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
披文入境賞詩文
曹華
說到詩歌教學,必從意境著手。意境是什么?具體來說,“意”是情感,指詩人主觀的思想情感;“境”是境界,指詩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二者合而為一,意境就是指包含著作者主觀思想感情的客觀圖景。所以說,“意”和“境”,密不可分。這里就教學中該如何引導學生領(lǐng)會詩中意境的問題,來說說自己的幾點做法:
所謂“詩言志”。古詩詞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久遠,而作品又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詩言何“志”,想知道就一定要對作者生平和生活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教讀杜甫的《登高》,我在沒有介紹作者及作品的背景之前,先要求學生熟讀,然后再逐句解讀,特別重點講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廣闊深遠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愴愁苦。但過后一問學生是否理解詩人的感情、詩歌的意境時,他們卻根本無從說清楚。因為他們對作者及寫作背景一無所知,只是被動地聽記,對作品內(nèi)涵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此時就必須向?qū)W生補充詩作的背景:生于712年的杜甫,寫這首詩時已經(jīng)是一位在外流浪漂泊了8個年頭的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公元767年的秋天,55歲的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chuàng)傷,既感受到時代的苦難,生活的艱辛,也體會到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當時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的詩人正逢重陽佳節(jié)之際,獨自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于是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的七言律詩。聽到這里,學生們迷茫的眼神中閃現(xiàn)出黯然的神色,對詩中飽含的悲愁之情才有了更加真切深入的領(lǐng)會。
再如教讀曹操的《短歌行》,僅從詩作表面,學生很難深層次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便顯得極為重要。雖然課文前的 “閱讀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談及,但教學中還有必要向?qū)W生補充介紹:建安十三年,雖然統(tǒng)一了北方,但南方“孫劉聯(lián)盟”虎視眈眈,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久久不能實現(xiàn),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他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烏鴉往南飛鳴而去,因感此景而橫槊賦詩,以此表示他廣納賢才,一統(tǒng)下的雄才偉略。
詩歌作品,最忌肢解分析。那種一句一句分析,用白話翻譯詩句的方法,除了破壞作品的完美,沒有任何效果。而嘗試抓住關(guān)鍵詞語,卻可以使鑒賞事半而功倍。
例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若從字面去理解意思,“碧草春色”“黃鸝好音”應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這完全不符合作品的本義,“自”“空”二字也得不到相應的解釋。因為景致雖好,作者卻無心欣賞。在作者的潛意識里,芳草本為賢者設,贊歌只為英雄唱,紅花綠葉,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盡管碧草依然映階,黃鸝還在啼囀,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恰遭逢亂世,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無限的感傷和凄涼。對眼前景,思祠中人,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shù)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于是,詩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只有這樣抓住關(guān)鍵詞,才可能準確體會詩中意境。
再看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又帶給讀者什么感受呢?也讓我們從詞語入手去細加體會。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寫到了十種事物,外加一個“斷腸人”。特別提醒學生關(guān)注事物前所加的修飾詞語,發(fā)現(xiàn)修飾詞的感情色彩特別濃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斷腸”這幾個詞,帶著怎樣的感情色彩?學生們經(jīng)過片刻的思考,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傷感”“凄涼”“悲傷”了。先說出這些感受,然后再引導學生將用這些詞語修飾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腦際,從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那畫面?zhèn)鬟_出的便是一種凄涼的感傷之情,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又見到一“斷腸人”踽踽獨行,作品所表達的天涯游子的羈旅之思也就呼之欲出了。
好詩往往言近而旨遠,要準確領(lǐng)會其中的意境,還應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逼鸸P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到了晚秋的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還不遺余力地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diào)。試想:在枝頭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對送別的長亭,該是多么牽動人愁思的境界?。【驮谶@時,一場急雨剛剛過去,友人就要啟程出發(fā)。如果此刻能引導學生回憶起自己曾經(jīng)送別的體驗,設身處地地聯(lián)想到詞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甚至耳邊還能回響著凄切的蟬鳴,淅瀝的雨聲,就可以讓每個人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與友人離別之際的依依不舍,激起我們自己對某段往事的深沉懷念。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的人生體驗,才能夠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呢?其實也未必。譬如,我們學習《蜀道難》,對于去過四川的學生,感受必然特別真切,而沒有去過的學生,同樣也可以通過圖畫、視頻給予我們的間接經(jīng)驗,產(chǎn)生聯(lián)想,驅(qū)遣想象,將自己想象成詩人,眼見接連不斷的山巒直聳入天,在夜色中盡顯恐怖;崖邊的幾棵松樹機警地掛在絕壁上,鬼魅而妖冶;耳聞奔騰的激流與瀑布相撞,發(fā)出雷鳴般的巨響,沖擊著山崖;一塊塊碎石沿著幾乎垂直的崖面滾入濤濤的江水,轉(zhuǎn)眼不見了蹤影。于是,那份由衷的贊嘆,自然而然地從心底迸發(fā)。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往往都有特別的興趣,因為他們最愛誦讀。這與作品語言富有節(jié)奏、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但學生們自己的誦讀卻常常容易流于表面化,所以,如果能夠?qū)W會進一步地領(lǐng)略詩文的意境之美,將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遺產(chǎn)的熱愛和鑒賞能力的有效提高。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披文入境賞詩文”(課題編號GS[2016]GHB1099)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白銀市白銀區(qū)銀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