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以訴訟職能為視角

2016-02-12 17:24:02謝佑平
政法論叢 2016年5期
關鍵詞:審判職能糾紛

謝佑平

(湖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00082)

?

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以訴訟職能為視角

謝佑平

(湖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00082)

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旨在現有司法體制格局下強調發(fā)揮審判職能在整個訴訟中的控制性、平衡性和決定性作用。以審判職能為中心確立的訴訟制度,能夠實現控辯平等、控審分離和審判中立。為了確保該制度的順利達成,需要在未來司法改革中完善頂層設計,如:明確實現司法中立性的可行路徑,制定審判職能介入和控制偵查行為保障偵查合法性的具體措施,區(qū)分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的不同職能定位,打破司法改革的平均主義,改革員額制和遴選制,淡化司法責任制等。

審判中心 訴訟制度 司法改革

一、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要義及其解讀

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以來,理論界對此重大問題開展了廣泛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應當看到,如何準確理解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含義,尤其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審判”二字所指涉的到底應該是什么,理論界存在認識不一或者明顯分歧。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微觀論。該觀點主張把審判二字理解為法院的“庭審”,大力強調人民法院法庭審理、公開審判的重要性,倡導庭審實質化改革,似乎只要實現了庭審實質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也就建成了。這種觀點主要來自檢察機關的代表,他們擔心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會突顯法院審判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弱化檢察機關傳統的優(yōu)勢地位,不愿意真正看到審判工作在整個訴訟中的居于中心位置。二是宏觀論。該觀點主張把審判理解為“法院”,認為以審判為中心就是以法院為中心,大力強調法院在現有體制中的地位應高于公安機關和檢察院。持該觀點者多數為法院工作人員,其立場的本位性也一目了然。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前者過于狹隘,僅僅將改革視野集中于法庭,是不可能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因為庭審只是整個審判工作的一部分,不能用庭審代替整個審判制度;后者過于超前,與我國現行憲法規(guī)定和政治體制不符,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不能超越現有司法體制中檢、法兩家平行同級的基本格局。

準確地說,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中的“審判”二字,指涉的是審判職能,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實際上是要求建立以審判職能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將“審判”理解為訴訟職能,有利于避免分歧,統一認識,在不改變大體制的背景下,通過對偵查、起訴和審判職能的正確定位與科學調整,對我國傳統訴訟制度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以審判職能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讀:

(一)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實質上指的是對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

從訴訟制度的種類看,我國有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訴訟。正在進行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建設,僅僅指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不包括也沒有必要包括民事和行政訴訟制度。民事和行政訴訟制度之所以不存在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問題,是因為所有民事和行政案件的處理從來都是人民法院一家的工作,一直都是以審判為中心。但是,刑事案件的處理不同。在審判之前,刑事案件需要經過偵查機關的偵查和公訴機關的起訴兩個重要訴訟階段和環(huán)節(jié)。刑事訴訟中的偵查和起訴,擔負著證據收集、事實證明和犯罪指控等重要任務,根據起訴在先審判在后的基本原理,沒有偵查和起訴,就不可能有審判。可以說,由于刑事訴訟制度是由偵查、起訴、審判若干不同職能構成的案件處理機制,存在著到底應該以何種職能為中心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刑事訴訟處于以偵查控訴職能為中心的狀況,偵查起訴工作在訴訟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審判職能在訴訟中處于從屬或者次要地位。中央提出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建設,目的是重塑刑事訴訟中的偵查、控訴和審判三大訴訟職能的關系,以人類司法規(guī)律為基礎,確立審判職能在刑事訴訟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將“審判”理解為審判職能,有利于理解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際上是一場完全意義上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二)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應該著力于訴訟職能的科學定位

訴訟職能,是指訴訟主體在訴訟過程中依法享有的權力和承擔的任務,從現代司法原理上講,每一種訴訟職能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及其行為的邊界,因此,對訴訟職能的正確定位,關系到訴訟制度的科學性程度和司法公正實現的水平。一般而言,打擊犯罪的過程離不開偵查職能對證據的收集和對嫌疑人的控制,離不開公訴職能從法律上對案件事實和性質的審查和把握,離不開審判職能在聽取控辯雙方意見后的理性思考??梢哉f,刑事訴訟中偵查、起訴、審判三大職能在司法公正實現中各自扮演著重要角色,分別承擔了重要使命,相互聯系,缺一不可。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偵查、起訴、審判三大職能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不同,不能隨意夸大某一職能的作用,也不能用某一職能代替另一職能,否則,必然導致訴訟職能之間互相沖突,不能正常發(fā)揮各自功能,甚至可能彼此消弭應有作用。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就是要總結以往以偵查為中心訴訟制度的經驗教訓,認識訴訟職能偏離正確運行軌跡產生的嚴重后果,界定偵查、起訴、審判職能的各自邊界并對其在整個訴訟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做出重新調整和科學安排。因此,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建設,既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公、檢、法三家的現有關系,簡單突出法院一家的地位;也不是僅依靠法院通過庭審改革或者庭審實質化能夠完成的,必須從審判職能在整個訴訟過程中的作用上做文章。

(三)建立以審判職能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原理的要求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發(fā)展而來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司法人員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必須遵循該認識論基本原理,否則,難免產生冤假錯案?,F代刑事訴訟制度中,刑事案件的辦理程序一般包括偵查、起訴、一審、二審、再審、終審等,之所以設計的如此復雜,目的就是要防止用感性認識作為案件結論,著力追求對案件結論的理性認識。換言之,如果說案件開始階段的認識是感性認識,終審階段的認識是理性認識,那么,司法人員對案件真相的認識和正確處理意見的形成,是從偵查階段的感性認識到審判階段的理性認識的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任何案件的辦理,都不能簡單地用偵查結論作為案件的最后結論,偵查職能所產生的訴訟作用,必須經得起審判職能的檢驗,即: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充分發(fā)揮審判職能在司法人員對案件理性認識形成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是馬克思認識論原理的基本要求。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一系列辦案程序,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司法人員能夠將偵查階段的感性認識最后上升到審判階段的理性認識。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以偵查控訴職能為中心,審判職能處于邊緣地位。這種做法,既違背人類司法規(guī)律,也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關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關系的原理背道而馳, 其反科學性,顯而易見。

二、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內在規(guī)律與基本要求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目標,必然有其內在的科學性。具體而言,在于其符合刑事司法規(guī)律,即:控辯平等、控審分離和審判中立。訴訟,是由控、辯、審三方構成的組合,以審判職能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必然內含有控辯兩方的存在,從而使控、辯、審三方的有序運動成為可能。司法制度史表明,在以偵控職能為中心的模式中,對被告人往往實行有罪推定,一旦受到控訴,被納入刑事訴訟程序,就被推定為有罪的人,在訴訟中只能承認有罪,辯護職能受到限制,被告人往往是被審訊的對象和刑事訴訟的客體。在以偵控職能為中心的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的口供是定案的最有力的證據,在所有證據中證明力最強,被視為“證據之王”。因此,被告人是特殊的證人,往往采用各種野蠻、不人道手段收集證據和證明案情,千方百計從被告人口中獲取證據材料。我國近百年來平反的一系列冤案表明,刑訊逼供是導致冤案產生的主要原因??梢哉f,以偵控職能為中心的做法,從根本上違背了司法規(guī)律,它控審結合,致使辯護權失去生存空間。因此,從現代訴訟原理上講,只有具有控、辯、審三方科學配置和運行的活動才可謂之為“訴訟”,否則,就可能是披著“訴訟”外衣的另類活動。

訴訟之所以要求控辯平等,目的是為了發(fā)現案件真相并且在發(fā)現真相的基礎上實現公正??卦V和辯護作為刑事訴訟中兩項重要權能,既是審判權能產生的基礎,也是保障審判權能順利實現和客觀公正的前提。從本質來看,刑事訴訟是一種解決糾紛的社會控制機制,國家之所以設立刑事訴訟來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糾紛,是希望以一種社會成本較低的方式來和平、理性地解決糾紛,以吸收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不滿,防止糾紛擴大化危及社會法治秩序。在刑事訴訟機制中,國家并不試圖使用武力粗暴地壓服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從而致使訴訟演變?yōu)橐环N簡單的武力對決,而是希望通過一種平等交流對話機制的設立,在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交涉、對話的基礎上和平地解決糾紛。刑事訴訟所要獲取的正義是一種程序的正義或曰溝通的正義。正如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曾經指出的,真正的正義只能通過溝通或交流來求取,即在理想的對話情景下,通過人們的理性對話來表達具有正當基礎的“主體個性”和“合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實現控辯平等是刑事訴訟機制的本質要求,因為只有控辯雙方真正平等相待,才可能展開平等的對話交流與溝通,只有雙方都成為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平等的訴訟主體,才可能達成主體間的合意,并最終求取真正的程序正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實現控辯平等是刑事訴訟機制的本質要求??剞q雙方在力量上的不平等不應當成為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理由,這種力量上的不平等,完全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加以扭正[1]P128。具體而言,應當通過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法律規(guī)范——《刑事訴訟法》,來對控辯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合理分配,使代表國家追訴的檢察院與作為個人應訴的被告人之間在法律上即權利、義務的配置上實現平等。

控審分離,是現代訴訟分權與制衡的要求和表現,在審判為中心的制度下,控訴與審判有了分離的基礎和保障。從刑事司法權力體系的結構來看,刑事偵查權、刑事控訴權與刑事審判權本質上都是一種國家權力,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三種權力具有同質性。刑事偵查權、控訴權、審判權之間的同質性,使得這三項權力之間具有天然的親合性,也為三權的集中、合一提供了基礎。集中性是權力的本性,任何權力都趨向于通過擴張而膨脹成為不受制約的專斷權力,刑事司法權也不例外??疾煨淌略V訟制度發(fā)展的歷史,國家對刑事司法權力的配置經歷了一個從集中走向分立的演變過程。在人類早期的奴隸制社會,國家權力對社會沖突的干預并不深入,對于已經發(fā)生的各種糾紛,哪怕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國家也不主動糾舉。在奴隸制彈劾式司法模式下,國家權力在訴訟中的形式和作用單一,僅僅表現為刑事審判權,刑事偵查權和刑事公訴權的觀念并不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能力得到提升,到了封建社會,基于加強對社會生活全面干預和控制的需要,國家高度集權的現象開始出現。封建社會盛行糾問式司法模式,該模式賦予國家追訴機關強大的追訴權,被告人的個人權利則被徹底犧牲。雖然在糾問式司法模式下國家已經承擔起追究犯罪的責任,但是,追訴權國有化的同時卻又造成了控審職能的集中、混淆。[2]P352在糾問式司法模式中,“任何法官都是檢察官,法官集偵查、控訴、審判三權于一身,在自偵自查的基礎上自訴自審,導致嚴重的控審職能不分。被控人面對具備法官絕對權力的追訴人,束手無助。對糾問程序適用的諺語是‘控告人如果成為法官,就需要上帝作為律師’”。[3]P121隨著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西方各國逐漸建立起一種以分權制約為基礎的憲政制度,國家權力的結構原則由此發(fā)生了根本性變革,權力分立取代了權力集中,司法權從行政權中獨立出來成為國家權力的一極。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被分配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并且相互監(jiān)督和制約,以避免濫用權力,保護公民的個人權利。同時,在司法權力系統內部,刑事司法權力的配置也從集中走向分立,國家專門設立檢察院承擔控訴職能,而讓法院專司審判之責;控訴只能由檢察院提起,法院不得主動開啟審判程序;法院的審判對象必須與檢察院起訴指控的對象保持同一性,檢察院未起訴指控的被告人和罪行,法院不得徑行審理。由此實現了控訴與審判職能的分離與制衡。控審分離的訴訟架構為辯護職能的產生提供了空間,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得到確認,辯護職能得以確立,以控、辯、審三大訴訟職能良性互動為基礎的現代刑事訴訟結構得以塑成,而控審分離則也成為現代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特征和組合原理。

審判中立,是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內在要求和基本特征。法官和法庭作為糾紛的權威解決者,必須處于控、辯、審三角結構的中心位置,在控辯兩造平等對抗的基礎上,審判者居于其間,踞于其上,中立聽證,消極裁判。與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相聯系,社會解紛機制的發(fā)展也經歷了由野蠻到文明、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精細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社會公共權力闕如,社會控制能力低下,個人間的糾紛往往是由雙方當事人以自決或和解的方式私自加以解決。從結構上分析,作為一種社會解紛機制,自決與和解都呈現出一種“兩方組合”的結構形態(tài)特征。整個解紛機制直接由糾紛的雙方當事人組合而成,糾紛的解決依賴于組合雙方的交互作用包括使用暴力和妥協讓步。然而,和解往往難以達成,自決又容易演變?yōu)槿跞鈴娛车膼盒匝h(huán),因此,隨著社會控制能力的提升,社會力量必然介入糾紛的解決過程以引導和促進糾紛的解決,從調解到仲裁,直至訴訟的出現,社會力量對糾紛解決過程的介入不斷深入和常態(tài)化,并最終實現了社會解紛機制由私力救濟向公力救濟過渡的歷史性嬗變。社會力量對糾紛解決過程的介入導致社會解紛機制發(fā)生結構性變革,本由糾紛雙方當事人組合而成的“兩方組合”演化為由糾紛雙方和由社會力量扮演的第三方共同組合而成的“三方組合”。在內在運作機理上,這種“三方組合”對糾紛的解決依賴于第三方的中立地位與行為來引導和促成糾紛解決,可以說,這種“三方組合”機制的基本結構和機理特征就是第三方中立?!暗谌街辛ⅰ本褪且蟮谌皆诩m紛解決過程中與糾紛的雙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對雙方采取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種現象或結構的形成有其內在的深層原因。從第三方的立場來看,社會力量之所以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糾紛解決過程,其目的不是為加入一方、對抗另一方(否則這只是擴大化的自決),而是充分利用其利益無涉的超然地位來引導和促成糾紛解決。受此目的的制約,第三方在“三方組合”中的角色定位只能是在糾紛雙方當事人之間恪守中立,因為第三方惟有在糾紛解決過程中保持中立,才能夠分辨與糾紛相關的事實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對合理的糾紛權益處置和補償辦法,以此引導和促成沖突雙方解決糾紛;從糾紛雙方的立場來說,基于人的自利本性,糾紛的雙方當事人自然都希望第三方能偏向自己,做出于已有利的判斷和處置,但是,由于雙方都有同樣的趨利心理,而作為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和意志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誰服從誰的問題,這一矛盾的現實性迫使雙方當事人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讓第三方保持中立,平等地對待雙方當事人,才是對雙方均無害處的理性決策,因此,可以說,第三方中立也是糾紛雙方當事人基于趨利心理而做出的理性選擇與妥協。美國政論家羅伯特·達爾曾經指出:“如果你能肯定你或你的團體會時時占據上風,那么,一套明確而持久的優(yōu)先照顧你的幸福和利益的程序可能確實會讓人心動。不過,多數人都知道這樣的結果太不可能發(fā)生,至少不能肯定會發(fā)生。因此,堅持自己的利益應當和別人的利益受到同等的考慮,是一種更保險的做法?!盵4]P75這是對審判中立原則生成機理的極好解注。[5]P265

控辯平等、控審分離和審判中立,是控、辯、審三方科學關系的描述,既可以理解為刑事訴訟結構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認為是刑事訴訟制度運行應該遵循的內在規(guī)律。人類的司法制度歷史,實質上就是通過法律制度不斷地建設和完善控、辯、審三方關系的歷史。我國正在進行的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就是要通過清理和革除現有訴訟制度中有違司法規(guī)律的各類弊端,在控、辯、審之間搭建起科學合理的運行關系,從而使司法公正能夠在該訴訟制度中順利實現。

三、建設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需要更加科學的頂層設計

我國傳統的以偵控職能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不是真正的訴訟制度,它既排斥審判職能對重要偵查措施的合法性審查,任由偵查職能坐大做強,也視辯護權為異類而重重設限;在以偵控職能為中心的“訴訟”下,控辯不能平等,控審不能分離,審判不能中立,控、辯、審三方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科學組合無法達成??梢哉f,以偵控為中心的制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訴訟制度,它是一種犯罪打擊制度或者叫對敵專政制度。這種制度在共和國歷史上發(fā)揮過它特定的積極的作用,但是,它既不符合現代訴訟原理,也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關系的基本原理相背,在我國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

通過司法機關人財物由省級人民政府統一管理、跨行政區(qū)劃司法機構設置、案件管轄制度改革、員額制、遴選制、責任制等一系列舉措,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建設正在穩(wěn)步推進,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也應當看到,隨著改革的深入,也暴露出對改革方案有抵觸、對改革效果持懷疑、司法隊伍不穩(wěn)定等現象。因此,以司法規(guī)律為依據,結合我國國情,建立以審判職能為中心的訴訟制度,需要對現有頂層設計中某些內容進行完善:

(一)基于司法最終裁決理論,應該著力加強審判權能中立性的制度建設

由于司法內外因素的影響,司法權在國家權力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為防止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現代國家普遍實行分權制衡的權力結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權力被分配由不同的國家機構行使,并且相互監(jiān)督和制約,以避免濫用權力,保護公民權利。但是,在國家權力體系中,司法權作為“第三種國家權力”,雖然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力,但與立法權和行政權相比,卻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表現在“行政部門不僅具有榮譽地位的分配權,而且執(zhí)掌社會的武力。立法機關不僅掌握財產,而且制定公民權利義務的準則。與此相反,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產,不能支配社會的力量與財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動的行為?!盵6]P39司法權在國家權力體系中的這種弱勢地位,使司法權在行使過程中,極易遭受其他權力尤其是行政權的侵犯,當其他權力機構與糾紛解決的結果利益牽涉時,就有可能利用其強勢地位影響和干預司法決定過程,造成法官在審判中喪失自身意志的獨立性,法官不是以經審判認定的事實和法律作為裁判的依據,而是以強勢權力的意志和利益為依歸,從而喪失作為糾紛解決者的客觀中立的立場。[7]P187因此,可以說,在整個訴訟中,審判是最后防線,司法公正的實現最終依賴審判職能的科學運轉,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不能回避審判權和審判機關的中立被動形象的塑造,否則,其審判職能在行使中無法阻擋外來干擾。為此,必須確立相應保障機制,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1.資源保障。司法機關只有獲得充足的司法資源后,才能確保自身的存在和職責的履行,司法機關只有在司法資源的配置上不依賴于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才能獨立自主地行使職權。2.資質保障。即司法人員的資格、甄選和培訓應有嚴格的要求。司法獨立要求司法機關應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并依法律規(guī)定來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或間接不當的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在甄選法官時,衡量能否成為司法官的惟一標準應是司法的技術能力和人格品行。3.身份保障。即司法人員應當享有保障其獨立性所需的職業(yè)條件。為保障法官毫無顧慮地履行職務,必須為法官提供良好的服務條件,具體而言:法官任期固定,不可隨意更換、調任法官,除非法官不稱職或行為不端以致不適于繼續(xù)任職,否則不得將法官停職或撤職;法官高薪制,法官應享有與他的地位、尊嚴和職務責任相適應的薪金和退休金;法官晉升制,法官的晉升應以其能力、操守和經驗為基礎;法院內部事務自主,法院向屬下的法官分配案件等內部事務,應由法院自主,行政機關不得干預。司法人員的紀律懲戒應遵循公正的程序,對法官的任意懲戒將嚴重影響法官獨立,因而對法官的懲戒必須遵循公正程序進行。4.權利保障。即司法人員應當享有維護司法獨立性所需的相關權利,包括:司法人員應當享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民事司法赦免權。法官在審判中言論自由是法官依據自身的心證和判斷做出判決的前提,只要無損于法官的職業(yè)尊嚴和獨立性,法官的言論自由權應當得到保障。同時,法官還有權通過組織和參加法官社團組織的形式來增強整體的抗干擾能力,以維護自身獨立和權益。司法判決的結果關系重大,因而法官職業(yè)承受著巨大的外在和內在壓力,如果法官因為怕擔責任而總是用顫抖的雙手去做出判決,那么這種判決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就難以保證,因此必須為法官設置相應的減壓機制,以消除法官怕擔責任的顧慮,即賦予法官民事司法豁免權。

(二)審判職能應該有意識地向偵控職能滲透,尤其在偵查手段使用的合法性領域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決不是法院關起門來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能建立起來的,它必須將審判職能的應有作用向外投射,發(fā)揮審判職能在訴訟中的整體性和全局性作用,正確把握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的合理平衡?!胺芍辽稀钡膶嵸|是“司法至上”, 其核心理念是由法院對國家和社會的強制權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因此,也被稱為司法審查原則。其思想基礎和法理依據是近代以來十分流行的自然法理論。根據自然法則論的觀點,個人權利并非國家賜予的禮物,它們是固有的,先于國家而存在,國家必須尊重和保護這些先在的權利。因此,雖然基于保障社會秩序和安全的需要,國家權力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在必要的情況下,允許國家權力強制性侵犯公民的權利,但是由于國家權力具有擴張的本性,為防止國家權力過度擴張導致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侵害,關鍵的是一方面必須對國家權力的強制權明確的予以劃分與限制,另一方面必須由法院對強制措施進行審查,使公民由此享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8]P6這一思想為現代法治國家理論所吸收,成為調整國家與公民之間關系的一般準則。根據法治國家原則,法律保護的是公民的基本程序權利,在其權利受到侵犯的情況下,任何公民都有權得到公正和有效的司法救濟。國家不僅受法律和權利的約束,而且受公正有效司法保護的約束。[9]P106國家受司法保護約束的表現就是國家行為須受司法審查。[10]P144刑事訴訟是以解決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權益沖突為使命的訴訟形式,集中體現了公民的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的緊張沖突與衡平關系。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作為國家利益代表的刑事追訴機關,代表國家行使著強大的刑事追訴權。由于國家權力本身的特質,刑事追訴機關行使偵查權與控訴權時往往伴隨著一定的強制性,從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人權利構成威脅。雖然基于保障法秩序的需要,允許刑事追訴機關對公民采取強制性偵控手段,但是為了防止偵控機關濫用強制權、非法侵犯公民的權利,必須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法院請求審查的權利,由法院來對刑事追訴機關權力行使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刑事追訴機關對公民的重大權益進行強制性處分,必須由法院經過正當的法律程序加以審查后才能作出;未經法院的審查,不得對任何人剝奪生命、自由或者科處其他刑罰;未經法院審查,不得對公民實施逮捕、羈押等強制措施以及其他強制性偵查措施,從而以這種方式使公民合法權利在國家的強制權面前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長期以來,為了保障打擊犯罪的效率,我國法律將逮捕、羈押等強制措施的決定權交由偵查和控訴機關行使,盡管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在保證逮捕、羈押質量和水平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依然存在逮捕率過高、超期羈押以及濫用強制措施等現象。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可否認與偵控職能的本位主義有關。經驗表明,在訴訟中偵控機關是特別希望對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強制性措施的單位,因為,控制其身體有利于控制其精神,控制其精神,有利于得到其口供。因此,在未來的制度設計中,應該有審判職能對偵查手段合法性的審查和控制的具體方案,讓審判職能的理性光輝照耀偵控環(huán)節(jié),使審判職能在訴訟中能夠真正發(fā)揮控制性、平衡性和決定性作用,促進訴訟整體質量和水平提高。

(三)應當區(qū)別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的職能定位,打破改革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現象,重新審視員額制、遴選制、責任制與檢、法兩家的關系并做出相應的調整

根據我國憲法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通過行使檢察權, 打擊犯罪,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社會主義制度,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合法權利;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通過審判活動,懲辦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可見,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法律上的職能定位是不同的,人民檢察院在訴訟中的任務是揭露犯罪和證實犯罪,行使國家追訴權,扮演著積極進攻者的角色;人民法院在訴訟中的任務是居中聆聽,明辨是非,依法裁判。檢、法兩家在訴訟中擔負的職能不同,決定了各自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運行規(guī)律必須有所區(qū)別。遺憾的是,當下正在進行的司法改革,無視了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職能定位上的差異,改革的內容完全相同,存在著將檢、法兩家一碗水端平的現象。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必須拋棄平均主義的做法,以司法規(guī)律為依據,對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實行差別化改革。具體內容包括:1、關于員額制。實行員額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逐步實現司法人員的精英化。司法人員精英化的終極目標,是法官的精英化,而不是檢察官的精英化。法官之所以需要精英化,本質上是由其工作性質及其在訴訟中角色和地位決定的。從訴訟的進程和階段發(fā)展看,審判是做出案件結論的最后時期,要保證案件結論的正確,法官的素質和水準至關重要,因此,法官必須精英化,要通過制度確保法官的整體水平在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中最高。檢察官的工作盡管也很重要,但是,相對于法官的工作而言仍然有比較大的差別,檢察官的工作大都是集體研究基礎上進行的,且不是訴訟的最后階段。因此,員額制應該在人民法院內推行,不適宜在人民檢察院內過分強調。2、關于遴選制。遴選制與員額制是相互配套的制度,目的也在于司法隊伍的精英化建設。當下實行的遴選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檢、法兩家各自為政,相互封閉,內部遴選,人才不能流動。要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必須改革現有的遴選辦法,打破檢、法兩家的界限,優(yōu)秀的檢察官應該作為法官的遴選對象,使全社會優(yōu)秀刑事司法工作者向法院集中。3、關于責任制。司法責任制是當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被特別強調。但是,應該看到,社會發(fā)展史表明,責任制是行政管理中的特有手段,是上下級領導體制中評價工作績效和實行獎優(yōu)罰劣的依據和抓手。行政行為之所以需要用責任制來管理,與行政行為決策生效機制的即時性和高效性有關,任何行政決策和行為,一旦做出,當即生效。通過責任追究制,可以促使行政決策者在做出決定時不僅考慮高效,還必須嚴肅和審慎,防止決策失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司法與行政完全不同,法院內部的審級制度使得司法的決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一審有錯誤可以通過二審修改,如果二審仍有錯誤可以通過再審修改。在獨立司法決策的體制中,每一級法官在同一案件事實基礎上的不同判決,只是各自不同的認識而已;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裁判的修正,并不意味著是下級法院的“犯錯”,也不應以此為依據追責。否則,司法者有可能視司法為險途而自動去職,選擇離開。因此,可以說,責任制是行政管理中的概念范疇和有效方法,有著與司法行為和司法機制難以相融的基因,不宜在未來的司法改革中過分強調。

[1] [法]卡斯東·斯特法尼等.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M]. 羅結珍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 [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劉迪等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 [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4] [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M].李柏光,林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 馬躍. 美國刑事司法制度[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6] [美]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7]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 [德]約阿希姆·赫爾曼.德國刑事訴訟法[M].中譯本引言,李昌珂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9] [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M].高家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 [德]魏根特.德國刑事訴訟程序[M].岳禮玲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曲伶俐)

The Reform of Litig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Judgment——In Respect of Litigation Function

XieYou-ping

(Law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00082)

Under the existing pattern of the judicial system, it is the purpose that establishing litig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judgment emphasizes the trial function with the nature of control, balance and conclusiveness in the role of the whole proceedings. The litig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the trial function can realize the equal accuse-defense, separation prosecution from trial and neutrality of judg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ystem reached smoothly,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top-level design in judicial reform in the future, such as, clarifying judicial neutrality viable path, formulating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trial functions to intervene and control investigation behaviors to ensure their legitimacy,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positioning function between procurator ate and the court, breaking the egalitarianism of judicial reform, reforming the specified number judicial personnel and judge selection system, fading out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judge.

judgment as the focus; litigation system; judicial reform

本文系2011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支持成果。

謝佑平(1964-),男,湖南寧鄉(xiāng)人,法學博士,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刑事訴訟法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與司法制度。

1002—6274(2016)05—109—07

DF731

A

猜你喜歡
審判職能糾紛
鄰居裝修侵權引糾紛
署名先后引糾紛
職能與功能
用“情”化解離婚糾紛
人民調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26
糾紛
價格認定:職能轉變在路上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22
七十年前那場文明的審判
消失中的審判
政法論叢(2015年5期)2015-12-04 08:46:28
未來審判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5
淺談會計職能是否應該進行拓展
杭锦后旗| 类乌齐县| 德令哈市| 富平县| 和林格尔县| 聊城市| 静海县| 湖北省| 霍邱县| 犍为县| 阜城县| 泰兴市| 韶关市| 宣威市| 维西| 海盐县| 庐江县| 吉安县| 张家港市| 芮城县| 克什克腾旗| 海阳市| 包头市| 克拉玛依市| 山阴县| 象州县| 东阳市| 白银市| 德保县| 泊头市| 大冶市| 库尔勒市| 山丹县| 南陵县| 东源县| 建德市| 新郑市| 上思县| 长汀县| 通州区|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