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貝哲民+程仁桃譯
半島電視臺駐北京辦公室位于天安門廣場附近一小區(qū)的頂樓。冬日的某一天,我與半島電視臺公司的首席代表埃扎特·夏羅約定見面,我貿然地決定從我所住的位于建國門大街的旅館走過去。昨晚剛下過雪,白茫茫的一片,但早晨忙碌的交通已經使主干道上露出黑色的車轍。當我到達小區(qū)的時候,我的臉已經凍得頗有點僵硬了。夏羅來自敘利亞北部的城市阿勒頗,他的秘書為我打開辦公室的門。他的公寓是由著名的阿勒頗家具裝飾的,這些玫瑰紅色的胡桃木家具非常漂亮,都是由手工打造的,并且以珍珠鑲嵌其上作為裝飾,我自己的公寓中就有幾件這樣的家具。不難想象,這些精美的家具在數世紀之前就已經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
夏羅在北京待了十多年了,在加入半島電視臺公司之前,他是巴勒斯坦大使館的官員。他有充足的理由對自己在此處的工作感到自豪。夏羅做了許多提升中國在阿拉伯世界形象的工作,他最大的成功是一個關于中國的特別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是借用中國的國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設備拍攝的。這檔節(jié)目叫《看中國》,時長三個小時,播放了好幾天。這檔節(jié)目非常成功,大受歡迎。半島電視臺后來還制作了類似的介紹其他國家的節(jié)目。中國駐阿拉伯國家使館的反饋也非常積極。后來,他送了一盤節(jié)目的DVD光盤給我,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觀看了其中的幾段,這與西方通常描述的半島電視臺的風格是不一樣的。
多哈半島電視臺的主持人在介紹這檔節(jié)目的時候,用中文說“你好”。隨后,節(jié)目的鏡頭就切換到坐在中式亭子中的北京主持人,亭子的背后是一汪湖水,風景絕佳。在隨后的三個小時里,他會采訪來自中國外交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文化部的官員,這些官員都會講阿拉伯語。主持人還就中國的“一個孩子”政策采訪了兩位學生,問他們作為獨生子女的感受。其中一個學生用阿拉伯語回答,“我不覺得有什么不同,沒什么特別的?!碑斎灰矔幸幌盗杏嘘P中國穆斯林的故事。這些故事中有在清真寺中禱告的穆斯林的形象,以及他們歡迎來自阿拉伯的阿訇的情景。故事以對義烏的一個阿拉伯人的采訪結束,這名阿拉伯人不過是在義烏的貿易展銷大廳做生意的眾多阿拉伯人中的一個。
半島電視臺的《看中國》,是媒體在阿拉伯世界的崛起中起作用的一個標志。盡管這種作用還不太明顯,目前注意力還是集中在出口、油價和阿拉伯的財富基金上,但媒體在全球的重新平衡中也是同等重要的力量。半島電視臺最初挑戰(zhàn)西方是它對阿富汗戰(zhàn)爭的報道,在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它再次確認了自己新媒體力量的地位。但半島電視臺的影響力延伸更廣,不止于告訴我們在阿拉伯世界是如何進行相關事件的報道,它還開通了阿拉伯國家首都與北京之間的溝通熱線。在西方,我們總是認為發(fā)展中國家必須依賴西方媒體來向世界廣播自己的聲音。但情況早已改變,半島電視臺的崛起和阿拉伯新聞臺對全球公眾思想已經有了明顯的影響。
看看半島電視臺在北京的辦事機構。如今普通阿拉伯人能夠及時看到來自北京的新聞,就如同看來自布魯塞爾和華盛頓的新聞一樣。在提升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方面,這是非常初步,卻非常偉大的一步。毫不奇怪,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多地通過該電視臺將信息傳送給阿拉伯普通民眾。我問夏羅他是從什么時候感受到中國政府對該電視臺態(tài)度的改變。“自‘9·11之后,”他做了一個鬼臉說,“但真正的變化是在2004年以后,那時石油價格開始上漲。”從那時起,中國政府對于日益依賴阿拉伯產油國的局面開始擔心起來。突然之間,夏羅發(fā)現中國官員開始在半島電視臺上發(fā)表講話。對于一個信奉“少說多做”的國家來說,開始留心起國外媒體的影響,真是一個顯著的變化。
半島電視臺聲稱是第一個與中國官員進行直播式訪談的國外電視臺。我不能證實這一說法,但我后來確實看到過這類的訪談。中國外交部西亞司的司長翟軍曾經在2006年11月的節(jié)目《無所不談》上露面,這是一檔考問嘉賓的節(jié)目,類似于BBC的HARDTALK。
在十年前,中國政府不可能有機會直接面向阿拉伯民眾講話,現在不同了。除了少數外交官和阿拉伯語專家外,我想可能沒有人注意到中國在通過半島電視臺來提升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半島電視臺的北京辦公室證明了在當今社會,公共關系是多么地重要?,F在中國政府能夠直接面向安曼、開羅和迪拜的普通阿拉伯人說話。在日益全球化的公共關系戰(zhàn)中,中國也占有一席之地了。
美國也正在奮力贏得這場公共關系之戰(zhàn)。以伊拉克為例,美國政府在努力地向謹慎的伊拉克人宣揚自己的成就。然而,雖然美國的公司位列世界上最擅長銷售公司的行列,但美國政府就大為遜色了。2007年6月的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巴勒斯坦民眾對美國的科技有好感,然而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巴勒斯坦民眾對美國政府有好感。經過過去的幾年,美國面臨的挑戰(zhàn)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通過宣傳自己的觀點及向阿拉伯民眾傳遞一些畫面,阿拉伯的新聞臺對于美國政府的糟糕調查數據是有貢獻的。
我想他們的成功在夏羅辦公室的一個海報上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我們起身離開時,他面帶微笑地指著墻上的那個海報。海報上是一組射擊者的蒙太奇,但在右下角有一行粗體的白色文字,是廣告語,“所有的人都看CNN,那么CNN看什么?”看到答案我笑了——答案是半島電視臺。它總結了這家電視臺在過去十年里取得的成就。半島電視臺從CNN起家的地方崛起,并戰(zhàn)勝它,它打破了西方媒體在阿拉伯新聞報道上的壟斷。它最大的成就是通過使用強大的影像資料,如伊拉克武裝人員在街角與美國坦克戰(zhàn)斗,參與影響地區(qū)事務進程。
半島電視臺不僅打破了西方媒體的壟斷,也鼓勵其他人作類似的嘗試。過去,面對西方媒體強大的經濟實力時,非西方媒體看起來幾乎無法應對。以CNN為例,估計它的年度花費超過五億美元。對于一個發(fā)展中小國來說,這是一筆巨款,即使它有能力創(chuàng)建一個新聞臺,也未必能保持其運營。當然,半島電視臺有富有的支持者,它證明了西方的媒體壟斷是可以被打破的,尤其當西方媒體在其母國之外運營時,比如阿拉伯世界。它的成功讓別的發(fā)展中國家也想建立自己的半島電視臺。西方媒體畢竟是為西方觀眾作報道的,它最終奉行和遵從的是西方的原則。
西方正在回應,但結果是混亂的。2004年2月,美國政府的獨立辦事機構——廣播管理者理事會,推出了自由電視臺——一家設在弗吉尼亞,每天播出二十四小時的阿拉伯語衛(wèi)視。自由電視臺目標是支持理事會在中東進行反恐廣播的倡議,并且通過提供準確的報道和新聞分析,通過解釋美國政策來反擊恐怖主義分子的媒體宣傳。幾年前,理事會還推出了阿拉伯語的廣播電臺——Sawa廣播電臺,理事會委托中東廣播網代表自己管理這兩個電視臺和廣播電臺。自成立伊始,這些電臺、電視臺就處于爭議中。最糟糕的是,這些臺取代了美國之音的阿拉伯語節(jié)目,因此產生了一批心懷不滿的前雇員們。
作為所謂“獨立視角”的倡導者,自由電視臺肯定將無法贏得觀眾。阿拉伯人顯然將所有的媒體,包括半島電視臺在內,視為政治機器。在歷史上,阿拉伯政府緊緊地控制住它們國內的媒體。即使在當今,私人的媒體機構也無一例外地由阿拉伯大亨所擁有,并且負有政治使命。半島電視臺也不例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它由于允許以色列人在其節(jié)目上發(fā)言而被指控親以色列。作為一個非本地的阿拉伯發(fā)言者,它迎接挑戰(zhàn)去閱讀阿拉伯語的報紙。但是,僅僅閱讀報紙是不夠的,你還必須知道報紙所有人的政治觀點以察覺報道中的立場。自由電視臺的問題在于,半島電視臺或者其他諸如A1 Safir和A1 Hayat之類的阿拉伯報紙的所有人的既定利益,至少比自由電視臺及其后臺美國政府更接近普通阿拉伯家庭的既定利益。
自由電視臺不僅面臨來自阿拉伯新聞臺的競爭。2008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開通了它的阿拉伯語頻道。英國廣播公司本打算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早期開通阿拉伯語的電視頻道,但在與沙特阿拉伯政府協(xié)議失敗后就放棄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半島電視臺最初的雇員中有一百二十人是來自于一個沙特阿拉伯和英國廣播公司聯(lián)合舉辦的頻道。該頻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由于一系列的政治爭端而停播了。英國廣播公司的第二個阿拉伯語新聞臺顯然在運用其對該地區(qū)六十年的廣播經驗方面障礙更少、定位更好。2007年,法國24臺開通了自己的阿拉伯語頻道。不管怎么樣,自由電視臺、英國廣播公司和法國24臺在阿拉伯世界面臨著日漸擁擠的生存空間,它們可以通過努力奮斗取得成功。
我所讀到的最佳反映是一項由美國前大使愛德華多·杰瑞強主持的就美國外交進行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由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委托進行。它顯示出中東對于任何形式的國有電視臺都持高度的謹慎。它認為撥款給美國的公眾或私人公司,由它們去制作高質量的節(jié)目,然后通過現有的諸如半島電視臺之類的渠道進入該地區(qū),效果會更好。類似的結論也許曾指導過英國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在制作這種高質量的節(jié)目方面已經有些年頭了。當然,一名A1 Sharq的編輯Al Awsat引用數據研究成果表示,大部分阿拉伯人喜歡英國廣播公司制作的中立阿拉伯語節(jié)目。
中國政府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它將電視設備借給半島電視臺的決定是聰明的做法。半島電視臺三小時的紀錄片將許多時間花在探索歷史上阿拉伯世界同中國的關系上了,剩余時間被拿來探索中國了。中國政府免費有效地借用了阿拉伯世界最受歡迎的衛(wèi)視之一——半島電視臺。認為觀看了這個紀錄片的阿拉伯普通家庭的數量,遠大于在同一星期觀看A1 Hurra的觀眾數量的假定是非常合理的。有意思的是,中國人開展了一個重要的公共關系行動,這對西方政府是重要的一課。
半島電視臺不是唯一的挑戰(zhàn)。中國政府在許多教科書式的技巧方面表現更加優(yōu)秀,它的信息控制能力解釋了它為什么能在阿拉伯世界獲得較高的評價。
新華社是先鋒者。居住在中國的阿拉伯記者極少,因此新華社將它的稿件翻譯成阿拉伯語以滿足阿拉伯世界的出版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能精確控制信息。事實上,2006年,新華社與埃及的《十月周報》達成提供阿拉伯語稿件的協(xié)議。目前,《十月周報》主要購買新華社關于中國國內事件的報道,但有一天它會購買新華社關于外國事件的報道。同時,新華社也報道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舉動,它的報道在之后被翻譯成阿拉伯語和英語。有意思的是,它在阿拉伯世界的報道是了解中國行為的主要信息來源。
中國的國家新聞社也更直接地瞄準他們的阿拉伯受眾。我是在2006年6月于敘利亞舉行的中國國際汽車展上搜索阿拉伯語新聞時注意到這一點的。我是找到了一篇阿拉伯語的文章,但對于該事件報道的廣度嚇了一跳。因此,我決定查一下信息來源。一個叫作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媒體發(fā)表了這篇文章。它就是中國版的美國之音,以四十多種語言廣播和出版。在這個案例中,這家媒體的阿拉伯語部制作了這篇用于在阿拉伯世界傳播的稿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當初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國家的政治聯(lián)系。隨著市場改革,它也在進步?,F在它在建立經濟聯(lián)系方面同樣高效。
這些國家新聞社在引導中國商人關注阿拉伯世界的機會時也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于主要的貿易行業(yè),報社經常派遣記者到國外去報道阿拉伯世界的市場狀況,他們是一個價值無限的信息來源。以《國際商務日報》為例,該報于1985年由商務部建立,之后一直受到商務部的資助。正是在《國際商務日報》中,我驚詫地看到了敘利亞的中國汽車展的詳細狀況。該報紙的記者受邀與來自新華經濟新聞及其他報紙的記者一道參加了這一展會。他詩意地呈現了戴面紗的敘利亞婦女站在陽臺上向代表團揮手的行為,同時也廣泛地報道了敘利亞汽車工業(yè)的市場狀況。無疑,他的文章會被國內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們讀到。
國家媒體社的努力也不總是有意而為之的。它們不過是為了增加它們對外事務的覆蓋面,比如:它們一向鼓勵商人們找尋新市場。以王先生為例,他是義烏嘉興制衣廠的外貿經理,2006年8月,從該廠設在迪拜的辦公室傳來消息,由于發(fā)生沖突,黎巴嫩消費品嚴重短缺,王通過中央電視臺時刻關注戰(zhàn)況,準備在戰(zhàn)爭一結束,就運送貨物進入。新聞站點新浪網以及鳳凰衛(wèi)視的紀錄片同樣也幫助中國的商人們發(fā)現新的市場。我曾經問一個在迪拜龍城的中國商人,“為什么選擇來迪拜?”她說曾經看過一個關于阿拉伯世界的中文紀錄片,她自己認為“這看起來是一個機會”。
看起來西方政府已經輸掉了公共關系戰(zhàn)。自蘇聯(lián)解體之后,它們對公共關系的關注就逐漸下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蘇聯(lián)解體之后,美國政府就放棄了許多公共關系的武器。這其中就包括致命的決策——在1999年解散了美國信息處——也許是最接近于美國官方新聞部的機構??赡苊绹J為,既然蘇聯(lián)不復存在,這個信息處還有什么用處?然而,包括“9·11”在內的系列事件以及經濟挑戰(zhàn)都提醒贏得冷戰(zhàn)并不是歷史的終結,還有一場公共關系戰(zhàn)要打。而且,西方政府面臨著復合的、老練的對手。
阿拉伯政府對于犯下與西方政府相同的錯誤也負有責任。對于損害阿拉伯世界與中國關系的行為或事件,它們并沒有利用中國國內媒體的力量施加影響。馬曉霖是新華社前主任記者,擅長阿拉伯語,服務于新華社期間在加沙和科威特工作,之后離開新華社擔任新聞雜志《環(huán)球》的主編。他被認為是“中東通”,很有資格就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系發(fā)表意見。2004年,他寫了一篇文章檢視中國在阿拉伯事件上的新聞覆蓋,馬宣稱中國派往以色列的記者在離開中國之前都會被邀請到以色列大使館接受一個情況簡報。馬從未受到科威特大使館的類似邀請,他只是后來收到來自巴勒斯坦大使館的邀請,那還是在他完成了在加沙的三年輪職回到北京之后。這樣就太晚了,實在太晚了。馬還寫到以色列政府邀請許多中國的高級學者和報社記者訪問以色列。這樣,中國學者和報社記者中親以色列的就越來越多,他們就是所謂的“親以派”。
馬的文章讓我想起了我早前同《光明日報》的記者陳克勤的談話。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他花了幾年時間在敘利亞學習阿拉伯語。后來他在阿拉伯世界工作二十余年,他的阿拉伯語非常好。但陳在最近對以色列產生了興趣,過去幾年,他在耶路撒冷工作。1995年,中以建交,但《光明日報》花了幾年時間才得到中國政府的許可建立一個以色列辦事處。辦事處被批準建立之后,1997年,陳被派往以色列。盡管他在阿拉伯世界待了很長時間,但陳在親阿拉伯的同時,也逐漸“親”以了。
他的情況不是個案?;ヂ?lián)網的崛起和中國不斷增長的博主的數量改變了中國國內媒體討論阿拉伯事務的方式。還是以馬曉霖為例,他后來建立了一個面向博主的站點,名叫聯(lián)眾社區(qū)。報道巴勒斯坦年輕人和以色列軍隊之間戰(zhàn)斗的經歷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想建立一個鼓勵思想交流的站點。我曾經在《阿拉伯世界》雜志——一個致力于阿拉伯事務的中文期刊——發(fā)現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國駐敘利亞的前大使時延春。正是在竭力聯(lián)系時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了他在聯(lián)眾社區(qū)上的博客,也隨之找到了一系列由馬寫作的關于阿拉伯世界的文章。
正是中國博主們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對阿拉伯世界態(tài)度的變化。中國博主們更傾向于對外交事務持一種中立的視角。這與過去的實踐是一個標志性的變化。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政府是阿拉伯世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支持者,認為如埃及、敘利亞和也門是反帝主義者。這種立場意味著中國更傾向于阿拉伯世界,而不是以色列。
如今,對于阿拉伯世界的關注越來越多,隨著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戰(zhàn)斗在2006年7月逐漸升級,我追蹤了中國最大的新聞站點——新浪網的聊天室。我最初的印象是這個聊天室的大部分參與者是親黎巴嫩反以色列的。許多人對于以色列轟炸而導致的婦女和兒童的死亡非常憤慨。但除了這一點外,討論漸漸趨于平衡。
這并不意味著對阿拉伯世界的興趣在漸漸消去。事實情況截然相反,新浪網以黎巴嫩戰(zhàn)爭為主題創(chuàng)建了一個主頁,與BBC和CNN創(chuàng)建的主頁沒什么不同,包括最新的新聞、互動式的態(tài)勢圖、主要參與者的背景資料、過往沖突的時間列表以及由專家提供的評論?,F在,新浪網已非尋常網站了,它成為世界的領先者,從每日的點擊量來看,在2008年10月,它在全世界排第二十一位,遙遙領先于CNN的第四十六位和BBC的第四十八位。必須承認的是,新浪網不是一個調查報道的雜志,在報道國外事件的時候,它還太依賴于翻譯英語文章。但新浪網調配相當數量的資源報道黎巴嫩戰(zhàn)爭的事實,標志著中國對于阿拉伯世界興趣的高漲,而不是衰減。
之后不久,我就在大馬士革找到了證據。我所乘坐的飛機在大馬士革國際機場降落,剛剛停下,一個手持相機的中國人就突然從最后一排座椅沖向前。在飛行過程中,我并沒有注意到他。一名敘利亞乘客正在努力地從頭頂的行李架上拿行李,他手中的相機對準了他。這名乘客看到這種情形有點驚詫,但還是停下來微笑著回答了問題,盡管其他的乘客已經魚貫而出。后來我向這名記者作了自我介紹,他聽到了我的中國話后非常驚奇,我們就在飛機的過道中攀談起來。他的名字叫陶路(音譯),他的小組被鳳凰衛(wèi)視派去報道戰(zhàn)事。我和陶交換了名片,并且約定在大馬士革再見面。
鳳凰衛(wèi)視在中國媒體中扮演了一個不尋常的角色,它以漢語向相當多的中國觀眾提供報道。鳳凰衛(wèi)視總部在香港,宣稱是唯一一家現場直播“9·11”事件的香港電視臺,是一家普通的香港中文新聞臺在未來可能轉變的良好范例。
不過,這次我在大馬士革并沒有機會再與陶碰面,但后來我們在香港見面了。我們下班后在九龍一起吃了頓飯,陶剛剛從古巴回來。長途飛行讓他略顯疲倦,但他很高興得以采訪古巴的外交部副部長?!吧踔吝BCNN都沒有這種機會?!彼f。陶是鳳凰衛(wèi)視的國際記者。最初,他在中國的外交部擔任譯員。加入鳳凰衛(wèi)視后,他曾經在古巴、伊朗、敘利亞和土庫曼斯坦進行報道。他也曾經采訪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我與陶在一個能夠俯瞰香港全城的餐館見面,霓虹燈閃爍的摩天大樓盡入眼中。這個餐館以經營北方菜而聞名,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問起了陶的敘利亞之行。
他的同事們趕赴貝魯特了,而陶依然待在大馬士革,但那一周極富成果。中國駐敘利亞大使安排了與敘利亞高級官員們的一系列會談。中國大使與各界都有著良好的關系。陶雇用了一個敘利亞攝影師,這個人恰巧是敘利亞副總統(tǒng)的堂兄弟,這次巧遇讓陶有機會采訪到副總統(tǒng)本人。事后,陶對這次采訪感到非常意外,因為這位副總統(tǒng)在相機面前表現非常自如,要知道這樣的訪談在敘利亞也不常見。
美國和歐洲必須打一場更漂亮的公共關系戰(zhàn)。僅僅是從阿拉伯的財富基金吸引投資、派空客的執(zhí)行官們去游說阿聯(lián)酋航空公司或是從沙特阿拉伯進口石油是不夠的。這些有助于固化與阿拉伯世界的經濟關系,但這些還不足以贏得朋友。西方政府必須學會利用阿拉伯的新聞臺去同普通的阿拉伯民眾交流,同時也必須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在阿拉伯世界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既要運用新的戰(zhàn)術,又要使用舊的技巧令西方想打贏這場公共關系戰(zhàn)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顯然,中國在西方失敗的地方取得了成功。中國政府擁有不同的信息代表處,比如中央宣傳部以及新華社,這些都發(fā)揮了作用。這些機構在配置中國國內媒體,幫助中國加強與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關系方面給予了支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西方政府日益熟練地向西方媒體販賣新聞的時代,是中國政府更主動地通過媒體將它的信息傳達給阿拉伯民眾。
我在香港的交易大廳看到,墻上每隔二十英尺就懸掛著一個大屏幕等離子電視,每臺電視都鎖定一個全天播出的新聞頻道,使得人們可以掌握這個世界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相關情況。交易員們坐在由三橫三縱的計算機顯示器組成的屏幕前,至少有一個顯示終端持續(xù)噴涌地播放著世界主要信息通訊社的簡明新聞標題,諸如“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警告通貨膨脹”、“英國十二月份房屋價格下跌”、“日本央行行長福井擔憂強勢日元”之類。在交易大廳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你的視線,就好像你在一千英尺高的所在俯瞰整個世界。走出交易大廳,切斷信息流,世界似乎霎時縮小。許多交易員沉迷于此,他們使用黑莓智能手機以免完全與之分離。
2006年7月,我在大廳觀看了黎巴嫩戰(zhàn)爭的最初階段。巨大的等離子電視屏幕播出了以色列對貝魯特國際機場的首輪攻擊,機場停機坪上空的一股股煙霧標示了機場被導彈攻擊的地方。戰(zhàn)爭開始很小,但迅速升級,很快,逃離的黎巴嫩難民的影像就出現在大屏幕上。石油價格每桶漲了近十美元,投資者們尋找資產的避風港,比如瑞士法郎。美聯(lián)儲加劇了不確定性,因為在連續(xù)十七次加息后,它考慮暫停采取措施。在交易大廳,我們在一千英尺之上觀察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過我們的眼睛。不是嗎?
一周后,我到了大馬士革。機場已是空空如也。難民們都去哪兒了?一位友人在機場接了我,然后我們驅車進城。在距大馬士革幾小時車程的西邊,戰(zhàn)斗依然激烈,但這仍然沒能驚動這座城市昏睡的節(jié)奏。當然,酷熱的夏天使城市失去了活力,進入了它所熟悉的慢節(jié)奏。這就是我印象中的大馬士革——一座幾乎與金融市場絕緣的城市。互聯(lián)網越來越普及,但即使如此,人們還是在街道上游蕩,呼吸著這座古老城市的空氣,至少可以暫時假裝外面的世界不存在。
后來,一位好友邀請我去聽星期五的禱告。我們在總統(tǒng)橋旁的公共汽車站見面。乘坐那種在城中隨處可見的小巴,我們要花三十分鐘的時間到達清真寺。車中擠滿了看起來對窗外事物一點興趣也沒有的男青年。車的前排坐著兩個身穿牛仔褲,戴著艷俗塑料珠寶的姑娘。車的窗戶大開,些許的微風減輕了大馬士革的酷熱,二十分鐘后,我們到達了城郊,這一區(qū)域被稱為“鄉(xiāng)下”,也許十幾年前,這兒確實有橘色的小樹林。但擴張的城市已經抵達它的邊緣,而且看起來似乎還沒想好怎么規(guī)劃它,兩層的居民樓和店鋪沿著原來的鄉(xiāng)村道路雜亂地鋪陳著。在與其他的小巴爭搶著向前行駛中,最后我們停在了清真寺外。
清真寺本身并無特殊之處,它是一棟由混凝土磚塊和尖塔組成的四層建筑,表面滿是塵土。阿訇在一樓演講,清真寺里全是人,所以我們只能在外面聽他的布道。他用書面語的阿拉伯語講話,這對我是一個問題,我的阿拉伯語足以應付政治討論,但對于宗教討論顯然應對不足。我時不時地碰一下泰西爾,為某些詞語尋求幫助。在信徒禱告之前,阿訇演講了大約三十分鐘。在對以色列和美國進行尖銳的批評之前,他提到了在黎巴嫩的戰(zhàn)爭。但這只是他布道的一小部分,很快他將話題轉移到伊斯蘭社區(qū)自身。敘利亞政府密切關注阿訇們及其布道。但即便如此,我原以為會聽到更加激烈的內容。
祈禱結束后,集會的人群慢慢涌出清真寺。在烈日底下,數以千計的男人們霎時擠滿了清真寺外的狹小空間。大多數人并不在意陽光,他們在烈日下進行親切地交談。這不像媒體通常報道的景象,這里沒有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行動口號,這不過是眾多平常日子中的一天。當然將此經驗推廣到全國的話不一定正確,但讓我震驚的是,清真寺外的平靜氛圍與香港交易廳中恐慌空氣的巨大反差,當然也包括倫敦和紐約。盡管有大型的等離子屏幕、新型的終端、即時的訊息,但是,如果這些交易廳沒有收到正確的訊息的話,一切都不會清晰。
阿拉伯新聞臺的崛起提供了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新機會,使得傾聽來自阿拉伯民眾的聲音成為可能。這個機會是值得去努力獲取的。
(節(jié)選自《新絲綢之路:阿拉伯世界如何重新發(fā)現中國》,東方出版社出版)
(請作者與本刊聯(lián)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