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峰
潘安古村的前世
談起潘安古村的前生,應從潘安湖濕地說起。
公元291年,45歲的潘安(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年,字安仁,西晉文學家,祖籍今河南中牟縣)游至山東,正巧好友石崇監(jiān)管徐州軍事,駐鎮(zhèn)下邳。于是潘安再至徐州訪友。在此期間,潘安游歷徐州山水,尤慕銅北(現潘安湖)一帶的屯軍寺和皇姑墓之名勝,流連此處,筑一庵臨屯頭湖而居。期間資助屯頭村村民打了三口義井,解除了屯頭村鄉(xiāng)親的飲水之困,臨湖而居的草庵也得名“潘家庵”。潘安返回河南后,屯頭湖當地的百姓為紀念潘安,便將屯頭湖更名為潘安湖,臨湖結庵之處形成潘家村,沿襲至今。
后來由于發(fā)現了煤層,此處一度成為百年礦區(qū),并因多年過度的開采成了采煤塌陷區(qū),后經生態(tài)修復,將其打造成了集“基本農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fā)”四位一體的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
潘安古村的今生
場地概述
潘安古村位于潘安湖濕地中心區(qū)西北側的一座小島上,北靠濕地內主干道,南望波光粼粼的潘安湖。小島現為自然生態(tài)濕地,水岸線蜿蜒曲折,長滿了野趣十足的蘆葦叢。潘安古村作為濕地公園中眾多島嶼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希望建成后將濕地公園的整體景觀有效連接,同時讓古村成為濕地公園中重要的人文景觀。
設計思路
(1)打造具有徐州本地民居特色的傳統(tǒng)古村建筑韻味
隨著城鎮(zhèn)化浪潮的不斷推進,具有徐州本地特色的民居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或是千篇一律的鋼筋混凝土方盒子,或是嬌揉作態(tài)的所謂前衛(wèi)建筑,延續(xù)徐州幾千年傳統(tǒng)的本地民居乏善可陳。
作為延續(xù)人文傳統(tǒng)的潘安古村內的建筑,以再現徐州傳統(tǒng)建筑風格為目標,旨在塑造地道的徐州傳統(tǒng)街區(qū)風貌。設計充分考慮現有的外部水環(huán)境,借鑒江南濱水建筑的空間關系,與自然緊密結合,力求營造一種近乎自然生長的肌理,形成建筑錯落有致,街道蜿蜒曲折,空間開合相間的聚落空間。
(2)營造古樸逸靜雅致的江北水鄉(xiāng)氛圍
規(guī)劃設計充分利用小島周邊的濕地水環(huán)境,引水入島,形成島外、島內皆有水的水鄉(xiāng)氛圍。島內是整齊的青石駁岸和自然駁岸相結合,島外是蒲草、蓮荷、蘆葦等水生植物叢生的自然駁岸。古樸傳統(tǒng)的建筑形象結合隨處可見的水面,共同營造出逸靜雅致的江北水鄉(xiāng)氛圍。
(3)構建舒適合理的休閑度假景觀
規(guī)劃設計還借鑒中式傳統(tǒng)城市格局的山水意象,將街巷、院落、水系、廣場及廟堂等傳統(tǒng)空間元素重組于設計中,結合現代車行、步行空間的構成理念,形成蘊含徐州傳統(tǒng)韻味的現代休閑度假聚落空間。
設計構思
(1)總平面設計
潘安古村位于潘安湖西北側的一處小島上,上島的陸路只有從北側主干道連接小島的思晉橋。為了營造日后島內古樸安靜的氛圍,在思晉橋北側、濕地公園主干道一側設置了大型停車場,絕大部分機動車不允許進入島內。
小島內設置一條環(huán)形道路,以供消防及后勤服務車輛通行。環(huán)形車道將小島劃分成兩大功能區(qū):內圈是文化體驗步行區(qū),包括濱水休閑空間和文化體驗步行走廊;外圈是休閑度假區(qū),包括二十幾棟獨門獨戶的合院空間。
為了充分利用小島周邊的濕地水環(huán)境,內圈中心開挖了約5400m2的內湖水面,在南、西兩面與潘安湖水系相連,濕地公園的游船可經水面進入到內湖。游船經過一座座形態(tài)各異、石砌仿古的人行拱橋進入與自然野趣的外湖完全不一樣的內湖水鄉(xiāng)人文環(huán)境。古樸的民居和屋祠、流動的長廊、突出水面的水榭、雅致的戲臺、變化的青石駁岸、自然逸靜的柳綠花紅,一切似乎回到了“半湖古屋舊祠”的百年前。在小島的西北側,還有一座更小的島,島上有原地復建的水神廟,古村島和水神廟島用拱橋和景觀道相連。
(2)建筑單體設計
內圈的建筑單體采用徐州本地的抬梁和金字梁木結構,外圈的建筑單體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整個古村的外立面均以青磚黛瓦為基調,以木作的通透靈動為調劑,整體風格古樸安靜而又不缺秀氣,塑造出隱逸古村的氛圍。
建筑材料選用極具當地特色的建材:灰板瓦、青磚墻、木結構裝飾。為了體現傳統(tǒng)古村的滄桑質感和響應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灰板瓦、青磚及部分小木裝飾都選用了鄉(xiāng)村改造拆遷時的老舊材料,通過傳統(tǒng)和現代施工工藝的結合,延續(xù)著古式,圓融著當今。
眾多單體建筑中,比較特別的是內湖北側的戲臺。戲臺參照傳統(tǒng)樓閣的樣式,歇山式頂,飛檐翹角,沒有過多的裝飾,古意盎然;在南、北兩側都預留了前臺空間,可選擇面朝北側廣場演出,也可以選擇面朝內湖游船演出。戲臺是整個古村的中心:桃腮粉面的生旦大角、披紅掛綠的凈末行家,或輕啼一曲,或大喝一聲……就這樣過了幾個時代。
(3)環(huán)境與植栽設計
整個小島的環(huán)境設計旨在完善傳統(tǒng)古村建筑韻味和古樸逸靜雅致的江北水鄉(xiāng)氛圍,島上的大小路面、庭院鋪裝均采用回收的老舊青石、青磚;余下的邊角料用于自然景觀內的碎拼及汀步。
古村入口放置刻有村名的古樸臥石,古村入口思晉橋沿線至戲臺廣場,種植秋季滿地泛黃的高聳銀杏。內湖周邊除了古樸的青石駁岸外,局部放置當地塊石,種植水杉、垂柳、樸樹及蒲草、蓮荷、蘆葦等各種水生植物,在青石縫間填充不知名的綠色小草,細膩中更是延續(xù)了時光的印記。外圈沿外湖岸邊遍植垂柳、水杉及各種水生植物,鋪置青石碎拼路面,點綴古樸的木作長廊碼頭,形成可以漫步的休閑空間。
建筑施工
原始的小島地勢平坦,因是礦坑改造,地質情況不佳。為了保證建筑安全,地下采用了樁基;同時為了防止地面沉降不均,一層室內地面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板,廚房、衛(wèi)生間等特殊空間處以降板處理,以便后期調整布置。
在施工組織上,充分利用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標準化設計、預制化構件、裝配式施工”的特點,基礎工作完成后,在現場盡可能地展開施工面,縮短施工周期。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為了達到古樸雅致的效果,在施工前期就盡可能多地搜集了老青石、舊青磚、舊青瓦、門枕、門栓石等物件。施工時,將老青石貼砌于建筑基座的外表面,青磚用于砌墻,舊青瓦用于屋面,邊角料則用于碎拼及汀步鋪裝,使經歷過歷史滄桑的一磚、一瓦、一石都物盡其用,突顯古韻之美。
潘安古村的未來
潘安古村建成后,為潘安湖濕地公園內增添了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同時也希望它在未來能成為徐州傳統(tǒng)文化載體的一部分,為日漸消失的傳統(tǒng)盡一份力。歷史在前進,經濟要發(fā)展,希望能在滾滾紅塵中多保留些昔日的青磚、青瓦、青石、戲臺、屋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