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會
( 西藏民族大學 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
《全唐詩》中的“詩仙”雜論
袁書會
( 西藏民族大學 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
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仙”一般都認為是指稱李白,而文章通過對《全唐詩》中“詩仙”的檢索,卻發(fā)現(xiàn)有七位詩人被稱為“詩仙”,其中并無李白。文章通過對七位詩人的“詩仙”稱謂的考察,可以看出“詩仙”這一稱謂由最初的泛指到后來的特指,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詩仙”之稱由白居易、李益等人最終固定到李白,是人們對眾位唐朝詩人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比較抉擇的結(jié)果,也是李白詩歌自身所蘊含的藝術(shù)魅力逐漸為人們所認知的過程。
全唐詩; 詩仙; 李白
中國古代文學中,在談及“詩仙”這一詞語時,人們通常所指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李白的詩歌以其奔放豪邁、清新飄逸的風格為世人所喜愛,世人稱之為“詩仙”。李白“詩仙”的稱謂最早見于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詞,長吉鬼仙之詞耳?!比欢?,細檢《全唐詩》,詩仙這一稱呼在唐代并不是李白獨有的,除李白外,還有其他人在詩歌中被稱為詩仙。據(jù)檢索《全唐詩》:“詩仙”一詞共在七首唐詩中出現(xiàn),有詩仙之稱的人亦共有七位,分別是:白居易、李益、元稹、劉禹錫、賈島、李中丞(名不詳)、裴晤。可見“詩仙”這一概念所指稱的人物在唐代還是比較廣泛的,下面分別就這七首詩中出現(xiàn)的“詩仙”一詞進行闡述。
李忱《吊白居易》: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1](《全唐詩》卷三零零)
白居易是中國詩歌史上一位偉大的作家,他是中唐詩壇的代表,其平易通俗的詩風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其中唐宣宗李忱就是他的詩歌的愛好者。公元846年,白居易逝世于洛陽,當時很多人都寫了悼念性的文辭,唐宣宗李忱的這篇《吊白居易》尤為突出,常被后人用來贊美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這首詩確實把白居易詩歌的特色與精華進行了高度濃縮與概括。李忱贊美白居易為“詩仙”,表達了一代帝王對詩翁白居易離世的惋惜之情和對其詩歌的喜愛之意。“詩仙”這一稱謂是李忱對白居易傾慕之情的真摯表達,詩中把白居易近六十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贊美為“綴玉聯(lián)珠”,形容白居易詩文艷麗的光彩。詩仙白居易世間不可多得,詩文更是為人們所喜愛,但是從此卻陰陽兩隔,這怎能不令人遺憾。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無比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是他人無法體會的,悲哀之聲感人肺腑,千百年后仍能感動讀者。
王建《上李益庶子》 :紫煙樓閣碧紗亭,上界詩仙獨自行。奇險驅(qū)回還寂寞,云山經(jīng)用始鮮明。藕綃紋縷裁來滑,鏡水波濤濾得清?;杷荚敢蚯锫断矗胰蓦A下禮先生。[1](《全唐詩》卷三零零)
李益是中唐詩壇的代表詩人,以邊塞詩聞名。李益在元和年間任太子府官職——太子右庶子,而王建此時還是一介布衣。王建寫這首詩給李益,其實就是當時士子普遍采取的行卷干謁。因為是干謁詩,所以在面對自己的干謁對象李益時,不免有奉承之嫌,而稱其為“詩仙”。李益在當時確實享有很高的盛名:“每作一篇,為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畫為屏障;‘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為歌詞?!盵2]3771唐代干謁詩甚多,其中著名的有如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以期得到張九齡援引舉薦;又如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向張籍打探自己考試情況。唐時干謁詩是士子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普遍采用的一種自我舉薦方式,因此在詩中對干謁的對象說些恭維之語是很正常的。本詩中,王建稱李益為詩仙,則是在事實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夸贊,也有作者的迫切愿望在里面。
白居易《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士閣老》:衙排宣政仗,門啟紫宸關(guān)。彩筆停書命,花磚趁立班。稀星點銀礫,殘月墮金環(huán)。暗漏猶傳水,明河漸下山。 從東分地色,向北仰天顏。碧縷爐煙直,紅垂佩尾閑。綸闈慚并入,翰苑忝先攀。笑我青袍故,饒君茜綬殷。詩仙歸洞里,酒病滯人間。好去鴛鸞侶,沖天便不還。[1](《全唐詩》卷四四二)
白居易和元稹兩人交往親密,有許多詩文唱和往來,并共同發(fā)起了新樂府運動,在中唐詩派林立的格局中,獨樹一幟。白居易在《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士閣老》中,稱贊元稹為“詩仙”。此處白居易贊美元稹為“詩仙” (《增訂注釋全唐詩》注引何綽云:詩仙句指門中皆誦元詩也),是由于二人交往多年,白居易對元稹詩文非常熟悉,認為元稹的詩歌品格很高,所以贊美他為詩仙嗎?未必如此。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此時四十三歲的元稹剛升任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正五品;而白居易此時已年屆五十歲,為朝議郎,正六品。二人官職雖差距不是太大,但是元稹已是天子近臣。古代知識分子以能夠隨侍天子左右為最高榮譽,所以,此時元稹能有這樣的殊榮更讓年長的白居易羨慕不已。所以“詩仙”在這里有一層比喻的含義,把元稹比喻成能接近天子的仙人,因此“詩仙歸洞里”,而自己只有“酒病滯人間”了。既帶有無限的欣羨,又暗中流露出自己的無限遺憾,則是本詩的最大寓意了[3]。
牛僧孺《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 胚渾何時結(jié),嵌空此日成。掀蹲龍虎斗,挾怪鬼神驚。帶雨新水靜,輕敲碎玉鳴。攙叉鋒刃簇,縷絡(luò)釣絲縈。近水搖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鱗甲隱,透穴洞天明。丑凸隆胡準,深凹刻兕觥。雷風疑欲變,陰黑訝將行。噤癢微寒早,輪囷數(shù)片橫。地祇愁墊壓,鰲足困支撐。珍重姑蘇守,相憐懶慢情。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鯨。利涉余千里,山河僅百程。池塘初展見,金玉自凡輕。側(cè)眩魂猶悚,周觀意漸平。似逢三益友,如對十年兄。旺興添魔力,消煩破宿酲。媲人當綺皓,視秩即公卿。念此園林寶,還須別識精。詩仙有劉白,為汝數(shù)逢迎。[1](《全唐詩》卷四六六)
牛僧孺,中唐著名政治人物,曾歷任唐德宗、順宗等八位皇帝,官至宰相,牛僧孺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與李德裕派長期的“牛李黨爭”。然而牛僧孺平生最大的嗜好——藏石賞石,則不太為人知曉。牛僧孺為官清正,但對奇石卻有著莫大的愛好。蘇州刺史李道樞曾送給他一方太湖石,此石神形絕倫,為石中上品,牛僧孺欣然接受,并邀賞劉禹錫、白居易一同觀賞、賦詩,興奮之余寫下了《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牛僧孺在詩中所說的詩仙指的是友人劉禹錫、白居易二人,劉白二人不僅有詩文上的酬唱往來,而且也有賞石上的共同愛好。因此才能讓有“石癖”的牛僧孺有得知己般的感覺,這才有“詩仙”這一稱呼的誕生。詩中作者用大量筆墨描寫奇石,描摹其形成及形狀,讀之讓人覺得此石仿佛有了靈性一般,它不僅會把詩人自身、白居易、劉禹錫三人當做友人、兄弟,而且牛僧孺認為奇石有如秦末避亂商山的品行高潔的四皓之一的“綺皓”,有石頭界中也應(yīng)有著“公卿”般的地位,因此才有當今詩壇的詩仙劉白二公多次來逢迎品鑒啊!此處之詩仙,明顯有對自己友朋的贊揚在其中了。
姚合《別賈島》:懶作住山人,貧家日賃身。書多筆漸重,睡少枕長新。野客狂無過,詩仙瘦始真。秋風千里去,誰與我相親。[1](《全卷四九六)
姚合擅長五律,以幽折清峭見長,與賈島友善,詩亦相近,世稱“姚賈”。而賈島一生坎坷,早年曾出家為僧,后還俗入仕,但官職低微,多受排擠,這些都對其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影響,以致形成了他“清奇僻苦”的詩風。賈島的詩歌精于雕琢,喜荒涼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因此才與孟郊的“清寒枯槁”被蘇軾合稱為“郊寒島瘦”。姚合在《別賈島》一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友人賈島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及其詩文特點:賈島長期隱居山中,生活清苦,而且他讀書作詩也艱辛凄苦,這才使得“詩仙”身形異常清瘦。而且一個“瘦”字更道出了姚合對詩仙賈島的詩歌精髓的理解:不僅身形清瘦,而且詩文上也是孤峭瘦硬。詩中姚合稱賈島為“詩仙”,可謂是對其遭際及創(chuàng)作的知音般的理解。
姚合《和王郎中題華州李中丞廳》:蓮華峰下郡齋前,繞砌穿池貯瀑泉。君到亦應(yīng)閑不得,主人草圣復(fù)詩仙。[1](《全唐詩》卷五零一)
姚合在本詩中的“詩仙”一詞頗具贊美之意。王郎中、李中丞均已不可考,但通過詩目與詩文可以看出,先是王郎中給華州李中丞的“廳”堂題了詩,姚合附和也寫了詩文唱和。在姚合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到,該“廳”所處之地環(huán)境優(yōu)美,有山有水,優(yōu)雅異常,如果說前一句的環(huán)境描寫是為了起興,那么詩歌的后一句是本詩的主旨:借這樣美的環(huán)境夸贊主人,主人不僅字寫得好,詩也作得佳,既為草圣,又為“詩仙”。此處姚合稱呼朋友李中丞為“詩仙”,另在《全唐詩》卷四九六姚合也稱呼賈島為“詩仙”,由此可以看出在姚合的時代,“詩仙”一詞還并未固定到某個作家身上,這種稱呼還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指稱。在姚合這里,還只是表達對朋友的贊譽之情。
鄭谷《將之瀘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員外謫居于此話舊凄涼因寄二首》(其一):誰解登高問上玄,謫仙何事謫詩仙。云遮列宿離華省,樹蔭澄江入野船。黃鳥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蠻煙。不知幾首南行曲,留與巴兒萬古傳。[1](《全唐詩》卷六七六)
鄭谷與裴晤早年相識,多有交往,后來鄭谷在去往瀘郡的路上于遂州遇見了老朋友裴晤。多年后的意外重逢,于話舊中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鄭谷寫下了此詩。
裴晤本人已不可考,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鑒》、《明皇實錄》等書中有關(guān)“張果老”傳聞中記載的盛唐時期的裴晤,明顯不是晚唐詩人鄭谷這首詩歌所寫的裴員外。從本詩的詩目中可以看出詩中的裴晤早年為官時應(yīng)該是比較接近天子的,因為鄭谷稱裴晤為“員外”,在唐代員外是郎官,是中央官吏中的清要之職。詩中的“詩仙”指稱友人裴晤,仙人被謫為詩仙,指裴晤由中央被貶至遂州。異地友朋重逢,使詩人感慨萬千,面對南方的瘴雨蠻煙和南行的送別之曲,更使詩人悲從中來,久久不能釋懷。
通過檢索《全唐詩》中有關(guān)“詩仙”的稱謂可以看出:唐代被稱為詩仙者甚多,不僅有大名鼎鼎的白居易,亦有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李中丞、裴員外等。在詩仙的稱呼中,有對詩人詩才的尊稱,也有干謁中對干謁對象的恭維,亦有朋友之間對對方詩才的敬佩之語,種種情況,不一而足??梢?,當時,稱呼他人為詩仙并沒有定論,而更多地出于一種敬稱。正如許德楠先生所指出的:古人關(guān)于“詩仙”、“詩圣”的內(nèi)涵,是從較浮泛轉(zhuǎn)為精準的[3]。而且尤可關(guān)注的是在《全唐詩》中恰恰并沒有人將李白稱為詩仙的。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全唐詩》中七位的“詩仙”之稱是他人一時興起的夸飾之語,“詩仙”的稱呼較為隨意,在用法上也多指其人,而較少關(guān)聯(lián)其詩歌藝術(shù)特色,只有白居易和賈島是略有這方面的含義,其余多為就人論人而已。因此等這些一時被稱呼為詩仙的人相繼故去后,詩仙這一稱呼便也煙消云散了。
“詩仙”一詞用于指代李白則最早出自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詩》高逸第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fù)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 后來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亦有類似的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yè)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乃開元名流,賀知章奇李白之為人,更奇李白之詩作,李白詩仙的雅號便誕生于此,但這也可以說是一時一語上的指代,還并未深入到李白詩歌整體,而后人在此基礎(chǔ)上的深入闡述和揄揚,才有了李白 “詩仙”固定的稱謂,恐怕才是其中最深刻的緣由。
宋代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云:“人言太白仙才,長吉(李賀)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詞,長吉鬼仙之詞耳?!本鸵呀?jīng)認識到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色彩的魅力所在。同時代楊萬里在《江西宗派詩序》說:“唐云李杜,宋言蘇黃……蘇似李,黃似杜;蘇、李之詩,子列子之御風也。杜、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者歟?”[4]李(白)、蘇(軾)是“神于詩者歟?”作詩如列子御風而行者,天然輕妙;杜(甫)、黃(庭堅)是“圣于詩者歟?”作詩如(屈原)駕車者,熟練精妙。將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列子御風而行相比擬,固然已經(jīng)認為李白的詩風是詩仙般的了。
明代的楊慎在此基礎(chǔ)上又說:“楊誠齋云:‘李太白之詩,列子之御風也。杜少陵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與?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者與?’……余謂太白詩,仙翁劍客之語;少陵詩,雅士騷人之詞?!保ā渡衷娫挕肪硎唬钌髡J為李白的詩無需借助外力而自成風格,以飄逸神奇見長,是“神于詩”。與“圣與詩”的杜甫進行了對比,更可見李白詩歌的天成渾然。沈德潛在《說詩晬語》(卷上)中作了很好的總結(jié):“太白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濤浪自涌,白云從容,從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力也”。對李白詩歌藝術(shù)給予了高度評價。
的確,李白詩歌的飄逸豪縱之美是其他幾位被時人稱為“詩仙”的所無法比肩的,其詩歌藝術(shù)到后來愈益為世人所稱道,隨著人們對其詩歌的理解的深入,“詩仙”一詞最后也就由最初的泛指變?yōu)樘刂福優(yōu)槔畎滓蝗说膶7Q。
綜上所述,“詩仙”這一稱謂由最初的泛指到后來的特指,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詩仙”之稱由白居易、李益等人最終退讓給李白,是人們對眾位唐朝詩人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進行了比較抉擇的結(jié)果,也是李白詩歌自身所蘊含的藝術(shù)魅力逐漸為人所認知的過程。
[1]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C].北京:中華書局,1960.
[2]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七)[Z].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許德楠.“詩仙”、“詩圣”內(nèi)涵的定位及外延的嬗變[J].寧夏社會科學,2003,(3).
[4] (宋)楊萬里,江西宗派詩序[Z].《四部叢刊》影宋抄本《誠齋集》(卷七十九).
Discussion on “Poetic Genius” in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YUAN Shuhui ( School of Literature,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Shanxi 712082, China )
The “poetic genius” in Chinese ancient poems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Li Bai.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search for the “poetic genius” in the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this article finds out that there are seven poets called “poetic genius”, Libai excluded.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title of “poetic genius” of those seven poe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title from the initial generic reference to the latest specific reference experiences a long process. Bai Juyi, Li Yi and etc. are initially called “poetic genius” and later this title only belongs to Libai,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people’s comparison to the artistic values of poems and poets in Tang Dynasty and also a process in which the artistic charm embodied in Libai’s poems are gradually perceived by people.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poetic genius, Li Bai
I206.6
A
1673-9639 (2016) 06-0004-04
(責任編輯 白俊騫)(責任校對 印有家)(英文編輯 何歷蓉)
2016-05-14
袁書會(1970-),陜西楊凌人,文學博士,現(xiàn)為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