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一座城市的歷史與記憶,永遠離不開與老城廂的關聯(lián)。它是城市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區(qū),更是一個特定且永恒的文化話題。如今,在上海,乘著地鐵,就能來一次精彩的老城廂之旅,去走一走,看一看這個代表了上海的昨天、今天甚至明天的“活著的文物”,以此感受海派文化所特有的風韻與魅力。
說起老城廂,不得不先提一些歷史知識。老城廂周長7公里左右,城里面積約200公頃。就在這面積不大的老城里卻有著路、街、坊、里、弄等大小道路數(shù)百條。在這里,大路連著小街、大街橫穿小路、街上有坊、弄中有里、弄通里、里通街、街通路……可以說,老城廂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圖”,將它悠長的歷史風情和風貌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它存在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自元代以來直至民國初年,它始終是上海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所謂老城廂中的“城”,指的是城墻以內(nèi)的部分,“廂”指的是城墻以外較熱鬧的部分。
上海開埠后,城墻日益成為上海縣城步入近代化的障礙。辛亥革命后城墻被拆除,縣城與租界及城外華界連成了一片。上海襟海帶江,元初由海運漕糧興起的沙船業(yè),溝通了南北航線和長江、內(nèi)河、遠洋航線,促進了上海地區(qū)貿(mào)易和舊式金融業(yè)——錢莊的發(fā)展。清代出現(xiàn)“以敦鄉(xiāng)誼,以輯同幫”為宗旨的會館公所組織,成為老城廂一大特色。商船會館、潮惠會館、三山會館、四明公所等在上海經(jīng)濟活動中曾產(chǎn)生很大影響。老城廂地區(qū)教育事業(yè)源遠流長。宋末設置鎮(zhèn)學,元初改為縣學,經(jīng)歷代擴建和修整日趨完善。明清時期創(chuàng)辦不少制度完備的書院,龍門、蕊珠、敬業(yè)、梅溪四大書院最負盛名,推動了上海文教事業(yè)的普及和發(fā)展。清末廢除科舉,書院逐漸為新式學校取代。
老城廂地區(qū)薈萃了眾多名勝古跡。豫園、露香園、也是園、日涉園等私家園林不僅有樓臺亭閣之勝,而且有山水自然之美;城隍廟、白云觀、沉香閣等寺廟的殿宇建筑和佛像造型均體現(xiàn)了精湛的建筑技巧和雕塑藝術;而豫園更是經(jīng)多次修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了上海旅游的地標之一。
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廂地區(qū)雖然處于上海市中心,但城市現(xiàn)代化的步伐卻始終比鄰近市區(qū)稍慢一些,從而形成了區(qū)別于舊上海租界地區(qū)的另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凡在上海居住多年的市民幾乎都對老城廂留下過相似的印象——無論從哪個方向進入該地區(qū),都會產(chǎn)生一種時光倒流、恍若隔世的錯覺:眼前只見一條條窄窄的馬路,沿街到處是一排排連綿不斷的建于民國初期最富于上海特色的里弄建筑。只需隨意進入中華路、人民路旁的任一條小巷,必然會發(fā)現(xiàn)那里簡直可稱為另一片天地了,原來在這個世界聞名的繁華都市的中心地帶,居然還存在著類似于江南水鄉(xiāng)風格的民居。有人認為老城廂里的房子基本屬于帶有海派特征的吳文化建筑,并將老城廂的城市布局歸納為:小街、小巷、小商品、小市場。毫不夸張地說,上海人心中的童年印象無不直接或間接地與老城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老城廂的獨特風貌,已成為上海人永不磨滅的溫馨記憶。
白相城隍廟
在上海的文化語境中,老城廂的第一代表莫過于城隍廟。而城隍廟并不僅僅只是一個道觀,而是涵蓋了城隍廟、豫園和伴生共存在它們周圍百態(tài)百業(yè)的商店。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因此,在滬語中,“白相城隍廟”向來有著特殊的含義,“白相”是一種放松、游玩、盡情的吳地方言,以城隍廟為代表的老城廂,可以說是上海市民休閑、娛樂與購物的一塊寶地,融入了傳統(tǒng)風土人情的自覺意識,又不忘對都市風尚與城市精神的細細探尋。
乘坐地鐵10號線,到達了“豫園”站,也就開啟了海派老城廂的文化之旅。有趣的是,在這座以江南名園為名的地鐵站內(nèi),處處可見老城廂的文化語境與歷史風貌,因此,這一站也是形形色色的上海地鐵站中頗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車站之一。
在豫園站內(nèi),墻壁上是十分精彩的畫作,那是93歲高齡的我國著名連環(huán)畫藝術大師賀友直先生的杰作——《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事實上,在上海的各條地鐵線站臺上,共計有51幅藝術壁畫亮相,成為一道時尚文化藝術風景線。這些車站的壁畫浮雕無不與周邊地域文化遙相呼應,融為一體。如7號線龍陽路站設置的海派名畫家陳家泠創(chuàng)作的“花間飛舞”銅板壁畫,展現(xiàn)田園風光;9號線馬當路站則設置“午后陽光”不銹鋼氟碳漆噴壁畫,講述海派傳統(tǒng)石庫門如何變身時尚“新天地”;9號線徐家匯站的“海上印象”大型絲網(wǎng)印刷壁畫,則以跳躍的光點展示徐家匯的現(xiàn)代繁華,以歷史建筑背景體現(xiàn)文化底蘊;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的大型浮雕名為“知識之梯”,通過活字印刷、藏書等資料展示中華五千年文化;1號線陜西南路站則邀請名畫家汪觀清先生創(chuàng)作了“江山如此多嬌”大型壁畫;2號線靜安寺站則有根據(jù)聞名遐邇的“靜安八景”而創(chuàng)作的大型石雕壁畫……在這其中,10號線豫園路站將賀友直老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老上海360行搬上墻頭,無疑體現(xiàn)了濃郁的老上海風情,191平方米的面積也創(chuàng)下新線壁畫之最。
在這片壁畫墻上,賀友直先生以其獨特的白描手法,創(chuàng)作了記憶深處的老上海人物群像,他們無論男女老幼,都自民間來,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即將消失的傳統(tǒng)行當,老先生的畫筆一一捕捉,精準描繪,為乘客們展現(xiàn)了上海百年來升斗小民的普通生活,充滿著濃濃的生活趣味與歷史情懷。而這些生動傳神的人物形象,無一不來自生活,甚至在今天,依舊以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在老城廂的日常生活里,生動、世俗而精彩地展現(xiàn)著。讓乘客尚未走出車站,已能感受到濃郁的老城廂文化風貌與歷史特色,真可謂“畫筆亦史筆”了!
走出豫園站1號口,往前步行數(shù)十米,一座牌樓立于眼前,那就是“豫園商城”了,走進該區(qū)域,也就開始了“白相城隍廟”的奇妙旅程。
提起城隍廟,最著名的無過于豫園了。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于明代,截至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jīng)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豫園當時占地70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并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直至今日,豫園是上海保存最完整,也是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江南古典園林。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金魚池,假山石,古戲臺,點春堂……曲徑通幽,移步換景,可謂美輪美奐。豫園不僅有著精致的古典園林氣質(zhì),更有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淀,這里不僅是上海昆曲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上海畫派從創(chuàng)立到興盛的重要見證者。每回走進豫園,總有著目不暇接,觀之不足的神秘感與喜悅感,很難用語言形容這種天人合一,林泉臥游的超脫境界會給人心靈何等蕩滌與美好,只感覺春夏秋冬,四時之景不同,而內(nèi)心的感悟與感動,也隨之而變化無窮。豫園是永遠也逛不完,看不夠的。
豫園的后門緊連著大名鼎鼎的城隍廟。城隍廟是上海著名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到清代道光年間,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筑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3.3萬多平方米。如今,城隍廟幾經(jīng)興廢,恢復了往昔的繁華熱鬧,一年四季香煙繚繞,肅穆莊嚴,香客絡繹不絕。值得一提的是,供奉城隍爺?shù)拇蟮钏闹埽兄袊嫶蠹掖鞫匕钕壬鷦?chuàng)作的大型壁畫《群仙欣會圖》,自稱“民間藝人”的戴敦邦先生是當代人物畫巨匠,所繪作品皆立足于唐詩宋詞、古典名著、仙佛人物等題材,從藝60多年來佳作無數(shù),被譽為最具“中國派頭”與“華夏神韻”的一代宗師。他所繪制的壁畫,張掛于城隍廟大殿四周,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到十二元辰,門神、土地,諸多道教神仙都欣會于此,濟濟一堂,情態(tài)生動,氣韻萬千,觀之令人聯(lián)想起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等民族繪畫經(jīng)典,可謂一脈相承,發(fā)揚光大。不少“白相城隍廟”的游客見之,常常流連駐足,嘆為觀止。這也是城隍廟新添的一大文化景觀,融宗教、藝術、文化于一體,堪稱新時代的大手筆。
豫園。
三絲眉毛酥。
品味名小吃
除了寺廟與園林,城隍廟也是有名的商業(yè)中心,各家老字號云集,品種豐富,目不暇接。除此之外,城隍廟更是小吃的王國,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松云樓的八寶飯、南翔小籠、寧波湯團和酒釀圓子等,都是游上海不可錯過的美味小點。除了本土特色的小吃,在城隍廟這一帶還洋溢著來自各地不同的特色滋味,沿線蜿蜒曲折的老街上舉目可見各式酒樓,餐廳,食店,在比肩接踵的人流中到處可見手捧剛出爐的包子、酥餅,這一切都使這里成為上海這個城市中經(jīng)久不衰的又一個“美食天堂”,各式誘人的滋味都在不斷詮釋著“老廟小吃”“海派菜點”的內(nèi)涵,在這片古意盎然,游人如織的歷史名勝中,繼續(xù)沉積他的特色風韻。
聞香留步名酒樓,知味停車綠波廊”,綠波廊是城隍廟的老字號,始于明嘉靖年間,處在上海老城隍廟的九曲橋畔,是上海的招牌餐館之一,很多外國領導人都來這里吃過飯,慕名前往的游客很多,尤其是外國人;這里中午和晚上總是門庭若市,做的本幫菜很地道,濃油赤醬,各色點心更是聞名遐邇,迷你粽、素菜包、小籠包等,制作精良,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三絲眉毛酥,外形纖巧猶如一道彎彎的秀眉,外層酥皮層次清晰,輕脆細致,內(nèi)餡有豬肉絲、香菇絲、冬筍絲,一口咬下去,松脆的酥皮與鮮美的餡料在口中交融;還有因克林頓而出名的桂花拉糕,清涼爽滑。九曲橋畔,波光盈盈,一壺好茶,一客點心,綠波廊給人的回憶正是舌尖上的無窮享受。
松月腐乳肉。
春風松月樓市上海老字號的素菜館,經(jīng)典菜松月腐乳肉,以素仿葷,做出來的“肉”有皮有肥有瘦,一嘗傾心;還有“素蟹粉”,以土豆、胡蘿卜等為原料,充分發(fā)揮素菜本身的鮮味,加之糖、醋、姜等調(diào)味,模擬蟹粉之美味,鮮腴逼真而無腥味,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佳品菜肴。再如獨特的海棠糕,做法地道,香、糯、燙、甜,每每一出爐就排起長隊一搶而空,甚至有人說,哪怕不買,光是看著老師傅在那烘糕,都是一種享受;而它家的素菜包更是名聞遐邇,十分受人歡迎,是用精白面粉做皮,餡心則是用青菜、面筋、冬菇、冬筍、五香豆腐干剁碎后配以香油、糖等調(diào)味品制成,將包好的素菜包上籠蒸熟后,皮白松軟,餡心則綠中生翠,鮮艷悅目,一開籠就滿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百吃不厭。
曾經(jīng)上過央視《舌尖上的中國》而聞名的本幫菜老字號“上海老飯店”,一道扣三絲令全國人民為之垂涎,更何況其本身就是本幫菜的發(fā)源地與集大成者。水晶蝦仁,八寶鴨,油爆蝦,蟹粉豆腐,松鼠桂魚,八寶辣醬,蝦子大烏參……無一不是上海人喜愛的桌上美味佳肴。大菜精彩,小吃更是一流,寧波湯團店的豬油芝麻湯團皮軟糯餡香甜不黏牙,更有每天限量供應的鴿蛋圓子,小小的糯米團里一口薄荷糖漿,酷暑天吃了頓覺暑意全消,神清氣爽。再如終年排著長隊的南翔饅頭店,所供應的小籠包皮薄餡多汁滿,入口鮮香,令人難忘。
曾幾何時,逛城隍廟,品味美食是老上海人的一項“保留劇目”,家家戶戶,無論遠近,在記憶深處幾乎都有全家老小趕廟會,吃小吃的珍貴回憶。如今,一部地鐵,輕松抵達,古今中外,上下百年,使人無不盡收眼底,盡嘗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