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蕾 遠 方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江蘇泰州鋼琴社會教育實踐考察及思考
薛 蕾 遠 方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鋼琴從19世紀開始進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時至今日西方的鋼琴文化與中國音樂文化已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了。本文通過對江蘇泰州市社會鋼琴音樂教育的實踐考察并對其進行思考。首先對現代中國鋼琴音樂教育處在全球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中的情況進行介紹,其次對本人執(zhí)教的泰州地區(qū)社會鋼琴音樂教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最后盡我所能,擬提出幾點可能性的改進建議與措施。
社會音樂教育;鋼琴教育;文化多樣性;音樂母語
19世紀是鐵路的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的時代,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新的人類文明、科技進步必然開啟了人類新的時代濟源。人類文化是一個整體,音樂教育是整體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整體與部分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而文化整體的發(fā)展將會直接制約和影響到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因此,當我們觀察研究音樂教育問題時,需要深入了解現代中國鋼琴音樂教育所處的世界大環(huán)境,如何更好地適應其的變化與發(fā)展,只有與時俱進,主動適應,開創(chuàng)空間,創(chuàng)造出適應新時代的,具有獨特性與普世性的教學正確的方法、模式,才能迎接世界歷史時代的中國某一地區(qū)局部的音樂發(fā)展,而達到多樣文化容匯與激發(fā)的音樂文化融合,以此達到文明的不斷進步。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西南、南部隔江與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四市相望,東臨南通,西接揚州,東北部、北部與鹽城、淮安毗鄰,是蘇中入江達海5條航道的交匯處,是沿海與長江“T”型產業(yè)帶的結合部,是蘇南、蘇北的經濟紐帶中心。這里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可謂是“儒風之盛,素冠淮南”。明代著名哲學家王艮、“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京劇大師梅蘭芳等,都是泰州文化藝術史上的杰出代表。20世紀90年代,泰州的鋼琴教育加入了全國鋼琴教育的浪潮,掀起學習鋼琴的“熱風”。當下,泰州社會鋼琴音樂教育發(fā)展成快速上升態(tài)勢,但是還存在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的、教學目標不明確等問題,此文主要講的是在此考察研究的基礎上的思考后的可能性對策與建議。
(一)一個地球村
“21世紀是個生態(tài)文明時代,在物質生產和價值觀念上出現了六種轉變:一是傳統工藝向生態(tài)工藝、生態(tài)工程的轉變;二是石化能源想生態(tài)能源轉變;三是過度消費向適度消費的轉變;四是工業(yè)文明秩序向生態(tài)文明秩序轉變;五是從人對自然的征服,轉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是機械世界觀向有機世界觀轉變?!逼渲?,有機世界觀的提出表明人們開始關注“有機”、“整體”與“內在聯系”,強調著我們與世界是一個整體,“只有一個地球”的觀念。如《我和你》中歌詞所寫:“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蔽覀儫o關種族與膚色,無關語言與生活方式,在這個“地球村”內的所有事物都是一個整體。社會音樂教育也在其中,吸收他國的教學優(yōu)點來改善本國的社會音樂教育,相互容匯。某一國家或民族的社會音樂教育改革必然會影響世界整體的發(fā)展,整體社會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也會帶動局部的改變與進步。
(二)多樣性文化
住在一個地球村里的我們,有著各自的文化、自己的語言、各自的教育模式。中國在這個地球村中,需要面對英國、日本、印度等“莊”上的文化沖擊,就是所謂的“多樣性文化”。
很多時候會用“多元文化”來概括,筆者認為“多元”用在概括世界各種文化不是很準確。“元”的本義是頭,“狄人歸其元”意為狄人送還了他的頭。“后來‘元’引申為首領、第一或者開始的意思?!敝挥胁幌嗤娜侯愇幕搭^間相比才會得出一個“元”,“元”用在“多元文化”中的前提是承認各國各族的文化是屬于不同的世界,這與“一個地球村”的觀念相違背了。在人類“一個地球村”的前提下,我們的文化是一個整體,只是我們的文化觀念不同是同的不同、語言方式不同,但是指向基本一致而已,整體文化匯總包容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因此用“多樣性文化”更加適合。
所以在這個“地球村”的多樣性文化時代給當今的社會音樂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在本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基本上容匯新文化內容,如中東的民族音樂文化、歐洲的大小調印業(yè)文化等,才能孕育出新的音樂元素與新形式、新內容,并使之健康、良性地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去,這樣文化之河才能源遠流長。
泰州屬于三線城市,在一至四級城市中,三線城市占比例最大,為39.8%,是進入一、二線級發(fā)達城市的過渡城市。泰州較三級以下城市經濟發(fā)達,但富不過發(fā)達城市,思想(包括教育思想)也不及發(fā)達城市先進。要想進入發(fā)達城市的行列,不僅要追求GPD的增長,在教育方面也需要不斷地建設與完善。
(一)社會鋼琴教育機構現狀
泰州人民的生活基本步入小康,小部分可說是生活富裕。滿足物質需求后,人們開始關注精神層面的追求,特別是孩子的藝術教育。在面對不同樂器時,鋼琴富有高雅氣質,相對二胡這類音準難于把握的樂器來說比較好上手,鋼琴是家長們的首選的學習音樂的對象。社會鋼琴教育作為社會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擔負著為專業(yè)院校傳輸生源的責任,又承擔著提高全民藝術修養(yǎng)的工作。
泰州社會鋼琴音樂教育幾乎以琴行的形式出現,只有泰州市少年宮是直屬教育局的社會教育機構,鋼琴工作室和私營培訓機構各四五家。泰州地區(qū)共108所琴行,海陵區(qū)(市區(qū))31所,姜堰19所,高港4所,泰興13所,興化13所,黃橋12所,靖江16所。其中連鎖琴行有樂府琴行、牧野琴行、海韻琴行這三所。鋼琴只是各琴行的一項教育培訓,各琴行的學生人數不等,多則百來人,少則50人左右。下面所說的全部內容,都是以占社會鋼琴教育大多數的“琴行”為觀察對象。
(二)辦學基本以西方音樂教育為主
泰州社會鋼琴教學選用西方教學用書,如約翰·湯普森的《簡易鋼琴教程》、《哈農》、《拜厄》等;練習西方樂曲,如《小奏鳴曲》、《小星星變奏曲》等;考級指定音階練習也為西方大小調。琴童耳濡目染的都是大小調屬性感覺,“原樣的就是鋼琴樂曲”的思想使“西方音樂體系”漸漸形成。當琴童再聽到“怪里怪氣”的中國樂曲時,認為這是“俗氣”的音樂。這時,琴童已無意識地將自己拉進“同化主義”的圈內,以西方音樂體系(包括音樂價值觀、西方美學等)為參照物,去欣賞中國民族音樂,認為大小調是正常與前衛(wèi)的,而中國五聲調式就是不落后與不正常的。辦學中采用西方教學方法這是先進的,在游戲中學習音樂,以學生的興趣與天性為本,在玩中體驗音樂。在西方音樂體系中學習是值得學習的,但是,不能將西方音樂體系的所有照搬至我國的社會鋼琴教育中,這樣會丟失自己的母文化的可能。更有甚者盲目崇拜西方,形成“西方的都好”的觀念。某些琴行老板用市場少見的西方教材或英皇考級作為本琴行的看點,少數家長也會將孩子考過英皇考級作為炫耀的“資本?!边@些都是西方音樂體系為主的思想在家長或琴行經營者身上的間接反應。
(三)師資來源不穩(wěn)定、水平不平均
琴行內的鋼琴教師只有小部分是鋼琴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其專業(yè)技能至少達到車爾尼740程度,具備較好地音樂理解能力,牢固的音樂技術理論和教學理論,來支撐他們的鋼琴教學。剩余教師有幼師專業(yè)或其他樂器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本科學習過鋼琴),還有??圃谛W生,其專業(yè)技能達到車爾尼849或599程度,他們可擔任中小學音樂課的自彈自唱,但從事鋼琴教學就有些難度了。一個鋼琴教師,在自己專業(yè)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如何教好一個學生?琴行辦學的最初動機只為盈利,不要求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很高,招聘教師擴大生源,導致鋼琴師資水平嚴重不均勻,教學質量低下。
在琴行工作的教師把琴行作為“跳板”,積累足夠生源后選擇離開琴行,一部分自己在家教學,小部分選擇自己開琴行做老板。這就導致琴行的教師更換頻繁,也許琴童剛和某位教師熟悉并建立了良好的教學關系時就換了教師,這對琴童學習的正常進步非常不利。
(四)迎合家長的口味,不重視基礎學習
家長喜歡考級而獲得社會認可,二是喜愛表現以實現學習音樂的價值與意義。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任何器樂的演奏表演將是不可能實現的。一些家長一味追求考級級數,給孩子定下三年考10級、一年跳3級等目標。這類家長認為只有級數才是衡量孩子琴藝的標準,同時存在攀比心理,比較誰家的孩子級數高、考得快。琴行為了迎合家長的口味,硬塞給孩子遠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考級作業(yè),花上一年的時間來揠苗助長。結果事倍功半,基本功不扎實,曲子也練不好。
重表演的家長喜歡將自家的孩子拿出來表現,“來彈一首菊花臺給阿姨們聽聽?!边@類家長認為練習曲既枯燥又聽不明白、沒有意義,只有流行音樂,大家都聽得懂才有意義,同時存在炫耀心理。琴行為了迎合這種家長的口味,幾乎很少讓學生進行手指的技能練習,而是大量得布置簡單易懂的流行歌曲,以這種方式留住家長的“錢袋”子。
(五)教育思想在社會辦學中的缺失
王光祈提出建立具有“中國民族性”的國樂,必須代表了民族性、發(fā)揮民族美德。黃自曾說:“要發(fā)展中國自己的音樂。中國的新音樂絕不是抄襲外國作品,誠如西洋人用五聲音階作旋律的骨干便可以做成。它必須具有中華民族的血統與靈魂?!边@些構想已經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指出了方向。以及出現大量文章,如卞萌的李啟慧的《鋼琴教學中逐步助理起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思想》、馮效剛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等,也為中國鋼琴音樂教育提出了發(fā)展方向,必須結合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貫徹中國音樂文化價值觀。
上述理念存在于教育家、音樂家,他們關注著中國民族音樂的何去何從,但這種理念并沒有傳達到鋼琴音樂教育的最初的實踐群體。社會鋼琴音樂教育的人們關注的是:家長關心是否考試加分、琴行老板關心迎合市場需要、教師關心學生參賽曲目的是否夠難等功利性目的與目標的實現,他們還未清楚地意識到鋼琴音樂在中國如何與民族文化結合與發(fā)展等問題,甚至心中還沒有建立起這種概念,這是事物發(fā)展的正?,F象。
(一)“重新定位”的思考——以美育為教育目標
在《中國音樂教育與國際音樂教育》一書中提到“重新定位”概念,指如何調整潛在顧客心智中的認知,應對當前3C時代——“競爭”(competition)、“變化”(change)和“危機”(crisis)的戰(zhàn)略營銷之道,這同樣可以用來啟迪我們,泰州社會鋼琴音樂教育的現狀,就必須認清自己,進行“重新定位”——什么才是社會鋼琴教育?琴童需要這里面受到什么樣音樂教育?需要學習到什么?
“多樣性美學”一詞來源于法國作家謝閣蘭一部論著的書名《論異國情調——多樣性美學》,比較文學家樂黛云將這一詞意為“美在于差異,只有在差異中才能產生美感?!蔽鞣揭魳放c本國民族音樂,兩者皆重要,但需分清主次。筆者認為可將鋼琴作為我們學習世界多樣性音樂文化“選擇題”其中的一項選擇;作為深入了解我國民族音樂中的“附加題”,這就是我國社會鋼琴教育需要教授給琴童的。同時響應國家教育部新課標改革的號召,以美育作為教學的中心。社會鋼琴音樂教育應實施“國家民族模式”,利用鋼琴這件樂器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本國民族音樂的“美”,在民族傳統樂器上聽不到的不一樣的感覺。在建立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觀的基礎上,學習他國音樂,了解西方音樂的大小調,曲式結構形式,情感內涵、風格特色,將其與中國民族音樂進行對比,獲得不同的音樂文化體驗,讓學生們明白:“這是我國的本土音樂,它很美。但世界各地還存在著其他美好的、有魅力的音樂,他們各有千秋?!蓖ㄟ^培養(yǎng)他們鑒賞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建立健康而文化包容的審美觀念,使學生今后在生活中能夠自覺不自覺地發(fā)現不同的“美”,不斷增進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藝術內涵。
(二)“中華音樂文化母語”的容匯
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鋼琴音樂教育是以中華各民族、各地區(qū)不同音樂風格內容組成的,并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心理、行為藝術、思維方式、審美理想及價值意義等深厚的文化哲學基礎,以下說明實施的措施。
第一,在教材方面,選用中國教育家們編創(chuàng)地適用與我國琴童學琴的教學用書。在琴童開始接觸鋼琴的時,將國外民歌與本國民間樂曲的練習穿插進行,建立一個正確的民族音樂體系,正確地理解本國音樂的“美”。在進入《拜厄》及《車爾尼》等專業(yè)練習時,將《五聲調式鋼琴練習曲》納用到琴童的學琴過程中。在進行《車爾尼599》的學習中,進行兩升兩降之內的首調與固定調的轉換彈奏練習。根據《車爾尼》的學習程度,逐步增加轉調彈奏練習的難度。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中國民族音樂體系思想,又加強了首調與固定調之間的轉換,即增進了中國和西方音樂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不讓學生給中國民族音樂貼上“奇怪”或“俗氣”的標簽。
第二,在學生技能考核方面,琴行與琴行之間的進行切磋,舉行“友誼賽”,引入競爭與進取機制。競賽內容由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兩部分組成。參賽選手必須進行兩次表演,分別演奏一首西方音樂和一首中國民族音樂,兩首樂曲的演奏程度需相當,最后分數取兩首樂曲分數的平均分。其中比賽規(guī)定,參賽者不可單獨只彈奏西方音樂或中國民族作品,如果出現此現象,則視為無效。這樣就杜絕了偏向某一方音樂的現象。
(三)師資方面
在琴行工作的鋼琴教師需經過政府監(jiān)管、指定考核機構的考核,具備任教的專業(yè)技能與理論知識。同時該教師應具有正確的“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思想,有了正確的思想才能引導正確的教育方向。琴童在面對一個自己幾乎無認知的鋼琴,他對鋼琴以及鋼琴音樂的認知直接來源于自己的鋼琴教師。所以說,一個好的鋼琴教師需要正確的音樂理念,才能讓琴童形成一個正確的鋼琴音樂認知基礎,為以后的音樂審美觀等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與時俱進,還有根據世界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根據時代的需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琴行也可定期對鋼琴教師進行音樂教師培訓,及時更新教師本身的知識儲備和提高自身技能;或進行教師間的聽課學習,相互之間學習,吸取他人經驗來完善自己。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教育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在21世紀已過去的十余年,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全球化經濟與網絡+1時代,它給中國音樂教育帶來更大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zhàn)。中國音樂界必須以開放的心態(tài)向教育界、哲學界、文化學界學習、共進,向世界多樣性音樂文化學習。同時將這些學習落實到實處,中國的社會鋼琴音樂教育還需要進行更多得改變,作為三線城市的泰州,其鋼琴音樂教育必然更是如此。從小小的練習曲開始,從娃娃抓起,從筆者自身做起,努力學習更多得專業(yè)知識來完善自我。網絡+1時代還可以、可能為社會辦學與學習跨越時空,含超民族,真正地實現“地球村”的多樣文化的近距離的親近學習模式提供通道與載體。
[1][8][9]管建華.中國音樂教育與國際音樂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1972年6月的“人類與環(huán)境會議”通過的《人類環(huán)境宣言》.
[3]陳其剛作詞; 陳其剛/馬文/常石磊作曲;劉歡/莎拉布萊曼演唱《我和你》.北京2008年奧運會專輯,2008.
[4]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記載.
[5]《新編說文解字大全集》編委會編著.新編說文解字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52.
[6]王光祈.歐洲音樂進化概論與中國國樂創(chuàng)造問題.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1977:77.
[7]黃自.怎么才可以產生吾國的民族音樂.見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1977:44.
[10]金錚.中國鋼琴教育民族化問題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6.
[11]馮效剛.20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音樂文化[D].南京藝術學院,2007.
[12]王笑祎.建國六十年中國鋼琴教育發(fā)展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13]陳雅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14]李松蘭.試論中國鋼琴學派的萌芽[D].四川師范大學,2004.
[15]蒿佳杭.分析社會鋼琴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黃河之聲,2015(13).
[16]陳瑛,蒿佳杭,陳琳,喻波.家長在孩子學琴道路上的輔助作用[J].戲劇之家,2015(20).
[17]張燕南.中國鋼琴音樂與鋼琴教育發(fā)展——二者歷史的鳥瞰[D].上海音樂學院,2010.
[18]吳曉娜,陳永.中國鋼琴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滲透”—由“中國鋼琴學派”想到的[D].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
薛蕾(1993—),女,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舞蹈學音樂教育方向碩士研究生。
遠方(1958—),男,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舞蹈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