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穎
(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江蘇 無錫 214000)
?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反思三大問
蔡 穎
(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江蘇 無錫 214000)
摘 要:筆者是一名普通高中的音樂教師,自參加工作以來,常被一些教學過程出現的現象所困擾: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課堂氣氛差、音樂基礎知識不足等。最后,我不得不反思:作為教師,我們真的去了解了學生的需求了嗎?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藝術
當前普通高中的音樂課設置了六大模塊,幾乎涵蓋了音樂的所有領域,且各有側重,既有利于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學習(如“音樂鑒賞”),又有重視參與實踐的鍛煉(如“歌唱”和“演奏”),更有交叉其他學科,注重拓展學生藝術視野、增加想象力及創(chuàng)作力的培養(yǎng)(如“音樂與戲劇表演”)。對于課程開發(fā)者們來說,可謂用心良苦。然而縱觀當下課程設計的實際情況,這六大模塊,我們教師大都以其中的“音樂鑒賞”作為必修,而輔以其他五個模塊中的任一模塊來作為選修。我不禁反思:這樣的設計安排,是否真的是我們教師聆聽學生意愿之后的結果呢?
我們常說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那么首先由我們來指定學生應該學習哪個模塊是不是不妥?六大模塊涵蓋面廣,各有千秋,加之每屆學生甚至每個班、每個學生的學習愿望都不甚相同,在還沒有對學生們的學習意愿加以搜集、整理、分析的前提下,就武斷下結論,會不會已然扼殺了學生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音樂教師應是音樂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策劃者、參與者和協(xié)調者,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反饋,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這是改變高中音樂教育現狀的重要保證。
為此,筆者針對音樂學習模塊的選擇做了一份調查問卷,并對全校高三12個班共計480余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文科班的學生傾向于音樂鑒賞、創(chuàng)作這類“靜”態(tài)的學習型課,而理科班則更傾向于歌唱和音樂與戲劇表演這種“動”態(tài)的活動型課。調查結果還顯示,愿意學習模塊中的“演奏”、“音樂與舞蹈”,乃至“創(chuàng)作”的學生也大有人在。有了這樣一份實實在在的調查報告,我們教師再對其進行梳理,并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模塊內容進行取舍、補充、重組、延伸,這才是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師生間的對話交流。事實上,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就是需要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和權力。
目前,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作為學生素質教育之一的高中音樂教育,開展起來確實是存在一定困難的。不得不承認,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兩大因素,即興趣和學習壓力,眼下的實際情況是前者多數還得屈從于后者,很多家長口中的“務正業(yè)”,便源于此。在一些家長、學生、甚至教師的心目中,所謂的“正業(yè)”即語、數、英等與高考掛鉤的科目,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科目顯然不在此列,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如果我們音樂教師僅僅仰賴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去學習,肯定是不夠的。筆者不禁再次反思:高中音樂教師如何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中真正不辜負素質教育對我們委以的重任呢?
音樂能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人類的自身塑造——這句話很正確,可它對備受升學壓力煎熬的高中學生來說太過空洞。誠然,高中生每天所面對的無非就是兩點:學習和生活。就學習來說,目前的形勢下我們不得不作出讓步,那么學生的生活呢?我們是否能把教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進行進一步的聯系和融合呢?學生也是社會人,他們也參與社會生活,這一點跟我們成人并無二致。學生們可以接觸到我們接觸的任何事物,同時也有自己的品味和喜好。耶魯大學的克雷格·奈特教授在他的系列講座《聆聽音樂》的開場對學生講了一段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雖然我不是很了解你們的音樂,但我認為,我可以通過教你們古典樂來讓你們通曉自己心中的音樂”。他沒有否定大多數學生對非古典音樂的偏愛,只是希望學生們通過學習去認識并理解他們自己喜歡的音樂,從而擺脫盲目,向理性地主動分析、探究音樂作品過渡。
高中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情感則更加豐富多彩,自我意識逐漸成熟,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音樂方面,高中學生的音樂認知開始從幼稚走向成熟,整體的感受把握能力進一步增強,對音樂的情感反應敏銳,已基本能綜合地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高中音樂課上死氣沉沉的氛圍?
如果你提問過你的學生回答問題,便不難發(fā)現,學生的音樂學習心理存在極大的壓力,怕答題,更怕答錯題,以至于不敢答題。細究下去我們會發(fā)現其實高中學生處于現實和幻想的交織期,雖然他們都已具備了從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想象的能力,可他們都更沉醉于個人、自我的音樂意識中,并且不太樂意把這種情感體驗公之于眾。究其根源,一方面是高中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樹立,二是出于對音樂語言的把握不到位,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學習經驗的短缺;當然,音樂作為一門情感藝術,學生們喜愛什么樣的音樂、選擇如何接受音樂的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個人感情傾向。因此,自尊、能力和喜好,這三者便是傳統(tǒng)高中音樂課堂無法活躍的“元兇”。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建議構建一個由學生參與自主管理的音樂學習群體,教師負責引導學生構建優(yōu)化的學習方式組合,通過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小組間的合作、交流乃至質疑、爭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學生則負責自我管理,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教師可以作為引導者和策劃者拋出了一個課題,而具體的實施者、參與者都是學生自己。蘇格拉底所說過:“教師的目的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我們教師的職責,“教是為了不教”,促使學生自己在探索中習得音樂知識,獲得音樂技能,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這將是筆者不斷努力和為之奮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