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顧名思義應該是紙張出現(xiàn)以后的產(chǎn)物。但歷史資料表明,在造紙術(shù)發(fā)明前,古人便在金屬薄片或皮革上剪刻花樣。1966年,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鏤空刻花的皮革,是戰(zhàn)國時代的遺物。漢代到唐代,人們也把金銀箔鏤花后貼在器皿上或銅鏡的背面,用皮革制作刻花的禮冠等。紙張發(fā)明后,用紙剪刻花樣就簡便多了。南宋時,已出現(xiàn)了專門以剪紙為職業(yè)的藝人。宋代關于剪紙的記載很多,除了用于刺繡、雕花、印染等工藝,剪紙紋樣還出現(xiàn)在瓷器上,如茶盞和花
瓶等。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qū)出土的北朝時期的團花剪紙,是目前能夠看到的最早的剪紙實物。根據(jù)不同的用途和樣式特點,剪紙可分為很多樣式,比如窗花、墻花、頂棚花、燈籠花、門箋、喜慶花、鞋花、枕頭花等。窗花,無疑是剪紙藝術(shù)中的代表性種類。至于剪紙是何時貼上窗戶的,難以考證。明朝吳之鯨撰寫的《武林梵志》中說,五代十國吳越錢镠時期,“時人常以送禮紙花張之于窗”,這可能就是有關窗花的最早文字記載了。
窗花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北方農(nóng)村的窗戶過去多用紙糊,逢年過節(jié),除舊換新,嶄新的素白紙上貼一些色彩鮮艷的窗花,喜慶靚麗,人的心情也隨之歡暢。隨著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紙窗戶在現(xiàn)代基本消失了,但百姓們也遵守傳統(tǒng)習慣,在玻璃窗上貼窗花迎新年。南方也有不少地區(qū)流行窗花,如浙江永康、浦江,福建福清、莆田等,各地窗花都有自己的特點,為大家喜聞樂見。
窗花的形式多樣,在陜西西北窯洞,窗戶的每個格子幾乎都要貼上一副小窗花,中間組貼一副大的,四角還有邊角花,整個窯窗的窗花組合俗稱“窗云子”。山東農(nóng)村多是柵欄狀的直欞窗,于是就有了貼在窗欞的長條窗花。
窗花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貼近生活,圖個吉利。很多兒歌民謠都對過年貼窗花有過歡快的歌唱:“過除夕,貼窗花,貼的啥,喜鵲登梅笑哈哈。再貼一個大紅馬,馱著福字來我家?!薄斑^年啦,貼畫啦,滿窗子,都紅啦。貼個貓,貼個狗,貼個小孩打滴溜,貼個老猴抽煙斗,貼個沒牙佬滿窗走?!笨梢姡堷P呈祥、馬上有福、虎虎生威、玉兔迎春等等,各種吉祥題材都很受歡迎。除夕忽至喜慶來,千窗萬窗花兒開。窗花是送給窗戶的新年禮物,也寄托著人們對于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景。
窗花的作者多為農(nóng)村婦女。她們或許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心中的想法卻千千萬萬。拿起剪刀,疊起彩紙,三下兩下就剪出不同的花樣,變魔術(shù)一樣神奇。我的奶奶即是這樣心靈手巧的女人,她是剪紙的高手,不僅限于窗花,鞋花、枕花、圍嘴花,每種都能花樣翻新。秋后農(nóng)閑的日子,她戴上老花鏡,坐在堂屋的門前,拿出她的笸籮筐,剪刀、紙張、針線一一齊備。用剪刀剪出鞋花后,再一針一線開始她的刺繡,那是給外孫做的虎頭鞋?;㈩^怒目圓睜,栩栩如生。那時候的奶奶,是最慈祥溫暖的奶奶。拋卻了平日家長里短的細碎絮叨,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中,滿頭銀發(fā)和上下翻飛的手充滿詩情畫意。奶奶的名字里有個“梅”字,現(xiàn)在回想那樣的時刻,總有一個詞條件反射一樣跳到我的腦海中來——“一剪梅”?;㈩^鞋當然是成雙成對的,無論是窗花還是鞋花、福字喜字等等,都講究成雙成對,認為這樣吉祥。
剪紙的生命力經(jīng)久不衰,最重要的在于它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過去農(nóng)村清湯寡水生活的浪漫點綴。一張彩紙通過一把剪刀在手上開出花來,“花是有心草,怎么剪就怎么好;剪朵花,配只鳥,添枝加葉全靠巧”。據(jù)悉,現(xiàn)在許多中小學都開設了剪紙課程,節(jié)日慶典時,師生們自己動手剪紙裝飾教室,實在令人為之振奮。
“心靈手巧”,心靈了手才會巧,手巧了心會更靈。剪紙,不只是一種裝飾點綴,更是一種生活藝術(shù)。(古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