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旭陽
千載寂寥披圖可鑒
——評《中國藝術批評通史》
□文|李旭陽
“千載寂寥,披圖可鑒?!敝x赫在《古畫品錄》的開篇中有此一句,藝術與藝術批評亦是如此。在某種意義上,藝術是一種澄明,如果說美是真理自身的顯現(xiàn),那么藝術便承擔了這種澄明,而藝術批評則是對藝術自身的澄明,藝術批評穿透歷史,讓我們?nèi)ビ|碰、去理解,進而去反思藝術。由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先生領銜主編的七卷本 《中國藝術批評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便印證了謝赫的這句話。
相較于西方藝術批評理論,中國藝術批評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即“品”的產(chǎn)生?!捌芳壵撌侵袊囆g批評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批評形態(tài)。它一方面受六朝盛行的人物品藻風氣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應藝術批評本身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中國文化對藝術的重“品”傳統(tǒng),一方面是對藝術本身的品鑒,另一方面是藝術與生命的融合。“品”,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文化中的藝術批評,而這種批評的內(nèi)在精神,便是“氣韻生動”,這一精神產(chǎn)生于文化與藝術開始自覺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后世的藝術品鑒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它強調(diào)了美與生命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貫穿了整部通史。
就結構而言,這套著作從縱、橫、深三個層次上進行了構建??v是藝術歷史的維度,本套書將藝術批評史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現(xiàn)代七卷。橫是藝術門類的維度,就門類而言,藝術批評集中于書法、繪畫、音樂,以及園林造型之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藝術門類不斷豐富,如明代之后,戲劇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進入考察的對象之中;到了 20世紀,電影與電影批評便成為考察的一個重要方面。深則是藝術自身的維度,對每個時期每種藝術門類的考察,一方面結合藝術本身的流傳與呈現(xiàn),一方面充實書論、畫論、眾多隨筆以及當時思想家與文人的藝術思想,這些使得藝術考察成為有機的整體。
就思想而言,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主題,但同時,整個中國藝術批評史又有其一以貫之的內(nèi)線。此套著作很好地把握了思想的獨特性與延續(xù)性之間的張力?!爸袊糯乃囆g批評從屬于整個士人諸子的思想批評活動,有著鮮明的主體性與人文性特質。歷代因當時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采,但是這條精神主脈卻是一以貫之地延續(xù)了下來。”(《中國藝術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第3~4頁)以書法藝術論之,有所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tài)”的說法(梁巘《評書帖》),但同時,書法的品鑒自有其一脈相承的內(nèi)在精神,歷朝歷代都是其內(nèi)在延續(xù)。這種精神透過了儒學、道學、佛學的思想,進而融合為一。對不同時期的特色的考察與對中國歷史大脈絡的把握,可視為此套著作的一大特色。中國美學歷來講究“合”,深受中國美學影響的中國藝術與藝術批評也同樣具有這樣的特征。故此中國藝術批評并不拘泥于一家之思想,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國藝術批評史中儒釋道三者融合對審美文化的影響。而在這種融合中,藝術成為文人建構理想人生的途徑,藝術與生命融為一體。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七卷巨著,置于案頭,恍惚間便是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千載歷史,俯仰之間,全部的藝術批評呈現(xiàn)于此。但是它們并非枯燥的、形式的理論,而是極富生命活力的,達到了天地與人相融合的藝術境界,這是獨屬于中國藝術批評的內(nèi)在精神,也是獨屬于我們藝術思想的內(nèi)在根基。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