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澤鵬
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威尼斯商人》,1596年),法國作家莫里哀筆下的阿爾巴貢(《吝嗇鬼》,1668年)、巴爾扎克筆下的格朗臺(《歐葉妮·格朗臺》,1833年),俄國作家果戈里筆下的普柳什金(《死魂靈》,1842年),短短250年間,四個性格相近的吝嗇鬼形象卻能相繼深入人心,不可不謂是西方文學(xué)史上的一大奇跡。四大吝嗇鬼中,夏洛克與格朗臺,各有一女;阿爾巴貢有一子一女;普柳什金有一子兩女,但幼女早逝,并未在文中出場。四本書中都涉及了吝嗇鬼們的女兒與別人私定終身的情節(jié)——杰西卡(夏洛克之女)、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普柳什金之長女)分別與羅蘭佐和一個軍官私奔;艾莉絲(阿爾巴貢之女)與管家法賴爾暗中定下愛的盟約;歐葉妮·格朗臺(格朗臺之女)被堂弟夏爾之風姿所惑、芳心暗許,并進而與之相戀,互相向?qū)Ψ桨l(fā)出了“永遠屬于你”的誓言。本文試圖通過對四大吝嗇鬼的女兒們的情感問題進行梳理,分析為何在婚姻問題上,她們會與父親產(chǎn)生矛盾,并進而反抗其權(quán)威。
首先,女兒們與他人私定終身之所以與父女親情直接沖突,與母親們不在場有很大的關(guān)系。杰西卡、艾莉絲、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三人的母親都早逝,并沒有在書中出場。而歐葉妮·格朗臺的母親雖然并未早逝,但因為身體以及心性上的柔弱,她對家庭的控制力,遠遠不及其丈夫格朗臺,甚至她本人都完全屈從于丈夫的淫威——“早已給他壓迫得成了百依百順的奴隸”。因此,杰西卡等人不得不擔負起家庭女主人的部分角色,這對一個年輕小姐來說,既無趣,也不浪漫,甚至可能會耽誤她們的終身大事。而且,這種角色的承擔,讓父女在發(fā)生矛盾之時,失去了緩沖的余地。盡管女兒們代不在場的母親行使了部分女主人的職權(quán),但很明顯,她們自己的婚姻是被排除在該職權(quán)之外的,所以,在夏洛克、阿爾巴貢、格朗臺、普柳什金他們四人的家庭中,女兒們的婚姻問題這本該由母親來操持的大事也就完完全全被置于父親們的權(quán)威之下。然而,夏洛克與普柳什金顯然忘了自己在為女兒擇婿這方面的責任,也忽略了女兒感情方面的需求,這種忽視既為杰西卡、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與人私奔埋下了伏筆,也為她們的私奔行為做出了充分合理的解釋。阿爾巴貢貌似關(guān)心兒女的婚事,早早地為兒女操持婚姻大事,但實際上他只是為了讓子女早點結(jié)婚,不再花他的錢,所以他可以為了“不要嫁妝”這一理由選一個女兒明顯無法接受的人。這種婚姻與艾莉絲對感情的預(yù)期顯然是有差距的,即使她未與法賴爾相愛。
格朗臺則與另外三個吝嗇鬼恰恰相反,他把女兒看管得過于嚴格,為了把歐葉妮培養(yǎng)成跟他一樣的守財奴而煞費苦心。他小心地注視著家中的每一個人,用自己的思想去操縱妻子與女兒,扼殺了家人的生命活力與天性。正因為此,至少在感情問題上,歐葉妮是四大吝嗇鬼的女兒中最富有悲劇性的——同樣是與愛人私定終身,杰西卡、艾莉絲、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起碼都做到了有情人終成眷屬,歐葉妮卻只能在初戀被犧牲之后,成為追逐金錢的人的獵物。綜上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是女兒們對感情、婚姻的需要與父親對其需要的忽視、不尊重之間的矛盾,迫使女兒們只得暗中與人締結(jié)秘密婚姻。
《吝嗇鬼》中,阿爾巴貢的吝嗇性格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不要嫁妝”這一臺詞的反復(fù)出現(xiàn)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而這句話正是出現(xiàn)在他說起要將艾莉絲嫁給昂塞耳默爵爺?shù)睦碛蓵r。為何嫁妝會如此重要,甚至可以左右父親對女兒婚姻的選擇?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當時歐洲的婚嫁習俗中得到部分解答,在當時的歐洲,為了讓女兒能夠嫁給門當戶對的人,女方家庭往往要為女兒準備豐厚的嫁妝,沒有嫁妝的女子,是很難得到同階層男士青睞的。原因正像美國學(xué)者斯蒂芬妮·庫茨在《婚姻簡史》中所說,“從中世紀早期一直到整個18世紀,女子結(jié)婚時帶來的嫁妝——現(xiàn)金、物品或土地——常常是一個男人所獲得的最大一筆進項”。其實,至少到19世紀前期《歐葉妮·格朗臺》《死魂靈》誕生之時,情形依舊如此。例如,在巴爾扎克的另一名作《高老頭》中,高里奧老頭為了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貴族雷斯多男爵和銀行家紐沁根,近乎傾其所有地為兩個女兒置辦嫁妝。而鮑賽昂子爵夫人的情人阿瞿達侯爵為了二十萬法郎利息的嫁妝而離開了她,娶了洛希斐特小姐。作為一個吝嗇的人,要將偌大的一筆財產(chǎn)分割出去作為女兒的嫁妝,這簡直就要了阿爾巴貢的老命!身為父親的阿爾巴貢因為別人“不要嫁妝”,迫不及待地要將女兒艾莉絲嫁給她不喜歡的人,為了讓兒子克萊昂特結(jié)婚不花他的錢,逼著兒子去娶一個有錢的寡婦。對兒女的意愿、未來幸福與否完全不管不顧,一切都以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為出發(fā)點去謀劃,這位父親,不只是吝嗇,他自私而又霸道專制的一面也因此完全展現(xiàn)出來。
當然,在婚戀這個問題上,杰西卡等三人的命運與艾莉絲不盡相同,但父親們?yōu)榱素敭a(chǎn)問題,而逼得女兒們不得不在婚戀問題上違抗父命、私定終身卻是毫無疑問的。以杰西卡和羅蘭佐私奔為例,從劇中描寫我們可以得知,私奔之前,杰西卡在寫給意中人羅蘭佐的信中,著重提出會帶著財產(chǎn)出逃;而私奔之后,羅蘭佐依靠杰西卡私奔時帶來的財物生活,這些都可以看出羅蘭佐對婚戀對象杰西卡物質(zhì)方面的需要。在這一點上,羅蘭佐和他的朋友巴薩尼奧相去不遠,兩個人擺脫債務(wù)危機的方式都是找一個有錢的女人。不同點只在于羅蘭佐是誘拐杰西卡帶著父親的部分財物與其私奔,而巴薩尼奧是向安東尼奧借錢去追求喪父的富家女鮑西婭。當時的貴族青年們之所以需要娶一個有嫁妝的女子為妻,一方面,這是出于門當戶對的考量。當然,在這里,門戶并不是狹義地指門第,金錢同樣是通往高門大戶的通行證,毫無疑問,能夠為女兒提供豐厚嫁妝的家庭,即使只是商人出身的資產(chǎn)階級,與貴族也是門當戶對的。巴爾扎克的很多小說都是寫擁有貴族身份的人卻在金錢面前敗下陣來,尤其是當他們面臨婚姻的抉擇時。這一點,通過《高老頭》一書中鮑賽昂子爵夫人黯然離開巴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正像前文中所引述的斯蒂芬妮的話那樣,“女子結(jié)婚時帶來的嫁妝——現(xiàn)金、物品或土地——常常是一個男人所獲得的最大一筆進項”。這與當時西方的財產(chǎn)繼承制度不無關(guān)系——例如當時英國的長子繼承制,長子繼承,這也就意味著長子之外的其他子嗣,在父母離世后,不能夠繼承爵位以及主要財產(chǎn)。當時西方主要國家的繼承制度在整體上與英國相仿,大都延續(xù)了《圣經(jīng)》時代以來的做法。正像法國學(xué)者讓-克洛德·布洛涅在《西方婚姻史》中所說,在當時的西方,為了避免土地、財產(chǎn)被無限分割,維護封建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以婚姻為基本結(jié)構(gòu)的社會體系,就這樣在遺產(chǎn)和采邑的轉(zhuǎn)移中建立起來了。正式的婚姻(唯一能確保繼承人的婚姻)限于一家一個孩子?!边@也就意味著大多數(shù)長子以外的貴族子嗣在父母死后,若要繼續(xù)保持自己現(xiàn)有的體面生活,必須得娶一個能夠給予其物質(zhì)保障的女人。莎士比亞之所以將巴薩尼奧借錢去追求富家女鮑西婭以及羅蘭佐與杰西卡私奔看做是光明正大的行為,與當時貴族社會中流行的此種現(xiàn)象恐怕不無關(guān)系。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巴薩尼奧得到了鮑西婭以及她的全部財產(chǎn),羅蘭佐、杰西卡在安東尼奧和鮑西婭的幫助下,也獲得了對夏洛克的遺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莎士比亞之所以需要設(shè)置羅蘭佐取得繼承權(quán)這一情節(jié),大概是因為莎士比亞時代英國的女繼承人保護條例,美國研究者查爾斯·羅斯在其論文《莎士比亞的<馴悍記>和英國的女繼承人保護條例》中指出:“這一條例并不能阻止秘密婚姻。一旦一個女孩兒結(jié)了婚,她就保持著已婚狀態(tài)。但這個條例試圖阻止那些獵取財富的人獲得女繼承人的錢。”按此條例,盡管羅蘭佐與杰西卡的秘密婚姻是有效的,但夏洛克死后,杰西卡繼承了父親的財產(chǎn),他也沒有希望染指。于是,在劇中,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這個獵取財富的人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對于一個吝嗇的鰥夫而言,還有什么比女兒財產(chǎn)都被人奪走更可怕?可以斷言,即使沒有宗教原因,單單因為財產(chǎn)問題,夏洛克也不會同意女兒嫁給羅蘭佐。
歐葉妮·格朗臺是對格朗臺的財產(chǎn)有繼承權(quán)的獨女,格朗臺不允許歐葉妮嫁給她的堂弟夏爾,不是因為不舍得出嫁妝,而是因為夏爾之父已經(jīng)破產(chǎn)。他不會允許自己的唯一的女兒——繼承人陷入債務(wù)的泥淖,從而把他自己也陷進去。
當然,在巴黎的格朗臺死后,格朗臺依舊摻和進了兄弟的債務(wù)問題之中,但那是以一種可以盈利的方式去經(jīng)營,而不是拯救。普柳什金的女兒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與軍官私奔情況與此類此,在普柳什金眼里,軍官就是賭徒、敗家子,自然類似于毫無財產(chǎn)的人。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四位吝嗇的父親,對女兒的婚姻其實是有共同的期許的——男方有錢,且女兒出嫁不會減損父親們的財產(chǎn)。但這種期許,對女兒們自由的感情來說,顯然是一種剝奪了愛情的沉重枷鎖。
既然父親們對女兒婚姻的期許,與女兒對愛情婚姻的憧憬產(chǎn)生了矛盾,私定終身好像成了女兒們達成目標的唯一選擇。那么為什么杰西卡她們在愛情與父女親情之間,可以毅然決然地選擇愛情、放棄親情?法國哲學(xué)家米歇爾·??略凇缎越?jīng)驗史》中寫道:“穆索尼烏斯認為婚姻共同體是最崇高的、最重要的和最令人尊敬的。它的力量表明它優(yōu)越于能夠把朋友與朋友、兄弟與兄弟、兒子與他的父母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共同體。它甚至優(yōu)越于把父母與他們的后代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共同體(這是關(guān)鍵之處)……這樣,配偶關(guān)系成了最根本的和最緊密的關(guān)系?!闭腔谶@種觀念,杰西卡她們?yōu)榱藧廴吮撑迅赣H的行為才有了合法性。杰西卡、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等四人在挑選配偶時,對父親意志的反抗,無一不是以此為出發(fā)點所做出的選擇——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要比父女之間的關(guān)系更重要,當兩者出現(xiàn)沖突時,父女關(guān)系是可以犧牲的,何況,她們與父親之間的關(guān)系原本就不親密。
與莎士比亞、果戈里筆下的私奔的女兒們不同,兩位法國作家筆下的吝嗇鬼的女兒們,雖然也與別人私定了終身,卻沒有選擇私奔。除了作家關(guān)于情節(jié)展開的考慮,以及角色性格差異等導(dǎo)致的不同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法國獨特的婚姻傳統(tǒng)有關(guān)。當時的法國并不承認秘密婚姻的合法性,也就是說,即使艾莉絲、歐葉妮·格朗臺與戀人私奔,他們也無法締結(jié)婚姻,得到政權(quán)承認,并進而取得雙方父母的諒解。關(guān)于這一點,加拿大學(xué)者伊麗莎白·阿伯特在其著作《婚姻史》中是這樣描述的:“法國的婚姻傳統(tǒng)與歐洲其他地方不太一樣。該國的教會和政府之間為了搶奪對公民婚姻的控制權(quán)展開了激烈的爭斗……法國政府則宣布……秘密婚姻通常是拐騙、引誘或者性沖動導(dǎo)致的結(jié)果,違反了尊重父母的‘自然法則和法國民法,因此是不合法的,是對法國政府權(quán)威的挑釁。
“法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對抗教會的影響。1557年,法國的第一部婚姻法令的推出為此事定下基調(diào)……法令允許父母通過法律手段剝奪秘密結(jié)婚的子女的繼承權(quán),可以因此收回女兒的嫁妝或兒子繼承的財產(chǎn)。
“1579年頒布的《布魯瓦條例》強化了1557年的法令,它將秘密婚姻罪定為一級重罪”。而法國之外的歐洲國家大多承認秘密婚姻的合法性,這也就是為什么杰西卡、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與情人私奔之后,可以順利建立夫妻關(guān)系,并最終與父親達成諒解的緣故。既然私奔不只是不能與情人順利結(jié)婚,反而會讓相愛的兩人都陷入違法的境地,那么艾莉絲、歐葉妮·格朗臺自然不可能選擇走這條死路。但是她們兩人對自由愛情的渴望并不比杰西卡、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少,無論是艾莉絲與法賴爾的山盟海誓,還是歐也妮·葛朗臺對初戀之情的忠貞不渝,都證明了這一點。
從文中,我們無法看出,杰西卡們在面對愛情與父女之情的矛盾沖突時,她們經(jīng)歷了怎樣的內(nèi)心掙扎,在痛下決心之前,是否也曾猶豫,但想來必當如此,畢竟夏洛克們雖非慈父,養(yǎng)育之情總還是有的。尤其是喪偶之前的普柳什金,未必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但是要陪自己走更長的路的,終究還是愛人。配偶關(guān)系畢竟是最根本、最緊密的一種關(guān)系。所以她們只能毅然決然地與愛人私定終身,反抗親情對愛情的反對、束縛和壓迫。在形容杰西卡、艾莉絲她們的感情選擇時,同樣與愛人私奔的英國詩人勃朗寧夫人的《葡萄牙人抒情十四行詩集》中的一首,或許最能表達她們的心意:“……世俗的誹謗離間不了我們,任風波飛揚,也不能動搖那堅貞;我們的手要伸過山嶺,互相接觸;有那么一天,天空滾到我倆中間,我倆向星辰起誓,還要更加握緊?!辈诲e,誹謗離間,風波、山嶺、天空,乃至世俗的目光、法規(guī)的阻攔,甚至是親情的羈絆都無法阻攔兩顆相愛的心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