在原書中是變大的,這是繪本中常用的手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來渲染氣氛。所以,演播者也可以用較為夸張的語氣,將描摹環(huán)境氣氛的詞語加重,或者通過節(jié)奏上的變化,如放慢節(jié)奏來凸顯黛西對房間環(huán)境的心理感受——黑漆漆的房間,讓這個小女孩有些害怕,有些緊張,她睡不著,此時房間里出現(xiàn)的任何東西在她的眼中都是可怕的。
這個故事后面情節(jié)的轉變能夠成立,跟黛西的心理感受有很大關系,而演播者能否用聲音營造出一個讓小聽眾感同身受的“有些害怕的環(huán)境”就非常重要了。
(二)使用播音發(fā)聲技巧塑造貼切的人物形象
兒童大腦對情緒情感的處理還沒有成年人那么細膩,因此兒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比較鮮明,不像成年人的文學作品中會有一些“亦莊亦諧,善惡難辨”的角色。這就使得兒童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刻畫相對簡單,可以適當?shù)亟梃b京劇中“臉譜化”角色塑造手法,將善良的、邪惡的、狡猾的、可笑的……人物用比較直白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由于廣播節(jié)目只能依賴聲音元素,因此在人物塑造時需要盡量給不同人物使用不同聲音,來幫助小聽眾區(qū)別人物,這里有幾個技巧可以借鑒。
1.控制口腔,用不同發(fā)音位置標記人物。演播中,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發(fā)音位置來發(fā)出有區(qū)別的聲音,用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發(fā)音位置靠前,集中用嘴唇中間三分之一部分發(fā)音,塑造的聲音形象較為靈巧、年輕,可以塑造那些可愛的、體型小巧的角色。發(fā)音位置靠后,使用較多喉腔共鳴,塑造的聲音形象較為沉穩(wěn),年紀較大,可以塑造那些穩(wěn)重的、體型大的角色。較多使用鼻音,可以使聲音表現(xiàn)狡猾的、性格古怪的角色等。
2.控制氣息,體現(xiàn)年齡感和人物動態(tài)。通過氣息的控制可以塑造不同年齡感的人物,也可以表現(xiàn)人物的運動狀態(tài)。例如,老年人往往中氣不足,因此可以通過控制喉頭來阻礙氣息正常流通,達到塑造老年角色的目的。運動中的人氣息緊促,可以用提高呼吸頻率,加重呼吸力度來表現(xiàn)。
3.借助標記性語言,幫助區(qū)分人物。高超的演播技巧確實可以幫助演播者塑造出生動的人物形象,但是,在兒童故事演播中,也難免遇到人物過多,人物性格相近,難以用聲音區(qū)分的情況,這個時候,就可以借助一些標記性語言來幫助區(qū)分人物,進而幫助小聽眾理解人物關系。例如,在幾個人物交談的時候,可以明確地講出“小猴說……”“狗說……”“貓咪說……”也可以根據(jù)人物性格給人物設計一些標志性的聲音符號,比如在故事《七個小淘氣》中,因為有七只小雞,比較難區(qū)分,演播者就給其中一只做事慢吞吞,總是猶豫不決的小雞設計了一個固定發(fā)語詞“嗯嗯,”每次這只小雞說話之前,總是扭扭捏捏的先“嗯嗯”兩聲,這就像是動畫片里,很多人物的服裝從頭到尾不改變一樣,為的是讓兒童受眾更容易通過明顯的標志來區(qū)分它們。
(三)通過身體表演帶動聲音表演
由于兒童表達情感的簡單、直接,使他們更喜愛更夸張、更生動、更戲劇化的表現(xiàn)手段,這就要求廣播節(jié)目中兒童故事的演播應具有更強的戲劇張力。在兒童故事演播中,演播人可以借助身體的表演帶動聲音的表現(xiàn),使聲音更加生動,演繹更具畫面感。
不同體積的人或動物發(fā)出的聲音之所以不同,與他們的身體結構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腦袋大的動物頭部共鳴腔的共鳴往往更加強烈,因此聲音會比腦袋小的動物更加渾厚、低沉。在演播兒童故事的時候,演播者可以通過調動身體動作,使身體更接近所演繹的人物形象,以達到聲音形態(tài)和語氣神態(tài)的接近。比如,在演繹一只烏龜?shù)臅r候,演播者將動作放慢,身體重心放低,感受語言的“慢”,從而達到氣息隨之變“沉”,聲音隨之變“緩”的效果。
任何作品的演播都不僅僅是口腔加氣息的創(chuàng)作,因為演播者的身體、情感、氣息、聲音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互相影響,不可能分割開來單獨使用。在演播中,有控制的身體運動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氣息狀態(tài)。例如,做跑步的動作必然會使氣息緊張急促,聲音也反應出斷斷續(xù)續(xù)或不連貫的樣態(tài)。再如,表演一個人物緊張害怕的時候,身體緊縮,收肩含胸,這會使胸腔面積面小,喉頭收緊,自然地發(fā)出緊張而局促的聲音。
好的兒童故事往往會將知識、人生觀等內容融化在故事情節(jié)中,大多不會直白地表述出來,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故事之后并不需要直接說“我們應該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學會謙讓”,這樣的表述方式既不是孩子喜歡的,也缺乏美感。在故事結束后可以跟孩子進行簡單的討論,并且將自己的想法拿出來跟孩子分享,“吃大梨子真不錯,不過要是我的好朋友想吃,我還是愿意把大梨子給朋友的?!薄P枰⒁獾氖?,演播者在此處并沒有明確地教育孩子“必須謙讓”,因為故事中已經將這個想法表述清楚了,結尾只是用平和的敘述方式提醒小聽眾可以關注這個問題。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