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芬
淺談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朱芬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葉圣陶先生指出:“國文和英文一樣,是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弊x書百遍,其義自見。朱自清在其《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钡拇_,課文意義有多解性,課堂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通過動口、動腦,反復誦讀,才能體會文章的意思,咀嚼出作品的味道,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語言熏陶。也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占有豐富的語言材料,說話時能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寫作時,才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梢哉f,誦讀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不僅如此,誦讀在培養(yǎng)學生個性方面的作用也非常巨大。重視誦讀,努力拓寬學生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可以幫助他們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閱讀是讀者對作品的叩問、質疑、充實與延伸,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學生在誦讀中通過對作者匠心所在、主體內容所在及立意所在細細揣摩,可以更深刻地領悟曲筆深處的藏鋒,和作者在思想上和情感上達到共通,有助于更透徹的理解作品。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拋開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式”的教學方法,不羅列抽象概念,不肢解作品的字詞句段,不憑空給作品主題貼標簽,不強求答案統(tǒng)一,真正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領悟、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樂趣,才能喚起他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研究精神,才能使他們不迷信權威和現(xiàn)成結論,形成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的理解。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課文的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必須打破強加于閱讀的種種束縛,讓學生開動腦筋來讀,變換角度來讀,自己下定義、提觀點地讀——讀出自己獨到的發(fā)現(xiàn),讀出自己有新意的見解。這樣的讀,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敏捷性與深刻性;這樣的讀,充分尊重了閱讀者的思維特點和個性差異,產生了“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人類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币粋€沒有聯(lián)想、想象能力的人,是不會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要培養(yǎng)聯(lián)想、想象能力,誦讀詩歌、散文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途徑。實踐證明,持之以恒的誦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增加表象儲備,為想象提供豐富的原材料,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供源頭活水。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的精彩片段,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讓他們通過投入的誦讀,沉浸于文學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用自己對作品的獨特見解,發(fā)現(xiàn)并填補作品意猶未盡的空白,完成藝術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
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認真誦讀,挖掘作品的思想內蘊,誘導他們投入的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不僅可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還可以促使學生發(fā)展思維,形成創(chuàng)新閱讀能力。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這些古今中外名篇以其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贏得了世人的贊譽。語文教學應該圍繞教材主旨去多層次、多角度探幽擇微,把文章里的生命引發(fā)出來,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弘揚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力,使其素質和品格在審美陶冶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調動一切教學藝術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點誦讀方法,并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熏陶感染學生,讓學生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利用這種聲情造成的氛圍,充分發(fā)揮作品的感染作用、思想作用、審美作用:為風景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欣喜,為底層人的悲慘境遇而悲痛,為反動派的兇狠殘暴而憤怒,為屈從于命運的小人物而哀傷……如余光中《鄉(xiāng)愁》一詩的教學,教師不必大談對整首詩的理解,而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誦讀,盡快挖掘作品的各種美學因素,體味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加深對“鄉(xiāng)愁”內涵的理解,讓心靈在審美過程中得到洗禮。
誦讀,可以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喚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他們不自覺地把作品的世界和自己的主客觀世界聯(lián)系起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或作者的喜怒哀樂,真正品味出作者寄寓于形象之中的復雜情感,對文章做出自己獨特的思考、分析和判斷。
★作者單位:江蘇昆山市第二中學(西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