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祝平
(河南行政學院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鄭州 450002)
?
·體育史學·
日本遣唐使與唐朝體育文化東傳問題研究
張祝平
(河南行政學院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鄭州 450002)
以日本遣唐使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史志互參法等研究方法,對唐王朝、日本遣唐使以及遣唐使對唐朝體育文化的東傳進行了闡述,研究認為:中日兩國作為一衣帶水、友好往來的鄰邦,文化交流由來已久,唐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成為了世界各國學習的榜樣,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唐朝的文化、經濟和政治,成為日本發(fā)展自己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依附于唐文化的東傳,體育作為一種文化,伴隨著遣唐使的始末,被遣唐使學習并最終得以在日本廣泛傳播,與日本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唐朝的文化開放政策息息相關。日本遣唐使對唐朝體育文化東傳日本起到了橋梁和推動作用,文章從百戲、馬球、步打球、樂舞、投壺、蹴鞠等運動項目經遣唐使東傳日本進行了歷史考證,同時,在日本發(fā)展較好的一些體育運動也對唐朝的體育文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遣唐使將唐朝體育文化的東傳,為今后中日兩國體育文化交流做出了典范,唐代中日兩國體育交流所遺存下來的相關文物典籍和資料,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今后兩國開展體育文化交流的有利基礎。遣唐使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使者,對中日兩國體育文化交流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體育史;日本遣唐使;體育文化;東傳
唐高祖李淵建立大唐王朝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有了1 000多年的歷史,西歐國家的封建制度僅僅誕生了不足200年,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則要晚于西歐,這就是說,中國的大唐王朝則早已經步入了成熟的封建社會時,世界上其他比較先進的國家也才剛剛步入到封建社會的國家形態(tài)之列。唐代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疆域版圖東至日本海,西北到達咸海,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全部或一部分,北部邊境直抵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包括蒙古全境及俄羅斯的一部分,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島,領土面積超過1 200萬km2[1]。日本的現代學者日野開三郎認為唐朝人口最高峰時達1.4億人,唐朝人均糧食產量近千斤,倉儲糧食百萬石[2]。海上航運的開辟和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大唐王朝成為了當時富甲天下的帝國。唐王朝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等方面都遠遠領先于世界。成為了當時世界文明的一個中心,當時的大食、安南、新羅、波斯等國,遣使來唐成為了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唐朝的外交機構接待了70多個國家的外交使節(jié),尤其是以當時日本、朝鮮的遣唐使團最為頻繁、規(guī)模最為宏大。
大唐王朝以其博大的胸懷,實行開放的政策,積極實施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雖始于先秦時期,但直至公元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攜帶幾十名僧侶來大隋朝學習佛法,才首開日本人來華留學的先河,十年后唐朝代隋而興,亟欲全面效法大唐的日本于公元630年首次派出了遣唐使,開始了唐日間的官方交往,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統(tǒng)計,日本從公元630年到894年間共向中國派遣了19次遣唐使,實際成行12次[3]。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極為特殊的歷史地位,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人數眾、規(guī)模大、歷時久、次數多,更因為它給日本帶來了文明立國的榜樣,為日本文化的騰飛奠定了基礎,為中日兩國文化、包括體育文化在內的文化傳播與交流譜寫了劃時代的新篇章。
公元600年,日本官方第一次派出遣隋使,新興而強盛的隋帝國給日本使節(jié)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9次。遣唐使團組織龐大,團員常常多達幾百人。使團到達唐王朝后,按照慣例要覲見皇帝、敬獻貢物、參觀文物、學習中國經典、延聘去日人才等等。歷史上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便是遣唐使的“杰作”。唐政府規(guī)定“蕃國使入朝,其糧料各分等第給”。遣唐使從踏上唐土的那一刻起,一路上或乘官船或走驛站直抵長安,直至學成歸國,遣唐使衣食住行等費用均由唐政府提供。遣唐使團學習期滿,在奏請?zhí)仆醭夂?,即可乘船回歸日本。他們虛至實歸,以空前的速度和規(guī)模,將盛唐文化引入日本。一般來講,遣唐使的使團中一般有大使1人、副使1至2人,判官1至4人,錄事1至4人。與遣唐使官員同來的,還有留唐時間較短的請益生、還學僧和長時間留唐的留學生、留學僧,他們均以學習唐朝先進文化為使命。留學僧、還學僧被統(tǒng)稱為“學問僧”,即以僧人的身份入唐留學,日本遣唐使的留學期限可以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學習內容五花八門,可細化到宗派,如長期留學的空?;厝毡竞箝_創(chuàng)真言宗,短期留學的最澄回國創(chuàng)建了天臺宗。留學生和請益生中人才濟濟,如長期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井真成、吉備真?zhèn)涞热耍苁芴瞥实鄣男蕾p,并與李白、王維等人相交頗深。短期請益生一般專門學習一門學科,包括天文、醫(yī)學、法律、音樂、舞蹈、圍棋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使團官員中曾包括幾位唐日混血兒,他們精通中日兩國語言,為當時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皇會棋圖》中,圖中與唐玄宗李隆基對弈的就是遣唐使團成員僧人辯正,辯正后來還俗成婚,生下秦朝慶和秦朝元兩個兒子,秦朝元在12歲時隨遣唐使回到日本,十幾年后秦朝元作為遣唐使判官又到長安,唐玄宗特別給予接見,秦朝元與日本第一豪門藤原氏聯(lián)姻,官至圖書頭、主計頭,其孫藤原種繼則成為日本桓武天皇的親信。又如阿倍仲麻呂的侍從羽栗吉麻呂,與唐女成親后生下羽栗翔、羽栗翼兩個兒子,羽栗翔兄弟后隨父回到日本,因為精通漢語而受到了重用,先后作為遣唐使官員出使大唐國,羽栗翔來唐后滯唐不歸,羽栗翼回國后成為天皇侍醫(yī),并擔任左京亮、內藏助等要職[4]。
唐朝的體育文化借助遣唐使而逐漸傳入日本,并隨著遣唐使的往來的增多而愈加豐富,唐朝傳日的體育項目涉及蹴鞠、馬球、步打球、百藝、武藝、圍棋、風箏等多種,現存的史籍和文物對此均有佐證。譬如日本的古藉《蹴鞠九十九個條》就明確指出:“蹴始于大唐”。
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的蹴鞠、馬球、曲棍球、打球樂、踏球、風箏、百戲、圍棋、禮射、投壺等體育項目,一些至今仍在日本開展。
百戲。是一項與中國古代體育活動關系密切的運動形式,它包括的內容較廣,既有角力、較武,又有雜技、體操、幻術、歌舞等,審視百戲的表演內容,從主體雖隸屬于中國雜技的范疇,但從中國古代體育史的發(fā)展脈絡來看,百戲是中國古代體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的許多節(jié)目,如倒立、繩技、柔術、角抵等各種技巧和動作,在現代體育運動中得以保留、豐富和發(fā)展。唐代角抵逐漸從百戲中逐步分化出來,成為了一項獨立的競技體育項目,軍隊以角抵方式進行練兵,民間角抵也開展廣泛,唐代宮廷內還有職業(yè)角抵高手,蒙萬贏少年入宮廷相撲朋,歷經三朝而所向無敵[5]。據日本坂本種芳的《奇術的世界》記載,百戲是在公元729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傳入日本,之后百戲在日本逐步盛行。
馬球。唐朝馬球盛行,馬球成為唐朝皇帝最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唐朝立國前后300多年間,共計有19位皇帝,史籍明確記載喜愛馬球的就有11位,其中技藝高超者有2位。據記載,唐中宗時在歡送金城公主入藏和親的慶典上,吐蕃使者奏請與唐朝進行馬球比賽,中宗允奏,然而比賽吐蕃隊屢屢獲勝。于是唐玄宗李隆基(時年被封為臨淄王)親自出戰(zhàn),方擊敗了吐蕃隊[6]。唐穆宗、唐敬宗、唐宣宗等皇帝都喜歡打馬球,唐僖宗更是自稱“若應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7]”。因為皇帝的喜好,唐代宮廷中還專設“打毬貢奉”、“毬工”等職位,專司陪同皇帝打球等事宜。由于馬球運動受到唐統(tǒng)治階級的高度重視,這一運動項目得以廣泛的開展。借助遣唐使的傳播,馬球運動大約在8世紀被傳入日本,日本古書《蹴鞠九十九條》有“鞠始于大唐”的記載。日本源高明所撰《西宮記》對天歷九年日本的宮廷馬球運動進行了描述:“衣冠如唐人”,“入球門,則各亂聲”。說明了當時在日本開展的馬球運動,不僅服飾如唐人,進球后也是如唐人一樣舉行擊鼓相慶的方式。據《日本的游戲》記載,9 世紀時日本嵯峨天皇(公元809—823 年)宴請渤海國使者王文矩[8]時,即有渤海國與日本馬球隊比賽助興。賽畢,嵯峨天皇撰《早春觀打球》詩:“回杖飛空疑初月,奔球轉地似流星。左承右礙當門競,群踏紛行亂雷聲。大呼伐鼓催籌急,觀者猶嫌都易成[9]”。由此可知無論是月形的球杖,打球時擊鼓吶喊的催促、助興方式,還是賽事以“都”(即“局”)計的賽事規(guī)則,日本馬球沿襲了與唐代馬球完全相同的賽制。
蹴鞠。據日本學者的研究,蹴鞠是在距今1 400年前,隨著佛教而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歷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的主角中大兄皇子和藤原廉足就是因為蹴鞠而成為摯友的。藤原廉足為前者成就大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8世紀時付梓在《日本書紀》中曾有這樣的記載:皇極紀三年(644年)正月,在法興寺的椿樹下,中大兄皇子打時,皮鞋和球一同飛出,藤原廉足恰至此地,隨即為皇子拾起,跪奉,于是得以親近皇子。皇極紀三年對應的正是唐太宗時期的貞觀十八年。專家認為,此處的“打”即指蹴鞠。 此外,日本古籍《游庭秘抄》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蹴鞠者,起自滄海萬里之異域,遍于赤縣九陌之皇城”。這里所說的“滄海萬里之異域”,指的即是中土大唐,而“赤縣九陌之皇城”,則是指日本而言。日本的另一部古書《蹴鞠九十九個條》中則明確說道:“鞠,始于大唐?!比毡玖餍械孽砭匣顒?,主要由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引入的[10]。
射藝。日本遣唐使團中不乏射手使者,他們在中國后更是虛心學習,潛心鉆研,掌握中國的射箭技術,并把中國的射藝移植到日本。日靈龜三年(717年),隨同第九次遣唐使入唐的留學生吉備真?zhèn)湟詫W習孜孜不倦、刻苦勤奮而著稱,他平時非常節(jié)儉,把所得“皆購文藉”。公元735年,吉備真?zhèn)鋵W成歸國,他向日本朝廷獻上了從大唐帶回的極其珍貴的禮物,據《續(xù)日本記》記載為“弦纏漆角弓一張、馬上飲水漆角弓一張、露面漆四節(jié)角弓一張、射甲箭二十支、平射箭十支等[11]”。吉備真?zhèn)渫瑫r帶回的還有《唐禮》、《太衍歷》、《樂書要錄》等珍貴書藉,《太衍歷》就包含了中國射藝的內容。隨著日本射藝水平的不斷提升,唐代中日兩國之間也進行過一些射藝的交流與表演。據《新唐書·東夷列傳》記載,唐代永徽年間,日本遣唐使在中國進行的一次射藝表演,“其使者須長四尺許,拜箭于首,令人戴瓠立于數十步,射無不中[12]”。遣唐使對射藝的傳播使日本進一步了解、吸收大唐的射藝精髓。唐代輸入日本的弓箭,至今在仍有一部分得以保存,奈良東大寺即陳列著唐弓27張。
步打球。步打球是一種起源于唐代的一種體育運動,是從馬球演變而來的一個體育項目,除了不騎馬以外,其余規(guī)則皆與馬球相似,有些類似今天的曲棍球。步打球運動約在 8 世紀隨遣唐使傳入日本,之后一直在日本廣為流傳,據日本考古學家考證,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佛殿西北的正倉院中的兩條花氈,就是中國唐代制品?;ㄌ簩⑻拼酱蚯蜻\動的形象織于兩條各長2.36m,寬1.24m的花氈之上,花氈由花朵和一個手持曲棍呈接球狀的童子組成,擊球童子右手持彎月狀球杖,在童子左側,繪有一球,生動的體現了唐代童子擊球的畫面。這件文物,是中日體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13]。
此外,樂舞、投壺等體育項目被遣唐使傳至日本以后,也取得了較好的發(fā)展。樂舞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活動。唐代是樂舞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期,最著名的當屬歌頌唐太宗武功的《破陣樂》,唐代樂舞通過遣唐使傳至日本[14]?!短m陵王》、《蘇中郎》、《拔頭》等樂舞在日本久傳而不衰,三個舞蹈所戴的木刻面具,在日本全被保存了下來。《蘭陵王》等劇目至今在日本仍有的演出[15]。投壺因公元 607、608 年小野妹子一行兩次赴唐學禮,以及大量遣唐使、留學僧、留學生的往來而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現存的隋唐時期的古否、古壺更直接印證了這一點?!度毡镜挠螒颉酚涊d:投壺東渡之后,壺的種類在日本就有38種以上[16]。
當然,在唐朝體育文化東傳日本的同時,日本也有一些運動發(fā)展較好,并積極地與唐朝進行交流,共同促進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甚至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外交內容。圍棋在隋朝之前傳入日本,在日本取得了較好的發(fā)展,至唐時,兩國以水平已經不相上下,據《舊唐書·宣宗本紀》記載,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年)三月己酉,“日本國王子入朝貢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詔顧師言與之對手[17]”。此次圍棋賽事日本王子獻出楸玉棋局盤、冷暖玉棋子。中日雙方水平相當,戰(zhàn)至多時,仍然勝負未分。顧師言懼辱君命,“汗手凝思”方才取勝。唐玄宗天寶年間,日本僧人弁正法師隨同遣唐使團入唐,弁正因精通棋藝,故常陪玄宗對弈,深受唐玄宗眷寵,在唐生活直至終老。
中日兩國作為一衣帶水、友好往來的鄰邦,在西漢時就已經通史交好,在唐朝時到達高潮。唐朝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時期,其先進的政治制度,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開明的人文環(huán)境,使得亞、非、歐三大洲的國家爭相與唐王朝通史交好。唐朝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稱典范,成為了世界各國的膜拜學習之地,當時的日本尚處于奴隸制國家末期,新生的封建地主階層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的中央集權國家,向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唐朝學習,成為日本發(fā)展自己最有效的一種方式,體育作為一種文化,伴隨著遣唐使的始末,被遣唐使學習并最終得以在日本廣泛傳播,與日本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唐朝的文化開放政策息息相關。但必須明白,唐朝的體育東傳是依附于唐朝文化東傳的大環(huán)境,唐代體育文化交流并非獨立的文化交流。遣唐使將唐朝文化的東傳為中日后世體育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唐代中日體育交流所遺留下來的典籍資料和相關文物,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佐證,更為今后兩國開展體育文化交流奠定了有利基礎。遣唐使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使者,對中日兩國體育文化交流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1]劉碩良.聚焦歷史發(fā)生的舞臺[N].中華讀書報,2008-06-18.
[2][唐]佑.通典(卷6),食貨典·賦稅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8:29.
[3]徐志民.唐朝怎樣對待日本留學生[J].世界知識,2006,22(8):14-16.
[4]王勇.從遣隋使到遣唐使[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7(5):95-98.
[5]柳慧玲,惠弋.唐朝體育的開放性[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2):34-36.
[6]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EB/OL].http://www.28non.com/guji/article_44665.html.
[7]宋昌斌.盛唐氣象[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121.
[8]體育史編寫組.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3.
[9]曹志.渤海國與日本國的關系[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5(12):41-43.
[10]崔樂泉.蹴鞠對世界影響巨大,http://www.zbnews.net/old/zhuanti/zqqy/qy22.htm.
[11]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88.
[12]李令福.來唐日本人在唐都長安[J].唐都學刊,2001,17(4):24-26.
[13]張寶強.唐代中外體育文化交流及其歷史意義[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4):454.
[14]谷世權.中國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22.
[15]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34.
[16]馬駿騏.碰撞、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軌跡與特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4.
[17]劉昫.舊唐書·中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620-621.
The Study of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and the East Spread of Physical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ZHANG Zhu-ping
(Hen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Zhengzhou 450002, China)
Taking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is essay comprehensively utilizes the ways of collecting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mutually referring to the history, illustrates the Tang Dynasty,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and their east spread of physical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s the neighbors with friendly communication, China and Japan have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of cultural exchange. Tang’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ll led the way in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example of other countries. Learning from Tang also became the most effective developing way of Japan at that time. Depending on the east spread of Tang’s culture, the sports, as a kind of culture, had been learned by the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and could be widely spread at last,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Japanese 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and Tang’s cultural opening policy. The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had taken the bridge and given impetus to the east spread of Tang’s physical culture to Japan. This essay has textual researched some sports spread to Japan by the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such as baixi, polo,budaqiu, musical dance, touhu, cuju and so on. Meanwhile, some Japanese favorite sports in Japan had also made improvement to Tang’s physical culture. The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ha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e future exchange of physical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east spread of the Tang’s physical culture. The related cultural relics and materials handed down from mutual physical culture exchange in Tang Dynasty have been the historical testimony of friend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also the good basis for mutual physical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future. As the bridge and emissa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for their contribution on the physical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istory of physical culture; Japanese 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 physical culture; East spread
1004-3624(2016)05-0121-04
2016-03-25
張祝平(1979-),男,河南安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史.
G85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