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淺談柏拉圖的《法律篇》
于淼*1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柏拉圖的《法律篇》是在其晚年精力衰退的狀況下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其盛年時創(chuàng)作的《理想國》相比,無論是在思想的敏銳程度上,還是文筆的表達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導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律篇》的忽視。近幾年來,人們對柏拉圖的法律思想進行不斷的研究,在這過程中,存在對這部作品的批評和攻擊,盡管如此,《法律篇》仍然具有其重要作用。這部作品是在柏拉圖臨近死亡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應當受到我們足夠的關注和尊重。
關鍵詞:柏拉圖;法律篇;法哲學
柏拉圖的《法律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法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開端,它是西方法治思想的起點。在柏拉圖之前,有其老師蘇格拉底,在柏拉圖之后,有其學生亞里士多德,而柏拉圖正好處于二者之間,他在哲學史上可以說起到了承先啟后的作用。柏拉圖的著作有許多,其中能夠代表其政治社會理想的是其撰寫的《理想國》,而《法律篇》卻是他晚年所寫的面對現(xiàn)實的一部對話體的著作。這部作品通過對三個人討論法律的優(yōu)勢和劣勢以及制度應有什么樣的法律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從理性到法律的巨大轉(zhuǎn)折
柏拉圖所撰寫的《理想國》和《法律篇》最主要的一個區(qū)別,就在于城邦中法律所占據(jù)的地位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在城邦中,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大臣與人民,都必須服從法律,法律取代了《理想國》中的政府,也取代了《理想國》中的理性。
在立法的角度上,柏拉圖在《法律篇》中談及立法的過程中,不斷的強調(diào)了應該如何進行立法,以及立法應遵循如何的方式。柏拉圖強調(diào)“法律的方法部分地是說服,部分地是強制和懲罰”。在《法律篇》中,柏拉圖主張將說服與強制、懲罰結合在一起使用,而法律的內(nèi)容,則包含了政治制度、政體、教育、刑法等方面,在這些方面里,大多都屬于禁止性的要求與命令,也就意味著大多法律帶有強制性的意義。
在執(zhí)法的角度上,一個國家僅僅擁有立法的人是遠遠不夠的,柏拉圖認為立法的人總會消亡,而法律的捍衛(wèi)者永遠存在,這個捍衛(wèi)者必須由選舉產(chǎn)生,選出護法者,這些護法者的任務就是保護和執(zhí)行法律。
在守法的角度上,首先,立法的人要做到守法,服務于法律。其次,普通百姓要做到守法,而且要自愿的尊重和遵守法律。柏拉圖把法律比喻為一條神圣的繩子,在不斷調(diào)節(jié)整合人們行為的同時,還要用此來對社會的秩序進行不斷的維護。因此,如果一個人服從法律,他將避免法律的懲罰。“但如果他蔑視法律,他就承擔雙重懲罰,第一是出于眾神之手,第二是來自法律”。
柏拉圖建構的法律是城邦與理智的碰撞與融合,法治要以民主為前提,柏拉圖早期的“人治”到后期的“法治”,盡管城邦的建設仍然脫離不開“烏托邦”的設想,但是法治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是一種巨大的質(zhì)的飛躍?!耙磺械拈_端總歸是粗糙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便忽視它們的創(chuàng)造性。柏拉圖所說的話哪怕是加以一切必要的改正之后,其中仍然有某些東西是要保存下來的。”
二、柏拉圖《法律篇》對當代生活的啟示
柏拉圖在晚年的時候,對自己的理想國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變革,他把法律帶進了統(tǒng)治,將人治變革為法治,并認為統(tǒng)治者不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而應該成為國家以及法律的仆人。然而,柏拉圖所在的世紀與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所處在的時代背景的不同,導致了這種法理上的說服怎樣才能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呢?當我們閱讀柏拉圖的這篇《法律篇》時,需要面對這本書里細致入微的制度安排,繁瑣的就像是某種宗教的禮儀。統(tǒng)治者在《法律篇》中處于仆人的地位,對教育等方面承擔著重大責任,將法制與德性通過某種制度掌控著全局,并通過各個部分的細節(jié)部分滲透到國家的方方面面。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柏拉圖雖然在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國家的策略方面進行了變革,從人治變成了法治,但是他的法律的目的以及實施法律的立場仍然繼續(xù)了《理想國》的思想,其基本的德性的教育和建設國家的道路并沒有改變,僅僅將哲學王變?yōu)榱朔伞5@一點,已經(jīng)足夠使柏拉圖的思想有了質(zhì)的飛躍。
在現(xiàn)代生活中,中國的教育應該進行調(diào)整和變革,應該更注重德性的教育,并把它與實踐相結合,在借鑒西方思想的同時,結合中國本土的特點,繼承傳統(tǒng)中國留下的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出特色的中國式教育,讓人文精神深深的扎根于傳統(tǒng)中國的土壤。我們國家八榮八恥的提出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與柏拉圖《法律篇》中的“圣賢音樂”教育非常相似,這也在某種意義上證明了柏拉圖哲學思想的先知性。
柏拉圖的《法律篇》是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長的一部對話體的著作,從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它奠定了法理學的基礎,他的思想為人類國家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優(yōu)秀的模式,這就足以讓《法律篇》受到全世界的尊重,盡管柏拉圖存在的時代背景與現(xiàn)實狀況與現(xiàn)在不同,但這并不影響其先進性和理想性?!斗善肥菍艺w和模式的探究,這種方式,以法律為實現(xiàn)的前提,包含著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方向,正義的理念,人民的教育等各個方面。后人在通讀《法律篇》的過程中,要結合柏拉圖所處的時代及其個人成長情況進行思考,同時,對于自己所處時代及其背景進行結合,不斷的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
[3][英]泰勒.《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謝隨知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4][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冊).何兆武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
[5][古希脂]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
[6]羅素.西方哲學史(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691.
*作者簡介:于淼(1992-),女,漢族,遼寧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理論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9-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