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娘
( 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
地方文學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內(nèi)容設計
——以武夷文學為例
謝建娘
(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地方文學,是課程教學改革中凸顯地方性的重要表現(xiàn)。以武夷文學為例,從創(chuàng)作情況、創(chuàng)作質(zhì)量、文體類型、思想精神、審美要求等方面論述武夷文學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討論武夷文學融入《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制原則、內(nèi)容的整體設計及教學方法的改革。
關鍵詞:地方性;武夷文學;《大學語文》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是高校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及應用性的特點。近年來,雖然《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得到廣泛關注,但仍面臨著重重困境。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是課程內(nèi)容的核心指向不明確,文學性有余,體驗性不足,與生活環(huán)境不相符。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目標為“地方性、應用型”,這就要求高校“價值取向服務地方,學科專業(yè)對接地方,人才培養(yǎng)面向地方,科學研究著眼地方……”[1],并將其滲透到學校辦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課程教學之中。為了實現(xiàn)這一辦學目標,《大學語文》課程需要考慮到人文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問題,同時要主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走教學改革之路。
現(xiàn)行《大學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經(jīng)過歷史的考驗與磨合,具有很強的模式性和固化性,多以歷史分期或題材為線索進行編排,在此基礎上對上起先秦,下迄當代的作家作品進行篩選、整合。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作家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這就為具體內(nèi)容的選擇留下了很大的取舍空間,也為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性文學的融入提供了前提。
地方文學是區(qū)域文學的形態(tài)之一,它既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同時又是特定區(qū)域文化在文學上的反映。“地域?qū)ξ膶W的影響是一種綜合性的影響,決不僅止于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更包括歷史形成的人文環(huán)境的種種因素,例如該地區(qū)的歷史沿革、民族關系、人口遷徙、教育狀況、民俗風情、語言鄉(xiāng)音等。確切地說,地域?qū)ξ膶W的影響,實際上通過區(qū)域文化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而起作用。”[2]
地方院校的建設發(fā)展依托于地方,對地方文學的研究不僅是將這一地區(qū)與文學作品、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更是對地區(qū)性文化資源的深度發(fā)掘。將地方文學納入《大學語文》課程,必須以當?shù)厣詈竦奈膶W積淀為基礎。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大武夷地區(qū)出現(xiàn)了許多知名作家,同時,基于大武夷地區(qū)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也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以武夷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一)從數(shù)量來說,武夷文學資源豐富
在唐代,閩北籍文人有陳陶、江文尉、江為等詩人;宋代是武夷文學的豐收期,出現(xiàn)了在詞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詞人柳永,北宋的大武夷籍文人楊億、楊時、廖剛、章栥、游酢等,南宋的朱熹及其數(shù)量龐大的弟子,李綱,“五夫三劉”(劉子羽、劉子翚、劉學琪),崇安胡氏四賢(胡安國、胡憲、胡寅、胡宏),邵武的嚴羽、嚴仁、嚴粲,以及蔡元定、真德秀、葉少翁等一大批文學家,此外還有一大批非大武夷籍的文人在武夷山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的作品,如陸游、劉克莊、白玉蟾、洪邁、辛棄疾等;到了元代,則有遺民詩人如謝翱、熊禾,“元詩四大家”之一的楊載,后起之秀黃鎮(zhèn)誠等大武夷籍的作家;明清時期,大武夷籍作家相對較少,明代有“閩中十才子”的藍仁、藍智兄弟,通俗小說家余象斗、熊大木,清代有董天工等,這一時期非大武夷籍的文人留下了許多關于大武夷地區(qū)的作品,諸如徐渭、戚繼光、石濤、陳省、屠隆、袁枚、李光地等;明清以后大武夷地區(qū)閉塞,交通不便,經(jīng)濟相對落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比較少。到了當代,大武夷籍的作家不斷涌現(xiàn),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有馬星輝、邱貴平、江子辰、胡增官等,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有黃文忠、李龍年、夏冰、高琴、嵐音等,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有陳祥龍、張建光、王長青、陳枯朽、東方爾、鄒全榮、邵問津、楊楊等,同時毛澤東、朱德、郁達夫、郭沫若、汪曾祺、賈平凹等也留下了不少贊詠武夷山的詩詞或散文。武夷文學資源的豐富性使其成為地方文學的代表,為武夷文學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提供了資源,也為《大學語文》教材在具體內(nèi)容的選擇上提供了取舍空間。
(二)從質(zhì)量來說,武夷文學在眾多地方文學中有著較重要的地位及影響
武夷文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大武夷籍作家的作品;二是旅居大武夷地區(qū)的作家作品;三是以武夷山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武夷籍作家作品的成就較高,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如朱熹的《九曲棹歌》及以朱熹為代表形成的朱子文化,柳永開創(chuàng)的新詞風等;以武夷山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很多也是質(zhì)量上乘的,如李商隱、辛棄疾、蘇軾、范仲淹、陸游、朱彝尊等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些高質(zhì)量的作家作品為武夷文學融入《大學語文》課程內(nèi)容提供了質(zhì)量保障,在充實文學史的基礎上凸現(xiàn)了深厚的地域歷史和文化。
(三)從文體來說,武夷文學形式多樣
武夷文學涵蓋了文學史上的不同文體,在詩詞、散文、小說等方面都有杰出的代表。如,柳永的大量詩詞以及其在青少年時期寫的組詩《巫山一段云》,朱熹《九曲棹歌》的九首七排詩,以及“武夷三翁”(陸游、辛棄疾、朱熹)的詩歌,均是歷代文人騷客吟頌武夷詩中的佳作。又如,朱熹、李綱、張建光等人的散文,余象斗、熊大木等人的建本傳奇小說以及當代邱貴平、南強等人的小說,等等。同時,武夷山還有地域特色鮮明的摩崖石刻文學。武夷山景區(qū)內(nèi)摩崖石刻分布非常廣泛,遍布景區(qū)各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達500余方。自東晉郭璞的讖詩成為武夷山景區(qū)最早的石刻以來,武夷山石刻景觀已逾時1700多年,眾多石刻中有123方贊景題刻,這些贊景題刻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
(四)從思想意蘊來說,武夷文學兼收并蓄
武夷文學涵蓋傳統(tǒng)儒釋道精神和思想。武夷山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發(fā)源地,理學思想也深蘊在其文學作品中;扣冰等人的古佛偈語表現(xiàn)了武夷山的佛教文化,朱熹《天心問禪》也折攝出武夷山濃郁的佛教氛圍;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曾隱居武夷,結茅庵于駐云堂,其創(chuàng)作的《武夷集》文采思想兼具,蘊含精深的道家思想。武夷文學與武夷山水融為一體,是武夷文化和精神的彰顯。武夷文學所負載的精神和思想有著很好的教育功能,將其融入《大學語文》課程中,能更好地將區(qū)域精神與民族精神結合起來,發(fā)揮《大學語文》課程的應用價值。
(五)從審美來說,武夷文學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極具陌生化的審美效果
武夷文學來源于大武夷地區(qū),與當?shù)氐牡乩?、生態(tài)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展現(xiàn)了有別于傳統(tǒng)文學的地域特色,產(chǎn)生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這對從小學以來一直接受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高校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更為切身的鮮活體驗,對于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有助于其更好地體會地方生活與文化,加快適應。如,武夷山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由此也孕育出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將極具地方特色的武夷茶文學納入《大學語文》課程內(nèi)容,對于大部分高校學生來說是新鮮的文學與生活的體驗,能更好地解決目前《大學語文》課程審美疲勞和缺乏實踐體驗的弊病。
近年來,隨著高校“地方性、應用型”辦學目標的提出,突出地方特色幾乎是所有地方院校的發(fā)展方向?;诖耍_發(fā)適合本校實際、整合當?shù)貎?yōu)勢資源、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化教材是高校在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地方文學進入《大學語文》教材,最重要的問題是地方文學的選取和編制原則是什么?如何處理好地方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之間的關系?如何更好地突出地方文學的地方性,引導學生學習地方文學?[3]
武夷文學歷史深厚,資源豐富,在開發(fā)具有武夷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時,應以資源豐富的武夷文學為參考,精選大武夷籍作家的作品及非大武夷籍作家創(chuàng)作的描寫武夷山的作品,從歷史時間、質(zhì)量、文體等方面綜合考量,在把握好傳統(tǒng)文學與武夷文學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武夷文學篇目的選取和整理、編排。具體做法是在以傳統(tǒng)《大學語文》教材編排體例的基礎上,在每一章里適量融合具有相同主題或風格的武夷文學作品,同時在每一章增設以武夷文學為內(nèi)容的拓展版塊。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既保留傳統(tǒng)文學的大量經(jīng)典篇目,同時也能對武夷文學進行適量賞析。傳統(tǒng)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久經(jīng)考驗,是民族文化及精神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對當代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及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認知有很大幫助,因此,在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化教材時,不能全盤剔除傳統(tǒng)文學的部分,而應以傳統(tǒng)文學為基礎,進行地方性文學的融合。如,在以山水為主題的版塊,可以適當融入吟訟武夷山水的佳作——朱熹《九曲棹歌》、柳永《巫山一段云》等;在以思想為主題的版塊,可以適當融入朱熹的理學思想,歷史悠久的武夷山佛道思想(如白玉蟾等人的詩歌);等等。
在主版塊之外,每章增設拓展部分,主要以武夷文學為主,根據(jù)具體主題,選擇相應武夷文學篇章,引導學生結合當?shù)厝宋?、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自主學習。這是《大學語文》教材校本化的最大特點?!洞髮W語文》課程的教學不同于中學語文教學,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更重要的是需要解放學生的思維方式?!洞髮W語文》教材的拓展版塊,就是為了探索一條文學與生活相結合的體驗式文學欣賞之路,讓學生真正走進文學,走進生活,獲得鮮活的體驗。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同時,拓展版塊很好地將學校與地方聯(lián)系在一起,有利于建設校園文化,豐富校園生活。例如在故事傳說主版塊之外,增設以武夷傳說為主題的拓展版塊,鼓勵學生在徜徉鐘靈毓秀的武夷山水之后,結合自我的體驗和感知,編排相關的武夷山小品或戲?。ㄈ绱笸醴迮c玉女峰的愛情故事、鐵板峰的傳說、三姑石的傳說等)。又如,筆墨文化拓展版塊,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觀摩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歷史,欣賞書法石刻之美,開展相應的書法或石刻比賽,挖掘?qū)W生的潛力。
總而言之,地方文學的融入以近乎熟悉親臨的姿態(tài)讓傳統(tǒng)文學變得更易接受、易欣賞。以武夷文學為內(nèi)容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可以在傳統(tǒng)文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和領略文學創(chuàng)作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教學的過程也因此更為鮮活、真實和充實,彌補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文本欣賞脫離生活環(huán)境的弊病。從一定層面上來說,《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彰顯“地方性”對提升學生的地方情感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也能促進地方院校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侯長林,張新婷.對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理性探討[J].銅仁學院學報,2015,(3).
[2]嚴家炎.20世紀中國文學與區(qū)域文化叢書總序[J].理論與創(chuàng)作,1995,(1).
[3]張小明.地方文學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內(nèi)容設計——以徽州文學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13,(1).
(責任編輯王小聰)(責任校對毛志)(英文編輯何歷蓉)
OntheValueofLocalLiteratureintheCollegeChineseTeachinganditsContents’Design——Taking WUyi literature as a case
XIE Jiannia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China )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is a prominent local embodiment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he paper takes Wuyi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to point out its value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reation condition, quality, types, basic spirits, aesthetic, and etc. Based on this, the principlesof compilation, the design ofthe whole contents and the reform ofteaching methods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locality, Wuyi literature, College Chinese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639 (2016) 03-0178-03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簡介:謝建娘(1984-),女,福建三明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音韻學、漢語方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