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坤
(肇源縣文化館,黑龍江 大慶 166500)
?
淺論打擊樂在戲曲里的地位與作用
殷 坤
(肇源縣文化館,黑龍江 大慶 166500)
【摘要】在戲曲打擊樂中,類別較多,不論作為其音色、節(jié)奏曲譜還是演奏方式均尤為豐富,打擊樂不僅是原始的音樂,也是極其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音樂。打擊樂在戲曲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戲曲打擊樂在節(jié)奏方面尤為豐富,具備鮮明的音色,音響效果較強。
【關鍵詞】打擊樂;戲曲;地位;作用
戲曲除卻聲樂外,還包含器樂。假如說戲曲是詩和音樂的結合,那么器樂則為舞蹈或語言與音樂的融合。這是由于在戲曲表演中,唱與念完全音樂化,做與打也舞蹈化。但是所有環(huán)節(jié)都無法脫離戲曲樂隊的伴奏。并且,器樂對聲樂的完美展現(xiàn),也具有無法代替的作用。
打擊樂為透過擊打物的震動而發(fā)出聲音的樂器,其分成西洋打擊樂與民族打擊樂,而戲曲打擊樂在民族打擊樂中尤為關鍵。
我國打擊樂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期,就有鼓觀樂,在唐宋時期有西安鼓樂,明朝有十番鑼鼓,大致上以打擊樂作為主要的音樂方式。有些則為打擊樂聯(lián)奏,在古代的民間有絡樂,宮廷雅樂,都融入了打擊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則寫出“堂上坐個笙歌清,堂下立個鼓笛鳴”的美句。
戲曲藝術開始于宋代,元曲的產生則為我國首個戲曲的高峰。明清兩代則以昆腔、梆子、京劇為主,創(chuàng)造了包含打擊樂在內的完善的藝術體系,高腔作為戲曲聲腔的一種,其具有一個基本特征為通過打擊樂進行伴奏,有些劇種以打擊樂進行命名,比如河北梆子,由此可見,打擊樂在戲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戲曲中的文戲除卻伴奏演唱以外,還需適時通過曲牌或音樂襯托劇里的情感,因此被稱之為文場。
打擊樂通常多與武打動作結合,因此被稱為武場。打擊樂來自于生活及勞動,其作為歷史打擊樂前輩們的勞動成果,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結果。其通過眾多長短不一,節(jié)奏不同,強弱不等的鑼鼓點子、牌子以及混牌子結合而成。演奏這些鼓點則為打點,通過文字記錄成鑼鼓譜,念出來則被稱之為鑼鼓經或鑼經。所有鑼經都有其特有的名稱,比如“沖頭”、“叫頭”等名稱,有些與動作相搭配,比如“出手點”、“搜場”等,有些與其展現(xiàn)的情緒相關,比如“哭頭”、“亂錘”,有些則以樂器擊打的數(shù)量相關,比如“小鑼一擊”、“大鑼三擊”[2]。
打擊樂在戲曲藝術中極富特色,其通過特殊的節(jié)奏、音響將情感烘托出來,對氣氛進行渲染,結合唱念做打等不同方式,展現(xiàn)出各類音響的效果。不論是戲的開始還是結束,戲劇節(jié)奏都需透過打擊樂鑼鼓點進行統(tǒng)一,對于不同節(jié)奏和不同藝術方法而言,均需透過鑼鼓點進行結合,令戲曲形式始終貫通。
戲曲來自生活,其與生活又存在差異,透過戲曲特有的動作進行。戲劇的展現(xiàn)方式為唱、念、做、打,與之相符的打擊樂也是通過這些層面進行藝術的夸大,為劇情提供服務,渲染不同劇目的不同氛圍,展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情緒,不論作為角色的上下場,身段、臺步、唱、念、做、打,乃至舞臺氛圍的烘托以及各類音響的效果,均融合了鑼鼓進行伴奏。所以,打擊樂在戲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統(tǒng)一舞臺節(jié)奏
在戲曲樂隊中,打擊樂和管弦樂平分秋色。節(jié)奏作為音樂的生命力根源所在,節(jié)奏能夠擺脫旋律、和聲等元素單獨存在,可是其他音樂要素則無法脫離節(jié)奏,并且必須依附節(jié)奏而存在,假如稍稍改動節(jié)奏,則會令音樂的作品構架與意義產生較大的變動。打擊樂是節(jié)奏樂器,對節(jié)奏要求較高,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對比于能夠依照范樂譜進行演奏的管弦樂器而言,打擊樂極富生命力,不但沒有較為規(guī)范的樂譜,在演奏當中還存在較大的彈性、伸縮性與活躍性,并且與演員的眼、手、身法相結合,將輕重緩急完全展現(xiàn)出來。比如“四擊頭”需與“亮相”相結合。演員在舞臺中的動作必須干凈利落,姿勢需威武雄壯,恰恰由于節(jié)奏感較強,才能夠令戲曲表演有效展現(xiàn)出來。如果不具備鮮明的節(jié)奏,則會令演員無法繼續(xù)表演。所以,打擊樂不但把控了戲曲音樂的節(jié)奏,還將戲曲結構與舞臺節(jié)奏相融合。
(二)渲染氣氛,制造音效
戲曲在場次中的時空轉換、起承轉合,不同氛圍中的不同氣氛,均通過鑼鼓經由“鑼鼓經”進行渲染而表現(xiàn)出來。比如京劇中的《三岔口》,不存在唱腔,道白也較少,主要為演員的武打表演,而打擊樂透過“鑼鼓經”進行演奏,渲染出漆黑深夜中暗室里的氛圍,有力地展現(xiàn)出演員在摸撲、尋覓、翻打、碰撞、廝殺等動作,通過動彰顯靜,動靜結合,以聲造境,生境結合,具有十分感人的效果。因此有人將京劇《三岔口》稱之為武打與武場的完美融合。
戲曲鑼鼓不僅能夠模仿自然界中的不同聲音,還能夠在藝術上進行提煉并再造,制作出不同的舞臺音效。比如風聲、雨聲、雷聲、水聲、鳥鳴聲、馬蹄聲、炮聲、槍聲、兵器格斗聲、更鼓聲、更梆聲等,不但便捷且十分逼真,可以稱之為寫意傳神,具有一箭雙雕的效果[3]。
(三)表現(xiàn)情緒,表達情感
戲曲鑼鼓透過不同的鑼鼓經的演奏,能夠將人的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比如亂錘可以將人物焦躁不安的情緒展現(xiàn)出來。在京劇《空城計》當中,諸葛亮擔心司馬懿兵臨城下時,則會先奏出亂錘,將其焦急煩躁、心虛紊亂的情緒展現(xiàn)出來,隨后再奏出軟絲鞭二鑼的鑼鼓經,以體現(xiàn)出其已經想出了解決的方法,彰顯出自信的安定情緒。再比如在京劇《女起解》當中,蘇三首次上場時,幕中一聲“苦?。 彪S著深沉的鑼鼓經慢紐絲低虎音鑼的伴奏聲,蘇三緩緩上臺,透過其沉重的步伐,呆滯的眼光,結合鑼鼓經,展現(xiàn)出其凄苦哀怨的內心感受。比如哭頭,常常用在人物哭泣當中,其實則為唱腔和鑼鼓經的融合,展現(xiàn)出人物悲痛的情感。
戲曲藝術作為唱念做打不同技藝的融合,有效展現(xiàn)出打擊樂的作用成為戲曲藝術有別于其他藝術最突出的一個標志。戲曲最顯著的特點則為獨立運用大量打擊樂營造氛圍,展現(xiàn)出情感,體現(xiàn)出沖突的目的,打擊樂通過其鮮明的節(jié)奏,變化豐富的音樂語匯構成特有的藝術風格以及完整的有機體。打擊樂作為戲曲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不但令戲曲音樂的表現(xiàn)能力更加豐富,還對我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較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慶海.論打擊樂在戲曲中的作用與運用[J].戲曲研討.2014. (07):95-102.
[2]張井海.談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4.(06):138.
[3]張建軍.談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1.(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