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軍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媒介環(huán)境下“儀式化傳播”研究
郭艷軍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詹姆斯·凱瑞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即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其為傳播學研究打開了新的視角。這兩種理論從不同的關注點出發(fā),關注“傳播問題”。二者并不是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事實上,兩種觀點相互補充,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互相作用于“傳播”,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傳播媒介、新的傳播渠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傳播效率,傳播在空間上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傳遞觀”式的傳播似乎成為了主流,誰來承擔儀式化傳播的重要任務就成為了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傳遞觀;儀式觀;新媒介傳播;儀式化傳播;儀式化
凱瑞認為“儀式觀”才是傳播的本質,而“傳遞觀”只是儀式觀的特征。人們對“傳播”最初的理解即是“傳遞觀”,比如英語詞匯“communication”從運輸、流通、交流演化出“community”即社區(qū),此時的交流、溝通和傳播便有了文化的意義。這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1]。
在人們直接的感性認識中,傳播與運輸密切相關。信息的傳播往往需要借助于某種載體才能有具體可感的形式,才能為人們所熟知,信息通過這些實物載體得以在時空中傳播擴散。因此,這也是人們在很長時間內都把信息的傳播看成是運輸非常重要的原因。傳播的“儀式觀”則著重揭示文化意義,凱瑞認為傳播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功能性的結果,而應該引導人們關注傳播過程中儀式化的東西,這種儀式才是人們應該關注的重點。儀式本是起源于神話,在人類學和宗教學的視野中,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積淀和傳承,儀式既是意義的象征,也是人類文化的存在。儀式是利用一套象征性符號體系進行展演,以期達成意義的一致,其間充滿了構成傳播過程和行為的種種要素。[2]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成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元素,而承載信息傳遞的載體就成了社會中重要的輸血管。在互聯(lián)網經濟背景下,“傳遞觀”似乎更加適用于這個時代。但是這種觀點以功能主義為出發(fā)點的,它帶著強烈的利益訴求,這種利益的訴求來源于政治、權力和經濟。一個社會穩(wěn)定長久的發(fā)展與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政治的穩(wěn)定更是依賴于信息交流、溝通的和諧,這些都依賴于“傳播”。
2.1 單純使用“傳遞觀”會造成社會形態(tài)混亂、分裂
傳播對一個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非常重大的關系。以古代宋朝為例,宋朝經過300年的分分合合,最終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提起宋朝,除了戰(zhàn)亂,軍事上的弱勢導致其地域版圖大大縮小,其最為值得稱道的是其繁榮的工商業(yè)所造就的市民經濟的繁榮。商業(yè)的繁榮離不開信息的傳播,政府中樞部門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發(fā)布的正式官報“邸報”在這個時期出現,此外,宋朝的“小報”也非常繁榮,這些媒介的發(fā)展都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尤其是小報的流行,更是促進了民間交流的繁榮,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成就非凡的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宋朝重視文教,學術文化成就極高。但是,宋朝人崇尚自由浪漫,這種思想從宋詞中就能深刻地體會到。在信息流通相對發(fā)達的宋朝,統(tǒng)治者在享受這種經濟上的繁盛的同時,對政治的控制必然有所放松,而“儀式化”傳播也會因為利益的分配受到某些削弱。在“傳遞觀”占據主流地位時,這個社會必然是一個信息傳播自由、思想自由的社會,但同時也面臨著“禮崩樂壞”的局面,因為只重視信息的傳遞,就會忽略傳播的“儀式”,忽略人們之間的交流和儀式的強調,不可能形成對整個社會價值觀的認同。一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并沒有什么不可,但是,沒有主流價值觀引導的社會就會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多元的價值觀如果失去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便會追隨強勢的價值觀。
2.2 單純使用“儀式觀”會造成社會形態(tài)落后、封閉
儀式觀把傳播關注的重心放在了“儀式”的傳遞上,它關注傳遞過程中的規(guī)則、信仰和價值觀的整合與傳遞,注重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對社會整體思想的影響和整合。以中國古代社會為例,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的國家,信息的傳遞與儀式融為一體,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往往強調一種神圣感,這是一種對等級制度的強調,這種強調貫穿于整個傳播的始終,其目的是將皇權的威嚴深深植根于人們的骨髓中,但是,單純“儀式觀”的傳遞只適用于這種封閉的農業(yè)社會,它很難將社會導向一個現代性的社會,與工商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信息的傳遞也不相適應。因此,單純的儀式觀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社會的封閉、落后。
因此,傳播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并不是一組互相沖突的概念,這兩種觀念在傳播中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傳播中互相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1]陳力丹.傳播是信息的傳遞還是一種儀式[J].國際新聞界,2008(5).
[2]樊水科.從“傳播的儀式觀”到“儀式傳播”:詹姆斯·凱瑞如何被誤讀[J].國際新聞界,2011(7).
郭艷軍(1991-),女,河南許昌人,安徽大學14級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方向:媒介批評,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