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春節(jié)臨近,空氣中彌漫著喜悅的年味。在我的家鄉(xiāng),家家戶戶打糍粑過年鬧春是最熱鬧的重頭戲。糍粑也叫“年粑粑”或“糯粑粑”,是過年必吃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口感細膩柔韌,并伴著一股別樣的糯米香。鄉(xiāng)親們把它作為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期盼新的一年像糍粑一樣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糍粑看起來簡單,制作工藝卻很十分精細。先要將糯米泡發(fā),濾干水,放入木甑蒸熟,再放入石臼搗爛,揪成小塊,揉圓,壓成圓餅。再加上每家的制作量大,少則幾十斤糯米、多則上百斤,單靠一家人難以完成,因此鄉(xiāng)親們打糍粑時往往是互相邀約,互相幫忙,幾家人聚集在一起,一邊歡聲笑語,一邊打做,更加襯托出過年的熱鬧氣氛。我特別喜歡這種整個鄉(xiāng)村沉浸在濃烈年味之中的場面。
那白凈的、冒著蒸汽的糯米飯一倒進石臼,4個男人便各握住一根木槌,一上一下,交錯用力,輪流對打,口里喊著“哼呀喲嗬,哼呀喲嗬”的號子,每每下槌時,無不掄圓了胳膊,恨不能一槌就把一石臼的米粒都搗碎?!班搿钡匾宦曧?,打槌被糯飯粘住,拔不出來,對方趕緊把木槌放入旁邊的涼水桶蘸蘸,幫助搓刮槌子粘上的米漿。經(jīng)過幾十次翻扒、捶打,糯飯成了黏乎乎的一團,就可以收槌了。打糍粑是力氣活,一場糍粑打下來,要換幾撥兒人,個個都被累得面紅耳赤,氣喘吁吁。
打好的糯米團被抬起來放到涂抹了一層食物油的案板上,女人們要趁熱打鐵把糯米團揪成塊,放入手中,左手拇指與食指做圓圈狀,然后用力一掐,“噗”地一聲,右手順勢一捏,亮晶晶、光燦燦的糍粑團就滾落在案板上。待全部捏好后,用案板壓扁,一個個圓溜溜的糍粑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糍粑晾干后放入清水中浸泡,經(jīng)常換水,可存放半年以上。
在除夕的爆竹聲中,每家每戶要吃年夜飯了,豐盛的菜肴擺滿一桌,烏雞燉蘑菇、水煮魚、炸排骨、醬牛肉、農(nóng)家臘肉、粉絲湯、青菜豆腐,葷的素的,涼的熱的都有。但豐盛歸豐盛,一盤黃燦燦、香酥酥的油煎糍粑總少不了。正月初一,家家早餐是糍粑、甜酒、雞蛋,冒著裊裊熱氣,咬上一口,真的香噴噴哩。正月初二,拜年的人接踵而至,一個個糍粑更是相互傳遞親情的禮物,蘊含著祈盼大家平安幸福的心愿。
糍粑吃法多樣,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燒著吃、炸著吃、煮著吃、蒸著吃、烤著吃。在我的記憶里,將糍粑放在鐵架上,用炭火烤的最香、最好吃。圍著火盆,用文火慢慢烤,輪流翻邊,看著糍粑受熱后一點點脹大鼓起來,用筷子輕輕捅一下,把適量的紅糖放到小泡泡里,再多烤一陣便焦黃焦黃的,整個屋內(nèi)飄滿了淡淡的清香,饞得人直流口水。有時,我們扯下表面那層黃燦燦、香脆脆的鍋巴,再裹上魚凍吃,則是另有一番風(fēng)味,就像那溫馨的年味般的,綿軟醇香,純厚甘潤,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