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妙麗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云南 臨滄 677000)
?
【教育學】
隨遷子女教育公平與教育政績觀淺析
張妙麗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臨滄677000)
[摘要]隨遷子女教育公平問題和當前教育政績觀的異化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認識教育本質,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克服地方政府和學校各自為政的局面,才能做到有教無類,實現(xiàn)全社會教育公平。
[關鍵詞]政績觀;隨遷子女;教育公平
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進程,我國進城務工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規(guī)模也隨之擴大。2014年2月我國流動人口有2.4億,義務教育階段僅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達1 277萬人。近年來為了解決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國家制定實施“兩為主”政策,即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2015年教育部出臺文件,規(guī)定“隨遷子女教育全部納入城鎮(zhèn)義務教育”,可以預見,隨著此項政策的實施,我國隨遷子女進入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規(guī)模會在短期內(nèi)達到新的高峰。然而,隨著“測智商”、“綠領巾”、“隨遷子女返鄉(xiāng)”、“反學校文化”等負面信息的不斷涌現(xiàn),隨遷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公平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各界的關注。
一、隨遷子女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
1.入學機會不公平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經(jīng)費按屬地戶籍學生的“人頭”劃撥,雖然國家制定了保障隨遷子女進城學習、與城市學生一同享受城市教育的相關政策,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政策和戶籍制度捆綁在一起,隨遷子女的學籍和戶籍均在流出地,所以在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門、公辦學校和城市學生家長看來,隨遷子女乃是瓜分城市“教育蛋糕”的“外來者”。流入地公辦學校常常以戶籍為由設置入學門檻。某些公辦學校公開索要一定的借讀費或贊助費;有些公辦學校通過入學考試的手段,拒收成績差的隨遷子女。當前,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隨遷子女入學必須提供紛繁復雜的入學證明材料,農(nóng)民工大多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政策和入學程序了解不多,為了子女入學不得不多次在家鄉(xiāng)和工作地之間奔波以取得各種證明。
2.教育資源不均衡
公辦學校與民工子弟學校教育資源差別較大。隨遷子女就讀的民辦學校多位于城郊或者農(nóng)村地區(qū),存在經(jīng)費投入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建設不齊全、學校環(huán)境較差等問題。即使在公辦學校,教育資源配置多數(shù)傾斜在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隨遷子女時常遭遇單獨編班,所以難以享受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
3.教育過程不公平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重分數(shù),輕育人,而隨遷子女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學習能力差、紀律松弛、衛(wèi)生差和生活習慣迥異等問題,很容易被學校視為“問題學生”。同時隨遷子女存在鄉(xiāng)土意識和自卑心理,沿襲著農(nóng)村原有的語言、學習、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在新的城市學校環(huán)境之中容易受嘲笑和捉弄。由于不在流入地參加中考和高考,隨遷子女的學習成績與學校教育質量不存在相關關系,許多學校便消極、被動地應付他們的教育,對隨遷子女的教育存在疏于管理的現(xiàn)象。
4.教育結果不公平
隨遷子女大多沒有當?shù)貞艏荒軈⒓又锌蓟蚋呖?,或戶籍和學籍不到一定年限只能報考一定區(qū)域的職業(yè)學校。相對本地戶籍的未成年人來說,隨遷子女的失學率較高,受教育程度更低。隨遷子女一旦知道自己無法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或高考,便會逐漸放棄學習。有的甚至過早脫離了學校教育,逐漸成為游離于農(nóng)村與城市社會體系外的“社會游民”,部分隨遷子女結成幫派,染上上網(wǎng)、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慣,甚至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二、教育政績觀異化影響隨遷子女教育公平
教育政績觀,就是指領導干部對如何履行教育管理職責、追求何種教育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態(tài)度,它包括教育政績?yōu)檎l、樹立什么樣的教育政績、怎樣創(chuàng)造教育政績及如何衡量教育政績等問題。[1]教育政績觀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起著鮮明的導向作用。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復雜因素的影響,部分領導干部教育政績觀片面化、功利化,背離了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嚴重影響黨的教育方針與政策有效落實,使教育發(fā)展呈現(xiàn)病態(tài)化與畸形化。
1.教育政績觀片面化對隨遷子女教育公平的影響
教育考核指標中大部分是軟性指標,無論怎么做大家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主管教育的地方領導在任期內(nèi)需要政績,于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升學率成為能夠抓得住的硬性指標。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形成“經(jīng)濟發(fā)展看GDP,教育發(fā)展看升學率”的觀念。一些教育主管領導像抓經(jīng)濟GDP一樣抓教育,層層下達升學指標,把學生考試成績、升學率作為考核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的重要指標。學校逐漸演化成為傳授知識、組織升學的“工廠”,學生成為接受知識、準備考試的“機器”。
在片面的教育政績觀下,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個性發(fā)展,高考、中考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有的中小學連最基礎的音樂、體育、美術課都名存實亡,全力為學生升學服務。
對流入地公辦學校來說,農(nóng)民工子女學習成績差、生活習慣差,接納進來影響本校學生,影響學校的升學率。所以在隨遷子女入校時設置諸多門檻,要么是高昂的借讀費,要么是以考試成績不良為由拒之門外。國家出臺“兩為主”政策后,流入地公辦學校確實接納了一定數(shù)量的隨遷子女,但接納之后要么是把隨遷子女單獨編班,要么是把隨遷子女座位排在教室的后排。學校每學期都有月考、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每一次考試后學校會按照學生的考試成績給每一位任課教師排隊。班級學生考試成績好的教師發(fā)物資獎勵或榮譽證書,在學校和家長面前都受到尊重,在職稱評聘方面占有很大優(yōu)勢。班級學生考得差的老師會感到很沒有面子,在學校和家長面前都很尷尬,在學生心中也沒有地位。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中,中小學教師辛辛苦苦就是希望學生成績考得好,至少不要落在后面,所以教師自然更喜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于分到班級的成績參差不齊、習慣迥異、紀律松弛的隨遷子女,教師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2.教育政績觀功利化對隨遷子女教育公平的影響
封建社會的科舉制使人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現(xiàn)讀書人“頭懸梁,錐刺股”、“范進中舉”乃至祖孫三代一同趕考的畫面。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畢業(yè)后國家包分配工作,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對于農(nóng)村人來說,則被稱為“跳龍門”。雖然大學擴招后,大學生不再分配工作,“讀書無用論”一度抬頭,但是名校畢業(yè)生在就業(yè)時明顯具有優(yōu)勢,教育的功利性依然根深蒂固,考上名校是莘莘學子及家長夢寐以求的事。面對人們對教育優(yōu)質資源的需求,幾乎所有城市都有重點中小學校,政府對重點學校重點投資,匯聚著當?shù)刈詈玫膸熧Y與基礎設施,往往成為當?shù)氐摹靶蜗蠊こ獭睂W校。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人為地造成少數(shù)強校和眾多的弱校。
越是教育資源好的學校,收費也越高。農(nóng)民工把子女帶到城市,本來是想讓子女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面對重點中小學高昂的借讀費或者贊助費,不得不紛紛退卻,最后不得不把孩子送進民工子弟學校。然而,民工子弟學校不論在教師配置還是教學設施配備上都與重點學校和其他公辦學校有著天壤之別。
三、實現(xiàn)隨遷子女教育公平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
1.教育本質的認識
教育應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質,才能以正確的教育觀念去指導教育實踐,從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當代教育界對于教育本質的研究形成五大學說:一是教育本質是上層建筑說;二是教育本質是生產(chǎn)力說;三是教育本質是多質說;四是教育本質是關系說;五是教育本質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說。但是仔細來看以上五種學說可以歸為社會本位說和個人本位說。實踐中教育具有促進社會發(fā)展和促進個體發(fā)展的雙重功能,因此,教育的本質應是通過傳承文化使個體社會化的活動,并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產(chǎn)生和持續(xù)是人類社會自身延續(xù)的需要。受教育者必然要接受所在社會的基本準則和價值觀,掌握人類生存的基本知識(包括有關社會與自然的基本知識),從而實現(xiàn)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社會化演進,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并使人類社會得以傳承和發(fā)展。
學校應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書使得知識獲得傳承,育人使得文化得到弘揚。十八大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睂W校的教育對象應是“有教無類”,應不分地域、民族、身份、性別,應對前來接受教育的對象提供無差別的教育。隨遷子女亦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亦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無論哪里的學校都不應該把前來接受教育的隨遷子女拒之門外,也不應該提供有差別的義務教育。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具有公益性,受教育是公民應有的權利,只要具有中國國籍,就可以無條件在我國任何一個地區(qū)接受義務教育或參加升學考試。
2.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
對于教育的考核評價可以說是整個教育界的指向標,特別是對中小學教育起著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政府須在認識教育本質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教育考核制度。評價學校教育質量要以學校所有學生的發(fā)展、成長狀況為依據(jù),而不能以考上更高一級的學校的學生數(shù)量為依據(jù)。當前,人們對教育的看法正在發(fā)生變革,家長不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學到真知識和真本領,更渴望孩子快樂成長、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學習,這應該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對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和效果進行深入反思。
應試教育日益嚴重,制約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形成現(xiàn)今大學畢業(yè)生創(chuàng)新意識差、創(chuàng)業(yè)難、就業(yè)難等問題的主要因素。學校必須正本清源,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正如柏拉圖所說:“教育就是要約束和引導青少年走向正確的道理?!蔽ㄆ淙绱?,“教育方為教育,否則,便與培訓無異,甚至與教唆也難以劃清界限”[2]。學校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無論社會處于什么階段,學校和法院一樣,都不能簡單地迎合民意,否則,人類就會失去正義,就會因沒有了理想而陷入低俗。
只有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積極主動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均衡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學校才能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場所,隨遷子女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的公平才能像陽光一樣無論貧賤與富貴、無論城市與鄉(xiāng)村都一樣被照耀。
[參考文獻]
[1]鄭生勇.教育政績觀的偏誤與匡正[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2).
[2]劉慶昌.教育價值的秩序[J].教育科學,2009(5).
【責任編輯馮自變】
Brief Analysis on Education Fairness for Non-Native Children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Concept
ZHANG Miao-li
(DianxiScienceand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Lincang677000,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fairness of the non-native children is necessarily linked to the dissimil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concept. Therefore, only by recognizing the nature of the education and setting up the correct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concept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schools can the education fairness be achieved for all children.
Key words:achievement concept; the non-native children; education fairness
[文章編號]1672-2035(2016)01-0118-03
[中圖分類號]G40-011.8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平制度保障研究》(2014Y527)
[作者簡介]張妙麗(1971-),女,河南南陽人,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碩士。
[收稿日期]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