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米深
?
清源(組詩)
◎三米深
曠野上只有一匹馬
這是一匹想象中的馬
眼神里透著孤獨
曾經(jīng)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
曾經(jīng)意氣風(fēng)發(fā)
一聲長嘯,越過萬水千山
而我只看見一匹馬
在一幅畫里,獨立荒原
身后是長河落日
畫家畫了一輩子的馬
老馬識途,他決定
讓最后一匹馬告老還鄉(xiāng)
可是何處是歸途
畫家畫的其實是自己
黃昏時的回望
一匹馬跑過了一生
悲歡離合在路上
酸甜苦辣都在筆墨濃淡間
畫家要畫下的其實是
看不見的命運
一個人俯身親吻了大地
題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福建
閩安水師左右營官兵隨沈葆楨赴臺抗日,部分將士
為國捐軀。他們的遺骸用陶罐運回故里,葬于福州閩
安虎頭山,形成戍臺將士墓群。
懷著一腔熱血跨過海峽
只把白骨帶回家鄉(xiāng)
135罐遺骨,整齊地種在
虎頭山上,135座墳
像135個不起眼的饅頭
好在墓碑記住了
他們的姓名和原鄉(xiāng)
好在青山收留了他們
140年的孤寂
他們像排好了隊列
隨時等候出征
他們在馬江邊上目送流水
默默地走向海洋
他們有各自的兒女情
和不輕彈的男兒淚
共同的家國夢
讓他們戰(zhàn)死孤島
135位將士,并沒有長成
135棵大樹,135個靈魂
只有2.84千克的重量
但足以讓后人聽見
草木深處年輕的心跳聲
古人指路的方式
就是在石頭上刻字
有時石刻還在
所指的地方卻不在了
總有好奇的游客
沿古人的路往前走
結(jié)果路還在
游人卻消失了
并不是每一條路
都能回頭
人生的道路
已悄悄發(fā)生了變化
沿古人的足跡
也許可以穿越回古代
順著仙人指的路
可以平步青云
人們習(xí)慣了
一條路走到底
卻再也找不到
回到現(xiàn)實的路標(biāo)
是古人還是我們自己
欺騙了自己
指路的人
原來也是迷路的人
在伊拉克納杰夫
有世界最大的公墓
和平之谷
西邊瀕臨大海
東部與城市接壤
這條悲傷的峽谷
還在繼續(xù)向北延伸
墳?zāi)怪g
形成了街道和巷子
仿佛寧靜的城市
公元六世紀(jì)起
陸續(xù)有六百多萬逝者
在這里安息
來自各地的穆斯林
常常到這里“游墳”
一個失去三個孩子
的伊拉克母親
把孩子埋在同一間墓室
三座墓碑
就是她的三個孩子
她說:“每周四
或隔一周,只要我不累
沒生病,我都會來
我想坐下來
跟他們說說話”
好像孩子們還活著
孤獨的母親為他們
準(zhǔn)備好了鮮花和食物
無盡的悲傷
早已將她埋沒
和平之谷之外
依舊是戰(zhàn)火紛飛
不斷有無辜的平民
被送到這里
歸于塵土
而這座不斷擴張的
悲情城市
還能容得下多少
沉重的淚水
和一望無際的祝福
責(zé)任編輯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