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華(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50001)
自我客體化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克服
馬秀華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50001)
由于婦女的弱勢地位和女性獨特的生理特點,女性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同時屬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更加需要關注。她們既存在女性所普遍的心理問題,也存在著女大學生所特有的一些心理問題,即女大學生存在的自我客體化問題。自我客體化是隨著文化吸引力標準的內化和社會審美的比較,女性將目光焦點投入關注自己的身體,伴隨著這些心理障礙機制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最終問題是容易使她們過分關注自己的外貌,進而影響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社會理想美內化為一種心理認知,會使他們變得自卑,焦慮、甚至抑郁,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甚至影響他們即將面臨的就業(yè)與婚姻。為此,應根據其原因,探索干預和預防措施,從中為其尋求解決方法。
自我客體化;女大學生;心理健康
1.1 性客體化的含義
Fredrickson 和Roberts (1997)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性客體化理論,是指女性的身體、身體部分或性功能脫離了她本人,淪為純粹的工具或被視為能夠代表女性個體本身。[1]解釋了在西方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女性的身體通過各種途徑,例如媒體、社會交往等,被注視、評估和性客體化。在這里把女性工具化了,脫離了女性的本質。例如中國古代對女性小腳的玩賞、19世紀西歐對女性束腰的追捧等等,將女性的價值判斷取決于一種社會對美的標準的劃分,折射出一種性客體化的價值扭曲。
1.2 自我客體化的含義
被性客體化的女性由于長期社會存在的一種理想美的劃分標準壓力下,身體存在的價值取決于社會流行的審美標準,當做取悅于他人的物體對待,從而導致了女性的自我認知感和外在行為發(fā)生扭曲,最終產生自我客體化的結果。自我客體化這一概念的焦點是外貌,而不再是關注身體的能力屬性,并表現出習慣性的、持久的監(jiān)視自己的身體,并與社會理想體型進行比較。由于人的外貌與體型主要是由遺傳決定的,很難通過體育運動鍛煉、節(jié)食,甚至手術等方式徹底改變。當現實體型與社會理想體型發(fā)生沖撞時,就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女性的心理健康。女大學生作為青年女性的代表群體之一,被自我客體化的程度明顯增加。
2.1 傳統文化中的歧視和偏見因素
根據身體意象的社會文化理論,[2]社會文化價值觀會影響個體的價值觀與行為,并對個體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被他人看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對女性的認識一直處于歧視狀態(tài)。歧視意味著不能用公正和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個人或某些群體。
中國傳統封建文化中,女性一直是被歧視的對象。在古代認為女性不適合拋頭露面,在未出嫁之前不能隨便出閨房,封建文化中更是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對丈夫言聽計從便是賢妻,不干涉丈夫的任何行為,即使丈夫妻妾成群也如此,如果妻子干涉丈夫娶妾,那就是女人的過錯,一系列的指責便會出現,如女人小氣,女人不通情達理。社會中人們對此評判的標準,也沒從妻子的角度,考慮妻子的感受。更有甚者女子有時會被當作物體進行買賣。將一種對女性身體的摧殘當做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物體,也進而導致女性以外觀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并深深地烙印在中國封建的傳統文化中。
在新中國成立后,自由與解放對于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女性來說猶如一根救命稻草,新中國實行了多種針對女性解放的政策,促使她們成為中國新時代解放的象征。整體而言,中國女性地位有所上升,但由于女性生理以及心理的特殊特點,仍然是被歧視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看到,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性別文化還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影響著各種制度在男女發(fā)展方面的平等性,在資源配置以及機會提供等方面,并沒有賦予女性真正的性別平等待遇。女大學生生活在這種客體化環(huán)境中,無形中會被這種氛圍影響。當代仍舊存在“生男是寶,生女是草”的落后文化,同時男女性別的差異在生活中也表現的很突出。以女大學生就業(yè)為例,女大學生就業(yè)存在著顯性的歧視與隱性的歧視,顯性的歧視是一些公司在招人的時候直接寫明只要男生,把女性拒之門外,隱性的歧視指用人單位在招聘簡章上,沒有標注不要女生,但是在真正的面試中,無形中把所有面試的女生都淘汰掉,這種傷害比顯性歧視更大些。無形中對女性的歧視,使女大學生們在即將面臨的找工作的競爭中,面臨很大的精神壓力與心理負擔,傳統中對女性的歧視與偏見,使當代女大學生在注重自己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關注自己的身體體型與社會中形成的理想體型的差別,無形中女大學生成為自我客體化的一個高發(fā)群體。
2.2 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中普遍流行著一些理想的審美標準,將自己的外貌或者狀態(tài)與他人比較,之后形成一定的自我評價,女性生活在這樣的性客體化的環(huán)境或者文化中,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女性自我認知方式。例如社會關于美麗的界定其中一條就是需要身材苗條,可謂一胖毀所有,再加上社會中各種關于瘦身廣告宣傳的連番轟炸,對美麗的界定比較單一,在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中,使女大學生很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錯誤的認知。即自己必須按照社會對美麗的界定的方向而發(fā)展,社會以瘦為美,即使一些人已經低于社會給出的健康的體重的標準,但仍然在瘋狂減肥。
同時女大學生在未來幾年內,即將面臨就業(yè)與結婚的問題,使她們比較關注自己的外貌變化,受這種因素的思想很容易形成錯誤的審美觀。
2.3 女大學生的認知因素
社會中一些所謂理想美的的流行,使大眾作為社會標準的尺寸和外表來衡量自己或者他人,進而促使女大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外形,并以此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然而現實中一些大學生在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比較自卑,對自己能力等方面缺少自信,對自己的外貌更是缺少自信,不懂得自信是多方面綜合的結果,她們盲目的追求美麗,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對自我的評價過多考慮面貌因素,形成了錯誤的認知,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同時還存在著“女子不如男”的心理,無形中使自己處于弱勢地位,采取仰視的態(tài)度對待男性,過多的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乎別人的眼光,沒有建立自我評價標準,很容易被大眾眼中的評價而淹沒了自己的個性。
3.1 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當代女大學生生活在一群年齡相仿的群體之中,她們的生活壓力相對小一些,沒有了高中沉重的學業(yè)壓力,課余時間充足,心智相對不成熟,這使她們成為自我客體化水平較高的女性,當女大學生們用社會中的理想身體標準來評價自己的身體時,一旦自身情況與社會所謂的標準發(fā)生沖突,很容易使女大學生們產生心理落差,這種心理落差會使女大學生們產生無價值感和無力感,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若持續(xù)的存在,沒有調試好,很容易讓她們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持久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女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安全。我們會發(fā)現,自我客體化水平越高的女大學生,其產生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機率就會越大,它倆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
3.2 產生進食障礙
美麗是每個人都追求的,一些女大學生認為,完美的體型跟美麗的標準是成正比例的。那些認為不符合社會理想體型,對現實自己的體型很不滿的女大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減肥。在減肥計劃中,大部分的人采取的一項措施就是節(jié)食,她們認為通過節(jié)食,可以使自己瘦下來。適度的節(jié)食是值得提倡的,比如說晚餐只吃些水果蔬菜,但是一些女大學生盲目節(jié)食,晚飯不吃,早飯不吃,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她們會形成一種錯誤的思維,認為自己吃東西就會長胖,長胖就代表自己不美麗,很多人因為存在這種心理,產生了厭食癥,有的人還忍受不了美食的誘惑,一邊說著減肥,一邊對美食沒有任何抵抗力,這種心理是矛盾的,這種情緒是壓抑的,一旦持久存在,對身體不正常的關注,就很容易形成一種身體羞恥感,很容易讓他們出現進食障礙,進食障礙是以進食異常為明顯特征的一組綜合癥,女大學生中自我客體化越高,越容易出現進食障礙。
3.3 形成錯誤認知
在自我客體化的影響下,女大學生們很容易形成錯誤的認知,即錯誤的審美觀,在這種錯誤審美觀的影響下,一些女大學生們對自身的評價就會有所偏頗,缺乏客觀化,主觀的認為,外貌代表一切,這種審美觀的影響下,外貌成為自身關注的中心點,缺乏對自身能力的關注與提升,一旦自己的外貌不符合大眾化的審美標準時,就會變得焦慮甚至是抑郁。這種錯誤的審美觀,就像一個精神禁錮,壓抑著女大學生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女大學生的人生觀,這不利于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女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1 自立自強,完善自己
女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過度關注自身的外貌,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自信,不自信導致自卑,越自卑越容易關注自身的缺點,所以女大學生們要不斷自立自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在大學生活中可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一般而言,在各種活動中能夠找到自身價值感,這種價值感會逐漸增加女大學生們的自信。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鍛煉自己的能力,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善于發(fā)展非外貌相關的能力,尋找屬于女性的優(yōu)勢能力,這種能力是相對能力,是相對于男性而言的,例如人際溝通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在人際溝通中,女性的溝通能力,明顯高于男性。不斷地充實自己,一旦生活充實起來,就會在面對社會上對女性的歧視與偏見時迎面而上,不會處于被動地位。
4.2 形成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
學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讓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實實在在的進入校園,咨詢師們要及時對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女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援助,排解困擾,通過對“自我客體化”、等進行認知干預,或者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女大學生們認識自己的錯誤認知,并幫助改變其錯誤認知,即不是自己本身不美麗,而是社會上形成的審美標準認為自己不美麗。這種思維轉換是需要花費一定的力氣去改變的,這種思維的改變能夠降低女大學生對自己身體不滿意程度, 形成健康的身體觀、審美觀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積極面對社會現實,克服自我客體化對女大學生們的消極影響,同時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及早地進行預防,防止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蔓延。
在我國高校輔導員肩負著觀察學生們思想動態(tài)的義務,是大學生們在校期間接觸比較多的老師,輔導員要做好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引導作用,宣傳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
4.3 各級政府和婦聯組織要有所作為
女大學生生活在社會這種大環(huán)境中,作為當代女性的一份子,如果大環(huán)境不改變,那么,只改變大學生生活環(huán)境,其效果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所以各級政府要在女性享受公共心理健康資源中,積極維護女性的權益,來滿足女性人口對心理衛(wèi)生公共資源日益增長的需要[3]。從而平衡男女權益,減少社會中對女性的歧視與偏見。各級婦聯要在女性心理衛(wèi)生權益維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特殊女性群體心理危機化解等方面有所作為。只有政府和各級婦聯的積極參與,才能消除傳統性別文化和制度對女性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當代女大學生才能在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下積極、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心理的不健康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不利于人自身健康的全面發(fā)展。自我客體化容易使女大學生們在審美觀中形成錯誤的認知,這種審美觀,是對當代女性的一種無形中的禁錮,也是對當代女大學生的一種精神禁錮,同時還會產生一些并發(fā)癥,如進食障礙等,它不利于女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各級組織以及女大學生自身都要積極克服自我客體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形成健康的心態(tài),獨立的人格。
[1]鄭盼盼.呂振勇自我客體化對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5.
[2]孫青青.鄭麗軍性客體化與女性[J].心理科學進展,2013.
[3]葉文振.中國女性心理健康:現狀、原因及對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
G645
A
1009-5624(2016)06-0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