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琳張麗偉
(1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2;2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發(fā)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胡曉琳1張麗偉2
(1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2;2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發(fā)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院內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35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1組和對照2組,每組45例。實驗組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對照1組為慢性肝炎非肝硬化患者,對照2組為恢復期患者。通過檢查資料分析對比3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和HBV DNA檢查結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各項肝功能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實驗組患者HBsAg>1000COI的人數占88.89%,明顯高于對照1組。實驗組患者中HBV DNA>5 lg拷貝/mL的占31.11%,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家族史、病程、垂直感染、HBsAg>1000COI、HBV DNA是誘發(f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因素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習慣的不斷變化,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提高。肝硬化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其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分析肝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可以明確乙型肝炎的發(fā)生機制,指導醫(yī)師正確識別肝硬化的高危因素[1]。本研究選取院內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治療,通過分析取得不錯的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院內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35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1組和對照2組,每組45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52.1± 8.4)歲。對照1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4.6±7.2)歲。對照2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53.8±7.9)歲。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實驗組患者納入標準:HBsA呈陽性,有失代償期的肝硬化臨床表現。對照1組患者納入標準:HBsA呈陽性,無肝硬化表現。對照2組納入標準:無任何肝硬化的表現,HBsA陰性、抗-HBc陽性、
HBV DNA陰性。采用詢問和病例分析的方式,對比分析三組患者的臨床檢查資料。
1.3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數據采用軟件SPSS18.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例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進行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三組患者垂直感染對比:實驗組患者垂直感染41例,占91.11%;對照1組患者垂直感染39例,占86.67%;對照2組患者垂直感染24例,占53.33%,實驗組和對照1組明顯高于對照2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患者各項肝功能指標情況對比:實驗組患者總膽紅素(34.2 ±63.7)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77.4±165.2)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83.5±147.7)U/L,白蛋白(34.8±6.3)g/L,球蛋白(34.6±6.3)g/L;對照1組患者總膽紅素(13.4±11.5)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75.8±132.6)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65.2± 134.5)U/L,白蛋白(40.3±4.5.3)g/L,球蛋白(29.3±5.7)g/L;對照2組患者總膽紅素(11.3±5.4)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1.4±15.6)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21.8±11.6)U/L,白蛋白(40.1±3.8)g/L,球蛋白(28.2±4.6)g/L,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HBV DNA結果分析:HBeAg陽性患者中的HBsAg和HBV DNA 呈負相關,而陰性患者中和HBV DNA呈正相關。實驗組患者HBsAg>1000COI的人數占88.89%,明顯高于對照1組。實驗組患者中HBV DNA>5 lg拷貝/mL的占31.11%,明顯低于對照1組患者的57.7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資料顯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發(fā)病與患者的年齡無關,與感染的途徑和時間有關,感染的時間越長,肝硬化的發(fā)病率越高[2]。女性患者的雌激素受體α基因的多態(tài)性與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存在一定的關系。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發(fā)病主要是由于病毒的持續(xù)感染造成機體的免疫體系缺陷,進而導致肝細胞逐漸壞死,其他細胞因子不斷刺激肝星狀細胞,造成肝內纖維組織增生[3-4]。文獻分析顯示[5-6],肝硬化的發(fā)生與高病毒載量具有正相關性,HBeAg、丙氨酸轉氨酶和HBV DNA是肝硬化發(fā)生的獨立預測因素。而家族史、嗜酒、HIV感染等也會誘發(fā)肝硬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各項肝功能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實驗組患者HBsAg>1000COI占88.89%,明顯高于對照1組。實驗組患者中HBV DNA>5lg拷貝/mL的占31.11%,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家族史、病程、垂直感染、HBsAg>1000COI、HBV DNA是誘發(f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1] 黃海輝.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臨床與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10):10-11.
[2] 汪鑫,彭春仙,葉程軍,等.肝硬化患者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169-173.
[3] 張國順,馬利轉,玉蘭,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復發(fā)作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0,8(3):193-195.
[4] 劉穎,樊蓉,陳簡,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關肝硬化患者的腎功能及危險因素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4(4):472-476.
[5] 伍媛,肖春花,利旭輝,等.阿德福韋酯治療非酒精性肝硬化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療效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4,28(3):280-281.
[6] 蘇毅,李傳騰,劉玉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發(fā)生肝硬化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0):2500-2502.
R512.6+2
B
1671-8194(2016)28-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