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杰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預防新生兒臍炎兩種不同護理方法的效果。方法 848例正常分娩的新生兒,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24例。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的臍部護理措施, 觀察組應用二次斷臍措施進行護理, 對兩組臍炎發(fā)生率、臍帶脫落時間以及臍部出血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對照組新生兒臍炎發(fā)生率為17.7%、觀察組為4.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為(5.65±0.81)d、觀察組為(2.43±0.49)d、對照組新生兒臍部出血59例(13.9%)、觀察組新生兒臍部出血9例(2.1%),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二次斷臍措施較常規(guī)臍部護理能夠縮短臍帶脫落時間、減少臍部出血以及降低臍炎發(fā)生率, 具有更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關鍵詞】 新生兒;臍炎;臍部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168
新生兒產后由于離斷臍帶的創(chuàng)口受到細菌入侵, 輕者引起臍炎或者延長臍帶脫落時間、重者形成菌血癥危及生命[1]。故新生兒產后臍部護理是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對新生兒臍部采取不同方法進行護理并進行比較,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848例正常分娩的新生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24例。對照組新生兒中男246例、女178例, 胎齡36~41周, 平均胎齡(39.8±1.4)周, 體重2430~4430 g、平均體重(3642±327)g, 陰道自然分娩265例、剖宮產159例。觀察組新生兒中男235例, 女189例, 胎齡37~42周、平均胎齡(40.1±1.5)周, 體重2438~4470 g、平均體重(3685±342)g, 陰道自然分娩254例、剖宮產170例。兩組新生兒性別、胎齡、體重以及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的臍部護理措施。臍部周圍的皮膚使用5%聚維酮碘嚴格消毒處理, 臍帶根部用臍圈進行確實結扎, 保留殘端1.5 cm將臍帶剪斷, 將臍帶內殘留的血液完全擠凈后將臍帶殘端斷面用5%碘伏進行消毒, 無菌敷料包裹殘端。在新生兒洗澡后即用5%碘伏進行消毒臍部周圍皮膚, 直至愈合。
1. 2. 2 觀察組 采取二次斷臍措施進行新生兒臍部護理。臍部周圍的皮膚使用5%聚維酮碘嚴格消毒處理, 臍帶根部用愈臍帶附件中的扎臍環(huán)進行套扎, 距臍輪0.5 cm將臍帶剪斷, 將臍帶內殘留的血液完全擠凈后, 用愈臍帶進行固定。在新生兒洗澡后即更換愈臍帶, 確保臍部周圍皮膚的干凈, 觀察2 d, 依據臍帶的干枯情況進行二次斷臍, 操作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 將牽引線用左手上提保持與腹壁30°, 使用無菌剪刀將臍帶殘端剪除, 進行皮膚消毒后貼上臍貼, 1 d后可以將臍部顯露。
1. 3 觀察指標與判斷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新生兒臍炎發(fā)生例數、臍帶脫落時間以及臍部出血情況。臍炎判定標準[3]: 新生兒臍部周圍的皮膚出現紅腫、有漿液膿性分泌物或者伴有臭味, 則可確診為臍炎;不具備上述描述即為正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新生兒出現臍炎75例、臍炎發(fā)生率為17.7%、觀察組新生兒出現臍炎17例、臍炎發(fā)生率為4.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為(5.65±0.81)d、觀察組為(2.43±0.49)d,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新生兒臍部出血59例(13.9%)、觀察組新生兒臍部出血9例(2.1%),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殘臍護理不當將導致臍部感染甚至出現敗血癥, 文獻報道, 臍炎發(fā)生率為3.2%~4.0%, 而新生兒敗血癥中有66%~87%是由臍部感染引起[4]。因此, 新生兒臍部處置不當或者不正確將影響新生兒的健康、而且可能危及新生兒的生命, 故認真做好新生兒臍部護理是護理工組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5]。傳統的斷臍護理措施中臍帶脫落需要大約7 d時間、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需要10~14 d, 在此期間護理不當將會大大的增加臍炎發(fā)生的風險和幾率[6]。而二次斷臍護理方法是近年來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措施。其能夠顯著的縮短臍帶的愈合時間 , 減少自然脫落過程中分泌物的分泌 , 阻斷細菌的侵襲, 從而減少臍帶感染及臍炎的發(fā)生率[7]。本組護理研究中, 應用二次斷臍措施進行護理的觀察組新生兒臍炎發(fā)生率為4.0%、顯著的低于應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的對照組的17.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臍部出血發(fā)生率為2.1%、顯著低于對照組新生兒的1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曾海麗等[8]研究報道相符合, 表明采用二次斷臍護理措施更有利于臍帶脫落和降低發(fā)生出血和感染的風險。
綜上所述, 采用二次斷臍措施較常規(guī)臍部護理能夠縮短臍帶脫落時間、減少臍部出血以及降低臍炎發(fā)生率, 具有更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謝燕芬.新生兒臍炎發(fā)生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2, 33(12):1666-1667.
[2] 辛昆.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的影響研究.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5, 19(26):3714-3715.
[3] 李璟, 馬驥, 鄭妮娜, 等.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新生兒臍部皮膚感染中的研究.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23):5954-5956.
[4] 瞿永鳳, 楊素芹.循證護理在預防和控制新生兒臍部感染中的應用效果.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2, 21(11):1230-1231.
[5] 周樹勤, 徐小英.觀察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4, 11(7):106-108.
[6] 李小花, 朱亞萍, 朱為.不同臍部護理在新生兒臍炎中的應用效果.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4, 11(9):62-63.
[7] 王芝蘭, 郭慶玲.對比分析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1):109-110.
[8] 曾海麗, 黃曉霞, 黎美蓮, 等.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比較.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5, 25(7): 151-152.
[收稿日期:201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