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世娥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边@句俗語出自《題西林壁》這首詩?!额}西林壁》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首古詩,全詩短短28個字,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教學時,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這種哲理美呢?
一、以“嶺”入境,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蘇軾的代表作品之一,細細品讀,字字珠璣,但教學中,教師不宜字字講解,句句聯(lián)想,而應采取抓重點字詞、整體聯(lián)想的方法,引導學生先整體感知詩句的意境美。
突破點是抓住“嶺”字教學。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畫山峰,大部分學生畫得險峻陡峭、崖壁高聳,突出了山峰的特點;接著,教師讓學生畫山嶺,絕大多數(shù)學生依舊畫的是險峻的高峰。這種情況完全在教師預料之中,因為平時學生接觸更多的是與“嶺”有關的詞語,如山嶺、丘嶺、崇山峻嶺等,但“嶺”是什么意思,很少有學生知道。于是,教師給學生講解了“嶺”的字義:“嶺”在金文和隸書中為“
理解了“嶺”字,學生對“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理解就不僅僅停留在“橫著看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上,而是結合這個字看出了詩人游廬山的角度,品出了詩人樂觀豁達、視野開闊的個性。隨著“嶺”字意思的突破,廬山或聳或連,或遠或近,或高或低,千姿百態(tài)的美很容易就被學生感知到了。
二、以詩悟境,參詳哲理
唐詩宋詞作為中華文化極其光輝璀璨的一部分,與它們所蘊含的哲學意味密不可分。因此,這首詩如果僅從文字通順、音調抑揚頓挫方面來理解,詩韻就會寡淡如水。
詩句的后兩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笔侨姷撵`魂所在。蘇軾自小飽讀詩書,又有報國之志,因與當朝主政不合而屢遭外放,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市)時,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窘,但他沒有畏懼與退縮,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溫飽。這段時期,他自號“東坡”,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隨后,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今河南省中西部)就職。此時,蘇軾已經47歲,一生宦海沉浮,佛教思想漸漸浸染其內心,并“給予他的創(chuàng)作很多的啟示”。因此,途經廬山時,詩人因景觸情,一揮而就,寫下這首“用禪典、禪語表現(xiàn)禪境”(上述引語出自陳曉芬.佛教思想與蘇軾的創(chuàng)作理論.文藝理論研究,1992(6))的千古絕唱。這不僅是他的精心力構,也是他參透世情的杰作,徹悟人生的妙句。
對于小學生,我們當然不必讓他們對蘇軾的這種人生思辨思想了解得這么透徹,對佛學思想理解得這么深入,但詩句中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真容的哲學思想“胚胎”,還是應該播進學生心田。
三、以讀促想,深化認識
誦讀是理解詩歌、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初步理解詩句意思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吟詠的方法進一步升華認識。比如,通過或搖頭讀,或高聲誦,或邊讀邊想,或邊讀邊演、邊讀邊畫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詩的音韻美;通過誦讀想象進一步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在完成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可以作必要的牽引,例如:遠看廬山是 ,近看廬山是 ,從高處看廬山是 ,從低處看廬山又是 ,天晴時看廬山是 ,下雨時看是 ,春天看是 ,心情好時看又是 。
葉圣陶先生認為,誦讀能在“不知不覺之間”把“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學生腦中有圖、眼中現(xiàn)物時,詩歌的哲理、意境等就融于他們心靈之中了。
(作者單位:宜昌市西陵區(qū)綠蘿路小學)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