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萬軍
(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
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xiàn),對外話語體系建構則是加強國際話語權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1]目前,全球傳播語境中,國際傳播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由以顯性的政治傳播為主轉變?yōu)榱艘噪[性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傳播為主。面對變化了的國際傳播環(huán)境,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對于全面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至關重要。出版是話語體系形成的基礎平臺,是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途徑,要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就必須重視對外出版話語體系的構建。
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話語研究以“話語分析”為基礎,起源于20世紀中葉的美國,最初“話語”是社會語言學領域的概念。隨著話語研究與哲學、心理學、傳播學和敘事學等學科相結合,話語研究呈現(xiàn)出了跨學科性。20世紀80年代,法國思想家??聦⒃捳Z與權力、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關系等問題聯(lián)系起來,奠定了帶有鮮明后現(xiàn)代特征與批判色彩的話語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興起的媒介建構理論認為,話語體系的構建是大眾傳播媒介的話語“權力”與輿論控制功能實現(xiàn)的重要方式。1995年美國斯考倫夫婦(Ron Scollon & Suzanne Wong Scollon)所著的《跨文化傳播:話語分析法》把話語理論和跨文化傳播的研究相結合。[2]隨著研究的深入,不斷有新的成果問世,2005年,美國兩位學者基斯林和波爾斯頓(Scott F. Kiesling & Christina Bratt Paulston)收集了這一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了論文集《跨文化話語與傳播》。[3]近年來,西方話語研究在傳播學、哲學層面的研究呈多元化形態(tài),定量化研究越來越多,研究的問題也越來越具體深入。較早的出版話語研究出現(xiàn)在2000年,加德納(Juliet Gardiner)發(fā)表在《出版研究季刊》上的文章《“什么是作者?”當代出版話語和作者形象》一文分析了出版話語和作者的關系。[4]2012年一篇署名為基里連科等人的文章《公共話語的計算機輔助分析:美英報紙預警原則案例研究》運用了電腦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對英美報紙的話語進行了定量研究。[5]
我國的話語研究也是從語言學開始的,逐步進入到了傳播學科,2007年胡春陽出版了《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一書,把話語分析和傳播研究結合了起來,之后我國國際話語體系構建的研究逐步增多。國內(nèi)近年來對于話語體系的構建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價值研究。李忠杰[6]、施旭[7]、劉笑盈[8]、孟威[9]等學者指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構建科學化、大眾化、國際化的中國話語體系既可以更好地指導中國的話語實踐,也可以幫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國。第二類研究對于我國話語體系構建形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國話語體系建構的原則和策略。陳曙光[10]、陳汝東[11]、戴木才[12]、楊鮮蘭[13]等學者認為,當前的國際傳播中,西方國家控制著國際話語體系,但是由于西方話語體系在解釋當代世界時陷于困境,就給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提供了機遇,我們應當抓住機遇,把“中國主張”“中國價值”推向世界,并指出中國話語體系的建立既要考慮中國話語體系的特色,又要考慮國際表達的需求。第三類研究是針對具體傳播形態(tài)的特點進行的話語體系建構研究,如《新聞傳播規(guī)律的自然回歸——傳統(tǒng)媒體話語體系重構的基本原則》[14]和《新媒體科學傳播親和力的話語建構研究》[15]等。 對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具體傳播形態(tài)話語構建的探究把研究引向了具體深入??梢钥闯?,近年來話語體系構建研究在逐步深入,從價值研究到形勢分析、原則和策略研究,進一步深入到具體某類傳播媒介的話語建構研究。不過,迄今為止,尚沒有針對出版?zhèn)鞑ミM行的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建構的系統(tǒng)研究。
盡管新媒體發(fā)展迅猛,出版依然是人類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不僅沒有日漸式微,反而借助信息技術的成果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已形成了傳統(tǒng)出版和數(shù)字出版并駕齊驅的局面。從傳播方式看,出版在國際文化傳播上有著其他媒介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是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途徑,是話語體系形成的基礎。要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應當從對外出版的話語體系構建開始。
漫長的歷史已經(jīng)為出版積累了深厚的信任感和權威性。從15世紀50年代古登堡的印刷術風行歐洲至今,經(jīng)過了500多年的積累,出版?zhèn)鞑ヒ呀?jīng)建立了嚴格的出版審查流程和標準規(guī)范,發(fā)展起了成熟的信息搜集和發(fā)布系統(tǒng),培養(yǎng)了大量的專業(yè)采編和審校人員,形成了系統(tǒng)穩(wěn)定的發(fā)行渠道。雖然傳統(tǒng)閱讀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傳統(tǒng)的紙媒長期以來累計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在信息如此繁雜的社會里,很多受眾對于傳統(tǒng)的媒體信任度明顯比一般的網(wǎng)絡媒體信任度高得多。[16]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顯示,盡管報紙和期刊的閱讀率有所下降,我國圖書的閱讀率和閱讀量連續(xù)幾年都是上升的。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較2014年的58.0%上升了0.4個百分點。[17]國外的許多研究也表明,出版依然在傳播中占據(jù)著主要地位。
傳統(tǒng)出版強勢依然的同時,數(shù)字出版發(fā)展迅猛?!兜谑稳珖鴩耖喿x調(diào)查》顯示國民閱讀中上漲最快的是數(shù)字閱讀,2015年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 64.0%,較 2014 年的 58.1% 上升了 5.9 個百分點。[18]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的《2014~2015年中國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收入為3387.7億元,比2013年增長33.36%,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收入占新聞出版產(chǎn)業(yè)收入的總比由2013年的13.9%提升至17.1%。[19]
可以看出,數(shù)字時代的傳播是一種信息多元化存取與傳播的模式,數(shù)字閱讀和紙媒閱讀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從起源看,出版不僅要滿足人類娛樂需求,更重要的是滿足人類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需求。有學者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文化的歷史,出版的存續(xù)價值就是傳承人類文化。因此,文化出版是出版的本質(zhì)目的?!盵20]出版是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出版?zhèn)鞑サ拿浇榻^大部分是文字信息,易于抽象編碼,而人類的思維工具就是抽象的語言符號,因此以文字為傳播媒介更容易觸及人的深層思維,更有利于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傳播。
出版在文化傳播上的優(yōu)勢是由人的認知方式所決定的。人在認知新事物時,要大量獲取新信息,并和自己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結合,把新信息納入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也就是說,要獲得深層次的認知,需要從大腦中調(diào)出已有信息和新信息進行比對聯(lián)系。這樣一來,人需要一邊獲得信息,同時還需要時間進行思考。出版?zhèn)鞑サ膬?yōu)勢就在于,讀者可以控制傳播的速度,可以隨時停下來進行思考,必要時還可反復閱讀材料中的某段文字,加以仔細琢磨,這是出版在傳播需要受眾進行深層次認知內(nèi)容的一個獨特優(yōu)勢。
更重要的是,多年積累使得出版成為了權威的傳播渠道,各國的歷史文化資源絕大多數(shù)是以出版物的形式保存下來的,所以使用出版來對各國的歷史文化進行國際傳播時大多不需要經(jīng)過媒體轉換,避免了在媒體轉換時傳播內(nèi)容可能會受到的歪曲和遺漏等損失。
出版在人類傳播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化傳播上的優(yōu)勢使得出版成為了話語體系形成的基礎平臺。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出版是各種其他媒體的“母體”,無論是以聲音為媒介的廣播,還是以圖像和聲音相結合的電視,基本都會有文字稿本,其他媒體不能完全脫離出版,新型媒體的傳播也無不建立在出版?zhèn)鞑テ脚_基礎上。要構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應當從對外出版的話語體系構建開始。
對外出版的三個領域中,學術出版話語肩負著理論構建的責任,大眾出版話語承擔著普及推廣的任務,而教育出版話語則起著溝通理論和實踐的作用,不過無論是哪一層面的對外出版話語,其靈魂都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诖?,本文提出以學術出版話語為骨骼,以教育出版話語為經(jīng)絡,以大眾出版話語為血肉,以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為靈魂,構建中華文化對外出版話語體系。
學術話語的構建在對外出版話語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應當作為國際傳播話語中的骨骼。英美等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對外出版中的學術話語構建,他們把對外學術出版話語的構建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例如英國通過出版《劍橋中國史》《劍橋印度史》等世界主要國家的歷史,把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到歷史研究等學術領域。
目前,西方的各種學術理論已經(jīng)成為了世界主流的學術話語。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對外學術話語的構建只能先借助現(xiàn)有的西方話語體系來逐步實現(xiàn)。所幸西方學術話語體系并不是鐵板一塊,多元文化運動的興起為中國學術話語進入到世界學術話語體系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很多西方有識之士看透了西方話語的霸權本質(zhì),對其進行解構、批判和反思,形成了后殖民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和文化批評等形形色色的學派。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應當和國外批判西方文化霸權的學術話語結成同盟,共同來打破西方話語霸權對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把控和操縱,推動多元文化共同繁榮,并在多元文化共同發(fā)展中謀得中華文化的一席之地。
學術話語是對外出版話語構建的骨骼,只有謀求推出高質(zhì)量、高水平,同時容易被國際學術話語體系所接納的學術出版物,才能逐步在西方學術話語霸權的縫隙中逐漸發(fā)出中華學術界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的看法。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有效媒介。在全民學習、終生學習的時代,教育話語起著聯(lián)通社會各個階層和團體的作用,是社會有機體的經(jīng)絡。教育出版物是教育的載體,教育的社會功能中有一部分是通過教育出版來實現(xiàn)的。同時,教育出版市場也是全球最大、利潤最高的出版市場。[21]全球知名出版商培生集團的主營業(yè)務就是教育出版,英美等西方國家以英語教育為基礎,在全球構建了強勢的教育話語體系。
在西方話語占據(jù)主導地位、英語已經(jīng)成為國際通用語的情況下,中國教育出版話語的構建策略應當強調(diào)利用世界通用語言,表達獨特中國理念。對外教育出版一方面要提高我們的翻譯水平,重視英語出版物的開發(fā),向世界傳達中國獨特的理念和視角。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看重對立思維和分析思維,這樣的思維模式使得西方文化教育中強調(diào)文化的差異和不同。而中華文化則講究包容、求同存異,追求的是不同文化的和諧相處。因此,中華文化教育重視的應當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和孔子學院的落地,世界各地興起了漢語熱。加強對外漢語教育出版對于中國對外出版話語體系的建構意義重大。
教育出版在對外出版話語建構中起著經(jīng)絡的作用,聯(lián)通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對外教育出版的讀者往往有著較強烈的了解中國、學習中華文化的動機,這就為對外教育出版話語的建構提供了受眾基礎。
如果說學術出版話語是骨骼,教育出版話語是經(jīng)絡,那么大眾出版話語就是對外出版話語體系的血肉。一方面,大眾出版物的讀者是最廣大的普通民眾,他們的需求多種多樣,涵蓋的范圍非常大;另一方面,大眾出版物通俗易懂,更容易被一般民眾所接受。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大眾出版話語的受眾面廣泛,影響范圍大。
要構建對外大眾出版話語體系,在傳播策略上必須把握“民族化內(nèi)容、國際化敘述”的國際傳播話語原則。針對中華文化特有的元素和精神內(nèi)涵,在充分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受眾差異基礎上,在敘事視角、敘事結構和敘事符號方面針對西方受眾采取相應的策略。例如中華文化關注群體,在乎親情;而西方文化多強調(diào)個體,欣賞獨立。如何把中華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西方人的心中,需要在敘事視角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話語策略。在敘事結構上,中華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敘事對語境依賴程度高,許多敘事強調(diào)暗含的寓意;而西方文化很多屬于低語境文化,需要語言的明示。要讓西方受眾接受,就得改變敘事結構,采用符合目標文化的方式,既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色,又能準確地把其內(nèi)涵傳達給西方受眾。
提高對外出版物質(zhì)量是構建對外出版話語體系的基礎。中國出版業(yè)需要研究國外不同群體對文化產(chǎn)品的不同需求,集聚我國56個民族的文化中的精華,推出對國外民眾有吸引力的大眾出版物,從而讓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有更多的接受者和擁護者。
對外出版話語體系的靈魂當然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這是對外傳播的基本內(nèi)涵。中華文化植根于東方土地,融入了東方智慧,歷經(jīng)了幾千年,吸收了各種文化要素,最終形成了兼容并蓄、多樣統(tǒng)一、延綿流長的文化體系,其中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是對外傳播的核心。
中華文化強調(diào)的是人文主義精神,注重和諧與中庸,包容性是其精髓。如今的世界已經(jīng)進入到了全球化時代,任何民族和文化都很難脫離其他的文化孤立存在和獨自發(fā)展。多元、共存已經(jīng)成為了世界各個民族共同的心聲。在世界向著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講求兩極對立的西方文化受到質(zhì)疑,而這正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良機。以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作為對外出版話語體系構建的靈魂,對外出版話語體系才能夠顯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
總之,在全球傳播的語境中,要全面加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能力,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須重視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出版是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對外出版話語體系的構建會從學術話語、教育話語和大眾傳播話語等方面促進中華文化的深層次國際傳播。
注釋: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J]. 求是 ,2013(22)
[2]R Scollon,SW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Massachusetts,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5
[3]SF Kiesling,CB Paulston. Intercultural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the Essential Readings[M]. Malden,Massachusetts,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4]Juliet Gardiner.“What is an author?”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Discourse and the Author Figure[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00, 16(1)
[5]Andrei Kirilenko, et al. Computer-assisted Analysis of Public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the US and UK Press[J]. Quality & Quantity,2012, 46(2)
[6]李忠杰. 提高中國話語體系的科學化大眾化國際化水平——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話題[J]. 人民論壇,2012(12)
[7]劉笑盈. 關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思考[J]. 對外傳播,2013(06)
[8]孟威. 構建全球視野下中國話語體系[N]. 光明日報,2014-09-24(16)
[9]施旭. 當代中國話語的中國理論[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5)
[10]陳汝東. 論國家話語體系的建構[J]. 江淮論壇,2015(02)
[11]陳曙光,余偉如. 中國話語建構:原則與目標[J]. 湖湘論壇,2014(04)
[12]戴木才. 從思想和價值觀上打造“中國話語權”[J]. 紅旗文稿 ,2015(06)
[13]楊鮮蘭. 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難點與對策[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02)
[14]甘恬. 新聞傳播規(guī)律的自然回歸—— 傳統(tǒng)媒體話語體系重構的基本原則[J]. 新聞實踐, 2013(02)
[15]趙莉. 新媒體科學傳播親和力的話語建構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4
[16]方雅麗. 中外傳統(tǒng)媒體的新媒體發(fā)展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報》《華盛頓郵報》和《泰晤士郵報》為例[J]. 東南傳播,2016(05)
[17][18]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課題組.魏玉山,徐升國,拜慶平,田菲,高潔. 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主要發(fā)現(xiàn)[J]. 出版參考,2016(05)
[19]中國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年度報告課題組. 融合發(fā)展之年的中國數(shù)字出版—— 2014—2015中國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年度報告(摘要)[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5(08)
[20]張冉. 出版與傳統(tǒng)文化傳播[J]. 法制與社會,2009(20)
[21] Clark, G &Phillip, A. Inside Book Publishing [M].New York: Routledg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