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 李彩興
【摘 要】 體育習慣是學生在不斷重復的練習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它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長。體育鍛煉對參與的個體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鍛煉能夠給個體的這些效益并不是憑空產生或通過一、二次的活動可以獲得的,它需要個體的親自參與并加以堅持。因此體育鍛煉只有成為習慣才能對人們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從“他律”到“自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穩(wěn)定到穩(wěn)定的過程。絕大多數學生沒有鍛煉習慣,“以靜代動”現象普遍,在家長、班主任、學生、體育老師相互埋怨聲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體育鍛煉習慣是終生體育的基礎。終身體育是民族素質的保證。通過調查分析和研究,讓學生道出自己心聲,是不想鍛煉還是沒有時間鍛煉,為初中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減少外界干擾提供理論依據;學習習慣難培養(yǎng)難道鍛煉習慣就好培養(yǎng)嗎?大家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看待初中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和重要性。為此,本文通過對我校學生(初中)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力圖發(fā)現問題,尋找緣由,探索出初中生養(yǎng)成生育鍛煉習慣的規(guī)律、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 初中生;家長;班主任; 鍛煉習慣;影響因素; 提高認識; 排除干擾
1.研究目的
體育鍛煉習慣不是憑空產生或通過一、二次活動可以獲得,他需要個體主動參與并加以堅持。學生只有養(yǎng)成長期體育鍛煉的習慣,才能保證在學校鍛煉的同時,離開學校時也能將這種習慣維持下去。通過調查分析探討,對我校學生“對癥下藥”,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為初中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減少外界干擾提供理論依據;逐步培養(yǎng)我校學生在校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消除父母、班主任、自身的錯誤觀念和行為;把體育鍛煉作為磨練自己毅力和克服“懶”的一個平臺;學生不能片面尋找原因和借口,學校、家長、班主任是變化的條件,自身才是變化的根本;充分利用體育中考50分作為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平臺;督促學生主動的參與體育活動,在校內80%以上的學生,在老師監(jiān)督下能積極主動的堅持體育鍛煉;讓越來越多學生離開學校時(周末和兩個長假期)堅持體育鍛煉。只有參與了,才能體會到“我運動、我快樂”,不能把體育愛好放在口頭上,要有毅力和實際行動才行,讓孩子在參與中逐漸培養(yǎng)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毅力和精神。讓每個學生享受一個快樂、和諧、美好的初中。
2.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嘉峪關市第六中學2015年初三畢業(yè)生和自己所帶班級在教學中的行為表現為研究對象。
2.1文獻資料法: 利用報刊雜志(剪貼,摘抄);學術報告(記錄);網絡科研(搜索,下載)等查閱相關資料,對目前的研究現狀作一個全面的了解,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2問卷調查法:從九年級16個班隨機抽出8個班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總人數368人;其中男196人 、女:172人;發(fā)放問卷368份,當場回收有效問卷368份,獲得學生反饋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
2.3本文還采用了: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教學經驗的反思、觀察法、訪談法、個案分析法等。
3.結果與分析
3.1學生現狀
(1)盡管體育中考2015年為50分,但大多數同學還是無所謂,老師盯著就練,顧不上盯就坐著休息,大多數同學把體育課當“自由活動課”,只要有練習任務,男生裝病請假、女生就是“特殊情況”不能運動。部分同學性格孤僻、不喜歡交流和運動、不合群、整天愁眉苦臉、上課有情緒、跑操沒精神、做操不用力、課外鍛煉不主動、在家懶的使不動……。從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長期觀察發(fā)現:大多“肥胖者”均不喜歡運動,好吃懶動,以靜代動。怕苦怕累,缺乏恒心和毅力,對老師的建議置之不理,甚至抵觸。出現了“學的不鍛煉、常鍛煉的不學、既學又鍛煉的少之又少、不學不鍛煉的在逐漸增多”的怪現象。
(2)2013年初三考生460人,體育中考免試的有86人。2014年我校體育中考成績全市倒數第一,2015學校期中測試:初三男365人, 引體向上141人是0分。初一男生398人,引體向上161人0分,初二男生417人,166人0分。所帶的初三6個班,沒有一個家長和我主動溝通孩子目前體育鍛煉狀況,也沒有學生主動和我商討選項;今年5月份舉行的球類比賽,每天人湊不齊,籃球隊,羽毛球隊、乒乓球隊、足球隊個別隊員不是班主任不讓來,就是家長不讓參加。
3.2 緣由分析
調查問卷是每位同學從自己真實的感受出發(fā),從自身鍛煉角度能真正反映家長、班主任、和自己的真實的觀念和行為,為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提供幫助。從我校調查問卷的數理統(tǒng)計可以看出:(1) 60.3%的父母,61.8%班主任認為學習可代表孩子的一切;(2) 72.3%的父母,79.4%的班主任,認為有沒有體育愛好不重要,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行;(3) 65.2%的父母,76.1%的班主任,認為堅持鍛煉費時費力,影響學習成績和名次;(4)有將近50%的學生怕苦、怕累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5)只有21.4%的學生認為父母抽時間常陪他一起參加體育運動;(6)35.6%的學生在小學就不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活動了……
從調查問卷的數理統(tǒng)計、比較分析中看出:絕大多數班主任、家長用自己的思想觀念對學生鍛煉理念進行長期腐蝕,對學生的鍛煉行為進行干涉和限制,學生的鍛煉積極性能高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班主任、家長對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觀念和行為,是學生能否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因素。
3.2.1我校絕大多數學生是酒鋼子弟,家庭條件優(yōu)越,獨生子女,嬌寵、懶惰、個性強、個人主義相對濃厚、逆反心理等造成對養(yǎng)成鍛煉習慣的難度加大。父母期望值較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絕大部分班主任和家長把體育鍛煉看作是玩,上網玩游戲也是玩它是體育鍛煉嗎?玩和體育鍛煉是一回事嗎?當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學習盡力了,厭學或不學時,性格內向,懶得不動,沒有體育愛好,家長會怎么想?這時候再培養(yǎng)體育愛好容易嗎?班主任為了班級考核、不讓體育積極分子參加學校代表隊。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體育鍛煉,沒有家長和班主任的支持是很難做到的。
3.2.2 健康第一“在中考”、“升學率”、“等級考試”、“期中、期末考試、和班級考核”等形形色色的排名下,竟然是那么蒼白無力。家長、班主任都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在孩子成長中,把體育鍛煉的熱情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中。學生不是在家就是在學校,在家父母是責任人,在學校班主任是責任人,有些學生“擠點”時間參與鍛煉活動,常被家長、班主任斥責為“貪玩”,“不好好學習”,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父母、班主任對孩子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行為。
3.3.3學生主動參與率低,把體育愛好只停留在“口頭”上,缺乏實際行動,“以靜代動”成為普遍現象,在實際行動中,怕苦、怕累思想嚴重,缺乏毅力和堅持,片面尋找原因和借口,不從自身找問題,不自我反省。
3.3.4提高班主任、家長、自身對鍛煉認識,統(tǒng)一思想,改變傳統(tǒng)觀念和行為,促進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學校、家長、班主任、自身提高認識,排除外界干擾,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通過體育中考這個平臺,家長、班主任、自身齊抓共促,關注學生的個性,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幫助學生克服懶散,怕苦、怕累的思想,先強迫學生堅持練習,培養(yǎng)興趣和愛好,這也是形成鍛煉習慣的開始階段,一般要經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慢慢的隨著水平的提高,對這項運動改變了看法,喜歡這項運動,積極主動去參與這項運動。
(1)利用中考50分不影響文化課總分,學校把早操、課間操改為練習中考項目,在年級組、班主任、家長、體育教師齊抓共管下,說服家長給每個學生投資一個足球,加大了足球練習密度,也可把足球當籃球用練習體會帶球跑。
(2)利用開家長會以體育中考為平臺,通過體育測試,讓家長、班主任、學校了解學生目前水平和態(tài)度。
(3)利用體育中考項目,成立特長興趣小組。在班級采用“3+5”活動練習小組,“3”是體育必考項目:由體育教師統(tǒng)一組織練習。“5”是選考項目可以從中任選一項,成立5個興趣小組,各組自選組長,由組長組織進行練習。
(4)學校用中考項目和標準統(tǒng)一組織體育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算在文化課總分里面,如不重視,影響班級、年級排名。
(5)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回家練習的任務,女生每天堅持做仰臥起坐,男生每天放學后在自家小區(qū)健身器上練習引體向上。
(6)利用體育教學,網絡、課外體育活動引導學生掌握鍛煉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在參與中獲得快樂,使學生在不斷提高中享受運動的樂趣。
(7)和好朋友一起運動,制定提高計劃,觀看體育賽事,利用視頻模仿動作,相互監(jiān)督;從小的目標開始;不要停止已經養(yǎng)成的習慣;一旦開始運動就獎勵自己;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去從事自己喜愛的體育鍛煉。
(8)重視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克服惰性,培養(yǎng)積極進取、勇敢頑強的品質。對那些怕吃苦、毅力較差的學生降低標準。如:長跑練習,跑不動的快走多走一圈,以治懶病。
(9)利用我?!凹斡P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開展體育興趣活動小組。定時間、定人員、定場地,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10)為了體育中考不影響成績,學校、體育教師教研制定計劃,16個班統(tǒng)一帶到操場,早操8個班練習足球繞桿練習,8個班練習長跑,由班主任負責監(jiān)督,清點本班人數,體育老師組織,年級主任監(jiān)督班主任,男生在田徑場外圈跑三圈,女生跑田徑場內圈,學生也相互監(jiān)督是否跑完全程,長跑和足球繞桿一周以后交換。
(11)學校、家長、班主任應加強合作和交流,學校歡迎家長來觀摩體育課,了解孩子的鍛煉情況,眼見為實,以求家長支持,解決學生“以靜代動”的問題。
(12)精心實施健身理念宣傳、大課間活動、體育競賽、初中升學體育考試、特長生招生、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六大工程”,改變學生鍛煉現狀,培養(yǎng)體育愛好,形成體育鍛煉習慣。
4.結論與建議
4.1許多專家、學者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都認為初中是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關鍵時期,最容易接受教師和家長的引導。況且初中也是身體生長發(fā)育和身體素質發(fā)育的敏感期,如果家長、班主任能再此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對今后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非常關鍵。只有提高大家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去參與體育活動,培養(yǎng)自己的體育愛好,享受運動的樂趣,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充分利用體育中考50分作為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平臺,班主任、家長齊抓共促,學生自覺鍛煉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增強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氛圍,同學們能夠積極主動的練習自己的弱項,發(fā)揚“拼”的精神。改變了我校2014年體育中考全市倒數第一的落后面貌。利用體育中考積極引導,鼓勵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習慣,在校內80%以上的學生,在老師監(jiān)督下能積極主動的堅持體育鍛煉,越來越多學生離開學校時(周末和兩個長假期)堅持體育鍛煉,只有參與了,才能體會到“我運動、我快樂”,不能只把體育愛好放在口頭上,要有毅力和實際行動。
4.2提高認識、排除干擾、培養(yǎng)興趣和愛好,為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奠定了理論基礎。家長、班主任、體育教師、自身在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上多探討、多交流、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改變錯誤觀念和行為、用實際行動去解決“相互埋怨”、 “光說不練”、“以靜代動”懶散行為和習慣。營造一個“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體育鍛煉,人人有責” 學校體育文化范圍,相互帶動,相互鼓勵,才能讓體育鍛煉的習慣一直延續(xù)下去。
4.3懶和運動這兩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懶是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腐化劑、絆腳石、障礙物。班主任、家長引導學生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用體育鍛煉的良方“治懶”最有效,要想方設法鼓勵孩子動起來。利用體育鍛煉磨練毅力,意志是克服懶惰的一種力量。學校、家長、班主任是變化的條件,自身才是變化的根本。
【參考文獻】
(1)楊文軒,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2)耿培新.體育與健康[M].七年級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全一冊.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12-6.
(3) 劉永和.學思結合做教研[R].蘭州交大東方中學:甘肅省教科所—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立項培訓會,2015-3-21.
(4)焦瑤光.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講座[R].蘭州交大東方中學:甘肅省教科所—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立項培訓會,2015-3-20.
(5)毛振明.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原理[R].西北師范大學教師培訓學院:甘肅省教育廳—“國培計劃(2012)”,2012-9-21.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號GS【2014】GHB1226)“影響初中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因素與對策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