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君
習作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記錄他們成長的足跡,甚至可以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要格外重視作文教學,讓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寫作的素材,讓他們選擇有趣的、有意義的、能夠言之有物的素材。教師要從宏觀上把握,使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不是散亂的表達,而是他們內心深處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并且具有滿滿的“正能量”。那么,教師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學生有意識地捕捉生活、自由創(chuàng)作呢?
一、研讀教材,讓學生效仿課文
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多來源于生活實踐,學生讀起來都會有一種“親切感”。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文本,從課文出發(fā),采取諸如仿寫、續(xù)寫、改寫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一 我愛家鄉(xiāng)》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仿寫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
師: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誰不說家鄉(xiāng)好呢?同學們,我們的家鄉(xiāng)有哪些風景名勝呢?
生:將軍山公園、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
生:南靖土樓、濱?;鹕焦珗@、云水謠。
師:原來我們的家鄉(xiāng)有這么多美麗的地方?。⊥瑢W們,你們能告訴老師,我們學習過哪些描寫家鄉(xiāng)美麗的風景的課文嗎?
生:我們上學期學習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
生:我們這學期學習了《珍珠泉》。
……
師:在學習課文《珍珠泉》的時候,老師是不是向大家介紹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景物描寫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的???哪位同學能再復述一次?
生:作者在描寫珍珠泉時,首先寫出了珍珠泉所在的位置,其次描寫出珍珠泉四周和泉水涌動的特點,最后根據(jù)“我”對家鄉(xiāng)泉水喜愛的順序進行描寫,抒發(fā)了對大自然贊美之情,表達了“我”對家鄉(xiāng)熱愛的感情。
師:回答得真好,那么我們能仿照《珍珠泉》,寫一寫我們美麗的漳州嗎?
(板書提示:寫作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盡力寫出景物的特點,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寫出來的一詞一句都能夠巧妙運用文本,寫出來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他們的寫作題目有《向您介紹我們的云霄》《我的家鄉(xiāng)——美麗的云霄》《云水謠》等,這些習作多半從文本的內容出發(fā),結合自己生活的實際,描繪了如詩如畫的家鄉(xiāng)美景,承載著孩子們對家鄉(xiāng)的無限熱愛。
二、感受生活,注重文字積累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離開生活的創(chuàng)作,要么干癟生硬,毫無生氣;要么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讀起來讓人生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看、多想、多動筆,把自己看到的五彩繽紛的世界、聽到的感人事跡、想到的奇思妙想,通過自己的筆端表達出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有了這一步的基礎,教師便要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把美麗的瞬間寫實寫細,讓讀者猶如身歷其境。例如,一位教師在一次作文教學中,突然教室一陣騷動,這位教師并沒有訓斥學生,而是很鎮(zhèn)定地觀察了教室,原來是一只小蜜蜂飛進了教室。教師馬上想到,這不真是一個很好的習作素材嗎?
師:同學們,你們剛剛看到了什么?
生:一只蜜蜂飛進了教室。
師:當小蜜蜂飛進教室后,你在想什么呢?教室里有什么變化嗎?小蜜蜂為什么會飛進教室?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做呢?請大家自由討論,并寫出來吧!
學生自由討論后,寫出了這樣的句子。
生1:嗡嗡嗡,今天上課的時候,教室里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音樂家小蜜蜂,它給教室里帶來了很多歡樂。
生2:原來小蜜蜂也想學習知識啊,今天上課的時候,一只小蜜蜂溜進教室“偷”學了很多知識呢。
生3:啊……快跑,小蜜蜂來了!
……
這些看似簡單的句子,卻是孩子們仔細觀察后,積累在腦海中的文字。鼓勵孩子多動筆,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有所思考和感悟,學生一定能夠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
三、交流習作,激勵學生掘趣探奇
孩子們的習作充滿童真童趣,尤其是對于剛剛開始寫作的小學中年級的孩子們,教師在閱讀他們的習作時,要帶有一顆童心,從兒童的角度欣賞、評價他們的習作。如此,才能培養(yǎng)孩子們寫作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想象力。
眾所周知,習作交流有多種形式,有自己與自己的內心的交流、有課堂上師生的分享交流,亦有同學間的相互切磋。無論是哪一種交流,都是一種分享、一種激勵。校園是我家,環(huán)境靠大家。一位同學就以此為切入點,寫出了《保護校園環(huán)境建議書》。
這位同學將自己對學校的建議和自己的想法寫得非常清楚、具體,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具有很高的習作效應。
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潛能是令人驚嘆的,教師應該努力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引導他們捕捉生活中的亮點,在寫作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讓習作充滿“正能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云霄縣云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