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麗
作為一種最純粹、最隱秘的私人著述, 日記因其太過瑣屑、缺乏嚴謹結(jié)構(gòu),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沒有多少文學(xué)價值而得不到重視。英國一直到19世紀才陸續(xù)出版了諸如約翰·伊夫林和塞繆爾·佩皮斯、范妮·伯尼等作家的日記。而對于日記的研究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漸得到人們的關(guān)注,陸續(xù)出版了一些研究日記,尤其是女性日記的作品,如《婦女日記的隱秘世界》、第一部研究日記的學(xué)術(shù)論文集《英國婦女日記寫作選集》等,安娜·杰克森撰寫的《作家日記的詩學(xué)形式與風(fēng)格》從日記的形式和風(fēng)格方面分析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弗吉尼亞·伍爾夫等在內(nèi)的作家的日記,并且對比了不同的版本。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就興起了研究伍爾夫熱,但是,2001年,珀德尼克斯在全面閱讀了伍爾夫的日記后認為,還沒有一本關(guān)于伍爾夫日記的學(xué)術(shù)性著作,發(fā)表的相關(guān)的文章也少。我國目前對伍爾夫的日記評論也不多,而且尚未翻譯出版她的完整的日記。
一、即時性:生命寫作的形式
伍爾夫的日記最早是由她的丈夫倫納德·伍爾夫從26本日記中選編出來的,近158000字,1953年以《一位作家的日記》為書名出版,主要選編了伍爾夫一些關(guān)于寫作方面的日記。比較完整及權(quán)威的日記是由伍爾夫的外甥、姐姐文尼莎的兒子昆汀·貝爾的妻子安妮·奧利維亞·貝爾整理出版的五卷版《伍爾夫日記》(其中后三卷在Andrew McNeillie的協(xié)助下完成),于1977年至1984年間陸續(xù)出版。其囊括了伍爾夫的30本手寫稿,年度跨越從1915年伍爾夫33歲開始到1941年她自殺之前,是迄今為止最具權(quán)威、最完整的一套日記。隨后伍爾夫一些散落的日記又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她更早期的7本日記由Mitchell A. Leaska 編輯整理,以《充滿激情的學(xué)徒:早年日記》為書名發(fā)表。其中甚至還包括一篇寫于1896年的日記,應(yīng)該是可追溯到的最早的日記。芭芭拉·朗斯伯里指出安妮·奧利維亞·貝爾所收錄的日記主要依據(jù)的是伍爾夫的倫敦日記,但有時伍爾夫會同時有兩本日記,所以《伍爾夫日記》中遺漏了大約寫自阿什海姆的76篇日記。2002年9月托尼·戴維斯教授發(fā)現(xiàn)7篇寫于1909年的需要謄抄的一些日記片段被放在一個抽屜里。后來,他將其匯編,以《卡萊爾的房屋及其他速寫》為書名出版。
日記是伍爾夫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伍爾夫而言,日記是一種“生命寫作”的形式,是她最順手的寫作方式。伍爾夫從15歲(1897年)起同姐姐文尼莎和弟弟愛德里安一起開始正式寫日記,從那時起,寫日記就成了伍爾夫生活的一部分。剛開始的時候,伍爾夫打算每年記一本,但因為有時本子沒用完,就沿用舊的,這樣不會留下許多空白而造成浪費。她經(jīng)常利用午茶后半個小時寫,也常常在等客人的時候見縫插針地寫幾句。她寫日記很快,常將腦子里疾馳而過的想法記下來。她在1919年1月20日的日記中談到讀自己以前日記的感受時,承認字跡潦草,寫得倉促,但是如果當時不快速、及時地記下來的話,過后就根本不可能提筆再寫了。雖然這樣有感而發(fā)常常會不經(jīng)意地偏離主題,但是,如果經(jīng)過大腦思考的話,就不會記下這些內(nèi)容。然而,正是這些“意外”才是垃圾堆中的珍寶,讓她能從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捕捉與展示心靈的軌跡。她的日記包羅萬象,內(nèi)容龐雜:有對日常生活的描述,如天氣、收入、家長里短、同女仆的齟齬等;也有記述晚會、談話、與他人尤其是布魯姆斯百里文藝圈的交往;有對他人作品的評述、看法,對文學(xué)作品的思考;還有關(guān)于自己創(chuàng)作中的情緒變化、想象等。Thomas Mallon將她劃分為“編年史家”即那種事無巨細全都要記下來的人。似乎記下來,日子就有了生命的痕跡,放在書架上,可以保存,可以隨時支取。她認為日記是一個 “有點兒深的舊桌斗或大容量的工具箱,我們不必翻個底兒掉,就可以抓出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來”。伍爾夫很重視寫日記,常常為自己沒有堅持寫而懊惱:“真的,真的——這簡直丟人——11月份的15天已過,而我的日記沒有任何起色”;“丟人!丟人!丟人!從4月27號到現(xiàn)在6月11日,一個字也沒記?!?/p>
伍爾夫喜歡讀別人的日記。她閱讀過約翰·伊夫林和塞繆爾·佩皮斯的日記并分別寫過書評;在1937年2月14日寫給薩克維爾-韋斯特·薇塔的信中,提到她正在閱讀托爾斯泰夫婦的日記并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借由評論他人的日記,伍爾夫給予這種文體高度評價,認為它是:
最隱秘的自我的藏身之所,是生命中最甜美的聲響的余音,若沒有它,連生命本身也將變得貧乏淺薄、索然無味?!拇嬖跓o比真實,它的評論極有價值,它的缺點、錯誤和虛榮萬分可愛,因此失去它……簡直等于自己進了墳?zāi)埂?/p>
她也喜歡閱讀自己過去的日記。1919年12月她寫道:“哦,是的,我很愿意讀讀過去的日記,還會接著寫??纯此窃鯓佑涗浺粋€人的,它幾乎有自己的一張臉?!比沼浭且粋€很好的載體,可以儲存時間,抗拒遺忘,恢復(fù)記憶,回味過去。她在34歲時想象自己50歲的時候紅著眼睛將日記燒成灰燼的場景。她說,記日記的部分原因是為日后年老的自己;另一部分原因是給歲月一個堅實的基石。
二、文學(xué)性: 創(chuàng)新的實驗場
作家們的日記有很大不同。有的寫的時候就是準備發(fā)表或給別人看的,如阿娜伊斯·寧就允許別人看她的日記,但這種日記往往里面?zhèn)物椷^多。而真正的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因此更直接、更坦率地記錄了自己的心態(tài)。這樣的日記也分為兩種:一種是Gerard Genette 所稱的“親密的外文本”:作者在日記中自言自語,讀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過去、現(xiàn)在甚至未來,但是,“如果想從中找出作品創(chuàng)作的詳細而精確的信息很可能會失望……許多作家不是把日記當作創(chuàng)作的補充,而是抽身于工作后的放松?!崩纾斞傅娜沼浘途喼?,很少提及正在寫的文章;意大利作家切薩雷·帕韋哲在日記中也從來不談?wù)撜谶M行的創(chuàng)作或?qū)懽饔媱?。這樣的日記有一定的史料意義,但談不上文學(xué)性;另一種是,作家在日記中探討創(chuàng)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文學(xué)發(fā)展的思索,讀者通過日記可以了解作家創(chuàng)作的來源,是破譯作品內(nèi)涵的密碼,如卡夫卡、加繆的日記等。它們是為寫作所預(yù)備的文學(xué)筆記,記錄著句子、談話片段、小說構(gòu)思等,這些片段未來會出現(xiàn)在小說和隨筆中,具有豐富的文學(xué)性。伍爾夫的日記,從一開始就不是只單純地記載日常生活起居,而是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上的練筆。她在早年就曾說過:“日記的寫法有許多種,我開始不相信描述了……我希望寫的不只是目之所視,而是心之所想;能發(fā)現(xiàn)外表之下的真正所在?!币话阏f來,日記往往用第一人稱書寫,然而,在早期的日記中,伍爾夫以“簡小姐”的口吻記述所發(fā)生的一切。薩爾沃認為,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總是提及自己,讓人覺得過于自戀。用第三人稱指代自己,可以同時化身為三個人:“寫作的我”、“被寫的我”和“簡小姐”。這可看做是伍爾夫在創(chuàng)作中試圖展現(xiàn)多面自我的初步嘗試。1897年7月,她日記的風(fēng)格進一步發(fā)生變化:對印象、感覺的描述增多。例如,當記述去土耳其的帕臺農(nóng)神殿和大集市的時候,她沒有寫跟誰在一起,干了什么,但聲音卻一直存在,讀者仿佛聽到了他們正在為絲綢討價還價。1899年8月,伍爾夫開始寫下一部日記,取名為“戰(zhàn)爭男孩1899”,風(fēng)格又與以前不同:每篇日記都有日期,但寫得更長,對景物、人物描寫更細致,同時具有了幽默感。到了1903年,每篇日記都有標題,如“社交成功的感想”,甚至有附錄,標著頁碼等。1919年后期的日記風(fēng)格開始穩(wěn)定、成熟并一直延續(xù)下來。伍爾夫?qū)θ沼浉鞣N形式的嘗試無疑是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練習(xí),尋找表達自己的最佳方式,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者對審美個性釋放的追尋”。
伍爾夫的日記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最原生態(tài)的樣本,她常從日記中截取材料進行加工。幾乎她的每一部作品在創(chuàng)作之初都可在日記中找到源頭以及她成書過程的思考,因此她的日記與作品之間有很強的互文性,以至于很多評論家在分析她的作品時,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摘引日記作為佐證。日記中所記載的一個個瞬間的感覺、描述片斷不停地出現(xiàn)在她的作品中,如《達羅衛(wèi)夫人》中,形成了現(xiàn)代主義作家注重瞬間體驗、反映時間流動的突出特點。Judy Simons說伍爾夫日記的價值“不只是為她的小說提供素材,而且,作為一個文本,本質(zhì)上對她的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shù)實踐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日記對于伍爾夫的智性發(fā)展起到一個孕育、滋養(yǎng)的空間”。
伍爾夫的外甥、著名的傳記作家昆汀·貝爾將他姨媽的日記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日記之一”,認為它們絲毫不遜色于《海浪》或《到燈塔去》。的確,伍爾夫日記中的很多片段都寫得非常優(yōu)美、精確,對身邊人的描述栩栩如生。例如,她曾饒有興致地記載了友人的妹妹在某個周日前來就餐的場景,一個怯生生、滑稽可笑然而又讓人心生憐憫的書呆子女“詩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她在1917年11月13日對丈夫創(chuàng)作時的描述:“前兩天L開始寫書,已經(jīng)寫了兩章。他就像我過去在阿什海姆從窗口望去所看到的收割機,一圈又一圈,不疾不慢,直到最后把中間剩下的一小塊兒谷地收割完,然后完事大吉?!绷攘葞坠P就把丈夫的嚴謹、勤奮、持之以恒描述出來,但也暗含著對他天資不足的調(diào)侃。這樣對于朋友、親人的描述在日記中比比皆是。伍爾夫日記中的寫作風(fēng)格也反映在她的作品中。她在日記中常用破折號,在小說中也同樣如此:放在句中,表明含混、不確定;用在句末,表示綿延、開放等。伍爾夫曾將日記的形式嵌入到作品中,如在早期的短篇小說《瓊·馬丁女士日記》中就穿插了日記,同時采用倒敘的敘述手法,因為語言有點啰嗦,當時沒有被出版社接受。但是等到后來寫《遺贈》時,作家用女主人公留下的日記做線索串起了整個故事,語言就簡練、老到多了。Judy Simons認為,日記是伍爾夫最愜意的文學(xué)樣式,“是她整個文學(xué)事業(yè)的基石”。
三、實錄性:不完全可靠的歷史書寫
實錄性是日記的一大特點,記錄的應(yīng)該是真情實感,也正因為這個真,日記便有了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特殊魅力。伍爾夫的日記記載了許多與現(xiàn)代作家、藝術(shù)家、出版人等的交往實錄,為人們了解當時的布魯姆斯百里文藝圈內(nèi)外的藝術(shù)圖景提供了鮮活的資料。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日記本身而言,就一定真實嗎?“對此,沒有完全肯定的答案。”昆汀·貝爾在《日記》的“介紹”中說得很明白。日記并不等同于歷史,單純根據(jù)日記考察歷史并不可取。昆汀的父親——伍爾夫的姐夫克萊夫·貝爾就曾警告后世不要把日記中寫的所有事當真:
遲早有一天弗吉尼亞的日記和信件會被出版……在讀者享受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讓他、尤其是想書寫歷史和傳記的人記得,作者對于一些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有可能是憑空想象的。
他回憶有一天晚上倫納德給幾個老朋友大聲讀了日記的一個片段,突然停了下來??巳R夫說:“你讀的這一段對于今天坐在這兒的人的弱點和怪異寫得有點兒過于隨心所欲了?!笆堑?,”倫納德說,“這還不是我停下來的理由。我還要跳過幾段,因為沒有一句是真的?!比沼洷緛砭褪侵饔^表達,不可能是對客觀世界的客觀記載,對于伍爾夫這樣一個注重主觀真實多于客觀現(xiàn)實的作家來說,一點小事也許會引發(fā)思緒萬千的感慨,于天馬行空般的詩意表達中可能有失客觀公正,有一些夸張、片面、甚至主觀想象也在所難免。因此,在分析其作品時,若從日記中摘選材料作為觀點或?qū)嶋H情況的佐證一定要慎重,應(yīng)有所甄別;在作為史料引用時也要去偽存真,切不可將其等同于客觀事實。
1926年3月,伍爾夫思忖若她死后丈夫會如何處理她的日記:“他可能不會燒掉它們,也不會發(fā)表它們。嗯,我想可能會從中編本書,然后燒掉本子;我敢說從中可以弄出一本書來:只要把這些涂鴉弄得齊整些就行。”伍爾夫去世后,她的丈夫果真選編出版了一本書——《一位作家的日記》。他刪除了關(guān)于日?,嵤隆⒓议L里短的描述;也刪除了一些作家情緒不穩(wěn)時的涂鴉;更刪除了對同時期作家的評論和對一些文章的看法(因為有些作家尚在世,怕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或麻煩、誤解)。雖然倫納德旨在讓世人了解伍爾夫的創(chuàng)作理念或過程,但確實遺漏了一些重要的東西:豐富多彩的、原汁原味的日記不復(fù)存在了,作家內(nèi)心的掙扎與困惑,絕望與自得,率性而發(fā)的真性情等不見了。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只是一個不停思索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嚴肅有余、親近不足的干巴巴的作家形象。由于各方面的顧慮,日記在出版的時候會有所保留:避諱或掩飾作家人性的陰影部分,將精神境界刻意拔高;對文字進行提煉和潤色,使毫無章節(jié)的自說自話呈現(xiàn)出一種有序和純粹。這樣文本是齊整了,邏輯性也強了,然而卻少了日記最重要的特色:作家有血有肉的感性生活。而這正是日記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最能反映作家的真性情。更何況,有些看似瑣屑的、無聊的記錄,不經(jīng)意間也會給后世帶來意外的激勵。西爾維婭·普拉斯說本來自己糾結(jié)于寫作與家務(wù),覺得自己過于庸俗、實際,烤個蘋果派就可以高興半天,為此自責(zé)。但當她讀到伍爾夫日記里寫“清潔廚房”“做鱈魚和香腸”之后,長長松了一口氣,感到寬慰:因為偉大的作家并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家庭生活與寫作并非水火不容。她覺得自己的生活可以是:書、孩子、燉牛肉。從伍爾夫五卷版的《伍爾夫日記》中可以看到有時她像一只社交蝴蝶,熱衷晚會;有時她害羞,有社交恐懼癥;有時樂觀開朗,有時孤僻絕望等,日記中也沒有回避她愛嚼舌頭、夸大事實等性格缺陷。這些讀起來不但不讓人反感,還會覺得親切,因為這才是一個真實的、有肌膚感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家。所以普拉斯說讀伍爾夫的日記“我感到自己的生活不知怎的與她連在一起,我愛她”。如果編者把這部分描述省去,就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常常,讀者所看到的作家日記并不是最原始的日記,而是經(jīng)過編輯的整理甚至加工。日記的編輯者不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作家形象也不同。如果編者以先入為主的姿態(tài)編輯原始日記,勢必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取舍,這樣一來,不同的日記版本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主人公。約翰·米德爾頓(曼斯菲爾德的丈夫)編輯出版于1927年的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日記與Margaret Scott 編輯出版于1997年的版本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作家形象就大不一樣;西爾維婭·普拉斯的不同版本的日記,即使是她同一時期記錄的,也給讀者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安娜·杰克森說,日記——自我的每個版本如同任何一種自傳一樣,既承擔(dān)一個指稱功能,同時又是一個建構(gòu)。將日記完全等同于現(xiàn)實中的真人真事是對私語言說的過分信任。
結(jié)語
蘇珊·桑塔格在《反對闡釋》中問道:“我們?yōu)槭裁匆x作家的日記?”因為“我們看到了藏在作家著作中那個自我面具背后的自我”“日記向我們打開了作家心靈的創(chuàng)作室”。日記由于其即時性和自發(fā)性的特點,是了解作家內(nèi)部精神及外部生活的第一手資料。真正的日記,在私密性的敘述中,記事、寫人,無所顧忌,避免了公開話語中的某些顧慮,是值得分析研讀的文本。雖然,進入公共空間的日記并不等同于歷史,然而,它可以與作家其他的公開發(fā)表的作品進行比較、參照,從而獲得新的價值和意義?!叭沼浻涗浀目此剖切〖毠?jié),但也可能帶來研究的大發(fā)現(xiàn),大突破……作為強烈的感性生命騷動的現(xiàn)代作家日記,是值得我們認真解讀的精神遺產(chǎn)。”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翹楚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日記就其內(nèi)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言,在世界作家中也不多見,更是一座巨大而富饒的文學(xué)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