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竹芳
收稿日期:2015-09-16
反思學校兩年來乒乓球課程的實施:我們過于重視乒乓技能的掌握與乒乓球知識的學習,課程的內容過于單一,課程的結構還不夠開放,課程的評價體系還很不完善,沒能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對其一生的發(fā)展沒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此,我們進行了研究與反思。
1.精英培養(yǎng)與夯實基礎相結合,讓每個隊員都有一張適合自己的訓練表
我們學校有一套各年段的乒乓球技能達成目標。以往的乒乓球訓練,便是根據(jù)這個目標統(tǒng)一教學內容、教學進度,造成了學生水平高的“吃不飽”、水平低的“吃不下”這個現(xiàn)狀。為此,我們對乒乓球隊員實施分層教學,讓每個隊員都有了一張適合自己的訓練表。
我首先把各乒乓球班的隊員重新分組:水平較高,今后能代表學校外出比賽的為一組;水平居中,但協(xié)調性較好,可塑性很強的為一組;水平一般,乒乓球基本功還很不扎實的為一組。在分組過程中,我不僅考慮到了隊員的差異,同樣也考慮到了教練的差異,讓每個教練員都能在自己適合的崗位上展開教學。教練在每個月的教練員會議上匯報訓練情況,對訓練表進行調整。
2.知識學習與人格塑造相結合,讓每個隊員都受到國球精神的熏陶引領
在2005年,我就編寫了乒乓球知識教學大綱,在乒乓球班開設了校本課程學習課,由專業(yè)老師來進行乒乓球知識的傳授。在實施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qū)北郊小學(以下簡稱“我?!保┑膶W生對乒乓球的起源、乒乓球的競賽規(guī)則、乒乓球的名人逸事等有了較多的了解??蛇@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習得我發(fā)現(xiàn)我們進入了兩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重結果,而忽視了知識獲得的過程。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我們以前的課堂,都是老師講,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就無從談起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
調整策略:編寫開放的校本課程教材,激發(fā)學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我們把每個學生都要知道的內容,通過“乒乓小博士”,以圖片的形式告訴學生。而一些范圍比較廣泛,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到的內容,設計成開放形式的作業(yè),讓學生自由完成。我們還關注學生對身邊事物的探索,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看自己身邊的一切,成為一個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勇于實踐的學習者。
誤區(qū)二:重視了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
由于我校很多教練都是外聘的,受到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教學理念的局限,他們往往更多地注重乒乓球技術的鉆研而缺乏對乒乓精神的感悟與滲透。而任教乒乓球校本課程的老師中很多對乒乓也并不是很了解,與教練缺乏溝通。這樣忽視人格培養(yǎng)的教學,不僅僅對乒乓球訓練會帶來阻礙,對學生一生的發(fā)展也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調整策略:提煉精神,讓學生受到國球精神的熏陶引領。
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國球,有很多精神可以滲透到其他領域。我們學校的孩子將來也許不一定個個都走上專業(yè)乒乓的道路,但乒乓精神一定能照亮他們前進的道路,讓他們終身受益。
我們導師團經(jīng)過反復探討,把乒乓精神提煉為十六個字“團結合作、奮勇拼搏、勇于創(chuàng)新、為國爭光”。在低中高三個年段的校本教材中用鄧亞萍等國手努力拼搏的鮮活事例讓學生慢慢感悟,也用學生身邊的運動員成功的事例告訴學生,從而使其受到熏陶,形成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
3.過程評價與乒乓球競賽相結合,讓每個隊員都能有機會揚起自信的風帆
新課程提出:“課程評價應具有多重功能,但從根本上說,主要有促進發(fā)展、鑒定水平和選拔淘汰三大功能?!?/p>
反思我們的課程評價,主要方式就是乒乓球競賽,這僅僅發(fā)揮了鑒定水平和選拔淘汰的功能,而忽視了促進發(fā)展這個課程評價的基本功能。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課程的評價沒有到位,他們一直在當著“綠葉”,沒有成功的體驗,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我努力完善評價體系,積極地給學生搭建成功的舞臺,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揚起自信的風帆。
首先,我縮小了比賽的范圍,讓更多的學生能參與到比賽中來。如校乒乓球比賽、年級乒乓球比賽、班級乒乓球比賽等。除此以外,我還增加了比賽的內容,進行了技能單項比賽。比賽中,我除了設置了比賽名次,還設置了:團隊合作獎、最高風尚獎、頑強拼搏獎等諸多獎項。每個參加比賽的學生都能獲獎,使每一次比賽都成為促進學生進步的一個催化劑。
在改革競賽制度的基礎上,我更注重學生進行動態(tài)性的過程評價。根據(jù)運動員一個階段的訓練情況,我們每個月都要評出“大雁守紀星”“蜜蜂好學星”“老虎拼搏星”白兔進步星等多名星級運動員。
實踐證明:評價方式的轉變,大大促進了我校乒乓運動員學習乒乓球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