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徐若冰,孟 瑋
(1.哈爾濱工程大學期刊社,哈爾濱150001;2.《智能系統(tǒng)學報》編輯部,哈爾濱150001)
學術不端是指學術界的一些弄虛作假、行為不良或失范的風氣,或指某些人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拋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誠信原則,給科學和教育事業(yè)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極大損害學術形象的丑惡現象[1]。學術抄襲和剽竊是學術發(fā)展最大的障礙。學術腐敗不是教育領域的獨有現象,它存在于各行各業(yè)[2]。學術不端行為直接損害了公共利益,我國是科技論文的產出大國,但高學術影響力的論文卻與論文數量不成比例,論文的剽竊、抄襲、重復發(fā)表等學術不端現象時有發(fā)生。2015年3月,英國現代出版集團撤回了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醫(y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于中國;8月18日,Springer宣布其旗下10種生物醫(yī)學領域雜志撤回的共64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的學術論文,這些被撤銷的學術論文絕大多數來自于醫(yī)學領域。這兩起事件使國內眾多醫(yī)療機構和醫(yī)生陷入到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的風波,這種學術不端現象給我國學術界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引起了我國相關管理部門的極大關注,并開展了針對該問題的相關調查和處理。早在2009年3月15日,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就曾在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座談會上強調,對學術不端行為要“零容忍”[3],2016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分別針對項目和科技論文中存在的學術不端問題出臺了相應的學術不端整治辦法。
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部門,我們應該警醒,要堅決阻擊學術偽劣產品、打擊學術不端行為[4]。學術期刊從接收來稿就應擔當起反學術腐敗的責任[5],我們應考慮從編輯出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遏制這種學術腐敗現象,堅決抵制學術不端和學術失范行為[6],凈化學術出版環(huán)境。論文初審是期刊出版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編輯初審環(huán)節(jié)把不適合發(fā)表的論文用最快的速度告知作者,不僅大大提高了稿件處理速度、簡化了稿件處理流程、縮短了審稿周期、節(jié)約了審稿經費,而且給作者留出了更多的空間,縮短了審稿等待時間,為作者找到合適的投稿期刊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不僅如此,借助科技論文檢測系統(tǒng)檢測到論文的重復率和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等問題,可以提醒作者和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本刊開展編輯初審工作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隨著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以及科技期刊采編系統(tǒng)、學術不端檢測系統(tǒng)的運用,編輯初審環(huán)節(jié)發(fā)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學術不端現象。編輯初審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從出版源頭對學術不端現象進行有效遏制[7]。
編輯部對所收稿件進行編輯初審,是提升期刊學術質量、縮短審稿周期的重要舉措,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借助于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編輯初審環(huán)節(jié),來透視和分析在論文中以不同形式體現出來的學術不端問題,無論是對于創(chuàng)新成果的保護和鼓勵,公平公正地評價作者的勞動成果,還是對促進期刊的高水平發(fā)展,都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編輯初審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在進行初審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有些論文題目與本刊辦刊宗旨及所刊內容是完全相符的,但深究論文研究的內容,卻發(fā)現研究內容與論文題目不盡相符,究其原因,有的作者在投稿之前都會對所投期刊有所研究,為了迎合期刊的所刊方向和內容,有的作者會對論文題目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論文題目看上去符合所投期刊的辦刊宗旨,以期在編輯初審環(huán)節(jié)蒙混過關,嚴格來講這是一種學術上的投機行為,是學術不端現象,我們應反對這種學術態(tài)度和作風。
科技論文涉及政治性問題相對較少,但其重要性卻不容忽視。科技論文出現政治性問題往往比較隱蔽,不容易被發(fā)現,比如出現在我們國家地圖上面,我國的每一分領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旦不慎,出版出來,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在行文和參考文獻中出現的港澳臺與國家名并列的問題;再有就是在文章圖表或示例中可能出現的涉及政治問題的不當舉例,也應該給予高度關注。文章是否涉密、是否為原創(chuàng),也是初審中應該重點考察的問題。很多編輯出版部門要求作者在投稿的同時提交保密協(xié)議、創(chuàng)新點自述和原創(chuàng)性聲明,要求作者對論文的原創(chuàng)性、是否涉密做出承諾,從源頭上對論文的學術質量進行把關,也是很好的做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有的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可以對作者所投論文與網上數據庫資源中已經出版或者優(yōu)先出版的論文進行比對審查,通過比對,論文中存在的抄襲、剽竊、雷同等不端現象就極易顯露出來。
引文文獻審查往往是編輯初審中極易被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在初審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現有的文章在引文文獻的標注上同樣存在著不端現象,有些作者在列出引文文獻時,并沒有做到尊重其他作者科研成果、實事求是地列出文中參考的文獻,往往越是“參考”得較多的文獻,越是容易被作者“忽略”,引而未注和注而未引的現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急于出版的科研態(tài)度造成的,希望抬高論文“身價”、強調論文的原創(chuàng)性,一些實際上被參考的文獻被作者有意屏蔽,有的作者為了抬高論文“身價” “提升”論文科研水平,會故意開列一些高水平的學術期刊論文作為參考文獻,還有的作者為了貼近與所投期刊的關系,故意加入對所投期刊的引用,而該文的研究內容是否與本文相關,卻往往被作者忽略;另一方面與編輯為加強期刊引用量的暗示與誤導有關,有些期刊為了提升期刊的引用量而對作者進行暗示,列于文后的參考文獻與所投論文的關聯性,也常被編輯漠視。
很多作者在投稿時往往由于各種現實原因都希望早點得到錄用的消息,于是在投稿時“遍地開花”,選擇多家符合自身要求的雜志,給出稿件通知相對慢一些的雜志或者作者認同度相對低些的雜志則會被作者“撤稿”;還有的作者為了追求發(fā)稿的數量而對包括題目在內的少量內容進行修改后反復投稿,這些學術不端現象,不僅助長了學術研究的不端行為,而且造成了社會公共資源的浪費和社會公信力的降低。
在學術不端現象屢禁不止的情況下,編輯面對大量的初投稿,僅僅憑借自身專業(yè)知識和經驗已經遠遠不夠,為保證初審質量,期刊編輯應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充分利用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文獻檢索功能,加強對學術不端論文的審核力度,從源頭上杜絕學術腐敗[8]。國內大多數科技期刊采用了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來對文章進行檢測,輔助文章的初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9]。CNKI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在進行論文信息檢測時體現出了較好的實用性,在國內科技期刊界使用較為廣泛。
借助于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幫助,本刊近年初審退稿率達到了 40%。初審通常在論文收稿一周內完成,也就是說有 40%的論文在一周內即得到了編輯部的回復結果,為作者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
對于學術研究中的不端行為,編輯出版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制止。通過初審環(huán)節(jié)透視出的學術不端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CNKI檢測系統(tǒng)中,將上傳的比對論文與數據庫中已有論文的重復情況進行對比,并根據重復率把重復程度劃分為綠、黃、橙、紅 4個階段,其中,綠色表示無重復,引用重復率低于40%的用黃色表示,標示為輕度重復,引用率在40%~50%的用橙色表示,標示為中度重復,重復率50%以上的為重度重復。
各期刊編輯部往往根據本刊實際情況設定收稿重復率閾值。有的投稿與作者本人已發(fā)論文存在多處“交集”,或為多篇已發(fā)論文的“并集”。在對論文進行初審時常常會發(fā)現,作者所投稿件重復率過高,但如果去除本人文獻重復率又變得很低,大部分的重復文獻都是作者本人發(fā)表出來的成果。當編輯以高重復率為由進行退稿時,作者卻往往有不同意見,認為與本人成果重復無可厚非,原因在于都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不存在版權爭議問題,但從科技成果創(chuàng)新視角來看,這種觀點又是我們不能贊成的。由于作者的研究方向相對固定,在作者主要研究領域內撰寫的論文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后來研究很可能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來稿與作者前期成果有一定的重復,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交集”的容量超出了適度的范圍,或者現有論文就是從前論文的“并集”,則要審慎處理。
筆者在初審的實際工作中,通過對所投稿件和重復論文的比對中發(fā)現,有的文章是源自網上已經在線發(fā)表的學位論文,對這些相似度較高的論文作者署名情況進行分析,卻發(fā)現作者署名大有文章,主要體現為 3種情況:①與他人的學位論文相似度高;②與同一指導教師的其他學生的學位論文相似度高,作者署名“移花接木”;③與投稿作者本人的學位論文相似度高。這是 3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學術論文重復現象,我們不能同一標準、一概而論,應準確地分析實際情況,妥善給出恰當、合理的處理意見。
近年來,編輯界通過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使用也認識到,不能簡單地以文字復制比的高低來評價學術不端現象的輕重,與他人已發(fā)表論文重復率過高的論文,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學術不端現象,重復率低甚至重復率為零的文獻,并不意味著一定不存在學術不端問題。低重復率論文的學術不端問題的常見形式有兩種,一是由外文翻譯過來的中文文章,二是通過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順序的調換、章節(jié)的增刪、語義的雜糅以及文字方面的“策略性”修改,用完全不同的文字來表達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對這種經過“模糊化”處理的文章,不端文獻系統(tǒng)則無法進行有效檢測。
筆者在前段時間的初審中就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在進行論文初審時,發(fā)現一位作者論文與已經發(fā)表出來的不同署名的論文完全雷同,甚至圖表、數據都完全類似,于是編輯給出了明確的退稿意見,很快編輯便收到了作者的申訴意見,作者聲明對文章的原創(chuàng)權利,并說明該稿在我刊投稿之前,曾經被一個行業(yè)期刊退稿,除此之外,該稿沒有外投過,作者很困惑,不明白自己原創(chuàng)的、被退稿的論文,為什么會在另一本行業(yè)類期刊上以另外作者署名的形式被刊發(fā)出來。這種情況雖然實際發(fā)生的不多,但卻影響極壞。
作者往往對參考文獻的正確引用和規(guī)范著錄重視不足,參考文獻的標而未引和引而未標現象比較常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作者確曾引用,卻在成文時由于疏漏而未能將引用文獻全部列出;②作者擔心論文達不到評審中的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出于某種心理,而故意隱去所參考的文獻;③作者為“提升”論文的學術水平,提高論文的“身價”,而故意列出文中并未參考的知名期刊或知名專家的論文;④個別作者為提高論文被錄用的可能性,而故意增加對所投期刊的引用。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無心之錯,都未能真實反映作者對他人學術成果的參考情況。
(7) 一稿多投。目前業(yè)界對作者的一稿多投現象也有諸多不同看法,有的專家認為一稿多投是作者急需論文結果、應對論文評審周期過長的無奈之舉;更多的編輯界同仁則對一稿多投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不僅是作者對于科學研究的不嚴肅,更造成了編輯部資源的大量浪費。本刊一直以來堅決反對一稿多投行為,對認定為一稿多投的文章在初審階段一律給予退稿處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超星等科技公司都開發(fā)了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通過檢測系統(tǒng)可以方便地檢測出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現象。建議編輯部可以考慮同時使用多家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互為補充,達到徹底遏制“一稿多投”的目的。另外,在出刊前對論文進行檢測是遏制一稿多投的另一重要契機,一旦發(fā)現一稿多投現象,編輯部應果斷嚴格處理。
學術研究存在內在的關聯性、延續(xù)性和繼承性[6],在論文寫作中,作者通過恰當地引用文獻、正確的引文分析,說明、驗證自己的學術觀點本無可厚非,但往往由于多種原因,作者有意無意地模糊了自己論文和引用成果之間的區(qū)別和界限,而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引文失范問題,而其中比較嚴重的情形即是學術抄襲,有的論文除了作者署名和作者單位外全部與引文雷同,更有甚者,連文后的參考文獻也一律照搬,其次是參考文獻的過度引用,如果這樣的文章不能在審稿環(huán)節(jié)給出準確評價而刊出的話,必將造成極壞的影響。為更好地傳播科技成果,真正實現為科研發(fā)展和社會服務的目的,創(chuàng)造良好的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氛圍,倡導學術公正,對于在初審中發(fā)現的具有明顯的抄襲、雷同、過度引用問題的文章,我們應堅決地予以抵制,毫不猶豫地進行退稿處理。
尤偉杰等[7]認為對于重復比介于 20%~30%、來自本人為第一作者已經發(fā)表的論文,且論文的核心內容不同不應判定為抄襲和重復發(fā)表。筆者也曾與多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多年的資深教授探討這個問題,大部分教授認為,由于科學研究的延續(xù)性,作者與本人已發(fā)表的文章存在一定的重復率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創(chuàng)新觀點和核心內容不應低于文章內容的2/3,這恰與尤偉杰等的觀點不謀而合。與本人論文重復率不超過 30%,這基本是業(yè)界所能容忍的重復率的上限。但至今出版業(yè)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各刊往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各自劃定標準。
在常見的 3種與學位論文重復的情況中,與他人學位論文重復率高的情況,存在明顯的抄襲或雷同現象,毫無異議,應該果斷地給予退稿,并將結果告知作者,以警示作者,端正作者的學術研究態(tài)度,樹立良好學術風氣;對于作者署名“移花接木”,與同一指導教師的其他學生學位論文雷同的情況,筆者認為同樣存在將他人成果據為己有的嫌疑,換一個角度講,將他人的學術成果作為自己的畢業(yè)條件之一是不合適的,對于這樣的論文筆者認為不宜收稿;而對于與本人學術論文存在一定重復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應限定在適度的范圍之內。
無論是將論文翻譯成另一個文種發(fā)表,還是對文字進行策略性處理,雖然經文獻檢測具有較低的重復率,但嚴格來講都少了科研成果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都是將他人成果據為己有或者將本人成果重復發(fā)表的過程,是一種具有較強隱蔽性的學術不端行為,這就要求初審編輯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學科素養(yǎng),這種情況一經發(fā)現應嚴格對待,果斷給予退稿。
論文在投稿的過程中,研究成果被他人剽竊這種情況雖然實際發(fā)生的不多,但卻影響極壞。論文作者出于對編輯部的信任,將論文投稿到編輯部,編輯部會根據專業(yè)方向選擇適當的審稿人對論文進行評審,以對稿件給出正確的評價,編輯部再根據專家意見給出錄用與否的終審意見。在稿件的這個處理過程中,涉及 3個主體,即作者、編輯部、審稿人,在這里我們假定首先排除作者主動泄露論文內容的可能,如果編輯部和審稿人在某一環(huán)節(jié)導致文章被不當傳播就很可能對作者帶來一定的影響。作為稿件處理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兩個主體,都應意識到并恪守一種契約精神,加強稿件處理過程中的自身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和對學術成果的保護意識,不應將作者的學術成果泄露給第三方或者據為己有。
在編輯初審中應重視參考文獻標引失當問題。無論是出于作者的主觀故意還是無心之錯,編輯在進行文章初審時都有必要對文獻引用過程存在的疏漏及時反饋給作者,并提示作者對參考文獻進行正確標引。這樣做的最大益處不僅培養(yǎng)了作者正確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而且能夠真實地反映學術成果參考情況,進而幫助評審專家提高對本文創(chuàng)新研究與引用文獻成果的甄別能力,更有助于對文章給出準確、公正的評價。
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稿件追蹤”功能可以方便地檢出稿件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現象。目前業(yè)界對作者的一稿多投現象也有諸多不同看法,有的對作者的一稿多投表示理解,多數作者寫論文是為了畢業(yè)、評職稱或者論文結題,而當學術成果撰寫成文時往往距離需要論文發(fā)表的時間很短,作者為了增加論文的錄用率和縮短錄用周期,而選擇了一稿多投;更多的編輯界同仁對一稿多投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不僅是作者對于科學研究的不嚴肅,更是浪費了編輯部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資源。本刊一直以來堅決反對一稿多投行為,采取了多種措施縮短審稿周期,對認定為一稿多投的文章一律給予了退稿處理。
作為科技論文產出大國,如果不能對學術研究和成果發(fā)表中的學術不端現象進行有效遏制,必將給學術界帶來極壞的影響,進而降低我國科學家的學術聲望和學術地位。科技期刊出版部門應從出版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入手,打擊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現象,從根本上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為凈化學術研究環(huán)境、倡導學術誠信、提升學術公信力做出自己積極的努力。
[1]曹樹基.學術不端行為的概念及懲治.[2014-11-29].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37822/40305/3020202.html.
[2]唐海英.學術腐敗: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J].當代教育論壇,2009(2):107-112.
[3]教育部長強調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EB/OL].(2009-03-16)[2014-05-15].http://edu.sina.com.cn/l/2009-03-16/1126167330.shtml.
[4]張敏.學術不端行為:學術期刊編輯的認識誤區(qū)與防范策略[J].廣東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5(2):81-83.
[5] 翁鷺濱.學術期刊在治理學術不端行為中的責任和作為——黃禹錫造假事件的反思[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73-75.
[6]劉應竹.學術論文中引文失范問題芻議[J].編輯學報,2014,26(1):7-9.
[7]林漢楓,張欣欣,翟自洋,等.遏止學術不端行為保護科研原創(chuàng)成果[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580-584.
[8]尤偉杰,李小萍.學術不端論文的一般規(guī)律及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09,21(2):151-152.
[9]周英智,李偉,孫瑤,等.初審中利用數據庫檢索論文抄襲行為[J].編輯學報,2008,20(4):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