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猴頭菇又名猴頭、猴頭菌、刺猬菌、菜花菌等,為擔子菌綱齒菌科猴頭屬食用菌。本品呈白色,基部狹窄,上部膨大,周身布滿針狀肉刺,毛茸鮮活,酷似猴子腦袋,因此得名。
猴頭菇自古就被列為“山珍”,其肉質鮮嫩,滋味鮮美,清香可口,風味獨特,歷代將其與熊掌、海參、魚翅并稱為四大名菜原料。我國有許多菜肴以猴頭菇為原料制成,如黑龍江的“銀珠猴頭”、山東的“云片猴頭”、陜西的“紅燒猴頭”、湖南的“雞汁猴頭”、湖北的“瑤柱猴頭”等。猴頭菇烹調時需借助雞、鴨高湯提味。鮮品洗凈即可配料烹調;干品則需經熱水反復洗滌,再換水入堿加熱泡發(fā),直至完全松軟,然后洗去堿性,才可烹制菜肴。
猴頭菇入藥始見于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其性平味甘無毒,入肝、胃二經,可利五臟、助消化、補虧虛,用于神經衰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現代科學研究發(fā)現,猴頭菇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成分。猴頭菇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多糖、多肽及脂肪族酰胺類物質,它對艾氏腹水癌細胞脫氧核糖核酸及核糖核酸的合成,具有阻礙和抑制作用,從而可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和其他惡性腫瘤。猴頭菇對噯氣、泛酸、食欲不振、大便隱血等,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其所含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為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現介紹幾款用猴頭菇制作的保健食療,供大家參考。
猴頭菇粥 用猴頭菇150 g,粳米100 g,蔥花、姜末、精鹽、味精各適量。先將猴頭菇用溫開水泡發(fā),去柄蒂,洗凈,切碎,剁成糜糊狀,粳米淘凈后入鍋,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加猴頭菇糜糊,改以小火煨煮成粘稠粥,粥成時加蔥花、姜末、精鹽、味精,拌和均勻即成。用法:每日早、晚分食。功效:調補脾胃,促進食欲,防癌抗癌。適用于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竇炎及消化道癌的防治。
猴頭菇代代花粥 用猴頭菇30 g,代代花3 g,粳米100 g,精鹽、熟食用調和油、姜末、味精、食用堿各適量。先將代代花用水漂洗干凈,切成米粒大小。猴頭用熱水泡軟(第一次泡猴頭菇的水留著備用),撈出擠干,去根蒂,再換熱水泡發(fā),加入適量堿,反復數次,直至菌體完全酥軟撈出,再用清水反復洗去堿,切成塊。粳米淘洗干凈,與猴頭菇一同放入鍋中,倒入澄清的第一次泡猴頭菇的水,調入精鹽,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淋上熟食用調和油、姜末,蓋緊,小火慢煮1 h左右,揭開蓋,放入代代花、味精,調勻即成。用法:每日早、晚分食。功效:健脾養(yǎng)胃,理氣和中,護膜抗癌。適用于貧血、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竇炎伴腸上皮化生。
三七猴菇湯 用干猴頭菇100 g,參三七5 g,紅棗10枚,陳皮6 g,食用堿適量。先將干猴頭菇用熱水泡軟,撈出擠干,去除根蒂,再換熱水泡發(fā),加入適量堿,反復數次,直至菌體完全酥軟,撈出,再用清水反復洗去堿,切成薄片,備用。再把參三七洗凈,曬干或烘干,研為細粉,備用。陳皮、紅棗均洗凈,紅棗去核。然后再把猴頭菇、紅棗、陳皮一同入砂鍋,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煨煮1 h左右,至猴頭菇熟爛,將參三七粉拌入,調勻,稍煮2~3 min即成。用法:佐餐食,量隨意。功效:養(yǎng)胃活血,止血定痛。適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痔瘡出血等病癥。
海帶猴頭湯 用海帶20 g,猴頭菇30 g,熟地13 g,當歸12 g,桃仁9 g,紅花6 g,調料適量。先將熟地、當歸、桃仁、紅花加水煎熟,過濾去渣。然后把藥湯加入海帶、猴頭煮熟,調味即成。用法:佐餐食,量隨意。功效:滋陰養(yǎng)血,散結行瘀。適用于冠心病、食道癌患者。禁忌:產后、病后不宜服用;脾胃有寒、中焦虛滯者慎用。
白芍燒猴頭 用白芍30 g,鮮猴頭菇500 g(干品用100 g),腐竹100 g,水發(fā)冬菇、花生油各50 g,姜2片,蔥白10 g,調料適量。先將鮮猴頭切片,在鹽沸水中焯過。腐竹切成4 cm的段。然后把白芍加水煎出藥湯150 g,瀝湯去渣。最后把炒鍋放火上,倒入花生油,燒熱,下姜片煸赤,入蔥白略煸,倒入猴頭片、腐竹,加料酒、精鹽、白糖、藥湯,酌加些水,燜燒20 min,調味精,勾水淀粉,淋麻油,顛翻幾下即成。用法:佐餐食,量隨意。功效:緩痙、消炎、止痛。適用于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