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東利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上?!?00093)
?
論慈善意識的本質特征〔*〕
○ 陳東利
(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上海200093)
培養(yǎng)個體慈善德性與社會慈善文化,需要對作為培育內容的慈善的源起與慈善意識的概念進行分析。中國文化中的慈善著墨于“仁慈”,西方基督教文化關注于“博愛”,現(xiàn)代西方慈善發(fā)達國家文化則偏重于“責任”。本文從認知層面、價值觀層面和行為意向層面對公民慈善意識的概念做了界定。傳統(tǒng)意義上的慈善意識的源泉一是來自以善良和同情心為核心的“道德情感”,一是來自康德道德哲學中理性主義原則下的“道德責任”。具備慈善意識,是公民成為現(xiàn)代文明人的標志之一。慈善意識具有人人幸福和人格完善的價值指向,促進公民社會中人格的完善是慈善意識的本質特征。
慈善意識;本質特征;人格完善
隨著政府對慈善事業(yè)的日益重視,以及慈善活動在中國的逐步擴展,“慈善”一詞越來越多地被公眾、媒體、政府官員和商業(yè)等各個領域提及、倡導并實施。在“百度”中輸入“慈善”一詞,就會出現(xiàn)一千多萬網頁相關的內容,包括從慈善的歷史到慈善機構、慈善行為、慈善事業(yè)、慈善意識、慈善理念等等,關于慈善的討論也是汗牛充棟,相應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斷豐富,最令人可喜的莫過于中國首部慈善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于2016年3月頒布?!按壬啤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既是一種個人的德性意識,又是一種社會的文化行為。培養(yǎng)個體慈善德性與社會慈善文化,就要對作為培育內容的慈善的釋義源流與慈善意識的概念進行分析,進而對慈善意識的本質特征進行深入的剖析。
(一)慈善的中西方釋義與源流
慈善是一個有著深厚淵源的古老而常新的概念,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慈”與“善”是兩個單獨的詞,《詞源》中“慈”是指愛,“善”是指心地品質善良,“慈善”就是懷有同情、關懷、仁慈的愛心,并付諸“樂善好施”的行動,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對人的品性的高度評價。“慈”的源流有三個,一是指“母親”,在《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里的“慈”指的是母親。二是指“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和贍養(yǎng)”,如《莊子·漁父》:“事親則孝慈?!边@里的“慈”指的是“孝敬贍養(yǎng)”。三是指的父母的愛,后引申為長輩對晚輩的愛撫或給予,如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慈,愛也。”《國語·吳語》也講道:“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薄?〕隨著文化的傳承與積淀,“慈”的含義由“慈母”“慈孝”逐漸引申出“仁慈”“慈愛”。如《新術·道術》:“惻隱憐人謂之慈?!币约疤拼笕蹇追f達所言:“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彪S著文化與歷史的發(fā)展,“慈”的語義也不斷地擴展,從原來狹義的父母之愛擴展到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有學者解釋:“‘慈’是由‘茲’和‘心’組合而成,‘茲’就是此刻、當下的意思,所以可以將‘慈’理解為‘我當下的這顆心’?!薄?〕“善”的本意就是吉祥、美好。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善,吉也;從言從羊,此與義(義)美同意。”后來將其引申為友好親善、品行高尚。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兩者的字義漸趨相近,均包含有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意思。儒家的“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人”、佛家的“慈悲為懷”“廣種福田”、道家的“行善積德”“樂以養(yǎng)人”等倫理觀念,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慈善理論淵源。
通常意義上講,到了南北朝時期,“慈善”合并成為一個詞。根據(jù)《辭源》的解釋,“慈善”二字的合成最早記錄于《北史·崔光傳》(后經考證被修正為《魏書·崔光傳》)。這是否為最早載錄存有爭議,如河北師范大學王文濤教授從史料研究的角度撰文指出:“‘慈善’一詞的合成使用在3世紀已經出現(xiàn),比《魏書·崔光傳》中的‘慈善’約早3個世紀?!薄?〕《北史·崔光傳》有言:“光寬和慈善,不忤于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边@句話講的是崔光這個人“仁善”“善良”“慈祥”,不吝捐助,所以彼時“慈善”已經具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內涵?!俄n非子·內儲》提到“王曰,慈惠,行善也”,就是指的以慈愛優(yōu)惠來做善事。戰(zhàn)國末年《禮記·禮運篇》中提出了“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思想??梢姡P愛、憐憫他人的慈善觀念,早已根植于中國人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中,并成為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皶x商大戶人家多有富甲一方,熱衷慈善,并恩澤鄉(xiāng)里的。如晉南李家,慈善傳家,被百姓稱為‘李善人’,這就是民間對其德行的高度認可與評價?!薄?〕在民間,行善被認為是積德,慈善是對人的品格的高度評價的詞語。
2009年版《辭?!穼ⅰ按壬啤苯忉尀椤叭蚀?;富有同情心”。在詞源學及學者的考證中,“慈善”既指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愛護和幫助的行為,又指人對人有同情心、惻隱心和憐憫心。慈為懷仁愛之心,善為行濟困之舉,慈善就是蘊含知行高度合一理念的概念。當人對人的關心、愛護與同情由個別人發(fā)展到全社會的共同行為和共同心理時,慈善就具有了社會心理、倫理和行為意義了。作為一種動機,慈善是一種無私奉獻;作為一種觀念,慈善是人道主義精神;作為一種行為,慈善是積德行善;作為一種事業(yè),慈善是社會保障的補充??梢?,“慈善”這一概念在中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更具有廣泛的內涵和外延,是從感性到理性、從意識到行動、從物質到精神、從活動到事業(yè)的綜合體。
在這里,要對慈善和公益做簡單的區(qū)分,國內學術界及傳媒界總是將“慈善”與“公益”混為一談,總是出現(xiàn)“慈善公益”或“公益慈善”這樣的詞匯?!肮妗焙汀按壬啤笔且粚﹄p胞胎,在西方語境中,公益注重公共美德,英文翻譯成“Public welfare”;而慈善則側重個體精神和道德,英文可翻譯成“Philanthropy”或“Charity”(兩者含義的區(qū)別會在下面所有闡釋)。“公益”,顧名思義,是指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主要相關概念是公益組織和公益活動或公益事業(yè)。可以說,公益與長期致力于改善公共利益的機構相關,而慈善則經常指向短期特殊群體的基本生存需要。中國最早說到“公益”的是魯迅,他20世紀30年代在其雜文《準月風談·外國也有》中談道:“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在這里,公益就是指的就公共利益。談到兩者的區(qū)別時,有的學者認為:“公益偏重公共維度,強調主體間的平等;慈善較公益更具文化性與思想性內涵;現(xiàn)代慈善開放性兼具公益性特征。”〔5〕因此可以認為,從行為層面看,可以說慈善是公益的一部分,如同新聞媒體中通常所提的“慈善公益活動”;但從心理層面看,公益只是慈善作為外顯的那一部分,不能用前者來解釋或代替后者,而慈善則可以涵蓋公益所具有的思想屬性。因此,慈善比公益更具倫理意義和道德內蘊。
在西方,“慈善”一詞由來已久?!按壬啤币辉~對應的英文翻譯有兩個,一個是“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臘語的兩個詞philein(愛)和anthropos(人),公元前5世紀被古希臘哲學家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概念,意為人的友善的思考和行為。從公元18世紀開始使用,本意為“全人類的愛”,有博愛之意,不僅僅限于幫助窮人?!癙hilanthropy”有三個釋義:“一是對全人類的愛,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價值觀念;二是為了提高人類福利的活動或機構;三是增加人類福利的努力或傾向?!薄?〕另一個是“Charity”,源自公元前的拉丁文“caritas”,本意為“上帝之愛”,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強調針對窮人的幫助和救濟。Charity有四個釋義:“一是給窮人提供的幫助、救濟或施舍;二是用于幫助處于需要中的人的東西;三是為幫助處于需要中的人而建立的機構、組織或者基金會;四是作為愛的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引導人們首先對上帝尊愛,然后要對作為上帝施愛對象的某人自己和鄰里表示仁愛之心?!薄?〕可見,西方慈善的最初含義是以物質捐贈及其活動形式為主,隨之而建立了慈善組織,并且慈善之心是由對上帝之愛引發(fā)的。美國杜克大學的迪斯教授認為,慈善的定義不應該局限于金錢捐贈,而是“動員和調動私人資源,包括金錢、時間、社會資本和企業(yè)家才能,以改善我們生活的世界。”〔8〕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對慈善下了一個更加精準的定義:“如果將時間與產品轉移給沒有利益關系的人或組織,那么這種行為被稱為慈善或博愛。”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無償性和自愿性,去除了功利化和被強制的成分;二是雙方沒有利益關系,有別于家族宗親之間的互助,適用于陌生人之間。
以上對“慈善”的中西方釋義及源流發(fā)展研究表明,盡管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諸多差異,“慈善”的發(fā)端都與“愛心”密切相連。中國文化中的慈善著墨于“仁慈”,西方基督教文化則關注于“博愛”,而在現(xiàn)代西方慈善發(fā)達的國家中已經更多地偏重于“責任”。慈善的主體和客體分別是施善者和受益者,要明晰何種是真正意義上的慈善,首先要看的是二者的關系,施善者是不是對沒有利益關系的受益者出于自由自愿下的無償付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意義上的“慈善”逐步脫離了傳統(tǒng)的恩澤觀念,更多地表達了自由、自愿、無償?shù)哪吧藗惱恚源壬剖浅揭话闵鐣x務的份外付出的主觀意愿及實際行動。
(二)慈善意識最終要化為慈善行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誠信友愛”,即全社會互幫互助、平等友好、融洽相處,這是社會和諧的道德根基之一,慈善事業(yè)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可促進社會平等和互幫互助的和諧社會的構建。由此,作為慈善事業(yè)心理積淀的慈善意識與和諧社會的價值觀念不謀而合?!吨袊壬剖聵I(yè)發(fā)展指導綱要(2006-2010)》將慈善事業(yè)詮釋為:“廣泛發(fā)動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自愿捐贈資產和勞動?!贝壬剖聵I(yè)主要是慈善主體,社會組織或個人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基于一定的慈善理念、觀念或意識,在一定的慈善制度運行下從事的慈善活動,并由此形成的一種慈善結果或者對社會的影響,也可以說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xiàn)。人們對慈善事業(yè)的認可,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古今中外的慈善歷史表明,發(fā)展慈善事業(yè)要以良好的慈善文化為基礎,慈善文化包括觀念的、制度的、行為的層面,慈善意識是慈善事業(yè)的心理積淀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意識”一詞有兩種用法:一個當動詞用,即指“意識到”的活動,亦即認識活動;一是當名詞用,即指與物質相對應的活動的結果,如知識、思想、觀念等等。相當于社會的總體價值觀與個人的主觀思想的區(qū)別。意識,可以分為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個體意識是個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群體意識是人群結合體的意識。個體意識中包含群體意識,是形成群體意識的基礎。而群體意識是個體意識的集合,但不是個體意識的簡單相加。作為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慈善意識,都是社會慈善事業(yè)的思想觀念基礎,沒有穩(wěn)定的社會意識或個人意識的指導或引發(fā),就沒有慈善行為活動的穩(wěn)定性和慈善事業(yè)的可持續(xù)性。
公民慈善意識存在并根植于社會的特殊生活條件,其一是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之下,存在貧富差距;其二是有公民獨立支配財產的經濟關系和分配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科學發(fā)展觀百科辭典》上對“慈善意識”的概念定義為:“出自對人類的普遍的愛,而產生的捐款捐物給需要的人的自覺心理反應?!薄?〕從這里可以看出,慈善意識源于人性之愛,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有學者認為:“慈善意識是個體在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或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思想、意志知覺、理論、情感等各種觀念形態(tài)的總和,公民慈善意識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慈善的認知、判斷、了解和感悟能力,主要包括公民的慈善認知意識、慈善參與意識、慈善責任意識等。”〔10〕慈善意識與公民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也是西方國家慈善事業(yè)發(fā)達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到,慈善意識第一個層次是對慈善的直覺反映和認識的認知層次,和對慈善及相關問題的各種經驗和科學認識的知識層次。
但是僅僅將“慈善”做觀念層面的解讀是不夠的,慈善意識是社會心理涉及慈善部分的綜合反應,是一種對慈善的認知、感知和心理反應,是一種自覺理念和觀念形態(tài)?,F(xiàn)代慈善意識不是“被要求”的特意表現(xiàn),而是“人人有能力時幫助人人,人人遇災難時人人幫助”〔11〕的自覺理念。比如在美國,除了言論自由等四大自由之外,公民還享有給予的自由,這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權利。這種民主政治傳統(tǒng)下的慈善觀念認為:“慈善并非是狹隘的私人之間的恩賜和感恩,它是整個社會成員之間一種社會化乃至制度化的自愿互助行動,接受慈善捐助是現(xiàn)代社會貧弱群體的基本權,而行善則是公民個人承擔對他人社會責任的表現(xiàn)?!薄?2〕慈善被看作是一種公民權利,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一種基本的人權觀念。
有學者認為:“慈善倫理是處理慈善主體和受善客體之間的道德關系,而慈善是對貧困者生命價值的尊重和維護其生命尊嚴的倫理行為?!薄?3〕是個體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和事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志知覺等各種觀念的總和”〔14〕。西塞羅認為,所有慈善行為都應當用公正來衡量,任何不公正行為都不是真正的慈善行為。在人類意識中,價值判斷(ought to be)是一種基本的倫理訴求,慈善本身屬于倫理范疇,慈善意識除了基本的認知功能外,還應該具備對諸如慈善行為的評判、態(tài)度以及動機的考量。
對慈善主體的慈善行為的價值評價,就不能僅僅從動機上考慮其是功利還是不功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存在事實上的慈善行為以及這些慈善舉動是否真正做到了對社會貧困群體的生命價值和做人尊嚴的尊重。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求將思想轉化為行為,慈善意識最初通過善良和同情心表現(xiàn),但其落腳點在于付諸實踐,變成人們的行為習慣。
綜上,可以將公民慈善意識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或知識層次,是對慈善的直覺、經驗乃至科學認知、了解,諸如什么是慈善、怎樣做才叫慈善行為之類關于慈善的內容、實質、運行機制及社會功能的問題;二是價值觀層次,是對慈善的態(tài)度、判斷、評價及參與的動機,諸如對某種慈善行為的態(tài)度及評價,或者對個人慈善行為的動機之類的問題;三是行為意向層次,即行為意向、行為方式和習慣,這個層次是將思想轉化為行動的過程??梢?,公民慈善意識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受經濟、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等多種因素的長期綜合影響,在公民可獨立支配財產的經濟關系和存在著貧富差距的特殊生活條件下形成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念在慈善活動中的體現(xiàn),也是由人們的善良意志引發(fā)的對樂善好施、扶貧濟困、追求公平等價值觀念的追求。
之所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疇里研究公民慈善意識及其培育問題,主要是因為公民的慈善行為更有其道德倫理本質。首先,公民個體的慈善比社會組織如企業(yè)的慈善具有更突出的道德意義,因為與企業(yè)慈善相比,個人的慈善行為不被經濟動機、經濟利益所支配,主要是個人發(fā)自內心的、追求道義的、無償?shù)男袨?。社會公眾認同只有那些處于純粹道德動機的個人慈善行為才能獲得更高的道德評價。其次,公民個體的慈善比慈善組織的慈善更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若離開公民個人的慈善行為,慈善組織就失去了存續(xù)的基礎。再次,公民個體的慈善比政府的慈善更體現(xiàn)“超義務性”,與政府的慈善行為相比個人的慈善行為不是法定的義務和分內的責任,不是外在的要求和強制,而是一種“超義務”?;诖?,傳統(tǒng)意義上的慈善意識的源泉一是來自以善良和同情心為核心的“道德情感”,一是來自康德道德哲學中理性主義原則下的“道德責任”。
(一)慈善意識與同情心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的“惻隱之心”即同情心,這正是“仁”的開端,也是做善事的內在動力。佛家講“眾生平等、慈悲為懷”,基督教講“平等、博愛”,都是從源出與同情和憐憫之心的。慈善源于人性的自然情感,是人類善良本性的顯現(xiàn)。正是對他人痛苦的同情和憐憫,人才能愛人并扶危濟困。
西方哲學家們也對“同情”這一道德基礎做了諸多理解??档抡J為:“出于對人們的愛和同情的好意對他們行善,或是出于對秩序的愛而主持正義,這是非常好的?!薄?5〕他認為,基于愛和同情的心理狀態(tài)會引發(fā)對正義的實踐理性。亞當·斯密對同情的含義做了如下注解:“同情是指一個人作為旁觀者,看到他人產生某種激情,會進而觀察產生激情的當事人所身處的情境,并通過想象設身處地于當事人的情境中,而產生出某種與當事人類似的激情或情感的過程?!薄?6〕并且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開篇即談到“同情”——“無論一個人在別人看來有多么自私,但他的天性中顯然總還是存在著一些本能,因為這些本能,他會關心別人的命運……這種本能就是慈悲或憐憫。”〔17〕他認為同情是人對他人所處情境產生感同身受的本能情感。休謨認為:“人性中任何性質在它的本身和它結果兩方面都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們所有的同情別人的那種傾向。”〔18〕并且,休謨認為善良的動機源自同情心,“人性中如果沒有獨立于道德感的某種產生善良行為的動機,任何行為都不能是善良的或在道德上是善的?!薄?9〕同情別人的傾向不僅是與生俱來的,而且也比較容易被感受到。
以上論述表明,中西方思想家都把同情視作基本的人性,并被普遍認同。同情心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是作為社會的人最簡單、最基本的本能特征之一,同時又是在社會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性情感,具有倫理性。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若沒有同情,就無法產生彼此間的互動和交集,也就不會產生真正的道德,所以同情心是道德的起源。人的情感中天然存在的憐憫、同情、仁愛等是引導人去惡從善的自然美德,它們是個人慈善行為的源泉。如果沒有道德情感的激勵作用,外在于人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知識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富有激勵性的道德情感是個人慈善行為不可或缺的倫理動因和原初動力,是慈善行為得以發(fā)生的必要前提。
(二)慈善意識與道德責任
現(xiàn)代意義上講,由同情心引起的樂善好施的行為也有賴于慈善雙方對彼此關系的正確認識和對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覺醒,這里的責任意識尤其是指道德責任。從本質上說,慈善屬于道德范疇,是一種道德活動,表達了人類最基本的情懷。如同公益和慈善的關系,責任和義務、道德責任與道德義務都有很多的相通性,一般情況下都是可以通用的概念。責任(responsibility)不同于義務(obligation)的細微差別就在于,前者是基于道德自律的自我主觀要求,后者是出于他律的客觀必須。雖然康德對“同情”的作用給予了肯定,但是他認為道德行為不是情感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產物,而是出于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實踐理性??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中提出,道德不是以符合個人或他人的幸福為準則的,是“絕對命令”,是“應當如此”,這就是所謂的“道德責任”。
康德的道德觀表明,人們只有彼此盡義務才能更好地維持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和諧共存,這是一種理性主義而非情感主義的表達?!柏熑嗡牡赖聫娭屏偷赖吕硇?,是所有道德規(guī)范中最多的,也是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個人道德信念結合得最緊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是處于最高層次的道德規(guī)范。”〔20〕“道德責任是指我們對自己已經做出的行為或我們的品格所負有的責任,這種責任的存在與否,決定了我們是否應該受到譴責或稱贊。”〔21〕道德責任是康德道德哲學的關鍵,他從道德責任出發(fā),把理性主義原則、善良意志、道德規(guī)律等有機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起來,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亞當·斯密曾說:“人類社會的存在正是依賴于這些義務基本上被履行,倘若人類普遍不能銘記住要尊重這些重要的行為準則,那人類社會將土崩瓦解。”〔22〕他的“義務感”與康德的道德責任是一致的。
道德責任是人實現(xiàn)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種價值訴求,因為馬克思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xiàn)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xiàn)存世界的聯(lián)系而產生的?!薄?3〕慈善便是這樣的一種道義責任和社會責任,慈善的責任是愛心的理性升華,是愛心的延展和深化?!皞€人慈善行為只有出于責任才是真正的慈善行為,才能實現(xiàn)行為的確定性和普遍性?!薄?4〕有了這種責任,慈善不再僅僅是對貧困者盡人道之情,更是對社會和諧、公平正義的追求。每個公民把愛心的表達從同情憐憫升華為一種道德責任,從而讓善舉從感性的行為上升為理性的行為,從個別行為走向普遍行為,從偶然之舉轉化為日常生活方式。
從上述對慈善意識的概念與內涵的剖析中可以看到,慈善意識無論是從認知層次、價值觀層次還是行為意向層次,其主體無非是個體人(個體意識)或群體人(群體意識),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表明,“個體意識是群體意識的具體構成和外在體現(xiàn),而群體意識則是個體意識的有機綜合和高度概括?!弊鳛闃嫵桑瑳]有個體意識也就構不成所謂的群體意識;作為體現(xiàn),沒有群體意識的個體意識也不會如此的豐富和深刻。兩者之間如同表里,群體意識必須通過個體意識才能表現(xiàn)出來。公民個體慈善居主流地位是成熟的、人性化的公民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現(xiàn)代慈善意識的價值指向應當是人人幸福和人格完善。
慈善的本質特征應該是什么?慈善是現(xiàn)代人的完整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現(xiàn)代人,最重要的人格特征應當是慈善的。慈善對人格的完善有好處,慈善有助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F(xiàn)代人要生存要發(fā)展,要變成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就要真、善、美,這是一個真正的人格特征?,F(xiàn)代人為什么需要慈善?有其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哲學的基礎。慈善意識的本質特征最終應落腳于現(xiàn)代人的人格完善。
(一)現(xiàn)代人格中善的特質
人格作為一個學科研究的對象性范疇,被諸多學科所共同關注??梢哉f,人格既是一個不同學科有著其不同內涵的相當復雜的研究對象,又是一個交叉復合并直接呈現(xiàn)出人的特質、特性、特征的研究領域。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等已產生了許多關于人格的定義。據(jù)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1937年統(tǒng)計,人格定義已達50多種,人格的現(xiàn)代定義也有15種之多。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格”一詞的東西方理解也大不相同。西方比較多的是基于尊重個性,從心理學“個體化”的層面詮釋其詞義。東方則較多的是教人養(yǎng)成德性與合群性,從倫理學“群體化”的層面詮釋“人格”一詞。
在西方,人格(personality)一詞來自拉丁文“persona”,其意指面具、臉譜,是舞臺上扮演角色時所戴的面具,用來幫助體現(xiàn)劇中人物的身份和個性。西方現(xiàn)代意義的“Personality”(人格),其涵義首先是指個人性或私人性,同時還包含一定的個性特征。弗洛姆所說:“所謂人格,我指的是人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真正構成一個人特征的、從而使個人與他人區(qū)別開來的各種心理特質的總和。”〔25〕當代人格主義代表貝克指出:“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決定能力的存在,是一種自由的存在。因為成為自由意味著不為其給予的本性所束縛,而具有超越本身的自我的能力?!薄?6〕
盡管中國沒有西方人格心理學等學科的現(xiàn)代人格含義,但中國關于人的本性與人倫的理論比較豐富。正因為中國一直是以人的道德水準與道德理想境界作為人之為人的規(guī)定,因此“人格”被賦予了中國人自己理解的含義,即成了“人品”的替代詞。黃希庭提出:“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xiàn)為個體適應環(huán)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薄?7〕漢語中的人格是個人穩(wěn)定而獨特的個體特征之和,既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也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共有性。
從倫理學講,人格的核心是道德意義上的。簡單地說,道德人格是人們在道德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特征,包括道德心理傾向、個體品質、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等,是道德自我的抽象表現(xiàn)。中西方存在著某種通用的一般意義上的人格觀念:“人性、需要、知情意的心理結構、價值取向的復合便形成自我的自在形態(tài)及形象特征——人格。人格的形成標志著抽象我、內在我的建立,并由此顯現(xiàn)出人的崇高與尊嚴?!薄?8〕可見,各種人格定義存在某些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或者說存在著一種哲學意義上的人格概念。有個體性、內在性、復合性的特征,體現(xiàn)了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崇高。概括地說,人格是現(xiàn)實個人體現(xiàn)在其行為中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包括真、善、美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
日本學者黑田鵬信曾說:“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所謂現(xiàn)代完善人格或理想人格,就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其中的“善”解決的應然問題,意即“我應當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本質是以人類社會內在關系為準則的道德價值。從價值論角度看,在人的主體活動中,總有一定的價值目標存在。黑格爾說:“善就是被實現(xiàn)了的自由?!弊杂墒菍Ρ厝坏恼J識以及依據(jù)這種認識對客觀現(xiàn)實的能動改造,這也就意味著善是主觀目的和客觀現(xiàn)實的一致。人們追求一定的價值目標,通過實踐活動使自己成為合乎理想要求的人,反映了社會個體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需要。
以上論述表明,現(xiàn)代人要生存和發(fā)展,要變成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就是要具備真、善、美的真正的人格特征。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的統(tǒng)一,是主客體關系的理想模式,也是人類追求的完善的理想人格。所以作為現(xiàn)代人,最重要的人格特征之一應當是慈善的,慈善對人格完善有好處,有助于個體與社會的幸福生存和發(fā)展。
(二)慈善意識與人格完善
“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人格被規(guī)定為個人的品格、素質,是個體做人的尊嚴、責任、價值及道德品質,是個人在一定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的統(tǒng)一,即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資格和品格的總和?!薄?9〕這里的人格以品格為其內容,關注的是人的崇高的自我。莎士比亞曾說:“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實標記。”它是一種境界,一種超越責任和道德范疇的境界。現(xiàn)代慈善要求施助者應給予受助者平等的關懷,并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隱私權,慈善本身關乎尊嚴、關乎責任、關乎價值、關乎道德品質,沒有慈善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幸福是人所特有的,是一個專屬人的問題。普遍認為,“幸福感”(well- being或happiness)是人們在一定的價值觀、 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對自身的各方面狀況的一種感覺體驗。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于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由于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因此理解人的需求就是理解人的幸福?!皞鹘y(tǒng)經濟學理論將衡量幸福感的標準主要指向收入高低,而這一思維模式曲解了對人類需求本質真實認知?!薄?0〕實際上,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諸如慈善等利他主義的親社會行為被證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主觀幸福感?!爱攤€體的行為能契合內心的價值觀時,就會有幸福的感覺,個體在親社會的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利他主義行為,能夠讓自己身心愉悅,能夠增加人的幸福感?!薄?1〕只有具備了現(xiàn)代的完善人格特質,才能夠將義務的善升華為高度自覺的至善。
人們對幸福的追求與道德義務是統(tǒng)一的,缺乏道德基礎的幸福終將導致不幸。“慈善是通往幸福的一道門,對于受益者來說,有尊嚴地獲得幫助和贏得機會是幸福的,而對于施助者而言,由心而發(fā)的善意也能使其感到幸福。慈善是一項長期的事業(yè),而做慈善,也是表達尊重的慣常生活方式。慈善,首先是心靈的覺醒,然后才是行動的力量?!薄?2〕也就是說,慈善本身就是一種善德的表現(xiàn),慈善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獲得幸福:對于施善者來說,獲得了給予和受尊重的幸福;對于受助者來說,獲得了來自他人和社會關注的幸福。休謨說,慈善是對于所愛的人的幸福的一種欲望和對他的苦難的一種厭惡,這是一種趨利避害的理性選擇。可以說,慈善的價值指向是社會共同體的幸福?!耙粋€完美的人的睿智卓識體現(xiàn)在,他深信社會欲望是最容易保證他獲得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33〕
慈善意識的價值取向是人格平等,其目的是使每個人“享有與他人同樣的尊嚴和權利,維護其人格的獨立和完整?!薄?4〕慈善行為雖然發(fā)自人的憐憫、同情等自然情感,但在現(xiàn)代慈善中更強調對他人及社會的責任意識,是現(xiàn)代公民社會公共性的體現(xiàn)??档聦⑷俗鳛槟康?,而不是手段,作為最高層次善的慈善德性,其目的便是為了人、實現(xiàn)人、發(fā)展人。英國現(xiàn)代化理論專家英格爾斯認為“國家落后也是一種人格素質的落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民族成員人格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識是一種超越血緣、種族、文化的對社會共同體的自覺關照,也是構成公民完善人格的重要部分。
馬克思說:“人類歷史的進步無非是對人性的不斷改造而已。”〔35〕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自覺性,涉及公民對自己的權利和責任,對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關系的全面發(fā)展,也是公民成熟、主動行使權利與履行責任的表現(xiàn)。具備慈善意識,便是公民成為現(xiàn)代文明人的標志之一。慈善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在于一個人捐款的多少,其深層意義在于對社會慈善理念的追求和自身道德品格的實踐,它為有愛心的人提供了一個奉獻的平臺,也為尋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人提供了一個道德踐履的機會。慈善的宗旨就在于增進人的幸福,減輕或免除人的苦難,表達了對人和人的價值的推崇。所以,慈善意識具有人人幸福和人格完善的價值指向,而促進公民社會中人格的完善,便是慈善意識的本質特征。
注釋:
〔1〕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頁。
〔2〕余日昌:《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叢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頁。
〔3〕王文濤:《“慈善”語源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4〕張剛忍、李軍:《慈善世家李家大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頁。
〔5〕韋煒:《中國慈善基金會法人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0-33頁。
〔6〕〔7〕劉國華主編:《慈善是一種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17頁。
〔8〕〔美〕馬修·比索普、邁克爾·格林:《慈善資本主義: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33頁。
〔9〕奚潔人主編:《科學發(fā)展觀百科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146頁。
〔10〕楊方方:《發(fā)展現(xiàn)代慈善事業(yè)應該認識的幾個基礎性問題》,《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11〕單玉華:《慈善意識相對弱化及其倫理成因》,《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1期。
〔12〕王昌沛:《西方國家公民慈善意識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分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13〕朱貽庭、段江波:《善心、善舉、善功三者統(tǒng)一》,《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14〕羅豎元、李萍:《目前我國公眾慈善意識淡薄的社會學分析》,《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15〕〔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12 頁。
〔16〕王楠:《亞當·斯密的社會觀:源于人性的自然秩序》,《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6期。
〔17〕〔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王秀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第1頁。
〔18〕〔19〕〔英〕休謨:《人性論》(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352、519頁。
〔20〕王元驤:《康德美學的宗教精神與道德精神》,《浙江學刊》2006 年第1期。
〔21〕 毛興貴:《亞里士多德論道德責任》,《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2〕〔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余涌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21頁。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9頁。
〔24〕武曉峰:《情感、理性、責任:個人慈善行為的倫理動因》,《道德與文明》2011年第2期。
〔25〕〔美〕弗洛姆:《尋找自我》,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65頁。
〔26〕顧林正:《當代美國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9頁。
〔27〕黃希庭:《人格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頁。
〔28〕徐向東:《道德與自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93頁。
〔29〕談炳和、樊富珉:《試論人格及人格教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30〕辛杰:《企業(yè)家履行社會責任會帶來幸福感么?》,《蘭州學刊》2015年第5期。
〔31〕Ryff.C.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4),p.99.
〔32〕趙華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等聯(lián)合出版,2012年,第293頁。
〔33〕周中之:《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3頁。
〔34〕程立濤、孫國梁:《論當代中國慈善事業(yè)的道德主體》,《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頁。
〔責任編輯:流金〕
陳東利,法學博士,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中西道德教育比較、慈善倫理研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慈善倫理的文化血脈及其價值導向研究” (項目編號:14BZX1012014)及上海市教委高校青年教師資助項目“中國公民慈善意識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0-15-342-8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