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史研究篇目索引
(《中共黨史研究》《黨的文獻》《當代中國史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 發(fā)表的文章不含在內(nèi))
總 論
從“革命—斗爭”話語到“改革—治理”話語
——以黨代會政治報告文本為中心的政治社會學
分析(張鳳陽 李 智)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中國道路對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超越 (徐崇溫)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6.2 再議土地改革——中國和印度的啟示(林 春)
開放時代2016.2
中國農(nóng)村土地制度變遷:多元利益博弈與制度均衡 (程世勇)
社會科學輯刊2016.2 國家治理邏輯下的稅收制度:歷史線索、內(nèi)在機理
及啟示(盧洪友 張 楠)
社會科學2016.4
關于建制村數(shù)量和規(guī)模的幾個問題 (譚 鳴 唐 熒)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6.1 中國當代家庭、家戶和家的“分”與“和”(王躍生)
中國社會科學2016.4
老問題、新視野:信訪研究回顧與再出發(fā)(馮仕政)
學海2016.2
從畢業(yè)分配到自主擇業(yè):就業(yè)關系中的個人與國家 ——以1951—1999年《人民日報》對高校畢業(yè)分配 的報道為例(趙曄琴)
社會科學2016.4 中國南沙群島主權(quán)的國際法論證(馮江峰)
江西社會科學2016.3
南海爭端中的蘇聯(lián)/俄羅斯因素(呂雪峰)
俄羅斯研究2016.1
“紅儒”與“原儒”:馬克思主義與儒家的關系
(任劍濤)
江海學刊2016.2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人民民主話語建設述論
——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探索為
中心(黃壽松)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6.2
知行合一:外國記者的革命敘事與中共形象 (李金錚)
河北學刊2016.2 建黨前夕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關于中國革命基本問題
的認識——對《共產(chǎn)主義與智識階級》的再解讀 (馬先睿 黃偉力)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作為《新青年》贊助者的群益書社(鄒振環(huán))
史學月刊2016.4
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在中國近代的早期傳播:立足于
留學生的考察(鄒進文 邱小明)
貴州社會科學2016.3
革命型鄉(xiāng)村政治:廣東農(nóng)民運動及其社會歷史背景 (1922—1926)(高 原)
開放時代2016.2 走向成熟前的“陣痛”
——解讀紅四軍“七大”前后爭論風波中的人和事 (陳 晉)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2 中國共產(chǎn)黨以怎樣一種領導方式推動了左聯(lián)的成立 (楊勝剛)
江漢論壇2016.3 論左聯(lián)政治文化生成的基礎(魏正山)
江淮論壇2016.2
“博洛交接”的關鍵是周恩來石廂子談話(余伯流)
蘇區(qū)研究2016.2
長征中紅一與紅四方面軍由分到合歷史必然性探討 (黃少群)
軍事歷史研究2016.2 北平教授與一二九運動(黃令坦)
北京社會科學2016.4
抗戰(zhàn)時期中共政權(quán)訴求路徑的歷史考察 (洪忠富 丁 威 陳 劍)
理論月刊2016.4 組織起來:傳統(tǒng)互助合作的改造問題
——以華北根據(jù)地為中心(孫啟正)
中國經(jīng)濟研究2016.2
抗戰(zhàn)時期晉冀魯豫邊區(qū)蝗災救治述論(張同樂)
晉陽學刊2016.2
中國之命運:基于思想史的解讀(馬 勇)
北京黨史2016.2
論蔣介石和史迪威矛盾中的中共因素(呂 迅)
社會科學研究2016.2
再議美援在美國調(diào)處國共談判中的作用(楊雨青)
民國檔案2016.2
平津戰(zhàn)役國共雙方軍事部署比較觀察(李寶明)
史林2016.2
杜魯門政府“西藏問題”國際化戰(zhàn)略考察(溫 強)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20世紀50年代中國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變革(李捷枚)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
中共干部子弟小學歷史初探(張 放)
史林2016.2
建國前后湖北農(nóng)民協(xié)會述論(黃榮華)
史學月刊2016.4
新中國成立之初上海民眾社會主義幸福觀的形成 (楊麗萍)
江蘇社會科學2016.2 新中國成立初期自然災害與應對
——以山東省梁山縣為例(董傳嶺)
理論界2016.3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燕京大學的接管與改造(張建梅)
北京黨史2016.2
“植入階級”:土改運動中的記憶構(gòu)建與儀式操演
——以四川綿陽為個案(崔一楠 楊芳慧)
江蘇社會科學2016.2
思想改造運動與20世紀中國科學的轉(zhuǎn)折
——以科學家的自我批判為中心的初步討論 (王揚宗)
中國科技史雜志2016.1 “新三反”:民眾有序政治參與的有效實踐
——以華東大區(qū)為中心的考察(1952—1953) (趙 亮)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2 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運動中農(nóng)民的社會心理變遷及啟示 (姚廣利)
社會主義研究2016.2 大躍進影響下的城鄉(xiāng)人口遷移
——以上海為中心(陳 熙)
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6.2
1961年湖北省旱災救助研究(石武英)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20世紀60年代初河南中部農(nóng)村的宗族與族譜
——細讀《前十條》附件中的《偃師報告》 (錢 杭)
社會科學2016.4 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留蘇教育研究(李 鵬)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2
東至化工區(qū)建設述論
——上海皖南“小三線”的個案研究(徐鋒華)
安徽史學2016.2
1969年中美關系解凍研究
——基于美國解密檔案的考察(郎 朗)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
改革開放新時期
十年來中國式民主研究述評(李 濤 侯德泉)
黨政干部學刊2016.3
制度變遷視域下的中國中產(chǎn)階級發(fā)展(趙竹茵)
嶺南學刊2016.2
路徑不依賴、政策不相干:什么才是中國經(jīng)濟成功的
關鍵?(趙鼎新)
學海2016.2
超越進化的發(fā)展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回眸與
思考(景天魁)
社會學研究2016.2
論非生產(chǎn)勞動與經(jīng)濟增長
——以中國1995年—2009年為例 (邱海平 姬旭輝)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3 中國地方財政體制演變的邏輯與轉(zhuǎn)型 (王瑞民 陶 然 劉明興)
國際經(jīng)濟評論2016.2 中國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發(fā)展演進及政策
評估(周文明 謝圣遠)
廣東社會科學2016.2
論近二十年來國家高等教育政策調(diào)整對中西部地方
高校的影響(李曉玉 趙申苒 趙國祥)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全球視野之“一帶一路”(蘇 格)
國際問題研究2016.2
人物研究
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國體觀 (魯法芹 蔣 銳)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6.1 延安文藝運動中的方向性問題和座談會的召開
——對毛澤東與蕭軍交往之再探討 (張 皓 王 純)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6.2 毛澤東與新中國初期的鎮(zhèn)反運動(王玉強)
史學月刊2016.3
習近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新論初探 (齊鵬飛)
臺灣研究2016.2 論周恩來的非洲政策理念(張 象 薛 琳)
安徽史學2016.2
陳云“唯實”觀的形成過程及其在延安時期的經(jīng)濟
實踐(任志江 王 杰)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3
瞿秋白文字革命觀的歷史演進(江孤迅)
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2
習仲勛與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的創(chuàng)建
——從中央和地方關系維度考察(王定毅)
歷史教學問題2016.2
彭湃與海豐社會主義青年團問題二則考辨(楊新新)
上海黨史與黨建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