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伯銘
我國的“臭食”(如臭豆腐)可謂源遠(yuǎn)流長,早在2 500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聞名于世了。清代范寅《越諺》有“覓菜?!睏l云:“覓,其梗如蔗段,騰之氣臭、味佳,最下飯?!彼?,至今有許多城市都有臭食鋪和攤檔,專門銷售臭豆腐、臭豆腐干、臭霉千張、臭覓菜梗以及臭霉菜蒂頭等。其中,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浙江寧波的臭冬瓜和紹興的臭霉千張,更是臭食品中的佼佼者,堪稱“中華臭食文化”中的珍品。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品嘗了臭豆腐后,稱贊其味道異常鮮美,親賜推號為“青方”。慈禧太后晚年時,每天都要御膳房為她準(zhǔn)備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泛過的臭豆腐。因此,臭食品名聲大震,一些文人雅士也撰聯(lián)題對,稱頌臭食。如清朝狀元,就曾為王致和的南醬園題寫了兩副門聯(lián)。
其一: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jī)養(yǎng)寸心。
其二:醬配龍路調(diào)芍藥;園開雞趾種芙蓉。
這兩副門聯(lián)均為嵌字聯(lián),以每半聯(lián)的頭一個字,合起來便是“致和醬園”,真是妙趣橫生。
王致和,安徽舉子,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chuàng)制臭豆腐成功。這是一種“珍飯富人趣,野味窮者先”的食品,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于是,便在北京延壽街開辦了臭豆腐店,其自撰自書的店鋪門聯(lián)是:
可與松花相比美;敢同蝦醬做競爭。橫額:臭名遠(yuǎn)揚。
這是一副耐人尋味而又切合實際的妙聯(lián)佳對,讀起來令人拍案叫絕。真像夾之入口的臭豆腐一樣,無需味精而韻味無窮!
浙江紹興一家叫做“臭霉千張”的店鋪對聯(lián)是:
凈燥薄勻,臭中見香,香中有臭,紹興霉千張;
饞嘴乾隆,吃了想帶,帶了想吃,索性不走了。
據(jù)店鋪主人介紹,一次乾隆游江南,來到紹興府,品嘗了臭霉千張,余興不消,定要起駕到作坊看個究竟。由于這道臭食品討了好,乾隆回京時又帶去許多,從此,臭霉千張便成了貢品。后來,有人據(jù)此情節(jié)寫了這幅怪聯(lián),以求招攬生意。