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媚?楊曉冉?孫潔群
【摘要】 目的 分析肺癌手術患者應用早期康復干預的療效。方法 80例肺癌手術患者, 按照護理時不同護理方法分成研究組(44例)和對照組(36例)。均行肺癌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干預,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疼痛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2%, 小于對照組的36.11%, 且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肺癌手術患者應用早期康復干預不僅可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還可以提高患者疼痛耐受度,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肺癌;康復干預;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186
肺癌屬于肺部常見腫瘤, 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 但手術過程需進行麻醉, 還會對機體組織造成損傷, 明顯影響患者機體活動能力, 且易出現(xiàn)胸腔積液、傷口感染或者肺炎等并發(fā)癥[1]。有研究報道:對肺癌術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干預, 對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具積極作用[2]。本文旨在驗證早期康復干預對肺癌手術患者的護理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肺癌手術患者, 均符合WHO制定的有關肺癌診斷標準[2]。按照護理時不同護理方法將患者分成研究組(44例)和對照組(36例)。研究組男女比為25∶19, 年齡42~77歲, 平均年齡(64.2±4.3)歲;其中行左肺手術26例, 右肺手術18例;對照組男女比為17∶19, 年齡44~78歲, 平均年齡(59.32± 6.22)歲;其中行左肺手術22例, 右肺手術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干預方法 對照組術后予常規(guī)護理, 包括講解疾病、手術知識、注意事項;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密切監(jiān)測病情變化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實施早期康復干預, 包括:①深呼吸訓練(6~24 h):腹式呼吸, 用鼻吸氣時腹部先慢慢隆起, 憋氣后縮唇再慢呼氣;呵氣動作:5~10 min呵欠1次, 持續(xù)5 s吸氣后再慢呼氣;②咳嗽訓練(術后24~72 h), 包括咳嗽體位、方法, 取坐位咳嗽, 患者身體稍向前彎腰并盤腿, 頭向下, 將小枕頭放在胃部, 用手夾??;處側臥位咳嗽, 取屈膝側臥位;咳嗽先深呼吸3~5次, 再憋氣1~3 s, 腹肌用力連續(xù)咳嗽2~3聲;指導患者有效咳痰、咳嗽及深呼吸方法, 觀察腹部有無“吸鼓吸癟”情況;清醒后鼓勵患者咳痰咳嗽, 轉換體位, 再進行拍背。③吹氣球呼吸訓練:手術前向患者和家屬介紹吹氣球方法及作用, 首選選擇合適的氣球, 將容量控制在800~1000 ml, 手術后6 h即進行, 深呼吸后含住氣嘴, 將肺中的空氣盡量吹進氣球中, 直到吹盡為止, 當氣球直徑達到5~30 cm則為一次有效吹氣, 盡量不要漏氣, 反復3~5 min/次, 3~4次/d, 5次/min為達標;④床上肢體鍛煉(術后6 h):五指屈伸、上臂上舉、外展、肩膀、綜合運動, 交替進行, 3~5 min/次, 3次/d;下肢運動:先臥床進行屈腿、再伸腿、抬腿。⑤早期離床活動:先從床邊站立, 再扶床行走, 最后離床行走。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包括胸腔積液、肺炎和切口感染。根據VAS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疼痛程度, 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3]。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2%, 明顯小于對照組的36.11%, 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VAS評分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治療肺癌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 而手術后患者因麻醉影響、手術創(chuàng)傷、疼痛及活動障礙等, 易出現(xiàn)各種肺部并發(fā)癥, 且部分患者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而不良情緒又會影響機體康復, 形成惡性循環(huán)[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2%, 明顯小于對照組的36.1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護理后研究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明對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 可以明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 減輕患者疼痛感, 該結果與蔡穎娟等[5]文獻研究結果相一致, 再次驗證了肺癌手術患者應用早期康復干預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早期康復干預包括深呼吸、咳嗽、床上肢體鍛煉和早期離床活動, 其中深呼吸和咳嗽訓練可以使患者肺部進行充分充氣, 幫助排出肺泡及氣道中的微小分泌物于體外, 從而避免痰淤積在肺中, 利于肺部擴張, 還可以擴大肺活量, 改善肺部功能。床上肢體鍛煉包括上肢鍛煉及下肢鍛煉, 上肢鍛煉可以促進患者胸部的血液循環(huán), 加快手術傷口愈合, 從而減輕疼痛感, 減少發(fā)生粘連、胸壁強直及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而針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 護理人員通過指導患者進行漸進式肢體功能鍛煉可以促使患者主動參與到疾病的治療、護理、康復過程中, 從而減輕患者的依賴感, 提高運動及自理能力, 促進機體盡早康復, 提高舒適度, 改善術后生活質量。在實施早期康復干預前, 需由責任護士及患者根據具體病情共同制定康復鍛煉計劃, 讓患者了解并主動參與到計劃中, 從而提高患者自我護理的意識;由于術后患者多處于體弱無力、疼痛等狀態(tài), 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 因此在進行早期康復干預前, 需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專業(yè)的心理疏導, 講解康復干預的重要性, 并在實施過程中多予以鼓勵、幫助等。
綜上所述, 對肺癌手術患者實施早期康復干預, 可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 降低疼痛感,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郭紅亮, 史長青, 李璐璐.綜合康復干預對乳腺癌患者根治術后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4, 36(7):559-560.
[2] 劉瑩.早期康復干預對肺癌手術患者的療效觀察.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3(11):97-98.
[3] 郭坤.肺癌患者圍術期呼吸道管理.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8(7): 25-26.
[4] 鐘肖紅, 郭龍斌, 郭鳳華, 等.舒適護理在肺癌胸腔鏡圍手術期的實施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2):70.
[5] 蔡穎娟, 周曉琴, 楊小蘭, 等.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觀察.東南大學學報, 2012, 31(2):208-210.
[收稿日期: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