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洱源縣西南部的鳳羽是南詔、大理國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之一。相傳鳳羽因“鳳轂于此,百鳥集吊,羽化而成”得名。這里的一切都以帶鳳凰的名字命名。山,叫鳳羽山、鳳凰山;河,叫鳳羽河、鳳山河;村寨,也叫鳳河村、鳳翔鎮(zhèn);男子女子取名都以帶鳳字或凰字的字為美、為榮。
這個鐘靈毓秀的小鎮(zhèn)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并入選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除了秀美的自然風光、樸質的鄉(xiāng)間美景,這里還生產一種聞名遐邇的民間美術工藝品——洱源鳳羽硯。鳳羽硯有光澤深沉、易于磨墨等特點,磨出的墨汁流利錚亮。硯蓋凝珠,存墨不腐,歷來頗受文人墨客青睞。90年代昆明世博會上曾經驚艷亮相的鳳羽硯被評為“云南60大伴手禮”之一。2012年鳳羽硯精品“白菜硯”榮獲云南省第六屆工藝美術“工美杯”精品評選銀獎,2013年又一方“深山尋隱”硯獲云南省第七屆工藝美術“工藝杯”銀獎。2014年“福在眼前”獲銀獎。鳳羽硯傳承人張躍堂也被評為云南省石雕工藝大師稱號。
鳳羽硯的石料產自鳳羽鎮(zhèn)羅坪山和鳥吊山,祖輩口耳相傳的“秘密產地”為老一輩制硯者所熟知。雨季容易塌方,每年兩次進山采石,都在三四月問,每次開采之前,都要以公雞獻祭山神。石料場距離鎮(zhèn)上10公里,山里不通公路,材料挑選一般與馬幫合作:手藝人請人上山挖石,再親自上山挑選,最后請馬幫用馬馱回。由于在太陽下曬得過長會變硬,石材馱回后需要避光存放,以保持濕度。
辨別石材時,手感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眼看手摸分辨優(yōu)劣?!斑x材的方法簡稱為‘一澆、二敲、三看。”鳳羽硯傳承人、洱源縣鳳羽硯臺工藝品廠廠長張躍堂介紹,所謂“澆”就是往石頭上澆水,使得其真實的顏色和紋理都能清楚顯現(xiàn);“敲”就是用錘頭敲打石頭,看看是否會出現(xiàn)裂紋和細縫?!崩弦惠吺炙嚾私涷炟S富,石頭放到手里看一看摸一摸,不用敲掉外層就能知道里頭好不好?!敝谱鞒幣_的石材質地越細膩越好,“最好的石頭摸上去像小娃娃的屁股一樣光滑”。硯石不可出現(xiàn)裂紋,顏色也不是越深越好,以帶綠色花紋的為佳。
選材之后便可以切割定型。傳統(tǒng)的切割方式需要用錘子一錘一錘敲打出來,十多公分長的硯臺需要耗費一天的工時,現(xiàn)在采用機械切割,一天能切出數(shù)十塊石材。切割定型這道工序中,將硯臺外形大致定型后,需要去除冗余,并根據(jù)材料勾勒出基本圖案。
設計繪圖從石材的質料出發(fā),慢慢構思和修改。“覺得不合適又重新再畫。大的需要琢磨幾天,小的比較簡單,幾個小時或者幾十分鐘能完成?!背顺幣_,近年來頗受市場歡迎的還有用鳳羽石材制作的定制茶盤和擺件。
雕刻與打磨過程要經歷“粗雕——粗打磨——細雕——細打磨”的4個階段,其中打磨的學習經過1-2個月便能掌握,而要純熟使用雕刻技術則需要磨練5年以上。“雕刻的口訣是‘一刀準、二刀狠、三刀平、四刀細,”張躍堂解釋,這句話意指下刀要精準,去除冗余石材;力道要把握好,不能過輕或者過重;并且刀工要細膩精致。為精益求精,張躍堂還專門請人打造了上好鋼材制作的雕刻刀用于細雕。而細打磨也不省功夫,為追求造型和線條的流暢,一方普通大小的硯臺需要用砂紙打磨半天。
接下來到了微雕階段,這是最考驗手藝人刀功和眼力的工序,要求把硯臺上最微小的細節(jié)處理完美,例如人物的眉毛、胡須、衣紋,務求生動細膩。此后再進行精細打磨,并以清水洗凈,清除粉塵。
鳳羽是滇西最大的油菜花基地,外地人到了鳳羽,都忘不了買桶菜油饋贈親朋。打油拋光步驟,將硯臺放入鳳羽鎮(zhèn)當?shù)禺a的食用菜籽油中浸泡2-3天后拿出,以海綿擦拭干凈,這時硯臺墨黑中微微發(fā)亮,溫潤光華,質地更加細膩,不留一絲異味。接著再以木盒、錦盒包裝,質材、做工上好的再配以木質底座,便可為成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