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明
從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來看:自然地理深奧難懂,往往成為高一學生難以逾越的鴻溝;人文地理淺顯易懂,但知識龐雜,博大精深,讓部分高二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區(qū)域地理是個大籮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知識魚龍混雜,學生往往不得要領。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如何有針對性地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呢?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注重學生地理悟性的培養(yǎng)。
一、 分步教學養(yǎng)悟性
凡是具備較強悟性的人,都具有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在面對各種困難時,能冷靜地處理好各種事情。
如,高一學生一開始接觸地理就學習《宇宙中的地球》,其中的太陽高度、地方時、區(qū)時、晝夜長短、日界線、氣溫垂直遞減率等地理計算問題是整個高中地理學習的難點,許多學生聽不懂,不會算。教學中,筆者采用?“三步走”的辦法,幫助學生領悟知識,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第一步是課堂上采用多媒體和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生把這些抽象的知識聽懂。第二步是精選涉及到這些知識的典型例題,講深講透,并以點帶面,總結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第三步是布置適當?shù)挠柧氼},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鞏固和應用知識、形成地理能力的目的。
這樣教學,不僅多角度突破了地理學習的難點,而且?guī)椭鷮W生克服了學習困難,讓其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
二、用心感受養(yǎng)悟性
悟性重在一個“悟”字上。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就是要讓學生做地理的有心人,將日常眼見、耳聽、心想的東西和地理聯(lián)系起來,細心觀察,用心思考。
如,中央電視臺的晚間天氣預報主要是為公眾提供最新的天氣、氣象變化信息。學生若用地理眼光去看,就能從中看出里面涉及的天氣預報知識,災害預警情況,氣象云圖的變化,臺風、暴風雪、旱澇災害情況,尤其是天氣形勢分析圖中的冷鋒、暖鋒、臺風移動及其影響下的天氣情況等。
這樣的知識既動感又直觀。學生在看電視時若用心體會,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天氣系統(tǒng)知識便迎刃而解了。
三、注重實踐養(yǎng)悟性
悟性是從實踐中感悟出來的。
有一次,筆者帶學生到宋山公園去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山上有一塊巨大的巖石是屬于沉積巖中的礫巖。筆者馬上把學生召集起來,圍在這塊巖石旁邊,利用實物給他們講解礫巖的概念及形成過程。學生很容易理解了礫巖是粒徑大于2毫米的園狀和次園狀的礫石占巖石總數(shù)量30%以上的碎屑巖;礫巖中碎屑組成主要是巖屑,只有少量礦物碎屑,填隙物為砂、粉砂、黏土物質和化學沉淀物質。這些知識如果平時在課堂中講解,根本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換了一個場地后,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而且還邊聽邊拍攝了照片。
(作者單位:宜都市外國語學校)
實習編輯 孫愛蓉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