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
【摘要】詩歌,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歷史,在文學(xué)上有著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高中集中概括反映了社會生活,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qiáng),具有明顯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有音樂美。當(dāng)今世界的競爭中文化軟實力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發(fā)展,各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國內(nèi)學(xué)者也正迫切地想將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文學(xué)與文化推而廣之,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研究也備受關(guān)注。本文主要淺析許淵沖先生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三大原則,以使讀者對英譯古詩詞有進(jìn)一步了解。
【關(guān)鍵詞】詩歌 英譯 推而廣之 音美 形美 意美
關(guān)于詩歌翻譯理論,學(xué)者們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三個方面:詩歌是否具有可譯性?詩歌應(yīng)該直譯還是意譯,是注重神似還是形似?應(yīng)該采取無韻的散文體譯詩還是采取押韻的詩歌體譯詩?早期各學(xué)者們對此各執(zhí)一詞,難以達(dá)成一致。其實,詩歌是否可譯,既要看詩的形式,也要看它的意義,最重要的是看詩的情感是否得以傳達(dá)。我們評論文學(xué)作品的標(biāo)準(zhǔn)是:一要達(dá)意,二要傳情,三要感動。尤其是詩詞的翻譯,力求音美,形美,意美。
一、音美的傳達(dá)
詩歌是語言的音樂性藝術(shù),某種程度上是欣賞詩歌的音韻之美。許淵沖認(rèn)為,翻譯詩詞時如果詩詞舍棄韻律,即使原詩的“意美”得以傳遞,其風(fēng)格意趣也盡失。我們看林語堂先生對《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翻譯——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譯文共運(yùn)用十四個音節(jié),加上雙聲和頭韻,與原詩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了原詩那種疊音叮咚所造成的余音繞梁之美,也生動地再現(xiàn)了作者在黃昏細(xì)雨中孤苦無依的情況。前面六個形容詞描繪周圍的環(huán)境情況,最后以dead收尾,完成了原詩情感上的遞進(jìn)。詩歌講韻律,求平仄,但在英譯時合意又合韻的情況是難得的,刻意追求“音似”而忽略“意似”則是緣木求魚,也沒有必要。許淵沖先生講過,“三美”的重要性不是相等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切不可“因音害意”。
二、形美的再現(xiàn)
詩歌的“形美”就是指詩歌的外在形式給讀者在視覺上帶來的美感和享受。古詩英譯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傳遞原詩的“形美”,即指譯詩詩行整齊,或長短不齊如原詩。功能語言學(xué)者認(rèn)為,意寓于形,形式是意義的體現(xiàn),改變了形式就改變了意義,所以譯者應(yīng)盡量追求與原文對應(yīng)的形式美,要盡量保持譯文在用詞、句子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手法以及修辭手法與原文一致。
杜甫是七言律詩的集大成者,在結(jié)構(gòu)、對仗、聲律、煉字上都可謂達(dá)到巔峰,其《登高》最為經(jīng)典,通篇對仗,被譽(yù)為“古今七律之一”,在英譯過程中要傳達(dá)出它的“形美”是很困難的,我們看一下許淵沖先生的翻譯∶
Climbing the Height,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I a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g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我們知道,七言律詩共四言八句,每聯(lián)兩句字字相對,詞性相對,平仄相對。許先生的譯文不僅體現(xiàn)了對仗,還實現(xiàn)了押韻,從而忠實地傳達(dá)了原詩的“意美”。
三、意美的傳遞
許淵沖先生曾強(qiáng)調(diào)過,在翻譯過程中,“意美”的傳遞十分重要,它要求譯詩要有原詩的意境,要和原詩一樣能撼動讀者的心靈。譯者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英譯的完美追求從未停止,對于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有的多達(dá)幾十種英譯版本,比如孟浩然的《春曉》就有大大小小幾十種版本。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該詩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又飽含作者的情感。我們先來看看兩種經(jīng)典的版本。
(1)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許淵沖譯)
(2)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 (翁顯良譯)
對照原文,我們可以看出,第一篇譯文對仗工整,形式上更接近原文,第二篇在這方面稍遜一籌,但是在傳遞意境方面,第二篇譯文則更能傳遞出原詩的情感。先用“l(fā)ate”一詞鋪墊了整首詩的基調(diào),悲嘆花落春殘之悲涼,這一詞用得極妙,“今天醒得晚了!春光難駐,花落春殘!”第二句連用了兩個“crying”,認(rèn)為鳥的啼聲也是笑聲,最后一句用到“poor dear flowers”,表達(dá)了對凋零花瓣的哀婉疼惜。整首詩也從更深層次上表達(dá)了詩人在春天夜晚睡得香甜的美妙情景及傷感風(fēng)吹雨打花落下的痛處,傳達(dá)出詩人愛春、惜春、傷春的情懷。
總之,中英兩種語言本就屬于不同的體系,音韻上也大不相同,表達(dá)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是件十分艱難的工作,結(jié)合文化背景體現(xiàn)原文意境已屬不易,還要兼顧原作的形式與音韻之美則更是難上加難。但我們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音美,形美,意美”三者的關(guān)系。音、形、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音美”和“形美”是前提和手段,“意美”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目的。在翻譯時一定要把握好三者的關(guān)系,既不能脫離“音”和“形”談“意”,也不能脫離“意”去談“音”和“形”,否則將不能完美地傳遞出詩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