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銘宇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淺談我國法律信仰現(xiàn)狀
盧銘宇* 1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公信力、強制力、法益保護的公正力的認同感和依歸感。對于我國而言,由于歷史傳統(tǒng)、現(xiàn)實弊病及個別司法工作者的腐敗,致使法律信仰嚴重缺失,法律權威遭受挑戰(zhàn)。因此,提高民眾的立法參與,保障司法領域的公正,營造健康的法律氛圍以培養(yǎng)社會公眾的法律信仰,對于推進依法治國和法治國家建設意義深遠。
關鍵詞:法律信仰;法律權威;法治國家
一、法律信仰概述
(一)法律信仰的概念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狈尚叛霾⒎鞘乾F(xiàn)代才興起的產物,古希臘羅馬時期即出現(xiàn)了此概念的雛形,指人們把法律作為行為的最高準則和根本出發(fā)點。其即民眾內心相信法律是公平正義的,愿意把其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另外他們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當權益受到侵害時第一個想到的是尋求司法的救濟。法律是行為價值評判的唯一標準,不可越過法律做出非法律的評價。法律是一種信仰,信仰的前提是相信。無論遭受多大侵害和屈辱,仍應堅持相信法律,以法律程序為平臺,正視、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進而培育起對法律的信仰和情感。
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且奉它為行為準則;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尤其體現(xiàn)在宗教信仰上。古希臘時信仰已成為一個議題,蘇格拉底云:"未經(jīng)審視的生命不值得活。"信仰始于宗教領域,在宗教政治國家中,宗教信仰是統(tǒng)治階級強行加于社會的思想鉗制乃至于行為枷鎖,愚弄教化民眾相信統(tǒng)治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異化塑造的神。人最大的自由即是思想,總有一些人在思考著為什么,為什么的我們的社會地位、權利義務是這樣的?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們開始思考權利義務的來源,大規(guī)模的反宗教君主殘暴統(tǒng)治的運動興起。此過程中法律及法律信仰開始被頻繁地提及,基于社會契約理論,民眾開始作為社會大合同的簽訂者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對立面與其較量,爭取自己的權利義務。
(二)蘇格拉底的法律信仰
談及法律信仰必然涉及到法律人的法律信仰及社會大眾的法律信仰。在西方古代史中,蘇格拉底在死亡面前他的自信和坦然自若都讓人深信他是正義的乃至正義的化身。蘇格拉底之所以被處死是因為雅典法庭的陪審團認為他犯了謾神和破壞青年的罪名。他不肯向法庭作絲毫的妥協(xié),他堅持自己是清白無罪的,他并沒有懇求法庭開恩,而是說服法官①。最終陪審團被他的自信激怒了,進而被死刑。弟子和朋友策劃助其越獄,蘇格拉底卻不肯接受,于他看來法律一旦裁決就生效了,任何人都要遵守,而非逃避法律的制裁??v使這項制度指引下的裁判是錯誤的,亦不可逃避法律的制裁。
二、惡法遵守的問題
(一)惡法的概念
法的目的在于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是統(tǒng)治階級實現(xiàn)其統(tǒng)治的一種重要工具。社會契約論認為民眾轉讓一些權利建立國家,法規(guī)范國家的行為也規(guī)范個體的行為,總之法是我們更好地生活的保障。在筆者看來法律的目的無非是從眾多混亂的行為中抽象出一種規(guī)律,作為行為者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繼而才創(chuàng)造出一種社會秩序。但法律的制定畢竟是基于社會契約的權力建構由民眾讓渡給一部分人的,這部分人往往更多地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角度思考法律的制定,而民眾由于財富的分配不均勻奔于生計或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配置,他們并沒有也不能發(fā)現(xiàn)制定出來的法律在侵害甚至蠶食他們的權益。即此法是惡法。
(二)惡法的性質及遵守
惡法到底應不應該被遵守呢?這便引申出了自然法學派與分析法學派一直所爭議的古老話題—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法律中的正義,即道德成分是作為公民自覺遵守國家法律的重要依據(jù),法律的道德內涵是公民自覺守法前提。與道德意愿相悖的法律,定會喪失存在的意義,沒人愿遵守不良的法律②。分析法學派則認為,道德與法律不存在實質的關系,兩種規(guī)范都有各自的評價標準,因此,不能讓道德來評價法律的好壞。法律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其自身嚴謹?shù)某绦蚣斑壿嬀o密的內容,公民都應自覺遵守法律。其代表學者奧斯丁更是認為,法律是否有效取決于其程序是否正當③。
法律信仰中的法律到底包不包括惡法?眾所周知,惡法所引起的“孫志剛事件”,因為荒唐的三證(身份證、暫住證、用工證明)而被帶到收容三日,而后喪失寶貴的生命,就是因為一部《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在這21世紀竟然存在著這樣一部法律,雖終被廢止,但仍值得深思:年輕生命的隕落到底是誰的錯?從大街上把他帶走的警察,收容站的工作人員,還是救助站的醫(yī)護人員?答案顯而易見—這部不合時宜的法律。
我們遵守法律,究其原因是我們愿意遵守,至少是愿意忍受,這就是“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理論。《美國獨立宣言》指出:“政府的正當權力,系來自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币涝摾碚摱?,當代社會的各機關都由社會民眾所選舉,這就要求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不能與人民的意志相左,人民享有言論和結社的自由,從而得以撤銷侵犯民眾利益的惡法。對該類法律的反抗,既可以是直接的不遵守也可以游行罷工等積極和平的間接反抗。不僅可以批評脫離社會實際的不科學的法,也可以批評良法下的惡法之治。批評是個人(包括執(zhí)法者)固有的權利,禁止或限制對法律的批評是政治黑暗和整個法律制度邪惡的證據(jù)。因為這樣做實際上掐斷了以平和手段修改或者撤銷不良執(zhí)法的路徑。在我看來所謂惡法本身并非惡意侵害民眾利益,而僅是在社會治理或是追求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考慮不全面或是對法益的權衡生出現(xiàn)偏差而出現(xiàn)的不合理不科學的法律。
其實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這種惡法并不是很多,卻較多地存在著惡人執(zhí)良法的現(xiàn)象。2012年6月陜西安康市鎮(zhèn)坪縣的工作人員強行引產了村民馮建梅7個月大的女兒,該行為引起社會各界一片嘩然,但最終處理結果卻只是賠禮道歉、給予經(jīng)濟補償、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員。近年爆出的冤假錯案,浙江省張氏叔侄被刑訊逼供入獄十年才得以平反,出獄時已然與社會脫節(jié),最終只是得到了國家的道歉和賠償,相關人員只是予以行政處分。張高平說他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現(xiàn)在的沒有答復,最終會有結果的。但是倘若他沒能申訴成功,出獄后會如何呢,會不會報復社會?每一個犯罪行為都好比往法律這條神圣的河里倒入垃圾,一次不公正的誤判就從源頭上弄臟了水源。后面曝出來的內蒙呼倫格勒、聶樹斌的案子,足以反映我國司法的不嚴謹,缺少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權的尊重。呼倫格勒因為這莫須有的罪名喪失了生命,正名平反不能挽回他的生命,經(jīng)濟賠償也換不回父母失去兒子的痛楚,也不能掩蓋部分司法人員的丑惡嘴臉。此類事件引人深思:倘若被法律或執(zhí)法者冤枉時、被法律剝奪生命時,我們該如何。如果選擇逃避法律的制裁,那就觸犯了其他罪名(如脫逃罪)。但如果我們選擇接受良法下的惡意判決,可能就要喪失生命。這無疑是對民眾的拷問,同時也是對立法司法者的警示,倘若良法下的惡意傷人泛濫必然會造成社會倒退混亂,回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態(tài)復仇的時代,精心建構的社會形態(tài)轟然倒塌。
正如歐內斯特·比埃里所說:“實現(xiàn)政治自由的最大障礙不是憲法或者法律的缺陷,而在于公民的漠不關心?!碑斍吧鐣覀儑胰鄙俚牟⒉皇欠?,而是對于法律的信仰,一個國家民族若對出臺的法律漠不關心,那么這個國家的法制往往是不夠完備的,社會民眾的法律意識是不夠的。當“我相信法律”成為一個社會格言時,法律的權威才可以說建構起來,法律的信仰才可以說形成了。
法律信仰是人類對歷史與傳統(tǒng)反思之后產生的一種理性追求,是把法律作為第一信念,而取代權力信仰,金錢信仰④。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及皇權大于法、宗法等級、人治大于法治等與現(xiàn)代法治精神相悖的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地滲進人們的思想并根深蒂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皇權至上的權利本位的價值體系和更傾向倫理親情的觀念,導致對企圖通過法律去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做法避而遠之,法律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人們總會出現(xiàn)權力、倫理高于法律等的認識,如王亞南先生所釋:“在中國,一般的社會秩序不是靠法律來維持,而是由人治與禮治替代法治?!睂Ψ墒バ判暮驼J同感,自然不會自覺地尋找法律的保護,也更談不上對法律的尊重和信賴了。所以,現(xiàn)代中國更需要法律被信仰這一理念。
三、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機制
(一)民眾參與立法有利于培養(yǎng)法意識
立法的主體是民眾,立法時的民眾參與是立法正義價值的崇高體現(xiàn)和有效保障。不同的社會群體有其不同的利益需求、價值取向、意志主張,只有尋求社會大眾需求意志的最大公約數(shù)才能制定出科學的法律。提高民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建立通暢的表達渠道和有效的參與機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將那些不同的訴求、取向和主張,利用科學的立法方法與技術協(xié)調、凝聚、提升為法律規(guī)范和國家意志。我們需認識到,立法權是人民的權利擴展,動員廣大民眾參與立法既是法治國家的要求,同時也是法治宣傳與教育的良好。立法機關應采取各種手段廣開言路,聽取社會各界的聲音,從而在民眾的參與中制定出符合保障社會大眾的科學的法律。
(二)增強執(zhí)法者的法律信仰
執(zhí)法者是法律信仰的培育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倘若執(zhí)法者不能正確地理解法律,而是錯誤地認為領導大于天或認為對于法律的小小變通,那么對于法治社會的構建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如此,即便是一部良法也將變成良法惡治,最終導致民眾對政府喪失信任。第一,要提高執(zhí)法者自身的素質,嚴格執(zhí)法人才的引進機制,進行崗前的執(zhí)法技能、法治理念、人權觀念等相關法律知識的培訓。定期進行執(zhí)業(yè)水平考核,辭退民眾不滿意的執(zhí)法者。第二,加大違法執(zhí)法的成本,建立責任終身制。完善內外部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對于執(zhí)法不嚴或者違法執(zhí)法者堅決一查到底,營造一個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的法治環(huán)境。
(三)法律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顯
司法救濟是社會救濟的最后一個手段,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失守,社會難免回復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野蠻叢林治理狀態(tài)。這也就是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其惡果甚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卻是弄臟了水源。⑤”毋庸置疑,民眾對現(xiàn)在中國的司法狀況有諸多不滿。部分法官對法律缺乏起碼的敬畏,喪失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批條子、打招呼、跑關系,在他們眼里權大于法,錢重于法,情過于法,甚至甘心充當黑社會的保護傘,導致同案不同判,出現(xiàn)一起起的冤假錯案。原本,那些走進法庭弱勢無助的受害者,都把法律作為維護尊嚴和合法權益的最后一根稻草,都把法官想象為公正無私、懲惡揚善的“包拯”形象。但是司法腐敗,不僅嚴重地動搖威脅著法律的平等性、權威性,也極大地扭曲消解著人們的公平觀念、法治意識。
四、結語
一個人沒有信仰無異于沒有靈魂的驅殼,而一個國家沒有法律信仰便不能真正地具有民主和法治。法律權威源自人民的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與我們而言,想要建設成法治中國,就必須激發(fā)起公民對法律的熱情,培育公民對法律的信仰,進而以公民內心的信仰作為“地基”支撐起法治大廈的精神層面?!啊呱窖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保妥屛覀儜阎@種期盼與決心培養(yǎng)起公眾的法律信仰,建設成愈加完善的法治國度。
[注釋]
①按照法定程序,雅典的審判程序分四個階段進行:1、提出控訴和被告申辯;2、陪審團裁決是否有罪;3、如果裁決有罪,被告可以選擇原告提出的,他本人可以接受的刑罰,但必須說明理由;4、陪審團最后裁決.
②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65:199.
③從蓉.淺析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法制博覽,2015(19).
④劉思斯.對中國法律信仰缺失的思考.當代法學,2002(12).
⑤[英]培根.培根論說文集.商務印書館,1993:153.
[參考文獻]
[1]包利民.公共理性信仰與信念——從羅爾斯的宗教觀談起[J].哲學研究,2003(5).
[2]柏拉圖著,余靈靈譯.蘇格拉底最后的日子——柏拉圖對話.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
[3]伯爾蔓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65:199.
*作者簡介:盧銘宇(1990-),男,漢族,河南信陽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1-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