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振興耕讀文化的思考

2016-02-12 19:02黃俊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510110
圖書館 2016年2期
關鍵詞:圖書館農村文化

黃俊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廣州 510110)

?

對振興耕讀文化的思考

黃俊貴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510110)

〔摘要〕文章在闡述我國古代耕讀文化的產生及其主要特點的基礎上,就當前農村公共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提出振興現(xiàn)代耕讀文化,深化農村圖書館網建設的意見。

〔關鍵詞〕耕讀文化社會閱讀農村文化公共圖書館

〔分類號〕G250

〔引用文本格式〕黃俊貴.對振興耕讀文化的思考[J].圖書館,2016(2):1-4, 20

(一)

耕讀文化是一種亦耕亦讀的文化模式。在我國封建社會以農業(yè)為主、自給自足的經濟條件下,耕讀文化的“耕”指農耕,作為農民生活之源,“讀”即讀書,作為傳統(tǒng)士人立命之本。它源遠流長,據(jù)文獻記載產生于春秋末,成熟于漢魏,鼎盛于唐宋,一直延續(xù)至清末民初,20世紀后逐漸式微。耕讀文化主要通過設立書院、私塾;各宗族以公田、公產助學;社會知識分子、賢達傳授儒學經典;以各種傳統(tǒng)文藝、民俗形式,諸如,戲曲、鼓詞、山歌、快板、故事等寓教于樂;重視編寫宗譜、家譜,傳承族規(guī)、家風倫理,以及各地方村落楹聯(lián)、碑記,乃至民族建筑特色等等,宣傳展示耕讀文化內涵。耕讀文化在我國歷史進程中具有深遠影響,它對于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與傳統(tǒng)文化構建發(fā)揮過不可磨滅的作用,其文化思想折射著中國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轉變的思想光輝,獨具魅力,至今值得國人借鑒。據(jù)筆者粗淺認識,耕讀文化社會實踐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

1、實行體力勞動與讀書求知相結合的文化模式。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曾提倡“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治國安邦思想??鬃佑兄^:“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據(jù)學界考釋,此系耕讀文化起源說,其意思是:君子致力于學道,不謀衣食。耕種亦有饑餓時;學道,則能得到榮華與厚祿。而清初理學家、家學家張履祥則在《訓子語》中,進而闡述“耕”與“讀”的關系:“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農耕是生活的物質基礎,讀書是社會進步之本??芍^只耕不讀,焉能為士;平民百姓生存發(fā)展唯有亦耕亦讀,耕讀結合。由此文化模式于后世逐步延伸為“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等文化教育理念。

2、弘揚仁愛精神,構建怡情養(yǎng)性的文化生活。耕讀文化以儒家“仁愛”為核心,歷代各類書院、私塾除了傳授、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經典外,各地宗譜、家譜皆以仁愛、孝悌精神作為社會品德、行為標準,去培育人們的縱橫才干與博雅情懷。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很自然將田園山水與耕讀生活相聯(lián),構建一種怡情養(yǎng)性的文化生活。一如東晉陶淵明詩所描繪,“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民間語言中亦有“身安茅屋好,心定菜根香”;“飛來燕子獨腳窩,本地雀兒幫手多”等等。在安徽歙縣民間一直將既耕且讀視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組成部分,每天不管耕種多忙累,回家讀書即勞累頓消,有時累得連書都拿不起來,只要聽到子女們的朗朗書聲即為之一振,身心感到無比舒坦。在黟縣宏村民居中有幅楹聯(lián)“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漢書”,這一醉心讀書的情景,何等恬靜和瀟灑。在那里的許多詩文、楹聯(lián)既描繪平和宜人、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風光,也反映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讀書意境。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耕讀文化精神遺產。

3、崇尚“讀書榮身”,注重讀書效果。我國科舉制度將權力、財富、地位、學識相結合,形成中華民族重視教育,刻苦讀書的傳統(tǒng)?!皩W而優(yōu)則仕”、“光宗耀祖”,這是重視讀書的初始目的,雖有博取功名,改變命運的動機,或者促成“官本位”心理,但大多數(shù)人的讀書目的則是非功利的,或為修身、或為育德、或為怡情,不僅形成多元化,而且重追求實效,故有謂“非因果報方行善;豈為功名始讀書”,因社會現(xiàn)實而進入官場,謀取一官半職者畢竟少數(shù)。在廣東梅州客家地區(qū)素有崇文重教傳統(tǒng),筆者兒時就習誦“蟾蜍佬咯咯咯,毋讀書冇老婆”的兒歌,常聽“兒女不讀書不如養(yǎng)條豬”的訓示;“不能不讀書,讀了就得下足苦功夫”,把讀書作為多彩人生不可或缺的內容,致梅州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之鄉(xiāng),歷代各類人才輩出。安徽徽州地區(qū)人,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大膽提出“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理念,并向后人申明,“效”不僅是成效、效果,更要把“效”當“學”來解讀,確定好學習目標,選擇好學習方法,即使暫時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也把讀書學習的過程當作一種難得的熏陶。“經商”在封建社會中一直被視為“三教九流”之外的“賤業(yè)”,然而徽州古人果敢地奉為“第一生業(yè)”,為后來“無徽不成鎮(zhèn)”的徽商神話。爾后,又出現(xiàn)晉商、浙商、閩商、潮商等為中國經濟發(fā)展作出貢獻的商人。這些商人大多數(shù)都是具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的讀書人,獲益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使他們觸類旁通,潛移默化,從而運籌帷幄,生意越做越好,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得以升華,恪守“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取利”,擺脫了功利的束縛,表現(xiàn)出淡定、灑脫的文化特質。

4、鼓勵博覽群書,風行以文會友。耕讀文化的“讀”并不限于儒家經典,而鼓勵博覽群書,提出“讀古人書,友天下士”,選讀多為古代各類書籍。讀書態(tài)度與方法不少值得當今借鑒;對于重要著作,不淺嘗輒止,主張“讀書先識字”,反復閱讀,特別對啟蒙教育重視背書,提倡北宋歐陽修“計字日誦”法,做到眼看、口讀、腦想,背誦達到滾瓜爛熟?,F(xiàn)在徽州古村落就有“好書不厭百回讀,古硯微凹聚墨多”楹聯(lián)。在鼓勵博覽群書的同時,為準確理解、領會書籍內容精華,風行與天下有識之士為友,廣泛交流讀書心得與學術,“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好書不厭看還讀,益友何妨去復來”。在我國文學寶庫中有關懷故、思鄉(xiāng)、會友、送別的詩文不勝枚舉,均凸顯社會風行以文會友的幽情與學風。

5、耕讀促進社會多元一體文化發(fā)展。耕讀養(yǎng)成一方人文風氣,造就一國文化傳統(tǒng)。我國古代教育從私塾到書院,由私學到官學,構成不同類型與級別的古代教育制度;全社會讀書之風致歷代涌現(xiàn)眾多文人雅士及其傳世佳作,并釀出各學科學術不同流派,詩詞、小說、戲劇的不同風格;讀書與農耕、工商、科技結合又形成許多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諸如,徽派建筑、新安畫派、嶺南畫派、徽州樸學、粵菜、川菜、魯菜、蘇綢、湘繡、景德鎮(zhèn)瓷器等等,以及京劇和評劇、梆子戲、豫劇、晉劇、秦腔、楚劇、川劇、閩劇、越劇、粵劇等等各地方戲曲,組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耀眼明珠。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互相作用下展現(xiàn)出整體多元格局,并推演催生著寓教于樂的文化生活。

(二)

自近代以來,我國封建社會的耕讀文化式微;而今,隨著農耕經濟時代逐漸遠去,國家對農村文化宣傳多以“鄉(xiāng)土文化”或“農村文化”,“耕讀文化”概念被人淡忘了。誠然,封建社會的耕讀文化不可整體復制,而其中“亦耕亦讀”,耕讀結合,可謂為中華文化精髓,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繼承發(fā)揚耕讀文化,在廣大農村踐行“亦耕亦讀”,以耕讀結合去彰顯時代精神,將極大地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推動科技興農,促進社會發(fā)展進步。應該肯定,當今黨政領導注重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實施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但仍嚴重滯后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同時傳統(tǒng)文化也受到很大沖擊,特別是國家軟實力的文化核心——全民閱讀相當薄弱,致文化生活貧乏、文化人才奇缺等等。為此,筆者特將多次返鄉(xiāng)探親訪友的所見所聞,不揣翦陋提出對當今城鄉(xiāng)發(fā)展中振興耕讀文化的思考。

1、制定城鎮(zhèn)一體發(fā)展規(guī)劃,構建現(xiàn)代耕讀文化新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使土地耕作及各類經營活、農民生活富、勞動力新、文化教育興,需要具有良好的發(fā)展理念,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劃。今鄉(xiāng)鎮(zhèn)道路暢通,輸運頻繁,而一些農村耕作無序,將水稻良田改種果樹,因品種退化,產量低下,又無力整治,大片山坡卻仍然荒蕪;農村新屋迭現(xiàn),而古村落、祖屋沒有得到維護和合理利用,或閑置,或改作豬欄、雞舍,甚至祠堂、祖屋也不能幸免,因人畜雜居,家畜糞便沒有及時處理,致池塘、水井、河水污染,村民吃苦不迭……。凡此種種,凸顯城鎮(zhèn)化問題缺乏一體規(guī)劃、一體發(fā)展,只是農村為城市提供勞動力,農村未能得到城市文化、科技支持,缺乏城鎮(zhèn)一體化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梢哉f,城鎮(zhèn)一體化的主要矛盾在于農村的滯后。當前,農村要克服松散、無序、落后的狀況,必須由各地方黨政領導部門主持制定城鎮(zhèn)一體發(fā)展規(guī)劃,自上而下地具體執(zhí)行落實。傳統(tǒng)耕讀文化的精髓在于亦耕亦讀,以農業(yè)為生存基礎,以文化為發(fā)展保證。而今農村發(fā)展失衡的癥結是缺乏知識底蘊的發(fā)展決策能力和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構建現(xiàn)代耕讀文化既是農村脫貧致富的需要,也是農村城鎮(zhèn)化的必然。拙見以為,現(xiàn)代耕讀文化應追求物質與崇尚精神同步發(fā)展,當前主要體現(xiàn)在:農業(yè)生產與文化教育一體發(fā)展,城鄉(xiāng)一體發(fā)展;在加強農村耕作、道路、水利等“有形”建設的同時,必須將農村社會治理納入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范疇,加快完善鄉(xiāng)村治理,把城市社會管理向農村延伸覆蓋;注重綠色環(huán)保,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確保城鎮(zhèn)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創(chuàng)新農村勞動力管理,在尊重村民民主權利和社會信任的前提下,有效解決好“走出去”和“留下來”的問題,以整合、穩(wěn)定農村社會結構;發(fā)展農村健康先進文化,豐富群眾生活的人文建設,以構建現(xiàn)代耕讀文化新風。

2、完善農村文化教育,既面向未來,又崇尚傳統(tǒng)中華文化精神。教育在于培養(yǎng)人才、教化民眾知書達理,既知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又尊重我國文化的真諦,兩者可以并行不悖。比如“仁愛”精神,就是要教育人們對親人、對朋友、對家鄉(xiāng)、對祖國,具有責任感;要自愛、相愛到博愛。知識與仁愛是相通的,正如瑞士哲學家派拉西索斯(Paracelsus)的詩歌所云:“一無所知的人,就一無所愛”,“懂得越多的人,就愛得越大”?,F(xiàn)在農村青少年普遍缺乏對尊者、長者的敬畏,缺乏對文化知識的敬畏,其中不少人竟數(shù)典忘祖,對祖輩的名字說不上,對許多楹聯(lián)不能識讀,也難以尋覓可以勝任撰文、書寫的中老年人??磥?,完善學校教育和強化社會教育兩者密不可分,不能偏廢。農村中小學教學有必要增加對當?shù)剜l(xiāng)土的自然與人文專題知識,適當選讀《論語》、《古文觀止》、《朱子家訓》等基本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內容,以及學習民間文藝,諸如山歌、戲曲等等。文化有傳統(tǒng),時空常變幻,要使生活長久成為人們的向往,全社會必須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取得平衡,不僅要學習書本,還要開發(fā)人文資源,以史資政,以史啟人,以社會現(xiàn)實的鮮活事物發(fā)揮示范引導、激發(fā)人們,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地方縣、鎮(zhèn)應由政府組織編寫地方文獻,諸如,縣、鎮(zhèn)史志;由地方政府與群眾團體共同編輯、出版地方刊物,例如,梅縣松口鎮(zhèn)政府與松口中學校友會廣州分會的《松口鄉(xiāng)情》,梅縣松口鎮(zhèn)文化站、梅縣松口山歌協(xié)會的《松口山歌簡報》,還有由一些離鄉(xiāng)工作或域外謀生的鄉(xiāng)賢、學者撰寫有關家鄉(xiāng)的文史讀物,從1986-2014年就達23種。梅縣松口鎮(zhèn)還在對千年古街進行修茸維護的同時,為紀念19、20世紀中國人謀生存、圖發(fā)展前往印度洋群島,經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在梅縣松口鎮(zhèn)建設“印度洋之路”移民廣場;在松口中山公園等地建立辛亥革命烈士饒輔廷、周增,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親密戰(zhàn)士謝逸橋、謝良牧,抗日將領李藹等人的紀念碑;為激勵群眾對我國革命和建設作出杰出貢獻者的崇敬而設立“鄉(xiāng)賢館”;在梅州市開放宋湘、丘逢甲、黃遵憲、葉劍英故居,設立客家文化博物館、院士廣場,以弘揚客家人的崇文重教尚武精神。如今,梅州人正逐步形成“讓梅州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梅州”的一種生存理念與文化情懷。

3、完善農家書屋,改革基層公共圖書館網。現(xiàn)在全國各地農家書屋不斷涌現(xiàn),它作為最貼近農民生活的耕讀書屋,可謂為構建全民閱讀不可或缺的基礎,不僅豐富了10多億農民的文化生活,也將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公共圖書館網的改革。

(1)農家書屋是由全國到地方新聞、出版部門捐資、提供書刊興辦,至今未納入由全國文化部到地方文化廳(局)主管的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這一分屬分管狀況不僅不能一體規(guī)劃,共建服務,也因缺乏公共圖書館的專業(yè)操作,致管理無序,書刊資源或散失或庫存,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發(fā)揮出應有效益。從整合資源、科學管理、搞活服務而論,當前必須首先解決體制問題,由文化部門統(tǒng)一管理公共文化,將農家書屋歸并入公共圖書館網,在農村基層形成縣、鎮(zhèn)、村圖書館(室)系列(一些地區(qū)已經建立村一級圖書館(室),例如,自1990年深圳寶安區(qū)就建設“百村圖書館”工程,具有相當規(guī)模),以此構建全民閱讀的基礎。新聞、出版部門可協(xié)作共建,長期提供書刊資源的支持。

(2)我國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由國家館、?。ㄊ校^、地(市)館、縣(區(qū))館、鎮(zhèn)(鄉(xiāng))館、村館(農家書屋)組成,它們具有不同的職能、任務和服務對象,必須明確國家館、?。ㄊ?、自治區(qū))館為中心館,促使它們在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中著重提供為科研、決策的參考咨詢服務,對本系統(tǒng)、本地區(qū)圖書館進行業(yè)務輔導、培養(yǎng)干部、組織學術與工作交流,并協(xié)助文化主管部門制定全國或地區(qū)圖書館管理條例、規(guī)章,從而進行科學管理。地(市)館、縣(區(qū))館是公共館系統(tǒng)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有承上啟下作用,也需要對本地區(qū)圖書館發(fā)揮中心作用,其主要任務在于服務基層公眾,以開展書刊借閱流通為主??h(區(qū))以下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的基礎,它們根植于農村基層,持續(xù)不斷向公眾推廣各類書刊宣傳閱讀,及其他科技文化知識普及工作,以培育求知風氣,構建閱讀生活,這直接關乎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使命,不容忽視。我國港澳臺地區(qū)及許多發(fā)達國家的圖書館,都在相當于縣(區(qū))或鎮(zhèn)(鄉(xiāng))行政區(qū)域建立了總/分館制度,值得學習借鑒,這是一個能夠發(fā)揮整體效應的基層圖書館模式。鑒于目前我國鎮(zhèn)(鄉(xiāng))館的基礎較差,可由縣(區(qū))館為總館,縣館以下的各個鎮(zhèn)(鄉(xiāng))館為分館,分館在各村再設農家書屋(村館)??h(區(qū))總館對各鎮(zhèn)(鄉(xiāng))館及各村館的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負責各分館業(yè)務工作,并與省館聯(lián)絡互動,各個分館專施對讀者服務。這對于均衡資源、均等服務、規(guī)范化管理、提高辦館效益是大有好處的。我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各地區(qū)文化建設經費“分灶吃飯”,貧富不一,致長期無法推行總/分館制。對于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特別是旨在建設“文化強省”的省份,應重在落實文化改革創(chuàng)新,多做實事。這關鍵在文化理念,可惜至今尚未進入文化主管領導的視野,沒能形成謀事業(yè)發(fā)展的興奮點。

(3)目前廣東擁有80多個“流通圖書館”被視為“創(chuàng)新”之舉,并在全國廣為宣傳,但未得其他地區(qū)效法,唯不斷引起業(yè)界的議論?!傲鲃訄D書館”是一個國際通行術語,在英、法、德、俄等詞典中都可查到它的概念。它是因勞動條件與居住地點不能利用固定圖書館的一種讀者服務形式。流動圖書館自固定的圖書館藏書中提出圖書,通過交通工具送到各企業(yè)、機關、農村、公園等地供作臨時閱讀,目的是使圖書館藏書更加接近公眾,為更多讀者服務?!傲鲃訄D書館”亦稱“流動書庫”、“巡回文庫”,早在20世紀30年代廣東就出現(xiàn)過“巡回文庫”。從科學概念到實際運作到歷史事實,“流動圖書館”都不是圖書館機構實體,而是一種服務方法。正如今天圖書館開展網絡信息服務稱為“虛擬圖書館”;將信息數(shù)據(jù)庫稱為“數(shù)字圖書館”;通過移動設備為讀者服務稱為“移動圖書館”;將聘請學者、達人對讀者開展交流對話稱為“真人圖書館”,全都屬圖書館的服務形式?,F(xiàn)廣東擁有的80多個“流動圖書館分館”分布在全省各個縣及廣州市的一些單位,它們都以固定的閱覽室形式長期定點設立于縣(區(qū))圖書館或機關單位內,掛名“廣東省流動圖書館XX分館”。而相應的“總館”未加昭示,因全部“分館”統(tǒng)一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管理,當然它就是“總館”了。這一發(fā)展格局得到文化主管部門認可、表彰,被視為“先進”、“創(chuàng)新”。平心而論,廣東“流動圖書館”初衷良善,旨在文化扶貧,解決基層圖書館資源短缺問題,但因考慮不周,運作不當,也就事倍功半了。其一,廣東“流動圖書館”完全異化了世界通行的實質,沒有作真正的流動,而是在一個館舍內“等客上門”,其所謂“流動”表現(xiàn)在各個“分館”之間,即定期1-2年間整批互換藏書,因各“分館”藏書的品種基本相同,并非以新替舊,或不同圖書類別與品種的交流,“流動”實為徒勞;其二,“流動圖書館”普遍設在縣(區(qū))館內,圖書內容沒有特色,全部與縣(區(qū))館重復,而又各自形成管理系統(tǒng),對讀者閱讀利用多有不便;其三,干擾了各級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分工,省館本應發(fā)揮作為全省圖書館中心作用,加強自身建設,無需采取“一竿子到底”,所謂實行“扁平化管理”,這就混淆了文化機構與行政管理部門的不同職能,致越俎代庖,不利于調動基層圖書館自主發(fā)展的積極性。為此,拙見以為,廣東“流動圖書館”應實行改革,首先將廣東財政廳每年為“廣東流動圖書館”項目確定的購書專款,直接轉撥至縣(區(qū))文化局,作為建設基層圖書館經費;所有“流動圖書館分館”從各個縣(區(qū))圖書館或城市機關撤出,全部書刊交由縣(區(qū))館再調撥于各鎮(zhèn)(鄉(xiāng))圖書館,以充實農家書屋藏書。在縣(區(qū))館為總館,各鎮(zhèn)(鄉(xiāng))館為分館的基層圖書館系統(tǒng)內,不斷完善對其下屬的農家書屋的管理,以提高服務效率,更好發(fā)揮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4)移風易俗,開展寓教于樂活動。農村耕讀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導向,弘揚我國“以文化人”、禮樂教化的文化傳統(tǒng),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文化潤物無聲、熏陶教化的功能。當今社會文化生活多元一體,爭奇斗艷,而一些地區(qū)農村文化狀況欠佳,賭博成風,迷信盛行,缺乏正常文娛、體育活動,少見有讀書、習字的中青年人。寓教于樂的“教”一定體現(xiàn)于健康、先進文化,同時注重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抵制有害文化。記得筆者孩提時所見農村的長輩們開展?jié)h字部首組字和古書警句串讀比賽,也動員小學生參與的情景:“月(肉)”與“月”,“示”與“衤”部首的字看誰寫得多;讀《增廣賢文》,一人讀“一家之計在于和”,另一人接讀“一生之計在于勤”;一人讀“靜坐常思己過”,另一人接讀“閑談勿論人非”……看誰讀得多,接得快。在農忙季節(jié),白天小孩幫家里干活,晚間特別是農閑時節(jié),男女老少在禾坪“打牙?!保犐礁鑼Τ?,聽長者講《三國》、《西游》,或捉迷藏,或看漢劇、木偶戲,在村際之間還有籃球、拔河比賽等等,此情此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令人神往。今天,農村開展寓教于樂的內容、形式應該更廣,既要繼承傳統(tǒng),更可發(fā)展創(chuàng)新。各地鄉(xiāng)鎮(zhèn)政府應將建設耕讀文化,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作為建設社會主

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并落實到每個村委會,充分利用農家書屋、文化館等文化載體,開展各種亦耕亦讀亦樂的文化活動,逐漸消弭放任、低俗、無序的不良風氣,以形成常態(tài)化的健康、先進的農村文化生活。

(5)開發(fā)社會資源,共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耕讀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必須實現(xiàn)服務均等化,在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與義務,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上,充分開發(fā)社會人、財、物資源,構建均等化資源配置,促進均等化服務。例如,發(fā)動社會向農村捐書;鼓勵退休干部回農村向農民、學生傳授技術或講文化課。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重心要落實到城鄉(xiāng)基層,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qū),多做“雪中送炭”,并保障老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留守農村的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要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扶貧開發(fā)結合起來,與城鎮(zhèn)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要提升知識型文化與娛樂型文化發(fā)展的質量,結構優(yōu)化,協(xié)作共進形成新常態(tài);要培養(yǎng)新型耕讀文化的典型先進地區(qū),以點帶面發(fā)揮典型的推動作用,通過現(xiàn)場經驗交流會、宣傳助推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明確要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作為公共文化的基本法,已被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規(guī)劃和中宣部五年立法計劃,我們殷切期待文化服務法盡快出臺,實現(xiàn)對圖書館、文化館及其他文化設施,按地域的服務半徑或服務人口建設文化配置,實行規(guī)范化管理,以確保廣大農村的耕讀文化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來稿時間:2015年10月)

參考文獻:

1.范大平, 劉建海. 耕讀文化:曾國藩家族經營的基本文化理念[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8)

2.麻小珍, 張宏敏. 永嘉耕讀文化產業(yè)開發(fā)對策研究[J].浙江工貿技術學院學報,2011(9)

3.余治淮. 徽州古村落:皖南的耕讀文化[J]. 森林與人類,2009(4)

4.黃俊貴. 古鎮(zhèn)新顏·古鎮(zhèn)尋蹤[J]. 松口鄉(xiāng)情,2014(10)

Thinking on Vitalizing the Farming Reading Culture

Huang Jungui
(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

Abstract〔〕According to formation of ancient Gengdu culture in China and it’s featur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n the current rural cultur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modern Gengdu culture ,deepening the rural library network construction.

Keywords〔〕Gengdu cultureSocial readingRural culturePublic library

〔作者簡介〕黃俊貴(1936-),國家圖書館原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原秘書長,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原館長。

猜你喜歡
圖書館農村文化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誰遠誰近?
圖書館
去圖書館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贊農村“五老”
文化之間的搖擺
柳州市| 富裕县| 仁怀市| 西盟| 吴忠市| 平安县| 滦平县| 商水县| 甘孜| 启东市| 资溪县| 罗平县| 南汇区| 平原县| 通城县| 华坪县| 鲜城| 宣武区| 沿河| 万山特区| 勐海县| 滕州市| 集安市| 三河市| 右玉县| 百色市| 太谷县| 绥江县| 普兰店市| 雅安市| 广灵县| 韶关市| 大关县| 喀喇| 逊克县| 于田县| 辽宁省| 广丰县| 张家港市| 大丰市|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