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芬
【摘要】 美國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指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知識。他所強調的是,學生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筆者在本文中講訴了自己和課改的故事。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 課改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1-001-010
從教16年來,我在小學數(shù)學的領域中上下求索。雖覓得一些小方法,卻不得其精髓。還記得洋思的“先學后教”嗎?還記得“從洋思到東廬”嗎?還記得李烈校長的“我教小學數(shù)學”嗎?他們的先進理念、有效實操,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影響最深遠的,當數(shù)現(xiàn)在的番禺區(qū)課改先鋒——“研學后教”莫屬。
古詩有云:“忽如一夜春風來,樹萬樹梨花開”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边@種說法在當今已不算是什么新鮮的東西。但如何才能真正讓我們的孩子不再被“填鴨式”?番禺區(qū)于2012年3月全面啟動了“研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改革。它如一縷縷春風,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先來看看我們的法寶之一:“小組學習”吧。剛踏出師范的大門,我已經在班上進行“師徒結對學習”。即兩位成績炯異、性格相近的學生在進行小組學習?!皫煾怠痹谡n堂內外有責任有義務給予“徒弟”學習上的幫助。這種“一對一”的幫扶方法,為我們班上的學困生,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對于中游學生來說卻“事不關己、己不勞心”。
怎樣才能讓全班的同學都“動起來,更精彩”?“研學后教”
課堂教學改革的“小組學習”課改抓手,無疑為我多年的教學癥結打開了一扇大門。我把全班同學以4-6人的規(guī)模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并坐到一塊。每個小組內均由上、中、下游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組成。小組成員在我的指導下推選組長、創(chuàng)設組名、制定小組奮斗目標。這下可好了,原來班上熱熱鬧鬧的近50位同學,現(xiàn)在一下子就變成了9個學習小組。在近一年多的實踐中,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已成氣候,課堂學習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小組長也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管理水平、協(xié)調能力已能獨當一面。上數(shù)學課時,我不再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我的
眼中,我們班就只有9個小整體,我從這9個小整體的課堂表現(xiàn)中,就能推斷出:哪些知識點孩子們在“生生互動”中已掌握,無需我“多費唇舌”;哪些知識點孩子們“一知半解”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要我加以點撥。這樣一來,我的課堂教學效率“既省時又高效”。同學們也自信起來,課堂上、小組內,對老師的研學任務敢于解說、敢質疑。
不得不提的是“小組學習”對于作業(yè)的管理真是省時省力。作為老師,大家都知道,學生依時上交作業(yè)很重要、老師及時批改很重要,但時“知錯就改”對于我們數(shù)學來說更重要。以前,我是準備一本“帳本”,里邊記著哪個學生哪次作業(yè)錯了需要改正。這種方法對于教一個班挺好的。但教兩個班近百名學生,這種方法總讓我“疲于奔命”。現(xiàn)在可好了,小組內的正副組長在我不斷的培養(yǎng)與鍛煉中變得積極主動。每次發(fā)下作業(yè)本,都會關注組員的作業(yè)情況,有錯必糾。辦公室里??吹浇M長領著組員找我改正作業(yè)的情景。為此我們班的“超級女子組”還被評為了優(yōu)秀學習小組呢。
“小組學習”點燃了孩子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熱情。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之所至,一切困難居為“趣”字所滅。
古詩又云:“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研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上的、一浪又一浪的課堂改革浪潮。它洗滌著我的教學思維、開闊著我的教學視野。它以“頭腦風暴”的形式一次又一次地開展教改方法指導,從什么是“研學后教”、“研學后教的兩個抓手是什么”到“如何進行小組學習”再到“如何設計研學問題”等等。在如此強大的理論學習中,我以及我身邊的同事,順勢而行。我們區(qū)的“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就這樣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綻放著。
在此期間,我有幸參加了市橋城區(qū)教育指導中心的“研學后教現(xiàn)場會”、北片的教育中心的“研學后教現(xiàn)場會”、石碁教育指導中心的“研學后教現(xiàn)場會”。從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大主科、再到美術、音樂、科學等術科,我都一一學習過。我深感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百花齊放,又躍躍欲試,想檢查一下自己班同學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成效。
機會終于來了。番禺區(qū)教育局、北片教育指導中心的領導到我們學校進行調研。別看我們班的同學才四年級,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卻使兄弟學校的老師贊嘆不已。當時,我們學習的是《三角形的內和》。同學們在課堂上,先以“研學后教”的先進理念——思維導圖,介紹了自己的預習結果,接著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從不同方面、不同方法,共同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并小組攜手,挑戰(zhàn)了一關又一關的學習任務。最后,小組內的同學還在游戲“打電話”中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小結。
我們還乘著“十二五”的東風,申報了課題“農村小學術科小組學習案例研究”,并成功立項。我們與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的老師一起,也嘗試著在我們學校的術科中揚起“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的風帆,并初見成效。
看著這活動的課堂、感受著這靈動的學習氛圍,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馬到成功的。我在參與這次改革中,也曾經迷茫、失落;也曾經矛盾、糾結。但是,我慶幸,我堅持下來了。常言道“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經風雨怎見彩虹”。教育改革在不斷推進,“研學后教”的課堂教學如同春風,催開了教育之花。課改如同暖陽,照耀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照亮著每一位師生的心坎。愿我們的園丁與小苗一起,在這股東風的吹拂下,“百花盛放”、“春色滿園”。
注:本文獲番禺區(qū)“研學后教”課題,100個課改故事征集區(qū)級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