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編輯部
當下中國思想版圖分裂、學派山頭林立,無疑潛藏著深刻危機。當代中國思想學術所呈現(xiàn)的面貌,已難以揭示和回應真實的社會沖突與價值分歧。
198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界的爭論塑造了中國改革政治的基本價值框架,圍繞國家與市場、自由和公平、權力與自主等議題,思想分歧形成了一種在野的自由討論空間,制約著由某種支配性價值主導公共政策的形成。而從當下而言,思想界的疲態(tài)已經顯而易見。欲理解今日中國思想版圖之構造,傳統(tǒng)的標簽業(yè)已失效,中國社會的各種利益價值沖突及其話語形態(tài),早已超越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所能妥帖安頓的范圍。
但既有思想解釋框架的失效,相反則可能進一步帶來意識形態(tài)標簽更為意氣用事的強化,它由學院政治和學派政治引導的獎懲機制催化,助長了當下中國思想市場空前繁榮又無比頹怠的現(xiàn)狀。在此種思想氛圍下,問題之關鍵不在于共識的缺乏,因為改革政治的展開從來就不依托于共識的取得。相反,它將思想的活力扼殺乃至引向各種瑣碎、狹隘、逼促的局面。這種思想危機要凌駕于表面的學術行政化和體制化所帶來的困境。
嚴格而論,時代的思想氛圍分為兩種:一為開拓進取型,一為收縮防衛(wèi)型。 中國今日思想界之頹勢就表現(xiàn)為后者。繁榮的學術市場難以掩蓋處于萎縮之勢的思想空間。學術生產空前繁榮,左右對立涇渭分明,而思想創(chuàng)新則推進有限。思想觀念難以形成有效的碰撞, 一旦碰撞,不同派別則全力維護自己的狹窄領地。一旦涉及實質思想議題,學術討論就會被各種立場、姿勢和站隊支配。這反映的是學術討論的高度政治化,它不再是改革黃金時代思想界所表現(xiàn)出的進取和活力,相反則是一種不斷退縮和走向封閉的時代精神。
2016年02月
《文化縱橫》雜志并不試圖辦成一個派別學人抱團取暖、同聲相求的同人刊物, 而是希望直面這個處于急劇變動的中國和世界,提供思考者以一定距離感來觀察和介入這一時勢流變的寫作平臺。在中國當下,最缺乏的不是一致的聲音,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自己人”,而是在大變動之時代趨勢下,激發(fā)更為多元、復雜且具有內在張力的思想和爭論,只有如此,方能匹配這個偉大的時代 ,只有如此,才能對集體性的思想萎靡有所激蕩。
作為雜志,《文化縱橫》追求直面問題本身。我們始終遵循自己的宗旨,并不去尋找虛幻的中間地帶和膚淺的學術背書,而是努力揭示那些活生生的真實存在的場域,去發(fā)掘思想觀念由以生發(fā)演化的社會力量?!段幕v橫》并不希望去追認和固化某種傳統(tǒng), 而是試圖去觸摸和感知中國與世界相互影響和塑造的進程。《文化縱橫》雜志八年時間的成長,始終就依循于世界歷史和中國時間這一互相展開的內在節(jié)奏。對于生成流變中各種空間和時間之體察,是 《文化縱橫》雜志獨特品格的支點。作為一份思想性雜志,它所存在的價值,就關涉此種存在層面上的的生命意義,它擁有生命,具有它獨特的溫度、感知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