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廈門大學 歷史系,福建 廈門 361005)
?
·家族史研究·
“各族皆有家神”
——以湘潭陽塘龍王信仰與周氏宗族建構為中心
陳瑤
(廈門大學歷史系,福建廈門361005)
摘要:湖南湘潭陽塘的龍王信仰,作為周氏宗族的家神信仰,與宗族建構密切相關,其發(fā)展變化的背后具有深刻的地域社會文化脈絡。龍王信仰在周氏族人記憶中是明初周氏始遷祖從江西帶來的,由周氏族人輪流奉祀,是周氏宗族早期建構的重要文化符號。雍正初年,周氏宗族編修族譜、修建宗祠、舉行祭祖儀式,宗族制度自此成為占有經濟資源、展示歷史淵源和社會地位的主要方式。晚清以降,周氏宗族通過經管老龍神廟愈益體現其在地域社會文化的中心地位。龍王信仰對于地域宗族和社會結構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涵。
關鍵詞:龍王信仰;宗族;家神;湘潭
龍王信仰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普遍存在。在水系發(fā)達的湖南,龍王、屈原、湘夫人、柳毅、楊泗將軍等水神信仰的廟宇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龍王信仰一般被視為天旱祈雨活動的主要方式,是一種與當地人民的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的自然神崇拜*參見苑利:《龍王信仰探秘》,臺灣東大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版;楊華:《楚地水神研究》,《江漢論壇》2007年第8期;王元林、李娟:《歷史上湖南湘江流域水神信仰初探》,《求索》2009年第1期;陳曦:《宋代荊湖北路的水神信仰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歷史變遷》,《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等。。但具體到某一地域社會中的龍王信仰來說是否這么簡單同質呢?同樣是水神,對天后信仰的研究提醒我們,神明信仰在不同時代與不同地區(qū),對于不同人群具有不同意義,對神明信仰進行研究需要將其置于具體的時空中,呈現其時代特色和區(qū)域特征,才能真正理解神明信仰的文化意涵*參見James L.Watson,“Standardizing the Gods:The Promotion of T’ien-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960—1960,” in David Johnson,Andrew J.Nathan,and Evelyn S.Rawski,eds.,PopularCultureinLateImperial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p.292—324.。本文受此啟發(fā),以湘潭縣陽塘村周氏宗族的龍王信仰與宗族發(fā)展為中心,考察當地龍王信仰與周氏始遷祖的關系,討論龍王信仰作為周氏宗族的家神在宗族發(fā)展過程中的意義。
一、明初江西移民與記憶中的龍王信仰
清代,陽塘屬長沙府湘潭縣十二都,族譜和地方志中或稱八甲、或稱七甲、九甲,或稱四甲??滴跏拍?1680年)《湘潭縣志》最早留下詳細的描述:“陽塘,縣南十五里,周曲可十余里,坦而易泄,蔭田六百余畝。然盛夏荷香,每南風飄蕩,越山凌江,飛襲城中,衣袂游人,遑遑于岸花亭,臨風受芬郁,亦一樂也?!?康熙《湘潭縣志》卷1《地理》,湘潭縣檔案館藏。清末刻畫的《陽塘山水全圖》更加直觀地呈現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景觀,其中周氏家廟赫然處于社區(qū)的中心,老龍廟在繪圖者心目中則處于邊緣位置*周毓鰲主修:《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4《建置》,1943年,美國猶他家譜學會藏。。
明清以來,陽塘附近村落的居民以周姓為主,當地流傳著龍王信仰和祭祀老龍神案的習俗。這一習俗與周氏始遷祖在明初從江西移居陽塘的歷史密切相關。據陽塘周氏族人說,其始遷祖是江西吉安縣人,本姓陳,朱元璋在湖南進行大屠殺之后,迫使江西人遷移湖南,始遷祖就被押到陽塘來,改姓周,自此,湘江沿岸向家塘到聯合缽子窯,北邊到了板塘鋪,南邊到湘江,這一范圍都歸陽塘周氏所有,這叫插草為標*根據2009年6月13日筆者與陽塘周氏族人周先生(63歲)的訪談記錄。。傳說反映的是當地人疊加了很多層面的歷史記憶,此處最為重要的信息是周氏始遷祖明初從江西遷居陽塘以及插草為標的情節(jié)。
在傳說之外,陽塘周氏族譜中的洪武三年(1370年)戶帖和清初的譜序,有助于辨析周氏明初移民落籍過程,從而理解附著于移居情節(jié)之上的龍王信仰由來的傳說。戶帖是在雍正初年周氏三修族譜之時,作為家族祖先來源和戶籍合法性的重要證據收入族譜,除格式文字之外,戶帖主要內容如下:
一戶周普祖,系潭州湘潭縣光澤鄉(xiāng)民戶,計家六口。
成丁一口,本身年五十歲,
男子三口,不成丁二口,
生男干保、臘保,年十一歲,
義男雄保年八歲,
大一口妻阿毛,年四十四歲,
婦女三口,小二口
媳年一十歲,婢婦年六歲
產事:瓦屋三間,田三十畝〇二分
地一畝〇七分四厘,正米三碩七斗一升,
其田坐落土名關上梅下寨,東塘、南河、西山、北自己屋右。
戶帖周普祖收執(zhí)。準此*《遷潭祖明洪武間開籍戶帖勘合》,《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1《戶帖勘合》。。
雖不是原件,單就形制和內容而言,這份戶帖并沒有作偽的嫌疑。洪武初年,湘潭縣確屬“潭州府”。戶主周普祖為光澤鄉(xiāng)民戶,丁口、事產俱詳。洪武十四年(1381年),湘潭縣分為八鄉(xiāng)二坊二廂一十九里,其中光澤鄉(xiāng)包括安仁里、褰帷里、望霞里、志德里、龍蓋里、可豐里、明堂里,在清代屬二都、上四都、八都、九都、十二都、十三都、十六都地界*乾隆《湘潭縣志》卷5《疆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頁。。而陽塘在清代屬十二都,與光澤鄉(xiāng)在范圍上并無矛盾。但根據雍正初年湘潭知縣趙邦俊的考證,這份戶帖卻存在疑點:“考周氏世居豫章之廬陵,至洪武開國之年,有兩峰君游學于潭,遂卜居于縣治之城隍廟左,與吳、羅二姓共戶立籍。再傳有賓朝、純實二君,于洪武十一年為邑庠生。十四年,奉例異姓不許同戶。至永樂十年,賓朝、純實徙居青陽沖及陽塘關上。于是子姓蕃衍,分為三房?!?趙邦?。骸顿浶颉?雍正元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事紀》。
趙邦俊考證過程的詳細程度說明這些信息很有可能是參考縣衙所藏的戶籍檔案或其他資料得來的。他指出兩峰君始遷居址是縣治城隍廟左,且與吳、羅二姓共戶立籍,這便與上引戶帖相矛盾。若是三姓共戶立籍,周氏何以執(zhí)“周普祖”為戶名的戶帖?同時,趙邦俊細致地提到洪武十四年“異姓不許同戶”之例,實際上這指的是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明史》卷77《食貨》,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78頁。之事。據此,筆者認為趙邦俊關于周氏遷居和落籍的考證較為可信。雖然趙邦俊指出周氏始遷湘潭的幾代祖先落籍湘潭的過程更為復雜輾轉,周普祖戶帖需放回清初周氏修譜建祠的背景下考察其來由及原因,但我們也由此確定的是,周氏始遷祖兩峰公在明初從江西遷居湘潭,并獲得戶籍成為編戶齊民、占有陽塘附近田地的歷史過程。
宗族始遷祖從江西遷來湖南是當地普遍流傳的故事,也記載在族譜中,湘潭地區(qū)諸多宗族便是如此*參考尋霖主編:《湖南氏族源流》,岳麓書社2006年版;鄢光潤:《湘潭姓氏源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常建華指出,宗族的形成、發(fā)展與移民、開發(fā)聯系在一起,祖先傳說的故事結合地方社會才能深刻理解*常建華:《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綜述》,《安徽史學》2010年第1期。。如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珠璣巷南遷傳說是一個強調宗族定居歷史的傳說,其關鍵在于定居的歷史與明初戶籍登記的關系*David Faure,“The Lineage as Cultural Invention: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ModernChina,Vol.15,No.1,January,1989.。類似的,湘潭陽塘周氏的定居傳說中“插草為標”情節(jié)和戶帖的重要性,可能也在于它們從民間歷史記憶的層面訴說著周氏族人對當地土地和水利資源的所有權。
陽塘龍王信仰及相關傳說則附著于明初周氏始遷湘潭的歷史之上。據周氏族人稱,龍王又稱遛子老爺,關于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種稱龍王是周姓從江西帶來的菩薩,一種稱龍王是從大水里面來的老龍神*根據2009年6月13日筆者與陽塘周氏族人周先生(63歲)的訪談記錄。??梢?,在周氏族人的歷史記憶中,龍王信仰除了與水有關外,還與明初周氏始遷祖自江西遷居湘潭密切相關。這種說法在周氏族譜中落實為文字記載?!蛾柼林苁习诵拮遄V》明確地稱老龍神案“我族祖遺神案也”*《淳房新捐簿序》(咸豐六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3《建置》。,“創(chuàng)始于前明洪武間,迄今五百余年”*《慶元公捐款表》(咸豐四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6《雜記》。,與兩峰公遷居湘潭的時間相謀和。陽塘老龍神案在光緒年間建廟奉祀之前由周氏族人家戶“輪流供奉”,每年新春出案,“眾姓歡迎,祈禱者不一而足”*《慶元公圖》,《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4《建置圖》?!,F今,陽塘周氏族人也稱老龍神受到地域社會中眾多姓氏的信奉*陽塘村龍王獅神廟40多歲的廟祝周先生說: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龍王和獅神都會有人請到家里祭拜,無論本族或外面的人,誰愿意請都可以。80多歲的村民周先生也告訴我:龍王廟在每年正月十五之前先預訂好哪幾家會接神,就安排好路線出去,有時候要一個月才回來,接神的那家打開門,設香臺,擺筵席,迎神祭神。(據2009年6月1日筆者在陽塘村的訪談記錄。)。
關于陽塘龍王信仰在明代到清前期這一時段發(fā)展的文字記載極少。清代以前周氏宗族在陽塘的勢力并不強大,清初之后,周氏宗族在修譜建祠過程中,才開始強調其宗族的歷史淵源和土著身份。筆者認為,老龍神案由周氏從江西帶來,之后成為陽塘周氏奉祀的神明,這種說法應該在清代以前就已流傳,輪流供奉的老龍神案很可能是周氏初遷陽塘至建立祠堂制度之間的一段時期,用以聯系宗族成員的主要方式,成為周氏宗族早期宗族建構的文化符號。老龍信仰亦在文獻傳統中依附上祖先崇拜的敘述框架,成為地域社會中合法的神明信仰形式。
二、清代陽塘周氏的宗族建構與發(fā)展
從明末戰(zhàn)亂到順治六年(1649年)“王師屠城”,再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進駐湘潭縣,湘潭地區(qū)經歷了慘絕人寰的戰(zhàn)亂和屠殺。陽塘附近鄉(xiāng)村也經歷戰(zhàn)亂和逃亡,如周氏族人周源璧,同其兄弟家人在明末戰(zhàn)亂中守居陽塘,卻難以抵抗吳三桂之亂,“吳逆駐扎中湘,復受兵害,公以家屬日繁,又非向時可比,遂挈室避地圖存,獨公自守家園”,“況宅當要沖,往來人馬,奔馳不絕,時方乏餉,一歲三征,脂膏朘削”*高鏡:《源璧公傳》,《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5《先德錄》之《瑤公房列傳》。。息戰(zhàn)后,隨著宗族人口的繁衍,周氏宗族組織發(fā)展擴大,控制了鄉(xiāng)村中各種經濟資源,周氏宗族的建構活動使這一村落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面貌發(fā)生了重大改變。
據《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周氏傳至九世在崇禎六年(1633年)初次修譜建祠,雍正初年再次編修族譜和修建祠堂*《三次族譜自序》(雍正元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事紀》;《創(chuàng)建宗祠記》(雍正二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3《建置》。。周氏宗族在明代和清初并無聲勢顯赫的科甲文士和軍功戰(zhàn)將,亦非湘潭縣聲勢顯赫大家族*湘潭知縣孫果在雍正元年的《贈序》中寫道:“余以東魯儒生承乏茲土,簿書錢谷,日夕鞅掌,安知湘潭之有陽塘?安知陽塘之有周氏?又安知周氏之為望族也?”《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事紀》。,修譜時的文章大多由族外人士贈撰。清代陽塘周氏的宗族建構活動主要體現在編修族譜、修建祠堂和舉行祠堂祭祖禮儀等方面,這些宗族建設活動與控制鄉(xiāng)村中實際的經濟資源密切相關,也進一步展現周氏宗族勢力的逐漸強大。
雍正二年(1724年),周源暹倡修族譜,“糾集七九兩甲,詳編本支,謹嚴世系”*周源暹:《三次族譜自序》(雍正元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事紀》。,傳帖族眾,“遍告于我伯叔兄弟子侄宗人,茍念祖宗一脈,木本水源,決不可泯,望親供祖父名諱及生歿年月日時與塋域地名山向,填注于冊,送至陽塘,斟酌匯編,庶使實征確據,藉以成集,自傳帖以后,或有遺漏不清之處,非吾人之責也?!?周于日、周世清:《三次族譜編修族譜傳帖》(雍正元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事紀》。次年,族譜刊梓,記事從明初兩峰公開始,至雍正初年修譜之時十五世,共一冊*李天龍:《贈序》(雍正元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事紀》。。此次修譜活動是周氏宗族建構的重要時機,其內容是對宗族歷史、資源、世系、墳塋等資料進行搜集和登記。上引戶帖極可能是在這一過程中尋回,成為證明周氏宗族歷史淵源和戶籍、土地占有情況的重要證據。
雍正初年的修譜過程中,除了收集資料之外,周氏族人還創(chuàng)制出一些文獻明晰這個宗族對田地和池塘的所有權?!蛾柼林苁习诵拮遄V》中收錄了三份關于陽塘的契約文書,分別為《陽塘約》《重修陽塘記》和《重修陽塘蓮籇船罾記》*均載《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3《建置》。。其中《陽塘約》和《重修陽塘記》產生于雍正初年,這兩份契約確立了陽塘資源的所有權歸周氏宗族中的仕良、仕名、仕文三房子孫,經營和管理以及各種經濟產出的分配都由三房子孫決定,而對陽塘周圍田地的灌溉權,則由整個周氏宗族掌控。這說明周氏在雍正初年進行的宗族建構活動具有實際的經濟意義。
在修譜的同時,陽塘周氏也開始創(chuàng)建宗祠。源暹提出建祖祠,地基為周氏子孫于添、承檉、承典捐助,“其地廣五畝,地名新田灣,金霞峙于左,河流瀠于右,面朝陽塘,可容萬馬,誠勝概也”*周源暹:《創(chuàng)建宗祠記》(雍正二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3《建置》。。并重新制定祭田和祭祖儀式,四房子孫訂立《重修祭田約》,以十二都九甲糧田十二畝為祭田,“每年祠內擇取賢達者,議立房長,輪流管理,除納餉外,所有租谷若干,聽時價高下,變買以備祭用,使四房來祭者頒祖宗之惠,受祖宗之福”*《重修祭田約》,《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3《建置》。。具體的宗族禮儀亦體現在祠堂的擺設上,宗祠奉祀的是始遷祖,“中堂列三龕,中奉始祖兩峰公木主,祔祀者各分昭穆,以世相次焉”*《宗祠圖記》,《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4《建置圖》。。
此后,陽塘周氏又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同治五年(1866年)、宣統三年(1911年)陸續(xù)編修族譜,最后一次是1943年八修族譜,并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慶十八年(1813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和宣統三年,多次重修祠堂。祠堂下控制的土地作為宗族公共財產,經“乾嘉間添捐祀田,厥后蓄積漸饒,陸續(xù)增置不一”*《宗祠祀田記(雍睦堂撰)》,《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3《建置》。,宗族祭祀禮儀亦得以維持。族譜和祠堂的多次重修,也說明周氏宗族的經濟勢力在清代不斷發(fā)展壯大。
收集和編纂宗族文獻,梳理宗族世系,建立宗祠和祭田,對周氏宗族的歷史淵源和田塘資源所有權的認定是重要而有效的。而關于清以前陽塘龍王信仰的文字記載則被毀于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之中。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隨著周氏宗族的發(fā)展,在龍王信仰之上,疊加發(fā)展起來的宗族制度是清前期周氏控制地方資源、強化宗族組織結構、在地域社會中展現其強勢地位的主要方式。這或許與宗族制度便于占據、分配和經管經濟資源的功能有關。
三、從“祖遺神案”到老龍神廟
嘉慶到民國年間,龍王信仰的方式逐漸從流動奉祀的“祖遺神案”轉變?yōu)橹苁献谧褰浌艿摹皯c元公”,或稱老龍神廟。在《陽塘山水全圖》中,周氏宗祠仍然是陽塘村落空間的中心,而周氏族人在光緒末年為老龍神案建立的老龍廟出現在圖中,是陽塘村重要的儀式場所。
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周氏族人建立老龍神廟,亦即現今龍王獅神廟的前身,其主殿右側的墻上嵌有無名碑刻兩塊,現抄錄碑文如下:
碑一
湘南陽塘周先復,號一元,琚房于海公曾孫也。少尠期功之親,老□鰥獨之慽。雖□□好□清為嗣,奈數娶不育,再續(xù)維艱。今余年八十有一,現屬病葉難支,是以叮囑清男,央憑戶族,愿將十二都九甲陽塘頭劉家園水田四畝,糧餉注蔭,概照契額;又將祖遺關分十二都九甲陽塘頭深坵塘老屋基地手造茅瓦屋壹棟,前抵禾坪壕基槽門要路,后抵菜園圍壕坑邊,左右俱以壕坑為界,合捐入本族慶元公,永作老龍神廟,并香火田產。捐后,任聽經理修造施為,另佃輸稅,余父子絕無異言。余身后,煩經理提歲租五斗交大祠經理,為中元化大寒、擢墳之費,惟冀慎始慎終,庶余瞑目于九原矣。
所有田屋捐契壹紙、老契壹紙、老屋分關壹紙,概交經理輪收。
憑遠渚云蒸長生和生敬生廣德金山
金釗子美蓮江震湘新廷弼廷厚生
廷弼長盛田芳瑞生護邦席珍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歲三月谷旦立
碑二
十五派孫澤清,號鏡明,乃琚支玉旦公裔也。光緒二年生,母賀氏,體先父俊公意,以清承于海房先復嗣。奈命途多舛,數娶不育,迄今年近五旬,孑然鰥獨。清夜自思勢難再續(xù),爰請父命,央憑戶族愿將手置陽塘深坵塘劉家園洲上二契,水田壹拾貳畝,注蔭糧餉,契載朗然,概捐入大祠雍睦堂永作祀田,并為身后化包擢掛之費,敬懇經理善始善終,庶無負清之本愿云爾。
計捐契壹紙、接買契貳紙、老契壹紙,憑交經理手收。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歲仲春月谷旦立*現存于湘潭市霞城區(qū)陽塘村龍王獅神廟。
兩碑刻寫于光緒二十五年,是周氏宗族中無嗣族人周先復父子向老龍神案和周氏大宗祠(雍睦堂)分別捐入田產和屋業(yè)的契據,其中捐入大祠田十二畝,捐入慶元公田四畝和茅瓦屋一棟。隨后,這棟茅瓦屋被改造為老龍神廟。據當時人描繪廟貌,稱“顏曰‘慶元公’,中堂稍為修餙,置龕立位,邑紳袁本偉題其額曰‘德符’,正中則棲靈,永得其所矣”*《慶元公圖》,《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4《建置圖》。?!皯c元公”是“為首歲舉火樹銀花慶演元宵之義也”*《慶元公事略記》,《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6《雜記》。,故而老龍神廟也稱“慶元公”?,F在陽塘仍舊在正月初一至十五舉行熱鬧非凡的龍神出游活動。
在嘉慶到光緒年間,陽塘周氏的老龍神案從各戶輪流供奉逐漸轉變?yōu)橛勺谧宸恐нx人經管,再由周氏族人設廟供奉,這一變化過程既體現周氏宗族對龍王信仰的控制,也說明龍神信仰對于周氏宗族在地域社會中的地位來說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四、現狀與結語
民國時期,陽塘村遭遇了政府的征地強拆。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間,湘潭縣興實業(yè),建工廠,由于陽塘附近一帶地勢平原,湖南資源委員會選擇征用,“凡祖屯陽塘山嶺田地及環(huán)塘族人私業(yè),概入征收范圍,最可痛者,吾族已建六百載之祠宇,亦皆遷拆,叢葬數百年之墳冢,均被扦移”*周英倬:《祖屯陽塘山嶺田地被征事略續(xù)記》(民國三十二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6《雜紀》。。族人為宗祠和地價與官方多次討求,不得,縣政府付給征收資金之后,周氏宗族族長率族人成立扦掩祖骸事務所,1939年秋,“卜壤于本邑白云鄉(xiāng)之泉沖,扦改祖骸,葬成公墓,繼筑寢廟,藉妥先靈,嗣又購置水田一百余畝,以為春秋享祀之謀”*周英倬:《敘》(民國三十二年),《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首。。自此,周氏祠堂被強拆,祠堂中供奉的神主搬遷到泉沖雄虎山山麓之公墓墓廬。
現在陽塘惟一的祠堂周氏祠堂早已不復存在,但老人們還記得祠堂的方位和規(guī)模。而龍王獅神廟則在2002年被修復,廟壁嵌有其時所立《功德碑》對龍王廟在20世紀的經歷有所回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各種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破四舊之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之運動遍襲中華大地,龍王獅神廟也難躲過劫難,廟內菩薩,祭拜設施全部被毀,歷經數十年無人照管,雜草叢生,廟宇破爛不堪,只剩下東西兩垛,搖搖欲墜。
八十年代中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華大地萬物復蘇,撥亂反正,黨的宗教政策欣受落實,故此龍王獅神廟所在的岳塘區(qū)霞城鄉(xiāng)陽塘村民眾,為恢復民間宗教古跡,此廟有恢復之必要,籌委會應大眾之要求,經市道教協會批準,當地政府同意,由民眾自愿捐款,對大廟整體修復,恢復其原貌,并增添了觀音、圣帝、財神佛像,增建了頭門東西廂房二間、香火爐等,整體占地面積270平方米,為蜿蜒歷史昭示后人。謹以此文記之⑥現存于湘潭市霞城區(qū)陽塘村龍王獅神廟。。
此碑文訴說著老龍神廟在20世紀長期處于破壞狀態(tài)的事實。通過訪談,我們又了解到,宗族中的守廟人一家一直收藏著龍王神像,并一度在湘江邊搭建小廟,維持祭祀儀式。80年代之后,陽塘村民眾根據政府的宗教政策,以恢復民間宗教古跡為由,捐款修復廟宇,道教協會成為龍王獅神廟的上級機構和批準單位,而周氏宗族的力量在這一事件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緊接著上引碑文的是修復神廟工程的籌建小組和捐款50元以上的名單。從籌建小組名單可見2002年龍王獅神廟的重修由周姓為主的廟管會主導,還有郭姓、賀姓、曾姓等成員。捐款名單則反映捐款者以周姓為主,亦有其他多姓參雜其間。重建之后,龍王獅神廟的修整和相關儀式活動仍由廟管會經管。近年來,廟管會還主持以廟為中心的農歷四月二十八日的龍王誕和新春出案活動,這也是現在陽塘村最重要的儀式活動。顯然,整個村落空間的中心已經從《陽塘山水全圖》中的周氏家廟轉變到龍王獅神廟。
新修的龍王獅神廟為一進,中庭右邊建一小間奉祀觀音,主殿內奉祀龍王、獅神、南岳圣帝和財神。當地一位73歲李氏婦人告訴我們,除了龍王獅神廟,萬福、向江、下攝司、五星、聯合、霞城等陽塘周圍的村落只有下攝司(市鎮(zhèn))那邊還有一間小廟,附近村落的人都會來龍王獅神廟奉拜,她自己家與周氏并無關系,但也會來拜神。龍王誕辰是農歷四月二十八日,2010年舉行了廟會,主要由周氏的廟管會成員負責組織①參見陳瑤:《城市·市鎮(zhèn)·鄉(xiāng)村——湘潭考察記》,《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60期,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10年7月15日。另外,筆者有幸參與考察了2010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日的龍王誕,主要內容為捐款、拜神和聚餐,參與者并不局限于周姓,也不局限于陽塘村,其中惟一且最重要的儀式是道教協會正一道士靈坤帶領廟管會成員(四位周姓,一位郭姓)及眾信人向龍神祝壽,期間焚燒《啟師表》《慶祝龍王圣誕表》兩表。。雖然增加供奉了其他神靈,龍王獅神廟仍以龍王為主要奉祀對象,祭祀儀式亦以龍王誕期為廟會時間,由此可見,龍王信仰依然是整個社區(qū)的核心神明信仰。
通過對明清以來湘潭縣陽塘村周氏宗族與龍王信仰的個案考察,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第一,龍王信仰或者當地其他的水神信仰不僅與近水的生活環(huán)境和需水的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而是具有深刻的社會語境和歷史脈絡,應該從具體的時代和區(qū)域去把握其特征。以陽塘龍王信仰為例,當地龍王信仰在周氏族人的歷史記憶中是明初周氏始遷祖從江西帶到湘潭,定居之后成為周氏族人早期發(fā)展時期聯系族人、融入地域社會的重要文化形式。第二,關于當地宗族的發(fā)展,陽塘周氏宗族的發(fā)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時間在于清雍正年間以及晚清時期,清代周氏的宗族建構主要體現在修族譜和建祠堂上,這些宗族建設活動也是周氏在陽塘建構自身歷史、占據生產資源、顯示地位和勢力的主要方式,神明信仰在這一時期則退居其次。第三,關于神明信仰與宗族之間的關系,陽塘周氏宗族提供了一個模式,即宗族建構的核心文化符號從早期的龍王信仰,疊加形成完整的宗族世系和禮儀,正是反映一個移民群體從人口稀少、社會結構流動性強的狀態(tài)發(fā)展到人口眾多、社會結構穩(wěn)定性強的世家大族的歷史過程,老龍神廟的建立是周氏宗族占據地域社會文化權勢和中心地位的宣示和象征。
《陽塘周氏八修族譜》稱,“浩浩三湘,家案各事,權衡較同,邑各族皆有家神家案,迎送絡繹”②《慶元公事略記》,《陽塘周氏八修族譜》卷26《雜紀》。,說明奉祀家神家案是這一地區(qū)的普遍現象,且家神信仰與宗族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周氏宗族奉祀龍王的方式自明清以來隨世事變遷,龍王信仰對于不同時期的宗族成員具有不同的現實功能和文化意涵,始終經久不敗,一直延續(xù)至今??梢哉f,陽塘龍王信仰與周氏宗族發(fā)展的個案反映了湘江下游地區(qū)自明清以來社會變遷的時代特色和區(qū)域特征。
[本文為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市場與社會——17—19世紀湘東米谷市場與社會建構”(T2013221024)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第五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項目“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AoE/H-01/8)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郝紅暖
Dragon Belief and Lineag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ang Zhou Lineage in Xiangtan County,Hunan
CHEN Yao
(Department of Histor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The case on Zhou lineage living around the Yangtang village of Xiangtan County shows that the dragon belief is not only connec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lso firmly rooted in the social,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In the memory of local villagers,the dragon belief was brought from Jiangxi by their first ancestor immigrating into Xiangtan in the early Ming,and has been worshiped by moving the idols from household to household in the Zhou lineage.Zhou lineage has been building and repairing their ancestral hall,and editing lineage documents since 18th century.Lineage ritual became the main ritual of Zhou lineage to present their history and social position in the local society.Members from Zhou lineage set up a temple to worship the dragon belief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stress their sound in the territory further more through their charge in the temple.Dragon belief has always been an irreplaceable cultural marker for territorial social structure.
Key words:dragon belief;lineage;god of lineage;Xiangtan
作者簡介:陳瑤(1982-),女,湖南湘潭人,廈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歷史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K248;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16)01-01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