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周南·卷耳》
卷耳,《爾雅》中稱之為“蒼耳”,《本草綱目》稱其為“葈耳”。蒼耳的果實布滿倒鉤刺,常附著在獸類的皮毛或人類的衣物上借以傳播。它非中國原產(chǎn),但早在古代時就經(jīng)由牲畜買賣傳入中國,即《博物志》所云:“洛中有人驅(qū)羊入蜀,胡枲(即蒼耳)子多刺沾綴羊毛,遂至中國。”因此,蒼耳又稱“羊帶來”。
蒼耳是古時候常見的一種野菜,采其幼苗嫩葉炒熟,可以食用,但“滑而少味”,應(yīng)該是窮苦人家的菜蔬,或年歲歉收時的救荒食物。古代婦女常背負頃筐(斜口筐)在野地采集野菜,即詩中所謂“采采卷耳,不盈頃筐”之意。詩中稱采摘卷耳的婦女心不在焉,總是采不滿筐籃。
蒼耳的繁殖力與適應(yīng)力強,現(xiàn)已遍及中國各地。農(nóng)歷四月,蒼耳結(jié)子,形狀如古代婦女的穿耳飾珠(耳珰),因此又名“耳珰草”。蒼耳的種子炒至微黃后,去皮磨面,可烤成燒餅或蒸熟食用。
除了食用,蒼耳的嫩葉還可用來制作酒曲?!睹t(yī)別錄》已把它記載為藥材,主治一切風(fēng)邪。杜甫的《驅(qū)豎子摘蒼耳》一詩中有:“卷耳況療風(fēng),童兒且時摘?!币粊碚f明盛唐詩人杜甫平常也采摘蒼耳作菜肴;二來說明蒼耳也用來治病。
蒼耳又稱“葹”,如《離騷》中所云:“葹菉以盈室兮。”這其中的“”也是一種植物,叫蒺藜,兩者的種子都有刺,均被視為惡草,用以比喻小人;與蕙、蘭等用以比喻君子的香草相反。
【植物小檔案】
學(xué)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科別:菊科
別稱:金蓮兒、水荷
一年生草本植物,被短毛。葉片呈三角狀卵形,長9厘米~20厘米,葉片兩面有濃密被毛;葉緣呈不規(guī)則鋸齒形。雄性的頭狀花序呈球形,頂端尖,有微毛,花冠為白色。雌性的頭狀花序呈橢圓形,外層總苞片小,內(nèi)層總苞片呈囊狀。果實無柄,由硬化的總苞所包被,呈長橢圓形至卵形,長1厘米~1.8厘米,徑0.5厘米~1.2厘米,密被毛,并疏生具鉤狀的苞刺,上端有長喙。原產(chǎn)于歐洲至東亞,現(xiàn)分布于國內(nèi)大部分省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